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低保老人养老困境及应对策略

2022-12-27 14:32黑龙江大学纪蒙蒙
区域治理 2022年27期
关键词:困境养老老年人

黑龙江大学 纪蒙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把打赢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亿,占总人口18.70%,比2010年上升了5.44个百分点。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5亿人[1]。因此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一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者”“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加快建立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这一系列举措为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应对农村低保老人养老问题,进而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了政策依据。本文以N市O镇的65岁以上无人赡养的低保老人作为研究主体,分析该类人群目前所面临的养老困境,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为农村低保老人养老困境给予相应的对策分析。

一、农村低保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一)经济困境

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农村低保老人经济方面更为贫困。经调查了解农村低保老人除了政府出台的低保政策保障他们的生活之外,主要是通过种植农作物来获取微薄的收入,方式较为单一。调查研究显示,本次调研主体中83%的农村低保老人身体状况较差,同时患有一种或者多种老年疾病,日常生活需要通过药物来进行控制和调理。但是大多数农村低保老人的经济条件只能支持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在面对老年疾病的出现和生活自主能力的下降时,还需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及日常护理的开销,这对仅能维持日常生活的低保老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导致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陷入养老困境。

(二)生理困境

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随之不断下降。调研结果显示N市O镇77%的农村低保老人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老年疾病;3%的老人患有严重疾病,需要长期吃药就医,同时需要他人的照顾和日常生活护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长此以往形成老人怕看病怕花钱的现象。以“大病不会看,小病不用看”为习惯,造成身体疾病的堆积;目前农村医疗水平有限、医疗报销比例差异较大,医保知识普及较低,农村低保老人的看病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较多老年人没有医保意识,缺乏医疗保险使用知识,造成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险只交不用的浪费现象,使农村低保老人陷入身体健康的困境,面对身体疾病束手无策,不知从何解决。

同时在调查结果中显示N市O镇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生活重心大多都在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极度缺乏身体健康意识,对于身体健康知识了解甚少;大多数老年人不识字不认字,缺少学习健康知识的能力,健康意识薄弱。农村低保老人大多通过他人的信息传递、电视报道等形式了解健康常识;农村社区健康普及方式大多为社区宣传栏、海报、通告等,宣传频率较低、周期较短、方式较为单一,并且由于农村低保老人识字能力较弱,这种健康知识普及方式在农村低保老人这类群体上效果并不显著。

(三)心理困境

在访谈N市O镇中农村低保老人的过程中发现,随着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不断下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也会随之下降。因为身体机能的下降、老年疾病的产生会导致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断下降。农村低保老人表示有很多之前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现在都要依赖于他人完成,使其产生心理压力及不良情绪。除此之外,无人赡养的农村低保老人缺少家庭成员的关心和陪伴,尤其是在精神陪伴上极度缺失,从而产生怀旧和自我封闭心理。生活中的心事和心理压力无处倾诉,造成老年人内心孤单,甚至失去对未来养老的信心的心理困境。

(四)养老资源匮乏困境

1.缺少医疗资源和娱乐设施

在走访调查N市O镇的过程中统计显示全村固定人口1326名,其中低保老人数量为133名,全村可以看病就医的只有一个乡镇医院和18个乡村诊所。乡镇医院内设有皮肤科、内科、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等基础科室,缺少骨科、眼科等多种老年常用科室;乡村诊所内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挂水、打针等日常医疗服务,相对简陋。本村低保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不足,身体衰老,患病的机率大大增加。目前当老年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可以选择去村内诊所就诊,或者村医上门就医的方式,有效避免出行不便的老人能够及时就医。尽管如此,由于老龄化严重,村内老年人的增加,村内的医疗资源较为贫乏,医疗设备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农村低保老人的看病就医需求,面对较为复杂的疾病仍需前往医疗设施较为完善的大医院进行治疗。与此同时,老年人对于文化娱乐层面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增加,但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公共娱乐设施投入不足的情况。每村仅有一块农村文化广场,健身娱乐设施较为单一,并且年久失修毁坏严重,使用度较低,失去了供人娱乐健身的功能,这样的公共娱乐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农村低保老人养老最基本的文化娱乐需求。

2.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缺口

针对农村低保老人养老问题,政府出台一系列救助政策,针对符合低保要求的个人及家庭有权利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及物质帮扶,解决此类人群温饱问题。但是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低保老人大多从事种植农作物和外出务工,缺乏养老金的保障,所以农村低保老人一旦失去劳动能力之后,就等于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收入。虽然目前政府出台了扶贫救助的相关政策,但是在养老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度上仍然存在缺口,各种资源尚未被充分使用,缺乏养老资金及养老资源。

3.农村现有养老形式难以满足实际养老需求

目前农村养老理念受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影响,农村低保老人的养老方式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他们更加重视家庭中子女的赡养方式,从而忽视了其他养老途径,导致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单一,无法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N市O镇现有的低保老人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家庭养老和集中养老。由于本文调研的主体人群为无人赡养的农村低保老人,所以该类人群在家庭养老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村民委员会以人文情怀的方式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贫困家庭给予一定程度的资金和物质帮助。村民委员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低保家庭中老年人的生活动态,及时解决低保家庭中的养老困难,为他们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但是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条件每况愈下,目前在N市O镇无人照料的老人在现有的家庭养老模式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集中养老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但在走访了解过程中发现,N市O镇目前现有的集中养老模式目标较为单一,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养老服务机构缺少专业的服务人员、缺乏先进的服务模式,导致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仅限于日常卫生的清洁和整理、老年护理等这种简单的服务内容,在精神慰藉、心理需求和文化娱乐需求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少之又少,目前N市O镇现有的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远不能满足本村低保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因此,农村低保老人养老机构还需引进专业服务人员、发展专业养老服务。一旦现有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本村低保老人养老需求,N市O镇的低保老人就会陷入养老困境中去。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低保老人养老困境应对策略

