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系于民生
——姑苏晚报《气象物语》栏目的实践探索

2022-12-24 14:20邵群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专版寒潮物语

邵群

从“报头报眼式”简报到“小豆腐干式”的《生活情报站·说天气》,再到《气象物语》专版、《气象物语》专栏,姑苏晚报气象报道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记录风云变幻,解读重要天气现象,探秘日常生活中的“气象密码”,并追踪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服务百姓生活,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一、增强新闻性时效性服务性,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姑苏晚报》创刊于1994年1月1日,28年来,始终坚持面向市民、服务大众的定位,关注民生,提倡新闻叙事的民本化范式,力求从内容到形式具有亲和力。2014年至今,《气象物语》栏目开办已有8年时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姑苏晚报》始终秉承“民生为本”宗旨的不懈探索和创新,见证了报纸成长和发展的历程。

创刊伊始,《姑苏晚报》报头位置简单地刊登“苏州市区天气”,包括“今明天气”“明日气温、风向风力”;2013年开始,第二版重点新闻版开设《生活情报站·说天气》,刊登临近天气预报、空气质量及各种气象生活指数等。

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整个气候背景相应发生了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强度和频率也随之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城市生活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在这一背景下,《姑苏晚报》与苏州市气象部门一拍即合,携手合作,于2014年1月6日推出创刊20年来的首个气象专版《气象物语》,每周一与读者相约。《气象物语》一改以往报纸气象信息“小豆腐干”的形象,以整版篇幅报道天气变化,介绍丰富实用的气象信息和生活提醒,令读者耳目一新。

2016年5月至6月开始,伴随着新一轮改版,姑苏晚报《气象物语》专栏稳定地出现在第二版重点新闻版,以专栏通讯的形式醒目呈现在读者面前,内容从常规的天气预报信息,进一步拓展至追踪天气变化、天气热点,传播气象科学知识。

特别是2017年下半年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实施融媒改革以来,姑苏晚报《气象物语》专栏在确保每周一刊出的基础上,及时追踪各种突发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捕捉天气变化及其影响,紧跟天气变化的节奏,及时推出报道,频频成为《姑苏晚报》头版版面设计的主要内容。除了上班上学穿多少衣服、带不带伞,空气质量怎样,适不适合晨练、郊游,各种高温、暴雨、雾霾、寒潮、低温冰冻等灾害天气的成因和应对等等,读者都能及时从中找到答案。栏目的新闻性、时效性、服务性进一步增强,成为苏州市民获取气象信息服务、了解天气变化的重要平台,赢得了“满堂彩”。

二、解读种种“怪天气”,让读者“知其所以然”

2020年遭遇典型梅雨季,高温日数超过20天;2021年5月14日,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发生龙卷风;2022年入春较常年早24天,是苏州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早春天……对近年发生的这些“怪天气”,其实都是大气环流带来的结果,有气候大背景的影响。姑苏晚报《气象物语》专栏在追踪突发天气、灾害天气,及时刊发各种预警预报信息的同时,对天气气候异常背后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进行详细解读,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更好地防范、应对。

2018年1月24日夜里至26日早晨、1月27日早晨至28日早晨,苏州连续迎来两场暴雪,降雪间歇时间短,累计雪量大、积雪深,为2008年后影响苏州的最强暴雪天气。姑苏晚报《气象物语》专栏全程追踪,就此次暴雪和低温冰冻天气的成因、影响等,采访气象、农业等专家,于2018年1月22日至30日,连续9天在A02重点新闻版刊发《持续雨雪低温来袭》等报道。

2018年11月25日至12月3日,苏州连续9天出现区域性浓雾,其中11月25日至30日持续出现区域性强浓雾,大部分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对出行造成严重影响。苏州市气象台及时发布了大雾红色预警信号,这是2007年气象预警信号诞生10多年来的首次,在苏州气象纪录上实属罕见。《气象物语》专栏及时刊发《10多年来首次拉响大雾红色预警 苏城严重雾霾天气将持续》,详细介绍雾和霾天气的成因、两者区别,以及如何防范等。

