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究

2022-12-26 22:13李妍雪杨志坤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党法治

李妍雪,张 爽,杨志坤

(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建党精神的概念:“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精神血脉、先进性本质,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为高校开展教学提供了多维教育资源。“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人生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致力于帮助大学生在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利于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对重温铭记革命历史、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永葆青年志气、锻造青年骨气、夯实青年底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与育人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全体人民进行一切奋斗实践、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精神动力,内涵丰富深刻、意义深远重大,蕴含着思想引领、责任导向、意志锤炼、宗旨教育等丰富的育人价值,为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最本原的精神滋养。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总结百年历史经验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思想精辟、历久弥新,四个方面内涵紧密联系、逻辑完整,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强调“求真”的探索力量。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人民、实践、开放的理论,在其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救国救民的出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取得了革命胜利、建设成果和改革成就,凝聚起了亿万群众追寻真理、追求理想的磅礴力量。“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强调“信念”的行动力量。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接力奋斗的根本动力源泉,党百年来始终坚持“改造世界”的实践精神,将“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作为职责使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强调“斗争”的意志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用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革命年代抛头颅、洒热血实现了“站起来”;在建设和改革时期艰苦奋斗、奋勇拼搏实现了“富起来”;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卓越历史。“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强调“奉献”的精神力量。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政治品质,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与人民站在一处、想在一起,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细小的实际行动中,赢得了亿万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穿透百年时空的引领力、向心力、凝聚力,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首先,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理想信念的思想引领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能够决定人生方向和人生高度。“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蕴含的目标引领力有利于促进新时代青年在学习理解真理、探索追寻真理基础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矢志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个人梦融入国家梦,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力量。其次,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使命担当的责任导向价值。担当是青年必备的素质,敢于担当是青年应有的气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蕴含的责任定向力有利于促进新时代青年在时代发展浪潮中找准个人定位、坚定前进信心、确立初心使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接续奋斗,在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前进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再次,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顽强斗志的意志锤炼价值。斗志是新时代青年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青年应是斗志的代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蕴含的意志品质力有利于促进新时代青年在复杂局势下和困难挑战中沉着应对、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在推进伟大事业中成长成才。最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服务人民的宗旨教育价值。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服务人民是青年的立身之本,也是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蕴含的政治向心力有利于促进新时代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坚定政治立场、锤炼过硬本领、锻造政治品格,全面提升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坚持的原则和切入点

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富矿”,对于引导新时代青年做有理想、有本领、有品德、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升课程实效、促进学生发展。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坚持的基本原则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促进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与课程内容融会贯通,需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其一,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和阐释,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进行理论解读,达到增强教学内容深度和高度的目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深化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同和理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既能够宣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又能够在实践中检验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在实践中感受理论魅力、见证理论力量。其二,要坚持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相统一。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基础和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对于学生全面掌握课程至关重要。教学形式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良好教学形式的选取有利于增强课堂实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关转化,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把二者有机结合,促进课程教学思想性和针对性的有效提升。其三,要坚持历史经验与现实生活相贯通。历史经验中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和力量,是国家和个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密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实生活是每个人的社会实践写照,人们往往从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实现价值。历史经验与现实生活是相互影响的相对定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精神实质并用以指导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从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历史经验出发,通过生活实践重新建构新的生活经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主要切入点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实质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紧密契合,全面厘清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切入点,有利于促进二者的融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部分高度契合。本部分内容强调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重要性,通过引入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生动历史故事讲授本部分内容,有利于推动青年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青春能量。“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部分高度契合。本部分强调担当是时代新人的必要素质之一,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榜样示范,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在认识新时代历史方位基础上不断提升素质素养,为实现中国梦接续奋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部分高度契合。本部分内容强调中国精神的重要性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在新时期忠诚爱国、忠诚卫国,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做国家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部分高度契合。本部分内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则要求和显著特征,用党的百年为民历史事实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有利于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人民的内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课程教学是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把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延伸教学实践三个方面作为主要抓手和重要方向,探索一条符合课程特点、满足学生需求的融合新路,更好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理性价值之光。

(一)丰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

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存在诸多融合点、具有内在一致性,教师应在正确理解、全面把握基础上,有效运用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一方面,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快发展,教育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资源的有效整合成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丰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首先要深入挖掘和用好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教育资源,找准伟大建党精神与课程内容的融合点,用最契合的思想理论、历史故事、先进事迹讲好每一堂课;其次要坚持科教协同育人理念,优化资源转化方式,营造资源转化的良好氛围,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科学研究聚焦前沿问题,凸显最新研究进展结果。当前,学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涵、生成逻辑、赓续传承等几个方面已开展大量理论研究,现存理论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的高效开展大有裨益。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丰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通过持续深入的伟大建党精神科学研究,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紧跟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发展前沿,及时掌握研究最新动向,将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课程教学中,促进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知识更新,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追求创新的需要。

(二)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融入成效。一方面,创新案例教学法,增强课程实效性。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可歌可泣的故事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在课程教学中选取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探索“一案到底”的案例教学法,增强课程融入的针对性和思想性。首先,在案例选取上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挖掘案例横向与纵向认识维度,保证案例选取的典型性与合理性;其次,在案例讲解中要遵循导学性原则,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设置与启发引导,结合科学教学内容建立案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在案例评价时要遵循析理性原则,注重学生思路拓展与思维发散,引发学生联系自身的深层次认识,升华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创新情境教学法,提升课堂趣味性。首先,创设故事情境,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教学内容结合编制成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进行知识学习,体会学习的轻松愉快;其次,创设实践情境,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允许情况下,让学生扮演、模仿英雄人物,演绎英雄事迹,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园地;最后,创设生活情境,根据学生实际创设具有教学意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认识、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的。

(三)延伸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促使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外化于生活实践之中,增强“四个认同”。一方面,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实现学生实践自觉。“第二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新形式,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精心选取实践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形式,通过调查研究、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第三课堂”,实现学生自由自觉。“第三课堂”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方式。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优秀红色文化资源,把本地区的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作为校外实践基地,促进课堂从教室到实地现场的转换,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先进技术引导学生进行网上社会实践。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突破了以往的时空限制,可以通过VR等技术远程模拟体验、通过网络平台远程参观学习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促进学生把思想认识转化为行动自觉。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建党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