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性一度”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实践探索

2022-12-27 08:47
高教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政特色

林 红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教育部组织“深入研究教学目标、开课范围、师资配备、学分设置等规范要求,研制教学大纲(试用)。经过多轮试讲和完善,2020年秋季学期,37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将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1]。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两年来,不少高校纷纷以不同方式开设本课程,既有选修课,也有必修课;既有线下课程,也有依托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运行的线上课程。2021年,李冉和李国泉[2]、刘媛[3]、周璐[4]、李厚羿[5]等总结了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2019 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要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6](即“两性一度”)。高阶性就是通过对学生高级思维的训练,着力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创新性则要求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方法要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学习结果要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课程学习要有深度和挑战性,通过科学评价,让学生忙起来。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也为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指明了方向。如何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视角推动本课程建设,将其由一门“新课”打造成“金课”,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的要求,理应成为当前和今后高校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笔者所在学院自2019年秋季学期率先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课程教学团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对标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本文基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视角,对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归纳分析,与同行分享。

一、提升高阶性:注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1956年,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建立了认知模型,他将人的认知活动由低到高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方面[7],2001年,其学生洛林·W·安德森将其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8],其中分析、评价和创造属于高层次认知活动。安德森认为,目标在教育中表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高阶性目标亦即预期的高层次的学生学习结果。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普遍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作为一门思政课,它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系统阐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根本方向、战略安排、总体布局、大国外交、政治保证等重大问题。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形成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理想信念、价值信念、道德观念符合时代要求、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标一流课程提升高阶性目标要求,本课程应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融合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努力实现思政课教学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一)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有机融合

美国教育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强调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确定目标,课程目标的设定要与学生、学科和社会的需要相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设定本课程目标时,要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塑造价值相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有机融合。具体而言,要使学生学习完此课程后,在知识层面,能够描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科学内涵、现实依据、战略安排、总体布局、大国外交、政治保证等基本内容;解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主要创新观点及逻辑关系。在能力层面,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社会问题,提高理论分析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团队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在素质层面,能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主线,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和制度安排,坚定“四个自信”;立足学科和行业领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鉴于本课程在大三春季学期开设,学生已经学习了四门思政课的实际,提升本课程高阶性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分析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把握本质、遵循规律、推动工作的能力[9]。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相统一、一般号召与分类指导相统一、全面推进与重点把握相统一,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这正是发挥辩证思维能力作用的集中体现。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加强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科学思考和分析,在鉴往知来中更好地走向未来。

二、突出创新性,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确定课程目标后,实现设定的目标,需要突出创新性,通过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对标一流课程突出创新性要求,本课程通过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采用专题教学、开展基于BOPPPS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思政课教学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一)实行专题教学,采用同课异构,激发学生使命与担当

与其他四门思政课相比,本课程具有自身特点:一是教学内容丰富精深,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二是教学内容随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需要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文章,领会其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三是目前尚无全国统一的教材。针对以上实际,本课程贯彻以教学内容为“王”的理念,按照严格精选、突出创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设定专题。从学生关切的问题切入,围绕课程目标,根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治国理政的鲜活实践,通过动态跟进的教学供给,有效回应学生的需求和关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不容易。实行专题教学,能够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集中解决学生的困惑、分析和阐释课程重难点问题,有助于把问题讲清楚讲透彻。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思政课,为更好做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本课程立足学生的学科与专业,采用“同课异构”方式,激发其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如面向理工科学生讲授新发展理念时,要重点讲创新发展,激励学生立足专业学科领域成长成才,报效国家;面向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讲授文化建设时,要重点讲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激发学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与担当。在实践中,采用专题教学还能够有效解决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内容交叉重复问题,在逻辑关系上更能突显本课程是对“概论”课的拓展和系统化。

(二)强化以学为中心理念,基于BOPPPS结构进行教学设计,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活动的基本态度和观念,也是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坚持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也是思政课教学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必然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24小时的知识保持率因教学方法不同会有较大差异,“讲授”最低,只有5%;“阅读”和“视听结合”分别有10%和20%;“示范”和“讨论”分别有30%和50%;“实做”可达75%,“向他人讲授”最高,可达90%。可见,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增加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设计时,按照基于建构主义的BOPPPS结构,遵循“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设计理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针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式多元化,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记录学生学习轨迹,促进学生探究式深度学习,充分利用长江雨课堂弹幕、投稿、在线测试等平台功能,实现师生、生生即时互动。

三、增加挑战度,合理设置高阶学习,引导学生增加学习投入

增加挑战度意味着要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课程设计要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真正把课程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富有挑战度的课程并非简单地布置大量学习任务,而是科学合理地设置高阶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对知识和经验进行反思和整合。对标一流课程增加挑战度的要求,本课程注重从供给端增强学习的复合性和挑战性,从需求端引导学生增加学习投入,从考核端构建均衡、高标准和公正的课程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实现思政课教学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一)善用“大思政课”,统筹课程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

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本课程要引导学生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和制度安排,坚定“四个自信”。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要把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最好的方法是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11]。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立足学生的成长与生活逻辑,坚持个体性与社会性、理解性与体验性的统一,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探索、对教学重难点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衔接进行重构,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缺乏社会体验和认知的问题,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基于教育目标一致性,教学团队与校团委合作,统筹本课程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构建了以本课程为依托,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理解、服务社会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教学机制。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本课程九个教学专题紧密联系,依托各实践团队的专业背景,促进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切实结合,提升学生实践素质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将理论学习融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理论宣讲、公益服务、义务支教、岗位体验等形式中,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形式与内容,形成综合有效、切实可行的实践形式与成果。通过善用“大思政课”,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中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坚持“评价即学习”,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作用

“评价即学习”的视野强调,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所要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对学生来说,课堂评价正是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12]。因此,必须要用好评价这个指挥棒,力求将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现实评价与潜在评价、个体评价与社会评价、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统一起来。在评价方式上,本课程坚持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课上增加随堂小测试、口头回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考核频率;课下要求撰写课程论文、阅读推荐文章、参加团队实践等任务。通过适当地给予学生更大的压力和动力,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有效投入。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长江雨课堂记录学生学习数据功能,发挥即时反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通过制定课程论文与社会实践报告评价量表,使评价标准清晰而明确,不仅给予学生强烈的方向感,同时使课程的价值目标也通过评价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充分发挥了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经过两年三轮教学实践,本课程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效果。在针对2021春季学期教学的问卷调查中,89.3%学生认为本课程学习对自己有帮助和很大帮助;83%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更加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71.73%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开阔了视野;68.59%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其树立正确价值观有益。学生评教普遍达到95分以上,一些学生用“有趣有料”“讲课有吸引力”“注重价值观的培养”“虽然不是专业课,但依然能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互动性强”“课程具有挑战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表达了对课程的认可。在实践教学方面,推动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成效明显,例如能动学院实践团队结合所学专业完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十四五”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供暖现状调查和清洁供暖可能性分析——以山东省济南市部分区县为例》实践报告长达52页,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学用结合特色鲜明。软件学院实践团队利用所学专业开发游戏软件,将抗击疫情知识融入游戏中,让用户在休闲娱乐中了解到更多防疫知识。更多的实践团队将本课程实践成果参与到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评选中,较好地发挥了本课程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联动效应。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要求和一流本科课程“两性一度”标准,本课程建设还有一些短板亟待补齐:在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上还需加强顶层设计,用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提升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整合校内外各学科优势资源共同建设课程;探索混合式教学,有效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凝聚课程建设合力,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等。惟有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才能更好地发挥一流思政课程的铸魂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思政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