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寒闭阳郁”探讨麻黄升麻汤论治高血压病

2022-12-28 08:43李玉国张文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升麻麻黄血脉

李玉国, 崔 渺, 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 130117)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病机复杂、并发症多见等为特点,严重者可损伤心、脑、肾等脏器结构和功能[1],属于临床慢性疑难疾病。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眩冒”“头眩”等范畴,并普遍认为气机逆乱、血脉失和是其病机关键,治疗多从脏腑功能异常入手辨证治疗[2]。而寒邪作为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很多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寒邪侵袭可直接导致营卫不和,还可阻遏阳气导致气机逆乱、升降失常,从而引发眩晕。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度使用空调、贪凉饮冷等导致外寒袭入,甚则外寒直中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素问·举痛论篇》中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寒则腠理闭,气不行”“客于脉外脉绌急”。《素问·风论篇》又言:“腠理闭则热而闷”,寒邪侵袭可使经脉腠理闭塞,血脉收缩拘挛,气血运行不畅,同时郁遏阳气,导致“寒闭阳郁”的病理状态,日久发为眩晕。笔者从寒邪的致病因素、寒闭阳郁的病机特点、治疗之法等方面简要阐述,以探讨麻黄升麻汤治疗高血压病取得的临床疗效,并列举医案一则。

1 “寒闭阳郁”含义

“寒闭阳郁”是指在外寒邪闭塞、在内阳气郁闭的病理状态,是很多疾病的常见证型。关于“寒闭阳郁”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记载:“寒气行则民病寒,反热中,心热瞀闷。”《伤寒论》第48条亦提出:“阳气怫郁不得越,其人烦躁”“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阳气怫郁就是阳气被遏之意[3],说明外寒会导致阳郁内热,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进而出现眩晕、烦热等症状,其病机主要责之于寒邪闭塞、阻遏阳气。寒闭阳郁临床表现多寒热错杂[4],既有恶寒、体痛、咳嗽、鼻塞等 “表寒”症状,又有恶热烦躁、口干渴、咽痛、痰白黏或黄黏、小便色黄、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或白腻或黄腻、脉数等“郁热”表现,此外还可表现为周身拘紧不适、颈项僵痛、长期低热、眩晕耳鸣、皮肤瘙痒等特殊表现[5]。

2 “寒闭阳郁”引发眩晕之病机

气血贵乎流通,诸病多生于阳郁,而寒邪是重要诱因。如《丹溪心法》曰:“气血充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6]”该书指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 ,说明阳郁可直接导致升降失常、气血不和,足见阳郁致病的广泛性。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载:“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生理情况下,寒邪侵袭则阳气奋起抗邪外出,寒邪去而阳气通达,血气调和。又《素问·举痛论篇》载:“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若寒邪闭表壅遏阳气、阳郁于内则化热耗气,致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寒凝于外,热聚于内,阳热浮越,气血冲逆,使人眩晕烦躁。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有多处关于阳郁与眩晕的关系论述[7],如“阳热发则郁甚于上,故多目昏眩,耳聋鸣,上壅癫疾,气血难以通利,甚则卒中” “寒伤皮毛则腠理密闭,阳气怫郁不能通畅,故多头目昏眩”,进一步明确眩晕的发病机制与寒闭阳郁的病理状态是密切相关的。

2.1 寒邪束表,卫阳郁闭

太阳主表,统摄营卫,为六经之藩篱,太阳经循行周身,总督一身阳气。《灵枢·经脉》论述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是“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太阳经气不利会出现“冲头痛”“目似脱”“头囟项痛”等眩晕头痛之症,而寒邪是导致太阳经腧不利的直接原因,寒邪侵袭首犯太阳,致卫阳被郁,营卫不和,阳欲升而不升,阴欲行而难行。同时肺主皮毛,太阳经气不利则玄府闭塞,肺气亦不能正常宣发肃降,使升降出入失常、气血冲逆发为眩晕,可见寒邪束表、卫阳郁闭是眩晕发病的重要环节。

2.2 寒邪直中,闭阻阳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足见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气血运行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若阳气郁闭不能宣通则血脉亦随之郁滞[8]。寒邪侵袭最易闭阻阳气,导致气血失和,血脉凝滞。重视阳气的思想同样贯穿于《伤寒论》始终,就六经而言,三阴属脏,阳气衰少,故寒邪侵袭易直中三阴,壅遏阳气,导致寒闭阳郁的病理状态。太阴脾胃阳气衰少最易受寒,而脾胃居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纽,其升清降浊的功能全赖阳气推动,太阴中寒则损伤中焦阳气,脾胃运化失司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逆乱发为眩晕。少阴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寒伤太阴,脾阳久虚, 日渐损及少阴致少阴肾阳亦不足。明·张介宾亦描述“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足见肾阳的重要性。肾阳充足则温煦肾阴,肾气蒸腾以滋养温煦周身,血脉通利,阴阳调和;肾阳不温则肾水独寒,内寒不温加之外寒不祛,使阴寒内盛,阳气推动无力, 气化失司,致血脉痹阻、气血失和、上窍失养发为眩晕甚则头痛。

