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系列短视频的叙事研究
——以澎湃新闻为例

2022-12-27 05:35周子萱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0期
关键词:深度受众

周子萱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1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深度报道的内涵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深度报道是对主题新闻时空维度进行深度拓展的报道,是媒体抓住社会热点或重大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通过新闻事件与社会的联系来展现其背后更深层次意义的报道形式[1]。其本质就是“深”,即对事件真相的全面追求。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新媒介,受众也有了新的需求,媒介技术和媒介生态环境对原有媒介和报道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一改以往接收文字信息的习惯,而是喜欢通过短视频接收新闻信息,新闻短视频能满足人们更加多样的信息接收需求。

新时代,利用短视频进行深度报道成为一种新的新闻生产方式。新闻媒体将深度报道与短视频进行巧妙融合,利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背景梳理和内容解读,让深度报道脱离固化的叙事方式,有利于传播正确价值观[2]。深度报道与短视频融合能增加新闻的张力,有利于解决如何将新闻短视频化的问题,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碎片化视听与深度化内容间的重要关系。总的来说,在融媒体时代,深入报道的“深”与短视频的“短”是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

澎湃新闻深知在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其以优质内容为核心,以发布专业的互联网原创报道为口号,制作出了既有速度又有深度的新闻。2017年澎湃新闻就推出了视频频道,此频道覆盖时政、科技、财经、新闻调查等多个领域,形式丰富多样,符合当下大众的浏览习惯。其视频频道中的“温度计”“纪录湃”等栏目就以“新闻原创调查与暗访,深度挖掘还原事件真相,记录民心冷暖,推动问题解决”为口号,推出了系列短视频,改变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增加了新闻报道的深度。

2 澎湃新闻深度报道系列短视频的叙事特征

相比单个短视频来说,系列短视频在叙述方面更为客观、全面、立体,系列文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形成了统一整体。

2.1 叙事主体:去中心化的多元主体

融媒环境下,短视频的叙事主体呈现出多元、身份界限模糊及去中心化等特征。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Symour Chatman)将叙述者分为三类:公开的叙述者、缺席的叙述者和隐蔽的叙述者。据统计,澎湃新闻的系列短视频中记者出现的频率和次数都比较低,一般都是在“暗访”的报道中才会作为公开的叙述者出现,而“藏”在幕后隐蔽的叙述者出现的频率最高。澎湃新闻“温度计”栏目的国庆特别计划:转型中的数字中国——《中国厂长》系列报道中,以“我不是国潮”“宠物理想家”“国鳗崛起”“有两把刷子”“向脱发宣战”等标题组成的系列短视频,以“小人物”的视角加上大的社会背景,剖析了转型中的数字中国,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第一人称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带给受众真实感,从而发挥了叙事者的见证功能和交流功能。

又如,在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九位老人的空心村:年轻人还能唤得回吗》系列报道中,记者像摄像头一样客观记录“观察”到的一切,用多个视频、多个场景,让九位老人亲身讲述身边切实存在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老人的医疗和养老、传统世俗文化传承中断等问题。在这一系列短视频中,记者不再以自身为主角进行解读,而是让不同的自叙者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同时与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相呼应,不仅更有现场感,而且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出了他们背后的故事,这也是观众乐于接受的新闻报道模式。

2.2 叙事结构:动态性与非线性叙事结合

系列短视频在叙事结构上增强了文本的连续性、可读性、趣味性。过去的深度报道常以时间顺序进行叙事,这种线性叙事结构遵循着“开始—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但这是短视频难以实现的。而澎湃新闻在进行深度报道时采取了动态性与非线性叙事结构相结合,将新闻事件在逻辑上进行合理切分后,然后确定核心部分,对其进行多维度的排序、重组,这样既能保留深度报道的解释功能,节省人们理解信息的时间和精力,又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提高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度。当今,用户注意力已成为新闻媒体争先恐后抢夺的资源,而澎湃新闻利用多维度的叙述模式和蒙太奇的手法,以报道核心内容为主,不断地向前延伸和“请听下回分解”的方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澎湃新闻首先会发布一个短短几分钟却有多个矛盾冲突的视频,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受众无限的好奇心,而后再将事件的过程、结果、缘由以及背景进行排列组合,结合受众的反馈、社会关注度等方面,以碎片化叙事方式进行报道。多维度的叙述既有速度又有深度,符合融媒体时代大众的信息获取需求。

