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家窑彩陶的甘肃传统工艺类非遗艺术生态论

2022-12-26 22:13
关键词:制瓷彩陶甘肃省

廉 祎

(兰州工商学院 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甘肃省历史十分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散落了大量文物和历史遗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征。1924年发掘的马家窑彩陶距出现于今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境内,以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为主地带,因为这种类型最早的一批彩陶出土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因此而得名。马家窑彩陶不同于其他的陶瓷样式,色彩和纹饰设计更加别具一格,集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技艺于一体。从彩陶艺术的历史来看,这种陶瓷技艺在现在的甘肃省的很多文化聚落中都可以找到,是我们系统了解和研究西北部地区陶瓷艺术的重要实物佐证和研究对象。[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素养也不断提高。由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和生存环境方面临着严峻的形式转变,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生态系统构建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和艺术保护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非遗艺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有序性的构建。彩陶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艺术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构建良好的艺术社会生态系统是甘肃省彩陶现代设计艺术的基础,也是符合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进路。

一、马家窑彩陶艺术设计的社会人文特性

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彩陶。彩陶的出现表现了当时劳动者对于物质生活的进一步需求,以及制作工艺和审美的进步。[2]通过研究彩陶,能够经由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饰,窥见当时劳动者的审美及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功能性:促进物质与精神双重和谐

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相互作用且相互影响的,如果缺乏物质生活的保障,那么也就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陶瓷艺术设计的一些功能可以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便捷化和人性化,使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得以满足;同时,人们在对陶瓷产品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其便捷性和有效性的特点,这也会使人们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情感变得更加愉悦,最终深刻的体验到功效之美所带来的意义与价值。陶瓷艺术设计的核心美学观就是功能美的体现。另外,精神生活的主要基础来源就是物质生活,陶瓷艺术设计不仅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具备人性化和幸福感,也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使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愉悦,所以说陶瓷艺术设计的功能美能增强社会人文生态的和谐性。这也是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美和善相互关系的作用呈现和二者的辩证统一。

(二)装饰性:促进身心愉悦和情感升华

装饰美是情感和形象的双重体现,有着非物质实用性的特点,它是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所构成的,第一是客观的形象,第二是主观的情感。马家窑彩陶可以使人们欣赏一些优美的艺术形象,从而可以使人们的精神变得更加愉悦,同时最主要的是可以为人们带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对其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也是对自身心灵和品格的解读,从而升华自身的情感境界。马家窑彩陶的发现者瑞典地质考古学家安特生认为这些彩陶的美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

马家窑彩陶早、中、晚三期分别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但其纹样却有着齐一的装饰特点。 第一,旋纹是贯穿马家窑彩陶始末的重要几何纹样。旋纹种类繁多,但通常情况下都是以同心为中心组成的图案。旋纹源于对黄河浪花的抽象概括,表现了原始先民对水的崇拜,具有“尚象”的艺术特征[3],同时反映了原始先民高度的概括以及抽象的表现能力,充分显现了原始先民善于利用旋转起伏的线条以及旋转多变的构图,使整个画面产生了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第二,波浪曲线的组合非常优美。波浪线之间的粗细不同、距离不同、弯曲程度不同,以及波浪线上圆点的点缀不同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以波浪线构成为主的纹样。对波浪线的娴熟应用,同样也是源于长期生活在黄河岸边,对水波浪的高度概括、抽象表现。

(三)文化性: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

马家窑彩陶是物质实用性和精神象征性的完美结合,独特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手法是中华先民创造的最灿烂文化、远古时代人类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马家窑彩陶被称为史前的“中国画”、“甘肃的仰韶文化”,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影响深远,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三个类型代表了三个时期的文化思潮和社会状态。其中包括马家窑类型彩陶、半山类型彩陶、马厂类型彩陶。马家窑类型彩陶产出约在公元前3300至前2900年,在构图上多采用了曲线式构图,其图案设计领域较为广阔,纹饰较同期出土得彩陶更具有创意性。图案多见人物起舞,其构图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曲线多变,是彩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出土中的初期彩陶图案多以水波纹为主,能够表明那个时代是崇尚水的时代。半山类型彩陶产出约在公元前2900至公元前2350年,其花纹较为复杂,给人强烈的动感,多以红彩和黑彩相间的齿距纹为图案。初期多以大漩涡图案为主,后期以四圈纹为主,其比喻大地和田园,可见那个年代是崇尚大地的时代。马厂类型彩陶产出约在公元前2350年至公元前2050年,其图案绚丽,以红陶为主,早期的陶瓷表面进行了打磨,而到了晚期大多数都是未经打磨的彩陶。马厂类型彩陶的图案多为几何、人物、动物为主,表现那个时代是崇尚自然人文和谐的时代。

二、马家窑彩陶传统制瓷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彩陶区别于黑陶、灰陶及白陶,尤其是在色彩搭配上,马家窑彩陶的纹饰设计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样,在色彩的使用上更加热烈大胆,能够经由彩陶纹饰,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绪,是我国陶瓷艺术历史中的瑰宝。[4]技艺体系也有一定的独特性。

