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井冈山精神”主题阅读

2022-12-26 20:27程鸣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翠竹毛竹

程鸣

【导语】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胜利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精神传统的源头,被誉为“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井冈山革命斗争精神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的历史,井冈山的革命斗争精神,一定会世代相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我们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要发扬井冈山革命斗争精神,始终坚定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勇于胜利!

永远的井冈山

彭勃

井冈山,天下第一山,美丽神圣雄伟!中华儿女心向往之的革命摇篮。“好高的井冈山哟,杜鹃花最艳,点燃了星星之火哟,美丽了母亲的容颜,小溪里流淌的故事是先辈的呼唤,大山里播种的信念是不朽的诗篇。”

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以毛泽东、朱德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开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做群众工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走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无限荣光,也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传承下来。历经九十年风霜雪雨,先辈形象历久弥新,红色故事百听不厌,红色旋律绕梁不绝,红色基因愈加纯浓。

相比庐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龙虎天下绝,井冈山独有其迷人的韵味,那就是井冈山精神的光芒。一次井冈行,终生井冈情!每次井冈之行都是赏心悦目、清肺洗脑之旅,灵魂净化,豪情顿生。我十几次上井冈山,一次次满怀虔诚感受红色的滋润、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尽扫尘世的浮躁,坚定事业的初心。

红色基因源自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精髓,具有永恒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考验,我们需要继续发扬井冈山精神,更加努力地奋斗才能完成复兴伟业。

精神传承是对革命事业的绝好纪念,改革发展是对革命先辈的最深告慰。今天,我们站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九十余年的历史年轮上,探寻历史脉络,把握时代律动,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红色精神筑牢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井冈山是一座崇高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儿女心中,激励人民凝聚力量、艰苦奋斗、担当实干、改革创新,追求美好生活。“井冈山是我们的脊梁嘞,昨天今天明天,永远永远永远,百年千年万年,永远永远永远。”

(来源:《学习时报》2018年10月22日)

【感悟】

这篇议论性散文紧贴时代脉搏,立意高远,气势磅礴。文章一落笔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高度评价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巨大意义,接着抒写了自己十几次登上井冈山的满怀豪情,以此表达坚定“四个自信”、筑牢“四个意识”、把握时代律动、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的信念和决心。文章构思巧妙,抒情性强,以红色经典歌曲《永远的井冈山》的歌词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强化了对井冈山精神的礼赞之情、自豪之情,具有极强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引发读者思想情感的和鸣共振。

井冈翠竹

袁鹰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呢?大家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敌军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冒着生命危险冲过敌军封锁线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吃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三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难道仅仅是粮食?不,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敌军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为了叫井冈山变得更快,党派来了两千好儿女,同井冈山人民一起来开发这座万宝山。他们上得山来,头一件事就是来到竹林里,依靠这青青毛竹盖房落脚。他们踩着当年老红军的脚印,攀山过岭,用竹筒盛水蒸饭。可是,看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毛竹,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不能赶快送到那些需要它们的地方去,怎不叫人心焦!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井冈山上的毛竹据说有一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可是,怎样叫这一千多万根毛竹顺顺当当地下山去,是井冈山建设者们曾经绞尽脑汁的大事。

如今,你若是从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的。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送出了一百多万根毛竹。这一百多万根毛竹,流去了井冈山人多少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崖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两百多青年男女来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三十多万根毛竹的任务。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候,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你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来源:《人民文学》1961年1、2月合刊)

【感悟】

《井冈翠竹》原名《青山翠竹》,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袁鹰先生1961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一组散文《井冈山记》中的一篇。这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构思精巧、文采斐然,通过“睹物思人”和“以物喻人”的手法,成功地做到了笔笔写“竹”却又笔笔见“人”。文章通过比拟性的联想,将井冈山人的思想认识和精神气质移注到描写对象“翠竹”中去,获得了亦此亦彼、亦虚亦实、形神兼备的效果。从“形”的刻画上看,文章简洁而又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苍山竹海的蓊郁气势;从“神”的寄寓上看,文章又处处描绘了井冈山人民往昔和现今战斗风貌的剪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井冈翠竹特别是英雄的井冈山人民的崇敬和赞颂之情。文章通篇以竹喻人,一线串珠,构思精巧,熔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运用比喻、拟人、排比、重叠、对仗、顶针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生动优美、感人至深。

