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视域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分析

2022-12-26 22:13
关键词:四史国民经济工业化

刘 煜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新中国成立之后,既要巩固新生政权,又要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正如毛泽东所言“巩固新制度,建设新国家”。[1]在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中,要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跻身于世界先进工业化国家行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并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对当前深化开展“四史”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一、1949—1952: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国民经济极为落后,工业发展缓慢,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所占国民经济比重极低,工业内部比例严重失衡。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2]然而,旧中国仅有的工业产值却被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控制,再加连年战争导致工业损失惨重,1949年的工业产值和抗战前最高年份相比较降低了近50%,工业中的煤炭产值相较于1935年的产量减少了30%,水泥产量相较于1936年降低了57.2%,工业比例失调,轻工业占比达到了70%以上,而重工业占比不足30%。

恢复发展工业和国民经济是新中国的当务之急。早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就曾提出:“没有工业化,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3]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提供良好的政治条件。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和巩固新生政权,并致力于工业和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工业总产值增加到了34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4.8%,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占了43.1%,相较以往有了重大进步。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接下来“一五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是,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生产只占35.5%,重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正如毛泽东所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4]怎样在几乎“零基础,零技术,零经历”的情况下发展工业、建设国家,新中国把目光投向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苏联,学习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建设经验。新中国的工业化虽然遭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和遏制,却得到了苏联及其盟国的大力支援,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1953—1957: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1953年,新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战略决策,并开启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和平改造中实现了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非常迅速。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奠基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为目的的。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社会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超额完成了许多原定目标,初步奠基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的基础。1957年工业产值达到了70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7%,相较于1952年提升了13.6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比重从1952年的35.5%提升到45%,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重工业极度失衡和落后的局面。

“一五计划”集中力量投入了248.7亿元多的资金,建设156个重大项目,建立一些新兴工业门类,使得工业门类更加齐全,初步建立我国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建立国民经济的基本框架,促进工业化进程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发展。“一五计划”拉开了我国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充分贯彻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一篇以实事求是为原则而制定的符合当时国情与建设目标的求实计划;是一个以群众路线为重点,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激起人民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去,助力工业化发展的伟大计划;也是一次独立自主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的伟大而成功的尝试计划。有效抵制西方对华的经济封锁,彻底摆脱对外的经济依赖,为构建“国内大循环”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新中国工业化历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发展地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1958—1965: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调整发展

“大跃进”时期,虽然工业从数据上来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这是在以牺牲工业化的质量和效益为前提所造成的虚假增长与虚浮上升。由于“一五计划”的超额实现,错误地估计了人民生产和建设的主观能动性,逐渐背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而设定了过于脱离当时实际的工业化目标。以冶金工业部门为例,受“以钢为纲”的思想左右,提出从1958年到1962年钢产量要提升8倍的浮夸目标。同时,报刊也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脱离实际进行吹嘘与报道。由于中央部门所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80%已经下放到了地方,以及当时建设目标与追踪报道的严重“左倾”,地方政府也紧跟附和,从而导致了地方工业化的虚浮发展,这种地方工业化数据的造假严重影响了我国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但是,这种源于骄傲自满导致的冒进在不久之后就得到了及时的调整。“大跃进”结束后,我们开始反思并调整了政策方针,工业化进入相对稳步恢复发展的时期,为接下来工业化的调整发展和提速增质奠定基础。

自然灾害、资源浪费以及供应不足,工业生产难以维持高速发展,导致工业化发展近乎停滞并有倒退趋向。1961年的工业产值比1960年降低了200多亿,1962年比1961年降低了50亿左右,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面临严峻考验。1961年,党中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迅速调整发展战略,以不屈的精神击败了三年自然灾害,以磅礴的斗志促进工业化发展,带领着人民群众以坚定的意志向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进发。党中央坚持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了旨在摆脱当前困局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助力国民经济与工业化的恢复、调整、发展。从1963年开始,工业化发展得到了逐步的改善,轻重工业之间的占比趋于平衡,工业产值也逐渐提高,1963-1965年间,中国的工业化增值年均增长21.4%,于1966年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有一定规模和一定水平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四、1966—1976: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是被反动分子有意利用的一次党中央的严重左倾错误。从经济来说,它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剧烈影响;从思想来说,它是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严重背离;从政治来说,它对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产生极大冲击。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三线”建设有序、有效的开展,区域经济协调性显著增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加上农村所受影响较少,一些地方的“五小”工业发展较好,我国的工业化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应当指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重点主要是集中在文化教育部门,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冲击相对较少,“三五计划”和“四五计划”都相继基本完成。在这段时期内工业产值时起时落,但是降低的工业产值浮动并不是很大,增加的幅度却大为上升。1976年的工业产值是1967年工业产值的2.5倍,达到了1000多亿元。由于国家的统一计划,国家直接调动资源促进工业化进程,集中起来统一发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问题。

虽然文化大革命是带有严重左倾思潮的政治运动,但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些国内外发展战略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我们决不能以绝对的甚至偏见的眼光去看待它,“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而是要以辩证的眼光来正确对待这一历史发展时期及其取得的历史成就。这也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是艰难而又曲折的,既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也有深刻的教训需要反思,它们共同构成了党的宝贵财富,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5]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1950年到1977年,我国工业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是13.5%,工业所占工农业比重由30%提升到72%,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尤其是独立发展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等重要工业门类,奠定大国基石。同时,我国逐渐和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经济交流,并与世界上110多个国家建交,也即当时的绝大部分国家都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条件。新中国近三十年的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引以为豪的是,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主要是靠自身积累、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体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条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掠夺式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重要基础。

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成就在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深化当前的“四史”教育,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是党领导人民孜孜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初心和使命一以贯之的具体体现。从新中国的历史来看,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是新中国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基础。毋庸置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工业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现代工业”——“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交通运输和现代国防”——“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深化的过程,不仅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战略目标,还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其内涵。同时,还明确提出了“两步走”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来看,经过改革开放前近三十年的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巨大历史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内容,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6]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中的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理论成果,深刻体现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理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社会主义工业化历史进程是中国坚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国家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变提供了中国经验。

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经过多年的接续发展,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7]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成就在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当前我们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四史国民经济工业化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资源错配的多层次识别、分解与比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分析视角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
“诵读学传”是“四史”教育的好方法
北斗导航助力国民经济发展换挡提速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