(一)文化地域特色鲜明

根据研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陇西平原为中心的向外辐射地区已经形成了马家窑文化,当地的人民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了陶器。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红陶和泥制组成的,这与其他地区出土的陶器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与其他地区差异最大的就是彩陶。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前身为中原的仰韶文化,二者在传统制瓷工艺上没有多少区别,但是在图案和绘制上二者区别较大。在当时陇西平原多以狩猎和捕鱼为主,所以在马家窑彩陶上的图案多数来自于生活,具有地域色彩。马家窑彩陶图案中的舞蹈音乐是它最能体现文化地域的标志,这在新时期时代是绝无仅有的,也就意味着当时的人们除了生产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丰富的艺术活动,展现了西北地区的歌舞文化。

(二)产品品类繁多

甘肃省的地理位置离山地和丘陵较近,它的瓷土资源和矿物材料具有丰富性的特点,这种地理条件和资源的优势性就为甘肃马家窑彩陶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物质基础,也为传统手工陶瓷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积极影响。就马家窑彩陶来说,其艺术品种种类繁多,具有多元化。马家窑类型共分为三种,上面已经做了介绍,这里对其发展和纹样不做过多阐述。在这三种类型中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又衍生出了不同品类地陶器。

半山类陶器有叶纹双耳彩陶罐,质地为泥质橙黄陶,腹部圆润,双侧有两耳,在腹部对称;葫芦网纹高领双耳彩陶罐,质地同为泥质橙黄陶,口沿处有对称双襻,腹部有花纹点缀,双耳地位置不同于叶纹双耳彩陶罐,它处于腹部略下对称,并且下腹无花纹;锯齿旋涡纹双耳彩陶罐,双耳位于下腹对称,通身都有花纹装饰,主要以三角纹和锯齿纹为主;鸟形红陶壶,整体形象特别,类似一只鸟的形状,小口在一侧,短颈略微前倾,双耳在腹部对称,后有尾巴状装饰物,整体活泼有趣。马厂类陶器有四大圈蓆纹双耳彩陶罐,口为喇叭口,溜肩,鼓肚,双耳位于下腹对称;菱格纹双耳彩陶罐,泥质橙黄陶,双耳连接口沿和颈部,颈部菱形花纹延伸到腹部,下腹为素面。

(三)制作技术高超

马家窑彩陶传统制瓷工艺的艺术表现力极强,画面装饰丰富。在艺术风格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手工陶瓷技艺的发展是陶瓷从业者们在智慧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深刻体现,同时也是在一些制作环节中的集中呈现,比如在原料的选择上,在流程的制作上,在形状的设计上等。[5]马家窑的陶器多为泥质橙黄陶,形状主要是以盆、壶为主,其中内彩也是马家窑彩陶的突出点。早在我国考古发展初期,考古学家就对马家窑彩陶的工艺技术进行了研究,现代考学学家依靠模拟技术,开始复原损坏的马家窑彩陶,重现了千年前的彩陶工艺。首先是马家窑在制作的流程上,先利用泥土加工,马家窑盛产红粘土,所以红粘土被作为彩陶制作的主要原材料,将红黏土风干碾碎添加石子和杂草,放入水中沉淀钙质;第二步是进行陶体的塑性,通过纯手工捏制和模制,通过专家研究马家窑陶器多为模制制成,也就是泥条盘注法。第三步为陶体的装饰图案,主要是进行打磨和绘制;第四步是入窑烧制,马家窑彩陶采用窑烧的方式。可见当时的彩陶制作已经形成了相应的流程,其技术精湛。

三、甘肃省制瓷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现状

从生态观的角度出发来看,审视艺术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传统陶瓷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这种艺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全面总结当前甘肃省彩陶传统制瓷工艺生态环境,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的程度。

(一)从业个体传承现状

如今甘肃传统的手工陶瓷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依据民间合作的方式,在如今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方式的技艺从传承角度上来说有一定的落后性。匠人向徒弟传授陶瓷的制作技能,这种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弊端,从对陶瓷的传承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不完整性和不延续性的特点,最终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现象的出现。与其相对应的是业内文化传承的方式,主要依据的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和习俗,在此基础上来进行传承,这种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也具有通俗性的特点,其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口口相传,这会不利于陶瓷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在现阶段体制教育的背景下,传承人的子女多数不会走父母的老路,新时期都会在学校接受教育,并且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不理解父辈的制瓷工艺,大部分的未来发展都离开了家庭的传承,所以甘肃省制瓷工艺缺少传承人。与此同时,在对甘肃传统陶瓷业的保护方面,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个体传承进行非遗发扬光大是不够的,还要依靠政府和群众对非遗文化的支持,尤其在保护非遗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甘肃省制瓷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会经久不衰。