井冈山上悟初心

潘诗颂

井冈山,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摇篮。杜鹃花盛开时节,我去了一趟井冈山,在革命圣地开展追寻之旅。这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铸魂之旅,一次接受洗礼、启迪心灵的学习之旅。

巍巍井冈,群峦叠翠。1927年,毛泽东、朱德等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此,这座雄峰名扬天下,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史册。

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革命者英勇斗争的身影,洒下了革命者鲜红的热血。革命烈士陵园吊唁大厅的墙上,镌刻着烈士英名录。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中,共牺牲近4.8 万英烈,而有名有姓被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只有15744 人。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馆方特意设立了一块无名碑,以表达对他们的深切怀念。

在历史的天空上,每一位英烈都是永恒的星辰,他们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思想感情,标注着民族精神的高地。我在大小五井、龙源口、红军医院、红军造币厂,寻找一处处革命者的足迹,探寻井冈山人心灵的历程,就像一页页翻读这部深深吸引我的书,兴味盎然,沉醉不已。太多的人们走进并阅读这部旷世的井冈山大书,瞻仰、缅怀、前行,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卧室里,青油灯静静地放在桌上。正是在这盏如豆的油灯下,毛泽东挥笔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在茅坪八角楼,重温《八角楼的灯光》,我感到八角楼的灯光比天上的北斗星还要明亮!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80 多年过去,三湾村头那棵红枫树依然枝繁叶茂、妩媚多姿,它见证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创立。茨坪村,井冈山的腹地。这里,家家都是红军的后代,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大井,毛泽东旧居所在地。旧居屋后有两棵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大树,青翠繁茂。毛泽东旧居,白屋和黄屋,一如以前的模样,静立在大井村中央。它们永远留在井冈山人民的心中。

井冈山峰峦起伏,一条崎岖的小路蜿蜒曲折。一列穿着灰布军服的红军战士,每人肩挑一担粮食,沿着山道向上攀登。他们一个个汗水湿透了衣衫,但步履依然那样踏实……回溯红军在井冈山的艰难岁月,挑粮小道无疑极具象征意义。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保证了红军的给养,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当时艰苦形势下的经济建设之路。广大红军官兵、党员干部高擎理想信念的火把,坚定不移地走在挑粮小道上。红军“挑粮小道”,它不仅与红色政权的存在休戚相关,而且还历练出无数的铁脊梁、铁肩膀、铁脚板,担起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重担。在革命纪念馆里,当近距离瞻仰那根革命的毛竹扁担时,我内心涌动无限的景仰之情。

巍巍井冈山,绵延五百里,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这里崖峭壁险,谷深壑幽,峰峦似浪,嶂岫如波,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画卷,如今已化作青山,化成绿水。

井冈山郁郁葱葱,生机勃发。在井冈山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见得最多的是盛开的杜鹃花。血染的杜鹃花,漫山遍野,一朵挨一朵,一枝接一枝,一丛丛,一簇簇,相拥相抱,大山恰似花的海洋。炽烈似火的杜鹃花,千姿百态,姹紫嫣红,装点着绵延的五百里井冈山岭。红色的花海映照着红色的井冈山,一直延伸到山的最高峰,天的最边际。井冈山的杜鹃花是信念的花,井冈山的杜鹃红,见证了一种对革命、对未来、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朱德的扁担、井冈翠竹、八角楼的灯光、黄洋界的炮声、红军挑粮小道、红米饭南瓜汤……长久以来,这些留存在孩童时代记忆深处的影像,萦绕于怀。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力量就来自井冈山上的流血牺牲。

革命摇篮井冈山,星星之火,点亮初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身入井冈山,品读井冈山,历史的影像一幕幕重现。硝烟虽已散去,精神终将永存,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来源:《江淮时报》2017年11月17日,略有删节)

【感悟】

巍巍井冈山,煌煌奋斗史。我们阅读这篇文章就如同走进井冈山历史的深处,走进井冈山历史的现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个革命者、一个个共产党人实实在在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行动指南。历史已成往事,精神跨越时空。奋进新时代,我们就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守自己的精神高地,让来时的初心变成不懈奋斗的恒心,自觉地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井冈山精神翠竹毛竹
翠竹
节骨草和毛竹苗
高季笙
寒 秋
敲竹杠
试析习近平总书记对井冈山精神的最新阐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奉献精神研究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狗尾草和翠竹
井冈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