2.3 阳郁日久,郁而化热

阳气贵乎流通,阳气郁滞则化热化火,正如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可化火[9]的观点,阳气怫郁是六气化火的关键阶段,而寒邪侵袭是导致郁热的直接诱因,认为“外冒于寒,而腠理闭密,阳气郁结,怫热内作”。叶天士[10]《临证指南医案·郁》曰:“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延及郁劳沉疴。”可见寒邪作为郁热的重要诱因,寒邪不去则郁热难除,而郁热作为常见的致病因素,除伤津耗气之外,扰动血脉则血脉不和,上扰头目则清窍不利,升降逆乱发为眩晕。由于郁热的产生是由于阳气郁闭不能宣通、日久郁而化热所致,因此郁热愈甚则说明寒闭阳郁的程度愈重,郁热内扰则喜冷贪凉,而反复的外寒刺激又加剧了阳郁的程度,使“寒闭阳郁”的病理状态更加缠绵难愈[11],最终导致血脉失和、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而发为眩晕。

3 “通阳散寒,内外同治”疗眩晕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是张仲景治疗寒闭阳郁的代表方[12]。原文第357条描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伤寒日久又经攻下,导致阳气郁闭、气机升降异常,故见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郁热灼伤阴液则咽喉不利,咳吐脓血;中阳受损则脾胃不能升清别浊出现泄利不止,治当通阳解郁,推动阳气运行,使内郁得解,阳气得伸,同时配合滋阴清热、益气健脾达到气血阴阳调和的效果,方用麻黄升麻汤。全方温清并用,发越郁阳,具有补而不敛邪、散而不伤阴的特点,用于治疗阳气郁闭在表而内有郁热。脾虚阴亏之证,如今广泛用于咳嗽、咽痛、下利、支气管炎、胃炎、肠炎等慢性病的治疗,尤其对病位涉及多个脏腑的疑难疾病有突出疗效[13]。李赛美指出凡病机符合阳气内郁、寒热错杂者,即可用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调和阴阳寒热[14]。

3.1 外散寒闭,疏卫和营

太阳经为人体第一道防线,统摄营卫,寒邪侵袭则营卫壅遏,致阳气被郁,机体阴阳失和。方中采用辛温之麻黄疏散表寒,宣通阳气。《本草通玄》云:“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15]”桂枝温通经脉,开达腠理,二者合用取麻黄汤之意,重在宣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两药配伍则散寒通阳之力更强。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方中麻桂助卫阳发散,同时配伍酸敛之芍药以敛阴和营,桂、芍配伍充阳滋阴,于和营之中寓以调卫之功,使寒去郁解,营卫调和。如国医大师李士懋指出:“寒闭阳郁”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发病环节,治疗可通过通阳发汗的方式解在表之寒闭,通周身之阳气,其中发汗不单是狭义之解表,而是通过发汗的方式使阳加于阴,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和调的生理状态,为恢复正常血压提供必要条件[4]。

3.2 通阳散寒,发表解郁

国医大师李士懋提出从寒辨治高血压病的重要学术观点[16],认为寒邪不去则阳气不伸,气血不和,治疗当通阳散寒、舒展阳气为主,其中麻桂散表邪的同时还可温通阳气,合茯苓通利小便。正如叶天士曾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水湿气化正常则阳气运行通畅。麻黄配伍升麻发表解郁,同时升举阳气、托邪外出,阳气通达则温煦功能正常,机体气血运行正常,同时升麻升提气机,茯苓淡渗趋下,二者配伍还体现了调和气机升降的特点。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中焦健运则气机通达、升降有序。方中干姜辛热,功善温中散寒,与白术、茯苓、甘草配伍可温补中焦,恢复脾胃气机升降枢纽的功能,用补血行血之当归以调和气血,使血脉通利,升降有序,则阳郁可解。

3.3 兼以清泄郁热

阳郁日久则必然化热化火,因此在治疗时既要解决其寒闭阳郁的病理状态,还应清解郁热防止邪热耗气伤阴并伤及血脉。故方中用麻黄轻清宣通之性以开达玄府、发越郁阳的同时,用石膏清泄阳郁之热,配黄芩、知母等苦寒之品直折其热,使阳郁解而内热除。郁热日久,耗气伤阴导致心之气阴两虚,故配伍葳蕤、天门冬等养阴之品润燥生津,同时防方中诸辛燥之品伤及阴津。