(二)工艺开发利用现状

师徒传承的方式是如今甘肃传统手工陶瓷工艺的基本传承模式,某些工序都会有指定的继承人,但是这些人在对技术研发成本的承担情况上来看,还缺乏较强的能力,从继承的角度上来说,还是会滞留在原先的程序过程中。除此之外,这种生产特点也会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就会使陶瓷技艺开发的难度大大增加。[6]随着对一些先进设备的逐渐推广,就会为甘肃传统陶瓷记忆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因为在陶瓷企业对生产方式进行选择时,往往会选择一些效率较高的方式,这就会导致这些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更为严重,对于价格优势的盲目追求、对原料研发和陶艺设计重视程度的缺乏,也会使陶瓷技术得不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现如今全国都开始兴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潮,很多的专家也会通过现代手段复原艺术产品。在国外,类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融入到了其他行业或者是创业体系中,在行业和体系中得以延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但是我国在对传统工艺品是否能作为产业对待的认知模糊,国内众多学者在探讨中意见不一,导致甘肃省制瓷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文化中的定位尚不明确。

(三)文化基因传播现状

一种传播模式在一个地区文化发展过程中和一些生物的进化特点有一定的相似性,无论哪一种文化的基因构成都有一定的独特性。以马家窑彩陶文化为例,其文化因子是通过色彩、器形或者图案等具体要素呈现出来的。对现代设计者的设计工作来说,文化是设计的主要内涵,能够为他们提供创作的基本素材。但是,现在对马家窑彩陶文化的基因解构还不全面和深入,不利于对这种珍贵彩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阶段对马家窑彩陶的文化传承仍处于滞后阶段,其中进行文化传承是多以静态为主,动态传播的方式单一,且传播媒介少,应用VR技术和举办大型展览会因为资金不足所耽搁。由于传统的传播模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传播途径单一化导致马家窑彩陶文化很难对现代年轻人产生吸引力,并且对相关创意产品还不能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将现代设计和地域文物的文化特点进行全面的结合,有利于促进产品设计附加值的提高,可以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所以需要对马家窑等彩陶传统制瓷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进行多方面、现代化手段的大数据提取和储存。

四、甘肃省制瓷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系统构建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在生态种类方面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结合甘肃传统手工陶瓷的特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方面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构建多种形式的开发模式,会使这种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和谐性目标得以实现,进而促进甘肃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建设。

(一)激发传承活力

甘肃传统手工陶瓷体现在很多个聚落之中,传统手工陶瓷技艺的主要传承者和保护者就是甘肃省的陶瓷文化聚落,所以要加大培养陶瓷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力度。甘肃省制瓷工艺承载着陇西平原的文化遗产,也带着几千年来的民族认同和自豪,它包含了历史文化的“根”和“魂”。马家窑彩陶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展现,不仅记录着他们当时的生活和历史,同样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沿续千年。近年来,我国为了保护甘肃省制瓷工艺,积极打造了省内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并且鼓励其融入产业,以马家窑彩陶为非文化物质遗产资源,将基地作为重点保护区域,以传承人最为桥梁,不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和与市场化衔接,让非遗文化“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群众,群众是创造者,同时也是传承者。加大艺术生态系统的构建,能让非遗后继有人,保证非遗的生命力,让甘肃省制瓷工艺不断走进生活和社会,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中闪光。

(二)振兴传统工艺

挖掘和整理关于手工陶瓷技艺的相关内容,将一些相关的文物遗存和档案资料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使传统陶瓷技艺多元化和立体化特点的传承体系进一步形成,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整理。另外,对于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方面来说,要运用多种方式进一步促进它的发展和再现,最终促进传统工艺振兴产业的形成。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体现了我国人民对生产方式的改进,对于现代而言,制瓷工艺是一种跨越时间的文化财富,通过古人制造的生活用品以及工具,能够让现代人感知悠久的工艺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工艺的物质体现。振兴传统工艺能够让我国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甘肃省制瓷传统工艺赋予新的概念和生命,重新走向全世界,并且形成品牌效益,是我国和世界文化沟通的一座桥梁。

(三)加强政府规范和保护

在对传统陶瓷记忆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来说,要注意传承方式的灵活性,不要用太过于单一的形式。传统手工陶瓷发展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甘肃省的众多传统文化聚落,其中包括相关的经营人才和土壤的环境,所以政府需要提高对传统陶瓷文化内容和形式建设的关注力度,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同时,提高对构建陶瓷创意产业园的积极性,并对一些民众的参与进行引导和鼓励,使人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到传统手工陶瓷的发展之中,我国在加入联合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融入到了国家发展中,202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针对传承实践中凸显的现实问题,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要进行不断修改与完善,进一步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推动了非遗文化的“活”性,为其日后发展做出了引导和保障。

综上所述,甘肃省传统陶瓷工艺的艺术生态系统构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促进陶瓷技艺的发展和传承,也可以使其艺术生态环境更具有和谐性,从而促进人们对陶瓷工艺和文化价值理解和认同程度的提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保护好甘肃省传统陶瓷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生态环境,不断在艺术生态系统中构建属于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将整体性和活性共同融入到艺术生态的构件中,对甘肃省传统陶瓷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的挖掘,构建符合甘肃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体系,能促进该省的非遗文化和产业的共荣发展。

猜你喜欢
制瓷彩陶甘肃省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席晓辉作品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甘肃彩陶真伪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