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为例

2022-12-23 02:38张凤杰苗玲玉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机电教师队伍培训

张凤杰,苗玲玉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21001

2018 年7 月,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辽宁教育现代化进程[1]。我院(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打造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提出,社会迫切需要大批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目前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培养的人才知识和技能相对滞后,毕业生与岗位要求不能达到最佳匹配。二是由于现行机制的制约,大量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很难补充到高职专业教师队伍中。三是教师团队协作意识和氛围不浓,系统地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不足。四是奖励机制不够,奖励形式不灵活,教师获得感不高[2]。

二、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与成效

(一)组建团队,优化结构

为实现智能制造产业链的人才供给,我院构建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以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梯工程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四个专业为支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目前专业群已建成一支梯队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优秀专业教师团队:有专兼职教师68 人,其中专任教师39 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占比94.7%,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比43.9%,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占比20.2%;有国家教师名师1 名,机电行业教学名师2名,辽宁省教学名师3 名,辽宁省优秀教师2 名。

(二)健全机制,促进发展

1.实行德技并修,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全面提升专业群教师团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实施课程思政培育工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3],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标准;制作融入思政教育的视频、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具有专业群特色的课程思政改革方案;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和优秀案例资源库。

2.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技能与创新能力

专业群教师团队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4];全员深化“三教”改革,运用信息化手段,校企共同开发新形态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率先开展了辽宁省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示范专业建设。

3.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发展制度

为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教学潜力,建立了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切实增强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将教师的工作岗位、工作量及工作效果与绩效奖励挂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按照同级别岗位标准发放津贴或补助;将教师业绩作为校内岗位升级、“三种人”评选、“五能人才”选拔、贡献奖等奖励的评选条件,以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将国家级、省级和行业等各级培训的机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学校承担培训所需费用,并给予必要的补助[5]。

4.打破传统机制,吸引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打破事业编的限制,通过合同制引进企业现场经验丰富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同工同酬。以制度、待遇、职称等条件吸引行业企业高级人才,补充专业群教学和管理岗位,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以适应专业群教学的需求。近几年引入企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达13 人。

5.开拓多种渠道,培养创新型骨干教师

通过政策支持和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团队教师以各种形式进行进修,提升业务能力和职称,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学历和能力。针对团队当前教学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结构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结合专业群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引进博士、高工等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6]。

6.推进校企协同,建立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按照“整合、协同、开放、共享”理念,组建辽宁省机电设备类专业协作体。以“三省一区”(东三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 高职院校专科专业为主体,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积极参与,带动中等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发展。广泛联系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7],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协同推进,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教学指导效应,建立专兼职教师评价轮岗制[8]。近几年,专业群先后聘请了21 名企业、行业骨干入校进行实践教学和生产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多措并举,深化改革

1.重培训,促提升

通过出国培训、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企业培训以及校内培训等形式,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9]。通过培训,把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法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灌输到教师的头脑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本专业群先后派出10 人赴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培训和考察,50 余人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2.下企业,强技能

专业群教师每年深入企业锻炼学习不少于一个月,同时选拔1~2 名骨干教师去企业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生产实践或社会服务活动,参与企业项目策划、生产实践和服务培训等各个环节;深化教师对企业生产流程的认识,增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双师”创新型教师素质比例。

3.结对子,传帮带

新进校教师与校内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师徒”对子,企业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结“专兼”对子,相互听课、相互学习。转变身份和角色,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实现优势互补[10]。现有32 位教师结成对子,在专业群教师团队建设中发挥了传帮带的重要作用。

4.建模式,促教改

一是共建产业学院,推进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双元制人才培养。以政府、学校和企业混合所有制模式共同推进双元制职业教育办学。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计划和企业相关岗位的用工需求相对接,做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厂,毕业即就业”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9 年首次招生,就业率达93%,企业满意度100%。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建立的中德园产业学院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职业教育兴辽产业学院”。

二是实行1+X 证书制度,“1”与“X”有机衔接,推进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行业企业标准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涵盖“X”证书要求的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9];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装调和物流管理等证书的试点与考点,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工业机器人专业率先开展了首批辽宁省书证融通学分银行试点建设。

三是引校入企,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我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与沈阳远大智能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签定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书,校企全程共同带领学徒参与生产岗位的学习、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多样化工作岗位的能力;实施学生实习工作岗位定期轮换制度,全面提升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较好,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

四是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建立“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精准把握人才培养定位,建立“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考虑中职阶段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阶段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扎实理论和能力提升,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专本一体”的思路,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试点,建立了“中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衔接体系,逐步形成了以主体专业为核心、若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为支撑的培养模式。

综上,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教师团队打破专业间技术壁垒,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校企优势互补,切实推行了本土化的双元制、书证融通、现代学徒制和中高本衔接等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机电教师队伍培训
基于机电回路相关比灵敏度的机电振荡模式抑制方法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