3 融媒体时代澎湃新闻深度报道系列短视频的叙事策略

融媒体时代,澎湃新闻利用短视频进行深度报道时,尽可能多地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在呈现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叙述方式来揭露某种社会现象,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3.1 突出细节,凸显主题

突出细节是塑造新闻报道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细节不仅可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从细微之处见精神[3]。不仅仅是传统的深度报道中需要呈现细节,利用短视频进行深度报道时也需要细节。澎湃新闻在关于张桂梅老师的深度报道中,有一个名为《“燃灯校长”张桂梅:想让贫困孩子飞出大山,我不敢停下》的短视频,视频开头的一幕很触动人心:凌晨5点20分,天还没亮的学校有一束光不断前行着,当镜头缓缓转向这束光时,发现是张桂梅拿着一盏灯缓慢地向着教学楼走去,她将所有灯一一打开,悬挂在墙上的中国共产党的旗帜瞬间清晰可见。在报道中,她说:“我每天五点十五起床,要给老师和孩子们做榜样。”之后她还说:“我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自己的家了,我什么都没有,我觉得还是值得的。”在随后播出的深度报道系列视频中,镜头总是会聚焦于一些细节上,如她那一身有补丁的旧衣,一双贴着膏药的手,一个从容而坚定的微笑。这些细节总是会反复出现,凸显出了新闻报道主题。这些细微之处反映了张桂梅坚定执着、大爱无疆的“红梅品格”,瞬间让受众为之动容,被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所感动。

3.2 全知视角呈现,增强可信性,激发可叙述性

在新闻叙事中,叙述视角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会受到叙事角度的影响[4]。单个的新闻短视频因视频时长的限制,往往采用单一的叙事视角,讲述新闻的基本内容。从澎湃新闻的多个深度系列短视频可以看出,其经常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报道“张玉环案”为例,每一条短视频都是以其中一位与案件有关的人的第一视角来呈现新闻内容,有张玉环本人、张玉环的妻子、张家村原村长张佩玲等,让他们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将单个视频组合起来的系列短视频可以将整个事情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全知视角,使事情的真相清晰可见,在保证立体全景式图景呈现的同时保证新闻报道的完整性。系列短视频以多方之口尽可能地去还原真相,并呈现后续事件处理的结果,让受众对新闻事件有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在该新闻报道中,记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在没有任何引导的情况下,用视频客观地记录下现场周围发生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最大限度增强了新闻事件的可叙述性。

3.3 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多方位立体呈现时代变革

新闻媒体在利用短视频进行深度报道时,要注重选择一些更有价值的主题。在目前涌现出的大量的短视频新闻中,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的问题。短视频生产者通过对主题的选择来拓展故事内容与思想,从小窗口来呈现真实的时代发展变化,这是一个不错的叙事策略。澎湃新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题中围绕抗疫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推出了许多深度报道,立足于“平凡的英雄”,如一线的医护人员、记者、快递小哥等,他们积极投身抗疫的相关事迹被大众所知。比如,在“探口罩之乡”的报道中有《工作14小时,累哭,接着干》《严防死守,防假劣口罩出长恒》《停供老客户,口罩直供武汉》等系列视频还原了当时河南省新乡市长恒市在疫情期间所作出的贡献。在口罩紧缺的时候,口罩厂成为抗击疫情的战场。视频展现了春节期间的急迫氛围,从口罩厂工人到政府人员都在为了抗击疫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长恒其实可以说是一个缩影,是我国每个地方、每个人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一个缩影。这个系列视频以口罩厂工人的小切口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抗疫的热情、勇气以及众志成城的决心这一大主题,弘扬的是一种爱国热情,这是单个新闻短视频无法比拟的。