2021年8月中旬,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长江流域交汇,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强降雨带,湖北襄阳、随州出现特大暴雨。8月10日至15日,雨水频频造访苏州,雨量不均,短时雨强大,气温不算太高,但闷热潮湿,日常洗晒得和天气“赛跑”。许多市民疑惑,2021年末伏是不是遇上了“倒黄梅”?为此,《气象物语》专栏刊发《高温天还会卷土重来吗》,及时给出答案——一般7月中下旬出梅之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苏州会迎来一轮晴热高温天气。但有的年份副热带高压偏弱,冷空气南下,带来连续性降水,民间称之为“倒黄梅”。而此轮降雨过程与大气环流调整有一定关系,天气形势特征与梅雨天气也存在相似之处,但降雨时段与典型梅雨不同,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倒黄梅”。

三、拓展极端天气报道内容,为防灾减损营造氛围

极端天气突发性、致灾性强,影响面广。为帮助读者更好应对各种气象灾害,《姑苏晚报》采取的一个对策就是,全程追踪极端天气及其影响,拓展报道内容,及时推出专版,将《气象物语》栏目以及相关的现场新闻、社会新闻、服务资讯等纳入,形成具有震撼力的报道声势,为城市防灾减损营造良好氛围。

2020 年末至2021 年初,苏州遭遇两轮强寒潮过程。2020年12月29日至31日,48小时最低气温降幅达12.7℃至15.3℃。2021年初最低气温“破冰”持续一周左右,1月7日最高气温降到了零下4.3℃,创苏州气象观测站1961年以来白天最高气温新低。

为此,《姑苏晚报》连续4天累计推出8个《迎战强寒潮》专版。这其中,《气象物语》专栏陆续刊发《跨年强寒潮来袭 最低零下7℃》《强寒潮明起袭苏城》《强寒潮来袭 苏城三预警齐发》《强冷空气又要来了》等解读性报道以及生活生产提醒等。

与此同时,姑苏晚报《迎战强寒潮》专版连续开设《交通出行》《民生保供》《社区送暖》等小栏目,追踪“跨年”强寒潮对出行和市民菜篮子、米袋子,以及用水用电用气带来的影响,及时推出《高速路铲雪车准备好了》《充实门、急诊一线人员》《十元菜篮子为老人添个菜》《爆裂过的水管如今穿“冬衣”》《农副产品货源足品种多》《力保寄递渠道顺畅》等相关报道。

四、气象科普“接地气”,让读者“听得懂、用得上”

春夏秋冬,姑苏晚报《气象物语》专栏记录万千气象:节气说的四季和气象意义的四季不是一回事。早春风力增大,故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有的年份会出现“倒春寒”,民间有“春寒冻死老黄牛”的说法;夏季午后至上半夜雷阵雨频发,常伴有雷暴大风、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东边日出西边雨”“夏雨隔牛背”不是稀罕事;秋冬季大气静稳,空气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差,雾霾天气多发,能见度和空气质量下降;冬天很少看到电闪雷鸣,民间有“热在六月、冷在十二月”等说法……值得一提的是,专栏注重穿插引用形象反映二十四节气及天气变化特点的诗词、民谚、俗语等,增加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老苏州都说,苏州是“福地”,连台风都会“绕着走”。其实不然,苏州是气象灾害发生较多的地区,台风就是其中一种。苏州平均每年受2.8个台风影响,最多的年份达到7个。台风移动路径花样繁多,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有的穿城而过,正面袭击,有的是外围云系影响。气象台发布的台风消息、台风警报、台风预警信号有啥区别,相应该采取何种对策等等。《气象物语》专栏利用《姑苏晚报》作为市民报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科普功能,不断改进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力求“接地气”,市民读者“听得懂、用得上”,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并防范各种突发性的气象灾害。

气象报道面向普通读者,讲究通俗易懂,忌过于专业。如副热带高压、气旋、冷涡、峰压等专业术语,应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一看就明白的说法。再如,入冬后有时会出现反常升温,气象上称之为“锋前增温”。《气象物语》专栏予以详细解释,“‘锋前增温’中的‘锋’,指的是冷锋。冷空气到来之前,冷锋前部一般由暖气团控制。随着冷空气大军的不断南压,暖湿气流被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成了被击溃的逃兵。其实,‘回温’的背后暗藏玄机,入冬后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意味着冷空气不远了”……栏目娓娓道来,语气就像邻里闲谈,以“亲和”求“贴近”,增强“悦读”效果。

猜你喜欢
专版寒潮物语
冬日物语
超级秀场 寒潮来袭
十号物语
新巴尔虎左旗寒潮天气特征分析
盼 归
萌虫物语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
特别专版
“奥运专版”今日推出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