麻黄升麻汤之所以治疗高血压病有着明显的疗效,主要依赖于全方综合发表解郁、清热养阴、调畅气机等治法为一体。正如仝小林院士[17]总结此方六经同治,兼顾表里、寒热、虚实,专为疑难疾病的复杂病机而设。《绛雪园古方选注》云:“方中升散、寒润、收缓、渗泄诸法具备,使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阴气坚”[18],使得气血调和,阴平阳秘,从而起到从根本上治疗高血压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麻黄有升压的风险,是高血压病的慎用药。中医认为麻黄轻清宣通,可通达玄府,恢复肺气宣降功能和气机升降出入,是发表解郁之专药。国医大师李士懋也指出,麻黄虽是高血压的慎用药,而其发越郁阳的功效正是治疗寒闭阳郁型高血压病的关键,症见寒邪郁闭,阳气不得畅达,有畏寒者即可使用[16]。因此在临证中明显表现为寒闭阳郁者麻黄可适当应用,从而达到内外协调、升降有序的状态,并非高血压的禁忌药物,但需保守剂量或者小剂量使用,逐渐增加用量,同时用蜜制减轻其副作用。

4 典型病案

患者张某,女,45岁,2019年3月1日初诊:主诉间断性头晕头胀1年余,加重15 d。患者于2017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症状,血压偏高且不稳定,血压最高时可达到170/110 mmHg,后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未曾服用任何降压药物。于15 d前夜班时着凉,出现头晕头胀、心悸气短,伴颈椎僵硬不舒、口干咽痛。刻下症见头晕头胀,心悸乏力,颈肩拘紧疼痛,畏寒恶热,口干渴,胃口差,易腹泻,手足烦热,心烦脉数,舌红少苔,齿痕明显,脉整体细数,两寸脉沉弱无力,两关脉弦细而数,尺脉弱。查血压示164/108 mmHg,心率98次/min,咽部红肿充血,颈肩部压痛明显。辨证属高血压病,寒闭阳郁证,治当散寒通阳、清解郁热,给予麻黄升麻汤加牛膝、葛根。处方:炙麻黄6 g,升麻6 g,桂枝9 g,石膏20 g,知母9 g,黄芩9 g,玉竹12 g,石菖蒲12 g,天冬12 g,白芍12 g,当归,茯苓9 g,干姜6 g,生白术12 g,炙甘草9 g,葛根30 g,牛膝9 g,7剂水煎温服,早晚各1次。7 d后复诊反馈,服药后头晕头胀症状明显好转,口干咽痛、心烦心悸已消失,血压已经连续3 d保持在130/90 mmHg左右,心率降到80次/min左右,乏力仍明显,舌红少苔边有齿痕,为巩固疗效继续给予麻黄升麻汤加减治疗。于前方加牡蛎30 g,白术和牛膝剂量增至30 g,以增强下气降逆、调节气机的功效。连续服药30剂后停药,服药期间血压逐渐恢复至正常,诸症消失。停药后血压一直控制在120/80 mmHg左右,心率80次/min左右,诸症未复发,随访3年余,至今血压平稳疗效巩固。

按语: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年龄增长、劳累熬夜、情志不舒、饮食不节、肥胖等均可诱发,治疗多从肝论治。目前从“寒闭阳郁”角度论治高血压病的文献较少,而该病临床表现为“寒闭阳郁”病机特点的不在少数,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化热表现,因此从寒邪致病因素和寒闭阳郁的病理状态去论治高血压病,抓住“寒闭”“阳郁”“郁热”三个方面的病机因素,做到散寒、通阳、清解郁热可有效治疗高血压病。

此患者长期熬夜,有阴液亏虚、气血失和的病机基础,加之着凉后寒邪闭塞壅遏阳气,致阳气郁闭、气机失常,气血不足以濡养则心悸气短;日久郁而化热故见畏寒恶热、口干口渴等;阳气郁闭,太阳经腧不利则颈项拘急,最终因血脉失和、气机逆乱发为高血压病,方用麻黄升麻汤加减。阳气郁闭则出入废,针对寒客太阳,阳气郁闭,用麻黄、桂枝发表散寒以通阳;寒凝血脉则血脉不利,针对气血不和、手足厥冷,用当归、桂枝、白芍去温经通脉,调和气血。郁热内盛则伤津耗气,故用石膏、黄芩清上焦肺卫之热,知母、天冬、玉竹养阴生津收敛阳气,诸药合用清热润燥养阴;脾胃为调节气机升降的枢纽,故用茯苓、白术、干姜、炙甘草益气健脾,斡旋中焦以恢复气机。

4 总结

高血压病病程长、病机复杂,往往表现为阳气郁

闭、内有蕴热、血脉失和等特点,结合现今的外部环境和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总结“寒闭阳郁”是该病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临证中从“寒闭阳郁”的角度论治该病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特分析其机理。一则为对高血压病寒闭阳郁的病机进行深入阐述,二则为高血压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角度,以进一步发掘和传承张仲景学术思想和治病理念。

猜你喜欢
升麻麻黄血脉
升麻的品种考证
松龄血脉康胶囊
HPLC 法测定酒升麻饮片中异阿魏酸的含量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张家界: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新的篇章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血脉里的眷恋
心中的麻黄山
风寒感冒喝麻黄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