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独居老人精神慰藉的问题研究
——以H市N社区为例

2022-12-27 14:32黑龙江大学张诗宜
区域治理 2022年27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子女老年人

黑龙江大学 张诗宜

一、城市独居老人精神慰藉的现状

(一)H市N社区基本情况

H市N社区内有居民800余户,人口共1200余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约有300余人,约占该社区总人口的25%,其中独居老人大约共36人。该社区的独居老人多为退休职工,拥有一定的退休金,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社区内的楼房都是老楼且未配备电梯等基础设施。对于部分居住楼层较高且身体素质较差的独居老人来说,这样的情况为他们出行带来了阻碍,也减少了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机会。社区周围有许多中小学校,社区内有一部分的房屋是用来租售给学生及家庭的,因此人口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邻居间交往较少。

(二)H市N社区独居老人精神慰藉现状

经笔者调查,在N社区的独居老人中有7名老人经常(每周至少一次)获得子女探望,有11名老人偶尔(每月至少一次)受到子女探望,有14名独居老人很少(只在逢年过节)有子女探望,有4名老人没有子女探望。独居老人的精神文化活动较少并且种类单一,其中100%的老人都看电视,43%的老人与该社区的其他老人聊天交流,有31%的老人听收音机、看报纸,有27%的老人打牌,有10%的老人参加一些健身活动。独居老人与邻居之间的沟通交往较少,有33%的独居老人会与邻居有沟通交流,有67%的独居老人从未和邻居有沟通。社区内较少举办一些针对老年人的活动,也没有供老年人活动的健身器械,没有供老年人活动的场地,只有零星的老人在散步。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的活动较少,比如有12名独居老人参加过社区内举办的活动,其中有6位老人参加的是党员会议,3位老人参加的是健康科普讲座,3位老人参加的是社区内组织的普法讲座。社区内有29名老人愿意参与公益活动或志愿工作来发挥余热,但是这36名老人均没有参与过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社区内有许多独居老人愿意通过社区或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成就感。

二、城市独居老人精神慰藉缺失的问题

(一)情感支持的缺失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虽然城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老人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子女等亲属的关心。独居老人常年独自生活,内心孤独寂寞,缺乏心理上的陪伴,与子女间的沟通交流困难,且有心事也不能够与人倾诉,亲属间的情感支持薄弱。由于独居老人的生活孤单,身边没有可依靠的人,所以老人将情感全部依赖在儿女身上,他们期待儿女能抽空来看望自己陪伴自己,但子女由于工作忙无暇回家或外出工作无法经常看望老人,不能给予独居老人充足的情感支持。

(二)自我效能感的缺失

N社区部分独居老人年龄较大,且患有慢性疾病,不便出门,只能独自在家看电视。许多独居老人较少参与社会活动,导致平时生活比较枯燥乏味。独居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需要尊重认同,因此独居老人需要通过社会参与来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认同感,增加对生活的信心。城市的独居老人希望通过一些活动或一些职业实现社会价值,增加自我认同,充实生活,提升幸福感。部分老人渴望通过社会参与,充实自己并服务社会,不断找寻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活动,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实现社会价值。

(三)人际交往的缺失

N社区的独居老人互不相识,独居老人的同辈群体也由于年迈或距离远的原因而无法见面。N社区的人口流动性大,邻里之间沟通较少,独居老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是有所缺失的。独居老人的交往圈子固定单一,社交机会少,社区内也没有活动可参与。由于人际关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独居老人容易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愿意结交新的朋友,且较少与他人倾诉内心的想法,交际能力和心理状况会发生较大的变动。如果老人拥有向朋友表达他们的情绪、与同辈群体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将会对他们的情绪带来很大慰藉。

三、城市独居老人精神慰藉缺失的原因

(一)老年人的传统观念难以转变

由于独居老人在亲朋去世的独自生活心理压力巨大,难以走出悲伤,从而导致心理承受能力降低。逐渐变得孤僻,多愁善感,逃避现实,更有甚者对未来生活无望,难以走出阴影,思想逐渐暴躁与极端。独居老人长时间缺乏交流沟通,会导致心理调适能力减弱甚至丧失心理调适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居老人的身体机能日趋衰退,心理上越发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失落感。老年人认为儿女有责任向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忽视自身的心理调适作用,逃避再社会化。老人一味地依赖子女为其提供精神慰藉,却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居住地而造成独居,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养老观念。

(二)社会关系结构和家庭结构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中高楼耸立邻里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也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讲给陌生人听。再加上城市独居老人没有自己的人际圈,社区内也较少提供活动,长期地独来独往,最终导致城市独居老人偏离集体、融入社区困难。从原来的主干家庭到现在的核心家庭,家庭的构成结构也在发生转变。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如今城市独居老人的居住方式已经和之前大有不同,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老人与儿女的生活习惯、生活作息、娱乐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再加上大部分子女都组建了新的家庭,所以大部分会选择与老人分开居住。独居老人在经历丧偶后便独自一人生活了,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较少。而对于子女来说,家庭的重心从老年人过渡到小孩身上,加之子女们工作忙,只能考虑到老人的物质需求,无暇关注到老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独居老人也成为普遍人群。

