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治理

2022-12-25 02:13
杭州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东站核酸杭州

划一划屏幕,立刻知道一万多个核酸采样点哪个离自己最近;到社区,只要一部手机、一个二维码,便可实现全流程纠纷调解;打开车载导航,即可获取前往目的地的最优出行方案……这些都是发生在杭州的真实生活。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变得更聪明一些,科幻般的想象正通过深化改革变为现实。城市大脑不断迭代,构建了“中枢系统+部门(区县市)平台+数字驾驶舱+应用场景”的核心架构,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投入使用,实现市、区、部门之间数据信息互联互通。

数字只有刻度没有温度,治理的温度来自人心。智慧治理以服务市民为中心,让更多人参与到共建共享的全过程,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现象

/ 常态防控印刻杭州智慧

丰沛的数据资源,改变着城市管理的决策机制。以数字化改革撬动的各领域改革,正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疫情以来,杭州以疫情防控倒逼城市提升治理能力,持续深化“城市大脑”应用,强化数字赋能城市治理:开启健康码多次示范性升级——扫一次场所码实现“四码一屏”,新增核酸检测时间倒计时模块,科学动态调整“三区”设置及常态化核酸检测频次,因地制宜布局一万多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持续完善疫情防控“动态清零”精密智控机制,创新“网格疫管通”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在科学防控、精准防控路上,杭州智慧的迭代提升,筑起这座城市智慧、温暖、有韧性的“防疫墙”。

☆点评:

疫情是一场危机,也意味着一场治理考验,杭州通过自己的优势技术与先进理念,快速反应付诸行动,更重要的是我们心中永远都坚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区块

/ 一万多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

▲ 核酸常态化采样

新冠肺炎疫情第三年,杭州的街头巷尾出现了一万多个“新坐标”——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小区里、广场上、药店和诊所门口……防疫工作者们按照“1520”的建设标准在这座城市搭起了一顶顶帐篷、一间间采样小屋。它们星罗棋布,为的是方便每位市民和游客可以步行15分钟内到达采样点,排队等候不超过20分钟。在乡镇街道的党群服务中心、健康驿站、学校和写字楼……这些数以万计的核酸采样点构筑起一张守护市民生命健康的防护网,有力保障了城市运转平稳有序。

☆点评:

一万多个标志性建筑遍布全市,这是城市的力量与勇气,也是城市的责任与担当。这些日日夜夜,都已经镌刻在城市的年轮中。有一天,当世人再说到一万这个数字,它将成为一个特别的刻度,记录城市的生活点滴。

事件

/ 网格疫管通防控“快、准、轻”

“管控人数多,即便社工24小时值班,也无法保证万无一失。”面对战疫初期的焦头烂额,临平区创新打造疫情防控“小能手”——网格疫管通应用。这套智慧应用集合“预警监测”“编组转运”“居家管控”“集中隔离”等七大模块,纵向贯通省、市、区县、街镇、社村、网格六级责任体系,横向打通卫健、公安、经信、住建等部门排查数据,自动生成纳管人员“一人一方案”,社工根据系统提醒,高效执行各项任务。“网格疫管通”系统大幅提升了居家管控、重点人群单趟转运、集中隔离点人员接收效率以及重点人员按期核酸检测率,极大减轻了社工的工作量,形成了一套高效可行的“基层战疫打法”。

☆点评:

网格冰冷的数据遇上那些日夜操劳的人们,变得温暖起来,正是这一个个网格织成了城市温暖的“围巾”,护卫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将阳光收纳到千家万户。

▲ 临平区网格疫管通系统

/ 杭州让外卖封签成为“标配”

外卖行业日益火爆,给不少人一日三餐提供了方便,但也让很多消费者开始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保障外卖餐饮的食品安全,外卖封签突然“出圈”。2022年3月1日起,《浙江省电子商务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外卖商家应使用封签对配送的食品予以封口,未使用封签对配送食品予以封口的,由市场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未使用外卖封签的食品,网约配送员有权拒绝配送,消费者也有权拒绝签收。在杭州,外卖封签已然成为“标配”,在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商家、外卖小哥、消费者三方的权益有了官方保障。

☆点评:

封签就是一个安全锁,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它为舌尖上的安全加上了小小的防护栏,让城市中的外卖食品在这一刻显得细微而又精致扎实。

▲ 外卖封签

人物

/ 杭州市疾控中心首席流调员

▲ 疫情流调

你接到过疫情防控流调电话吗?努力想守住的“绿码”却闪现了其他颜色?在杭州,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这些场景和他们息息相关。他们是一群可爱的“幕后英雄”,传染病界的“福尔摩斯”——杭州市疾控中心首席流调员。首席流调员为全国首创,现已推广至浙江全省各地市。当疫情发生时,一病例一专班,与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首席流调员作为专班中的业务核心,针对密接、次密接等相关人员开展风险人员研判,提出管控建议,追踪管控落实情况……他们精准研判,反复摸排,快速流转,为流调大数据温情“升级”,为疫情防控筑起“铜墙铁壁”。☆点评:

他们像是火警前线的探测器,又像银河万里的追星人;他们握住滚烫的话机,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嗓子疼。你不认识他,但一定听过他的声音,他们发出了最美的声音,照亮了黑夜。

现象

/ 数字治理催生效率变革

数字之于杭州,是一场治理能力的破旧立新。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涉网新型犯罪侦防、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智治应用等,都是杭州这座“数字治理第一城”呈现的效率变革。借助城市大脑等数据化平台,杭州数字治理化繁为简,打破政府内部数据孤岛、重塑业务流程、革新组织架构,打造出权责明确又精简、高效、统一的数字政府;同时,数字治理反哺更广阔的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既为市场增效,又让老百姓少跑腿甚至不跑腿,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点评:

杭州是数字经济高地,也是社会治理的创新之城。数字与治理的结合,好像电与火的能量对接,让经济更有活力,让治理更加高效,让社会更加安宁。

区块

/ 云上东站(数字孪生)

在一座真实城市之外,是否还存在另一座虚拟的数字城市?这个源于高科技领域的专有名词,如今在城市治理中得以实现,这便是杭州火车东站探索的“数字孪生”。年均客流1.37亿人次,“大型复杂体、潜在风险体、瞬时应急体”的明显特征,为火车东站的日常管理带来困难,而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成功克隆出一个虚拟东站,数字东站与实体东站虚实交融、精准映射,可以实时看到东站运行的全景,还可以预测预判,实现三维可视化指挥管理。云上东站集成30个系统2500余类数据、6万余个设施设备,数联、视联、物联“三联并进”,落地出行、防疫、气象、消防、治安等五大场景,让治理更加精准化、智慧化,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点评:

数字技术衍生的虚拟世界,不再是远离真实生活的平行时空,而成了现实世界的“孪生兄弟”。这不是科幻电影和网络游戏,而是数字赋能管理的杭州案例。

▲ 杭州东站

事件

/ 杭州市实现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

如何有效解决患者“重复检查”“多头检查”问题,缩短患者就医时间,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是对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考验。2021年,杭州实施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数字化改革,有效推进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互用。目前,全市250家市、区两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开展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实现省、市、区县、街镇、社村全贯通。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有效搭建起各级医疗机构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的高效使用,是杭州积极探索破解医患矛盾的重要成果。

☆点评:

让医疗服务更便捷,更节约,是“民之所呼”;全市医疗信息网络的建成,实现信息互认共享,是“我之所应”。期待这条“高速公路”给患者带去更多方便、更多福音。

/ 杭州“涉网新型犯罪侦防”应用大幅降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率

针对诈骗犯罪多发态势,杭州市公安机关创新研发“涉网新型犯罪侦防平台”,构建预警推送、落地劝阻、拦截止付“一体化”智能应用场景和治理工作体系,全力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平台依托“公安大脑”,通过整合、贯通多方数据资源,建立预警模型,及时发现潜在受害人,实施精准预警;建立健全“平台+人力”“警格+网格”“智能+人工”劝阻机制,精准打通宣防劝阻“最后一米”;创新推出受害人资金守护计划,建立受害人资金账户临时性止付、阻贷、转账拦截三类防线,守住群众“钱袋子”。据统计,2021年杭州已累计预警劝阻201.3万余人次,劝阻资金7.54亿元,全市电诈案件发案率下降25.6%。

☆点评:

数字应用无处不在,智能预警守护安全。“涉网新型犯罪侦防”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彰显数字化改革威力,让犯罪分子惊心,让老百姓感到贴心。

人物

/ 城市大脑研究院

更畅通地出行,更便捷地停车,更简单地办事……城市大脑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迭代升级,努力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2020年10月成立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杭州城市大脑研究院),致力于以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研究,搭建“走脑·走心”跨界交流平台,为营造“先离场后付费”“杭州东站数字治理”等应用场景贡献智慧。从“讲对、讲好、讲开”城市大脑的故事,到总结推广杭州数字治理的先进理念,城市大脑研究院正在为杭州建设“善治之窗”汇聚人才、释放能量!

☆点评:

“城市大脑”是超级大脑,存储着无所不包的城市信息;“城市大脑”是智慧大脑,协调着城市功能的复杂运行;“城市大脑”是未来大脑,让城市更聪明,让生活更美好!

猜你喜欢
东站核酸杭州
杭州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摄影作品选登
核酸检测
TDJ微机可控顶调速系统在平顶山东站的应用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