4 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系列短视频叙事的策略

4.1 把控好叙事节奏,全面、立体地呈现事件

短视频的时间有限,所以短视频在叙述故事时节奏紧凑[3]。新闻媒体利用短视频进行深度报道时,要想在短时间内叙述一件完整的事件及其背后的故事,就要取长补短,把控好整个叙述风格、叙述节奏和制作手法,从而让受众获得好的感官体验。一般来说,新闻短视频在交代新闻事件背景和情节时都较粗糙,不注重细节,影响用户观看体验,也无法将事件本身全面展现出来。而且,在利用多种平台进行传播时,过快或过慢的叙述节奏会引起大众的猜测,这成为深度报道系列短视频制作的一个难题。对于一些重大题材、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新闻媒体在制作系列短视频时,不要为了短暂的利益和目标就一味地追求快,也不能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一拖再拖,而是要始终坚持以“深”为本,有节奏、有条理、有逻辑地展开一幅真实的画卷,从各个角度出发,尽可能客观、立体地去剖析、展现、还原事件真相。另外,在选择叙事要素、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时,应尽可能全面,从而打造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深度报道类短视频。

4.2 把握好新闻叙事技巧,保证新闻客观真实

深度报道系列短视频中,多重话语的集合和叙事主体的身份交错,角色阶层和权力的分配,使得舆论的空间结构层次更加复杂[3]。所以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基础之上,使用恰当的叙述技巧对良好网络舆论空间的形成是有重要意义的。澎湃新闻在多个深度报道系列短视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与其良好的叙述技巧是分不开的。受众所认为的“好新闻”是在新闻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在叙事框架和叙事策略方面有自己的风格与魅力,能够让整个新闻更加直观、具有感染力。但是,某些叙事手法的过度堆叠会使新闻失去客观性,呈现出新闻报道的倾向性,从而影响受众的思考和认知。例如,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澎湃新闻的深度报道系列短视频大多集中于事件当事人内聚焦视角,这样的叙事手法虽能够瞬间拉近受众与当事人的距离,有效地传达信息[5],但换个角度来看,也会限制观众理性思考,使观众容易被事件当事人的情绪和心态左右,从而导致新闻缺少真实性和客观性。因此,新闻媒体在运用短视频进行深度报道时,要把握好新闻叙事手段的度,提高短视频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实现深度报道存在的社会价值。

4.3 将事件发生背景与新闻内容相结合,增加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信息泛滥时代,社会热点事件被大众关注的时间很短,可能一天或者一周就被其他社会热点事件所替代。深度报道系列短视频要想在众多新闻短视频中脱颖而出,就需要用鲜明特色和极具内涵的内容来吸引受众,如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不过,如果将新闻事件发生背景作为独立的一部分发布的话,就与新闻事件本身关联性不强,易造成信息的冗余。因此,新闻媒体在制作深度报道系列短视频时,应将新闻事件发生背景和新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能提高深度报道系列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也能充分发挥其特殊优势,增强新闻报道的立体感和纵深感,丰富短视频的新闻内涵和文化价值。

5 结语

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采用短视频形式进行深度报道,可以充分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貌,改变传统、单一的新闻报道模式,提高新闻的感染力和趣味性,激发大众的好奇心,加强大众对新闻内容的深度理解[1]。因此,新闻媒体在利用短视频进行深度报道时,可以通过把控好叙事节奏,全面立体呈现事件;把握好新闻叙事技巧,保证新闻客观真实;将事件发生背景与新闻内容相结合,保证新闻的深度和广度等方式,提高新闻内容的质量,从而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推动深度报道系列短视频发展。

猜你喜欢
深度受众
智能穿戴或可增强深度睡眠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论3D电影的深度沉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