(一)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推动养老经济问题的解决

1.推动养老保障政策的完善

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政策的影响人、社会福利的落实者、社会资源的获取者,在政策推行的过程,首先要发现社会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的优劣势,根据政策享受者的实际落实情况,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专业的意见或者建议,不断推动完善社会政策[2]。同时通过链接资源,促进多方协同,为养老体系的建成发挥积极作用。

2.积极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导致农村养老经济困境的根源来自农村缺乏强大的经济发展能力。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购买能力较弱,影响了他们对养老服务的市场化需求,进而影响了农村养老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带动农村养老产业的发展[3]。《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国家把战略重心放到发展农村地区,激发出农村的活力,挖掘出农村特色。要想彻底解决农村低保老人经济贫困问题,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需要抓住时遇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当前正大力发展果树种植和大棚养殖,社会工作者要扮演政策宣传者的角色,鼓励广大农村居民参与其中,为有就业意愿的老人增加收入,可以使低保老人获得更多的生活保障,缓解目前农村低保老人出现的养老经济困境[4]。

(二)促进农村医疗保障完善及健康意识服务

对于农村低保老人而言,医疗卫生的服务作为最为重要的养老服务需求,政府应该根据农村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加大医疗保障知识和医保使用方式的宣传力度,促进老年人对农村医疗保障的了解,学会如何使用医保减轻自身看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要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和农村医疗设施的建设。农村交通不方便,老年人腿脚不灵便,无法到达很远的医院看病就医,可以通过了解低保老人常患疾病和医疗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社区医院的医疗保障内容和医疗设施。最后,要不断加强农村低保老人的健康意识,向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识和体检意识,改变老年人讳疾忌医的心理,纠正老年人对健康检查的刻板印象,从根本上促进老年人对看病就医的理解与认识。

(三)加强农村低保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

1.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能力

借助社会工作增能理论,对农村低保老人的权能意识和养老能力进行介入,提升农村低保老人的权利意识,并激发其潜在的能力用于自我养老。一方面,对农村低保老人的心理进行干预,使其意识到自己可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培养积极乐观的养老心态,正确、理性地看待养老问题,并使其在心理上接纳、融入农村社区活动,发挥自身能力和价值,进而获得满足感和效能感。另一方面,对农村低保老人的权利和能力进行干预,普及农村低保老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宣传当前国家出台的与农村养老及低保家庭相关的各种政策和求助渠道,倡导农村低保老人合理表达自己的养老需求,增强自我养老的能力建设。

2.农村低保老人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

为了有效缓解农村低保老人在养老过程中出现孤独的心理困境,农村社区可以定期主动关怀农村老年群体。通过培养农村低保老人兴趣爱好,鼓励农村低保老人积极参加农村社区活动,丰富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加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和心理慰藉等服务,弥补老年人在集中养老中缺失的家庭关怀;在社区活动过程中,接触相同或不同群体,拓宽无人赡养的农村低保老人的人际关系网络,有助于重新构建农村低保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以家庭关怀、村民委员会的关怀,缓解农村低保老人的寂寞感和空虚感,进而减少农村低保老人陷入心理困境的可能性。

3.定期志愿者上门服务

社会工作者以无人赡养的农村低保老人为主体,开展心理支持型小组活动,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内心真实感受,进一步了解农村低保老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心理动态。与此同时,发挥农村社区强有力的作用,组织招募村内志愿者定期为无人赡养的农村低保老人提供聊天、探望等上门服务,让老人感受到周围人的关心。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农村低保老人物质支持和情感慰藉,帮助老年人积极看待人生老去的现实情况,探寻人生新一阶段的意义所在,进一步得到内心的慰藉。

(四)多元化养老

目前农村养老模式不仅限于家庭养老和集中养老,也可以借鉴发达农村地区解决农村低保老人养老困境的先进模式,链接社会资源与服务,根据本地低保老人养老需求,进行完善和改进。首先,可以通过建立日间照料中心缓解不愿进行集中养老的农村无人赡养的低保老人一日三餐问题;引进专业人才、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增加心理慰藉服务、文化娱乐活动等养老服务,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满足农村低保老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需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组织的力量,利用社区与社会资源为农村低保老人养老提供更多的帮助,中和集中养老与家庭养老的极端条件,完善集中养老服务内容。其次,设置上门理发、看病、打扫卫生、日常照料等定期养老服务资源,满足想在村内自由养老的低保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使其可以享受到养老服务,又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养老,有效保持老年人原有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支持。最后可以朝着“互联网+”医疗养老模式发展,对于那些出门不便的老年人以视频方式进行问诊,以药物邮寄到家的形式保障老年人正常用药,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可以开展医疗到家服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面对面诊疗[5]。促进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形成适合当地低保老人的多元化、本土化的养老模式。

三、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农村地区的低保老人的养老问题是我国关注的重点,根据农村低保老年目前的养老困境,在新兴政策的推动下,要抓住机会,解决农村养老难题,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丰富农村养老模式。随着传统养老文化的弱化,新型养老文化必将兴起,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完善农村低保老人养老服务内容及模式,使每个农村老年人都能享受踏实安稳、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猜你喜欢
困境养老老年人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跟踪导练(一)
困境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