(三)社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开展活动缺乏多样化

由于N社区房屋租赁的住户比较多,人口流动性较大,人际关系的淡漠,邻里关系的陌生化导致邻里间能够提供的支持逐渐减少。再者,N社区也未安装电梯,影响居住高层老人的出行频率,导致许多独居老人出行困难,只能待在家里。社区内较少举办针对性的活动,导致独居老人的社会交往匮乏,从而在精神慰藉方面有所缺失。社区内没有为独居老人提供健身活动以及陶冶情操的场地,导致老人精神活动单调无味。通过在N社区的调查中发现,N社区现阶段针对独居老人所提供的精神慰藉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服务比较少,不能满足社区内这些方面有需求的独居老人在社区内所开展的服务较为粗糙和单一。在这些服务中:多数活动为针对普通老年人所开展的精神关爱服务,较少是针对独居老人所专门开展的服务。虽然都是独居老人,每一位老人的需求也需要区别对待,每一位老人在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也不尽相同,社区容易忽视个别化问题,不考虑开展服务的效果。长此以往,独居老人寻求精神慰藉的积极性被挫伤,部分老年人甚至彻底失去了参与精神关爱活动的兴趣。

四、城市独居老人精神慰藉缺乏的对策

(一)呼吁子女的重视,增强家庭情感支持的能力

对于独居老人来说,家人的陪伴和关心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归属感,亲情是他们最大的情感寄托和精神慰藉。独居老人的子女及亲属不仅要保障物质生活,还应该注意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要知晓老人不主动与子女沟通是因为老人害怕给子女造成负担,因此我们应该将这一情况告知其子女。我们不仅需要促进老人主动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加强彼此之间的亲密、依赖关系,而且还要改变老人和子女的观念,促使子女重视老年人精神生活,同时加强老人主动与子女交流。最主要的就是独居老人的子女以及亲属认识到对老人精神照料的重要性,了解独居老人的难处,呼吁子女尽可能地多陪伴老人。

(二)转变老人的自我认知,增强老人的自我认同感

城市独居老人在情感上缺失子女等亲属们的陪伴,精神生活孤单乏味,随着年龄的增大、周围朋友相继离世,独居老人的内心是孤单的,日常生活没有人可依靠,加上一些身体上的小状况会导致老人的心理防线崩溃,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小困难就会使老人丧失抗压能力,失去对生活的期待。因此,帮助转变老人的自身认知是帮助他们走出消极影响的关键之举。要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生老病死,挖掘潜能充实生活,积极参与社区内组织的活动,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从而提高自身的精神慰藉能力。社会工作者应发掘独居老人的优势和可利用的资源,给予独居老人正向的支持,帮助独居老人提高面对困境的能力,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因此,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加强老人对自己的认知与肯定。通过回顾生命历程,提高老人的自信心,帮助老人建立起信心,重新认可自己,从而增加独居老人的自我价值感。帮助独居老人对接下来的老年生活进行思考,了解自己现在以及未来可能遇见的困难和问题,与老人一起找寻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提升独居老人的风险规避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老人对未来生活的畅想和希望,帮助老人对未来建立起信心与期待,这对老人的未来独居生活将是一个重要精神支持。引导老人树立与同辈群体社交的观念,树立自我负责的意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其次,减少老人对儿女的依赖度,让老人理解子女们的不容易,引导独居老人向其他老人学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最后,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充实独居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有条件的老人可以去做老年志愿者,进一步发挥余热,获得高层次精神慰藉。

(三)搭建社会支持体系,拓宽老人的交际圈

独居老人可以通过人际交往来弥补生活中独居所带来的孤独感,同时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更需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来弥补身边无人陪伴的孤寂感。独居老人渴望他人倾听,渴望有人理解自己的情绪,渴望得到回应。社会工作者可以选择与社区进行合作,将独居老人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对这些独居老人分类开展小组工作,让老人们在每个阶段的活动中建立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拓宽独居老人的交际圈。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应当设计一些让亲属朋友也能够参与的活动,增进双方的了解,加深彼此的关系与联系,为老人提供情感支持。此外,还可以进行社会工作个案介入,社会工作者深入了解每个独居老人的精神慰藉的需求,为老人找寻相应的社会支持,帮助这些独居老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从而获得精神慰藉。改善独居老人的消极情绪时,朋辈、邻里也是独居老人重要的支持网络,同辈群体间彼此支持帮助才有助于老人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形成稳定的情感支持系统。社会工作者应鼓励独居老人走出家门进行交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鼓励独居老人和以前的朋友保持联络,和邻里以及社区里居民建立稳定的关系,有了这些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独居老人可以通过人际交往达到精神慰藉。

(四)发挥社区的基础性作用,开拓社区参与的渠道

社区从来都是老人精神慰藉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主体,社区里的种类多元的活动可以丰富老人的孤单生活,让老人有人际交往的机会。社区应该联合社会各界多做动员、拓宽渠道,为独居老人开设有偿、低偿和志愿服务的机会。比如,针对低龄独居老人和身体条件好的老人可以提供给他们相应的工作机会,例如照料高龄老人或者其他需要照顾的老人,甚至可以参加其他的社会活动。对于高龄或者身体条件不好的独居老人,可以通过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来提升他们的价值感。同时,向社区内独居老人开放社区公共读书室、老年活动室帮助社区内老年同辈群体交流,以获得同辈群体间支持。社会工作者通过整合社区资源,鼓励城市独居老人树立起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意识,开始与外界交际,并主动参与到社区活动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独居老人应对问题的能力,为其提供了精神支柱,帮助城市独居老人走出无助和悲伤的负面情绪。社区还应与社会工作者一起配合,不能忽视每一位独居老人的性格特点,分类为他们开展多元化的小组服务。社会工作者还应关注每位老人的情况,对完成度不高或积极性不足的老人应为老人单独开展个案服务。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子女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