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及防护策略

2022-12-28 12:42窦闯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2年4期
关键词:隐患信息安全病毒

◆窦闯

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及防护策略

◆窦闯

(江苏省军区数据信息室 江苏)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生活提供诸多便利。但近年来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威胁。本文就从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出发,对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重点分析,并对其防护策略进行积极探索。

网络信息安全;安全隐患;防护策略

网络信息安全与经济、政治、军事等其他安全要素联系密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基于信息与网络的无界性,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的各种因素呈现出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网络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因此也成为人们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现状,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探索出有效的防范之策。

1 网络信息安全隐患

1.1 病毒感染

通过网络传播,并且可以破坏网络功能和数据的病毒就是网络病毒。网络病毒的形态日益多样化,病毒感染也成为十分常见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网络病毒会造成网络阻塞、电脑瘫痪、信息泄露等一系列危害。网络病毒存在隐蔽性,因而很难与正常程序加以区分,容易导致漏查;网络病毒“具有强大的生存复制能力,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任何网络途径内快速传播,直至整个体系瘫痪”[1]。

1.2 黑客入侵

当前,网络黑客为盗取或者破坏重要信息,攻击方式日趋多样化,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产生严重威胁[2]。黑客精通网络程序中的安全死角,往往通过破解后入侵获取相关信息与数据,制作恶意代码甚至破坏性病毒,借助系统缺陷与漏洞展开攻击,阻碍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严重则导致系统崩溃。近些年黑客入侵越来越频繁,无论是破坏性攻击还是非破坏性攻击,都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1.3 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通常指受经济利益驱使,在互联网上以骗取他人财物为目的的诈骗手段。犯罪分子通过不法渠道窃取用户隐私信息,以虚构事实的手段诱骗受害者点击含有病毒的网络链接、扫描含有木马病毒的二维码等,以骗取受害者财务。近年来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数量急速上升,打击难度日益增大。

2 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出现的主要原因

2.1 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互联网时代,大部分人都习惯利用网络学习、工作及娱乐,但人们往往只关注网络的用途,对网络信息安全缺乏常识性了解,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甄别能力并不强,并且对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没有积极性,甚至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普遍淡薄。另外,部分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足、保密观念不强,也会造成系统安全漏洞。

2.2 技术缺陷

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仍呈现相对落后的状态,抵御网络攻击的能力十分有限。当前,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缺陷主要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安全缺陷。计算机软硬件本身就存在一些漏洞,由于技术的局限性,这些漏洞给入侵者可乘之机,增加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比如杀毒软件更新难以跟上病毒更新的速度。

2.3 人为恶意攻击

人为恶意攻击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任何软件都是有缺陷和漏洞的,这些缺陷和漏洞就成为人为恶意攻击的突破口。主动攻击主要是有选择地破坏信息,主动攻击的种类很多,因此想要杜绝十分困难;被动攻击主要针对信息的保密性进行攻击,并且难以发觉。这两种攻击都会造成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导致数据泄露。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攻击者的行为隐蔽能力也不断提升,因此身份确证也更加困难,进一步增加了网络信息安全隐患。

3 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的防护策略

3.1 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性因素是“人”。治理网络信息安全隐患,要坚持全社会责任共担原则。首先,政府要积极普及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从思想层面加深人们对网络信息的深入认识。其次,企业要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加强对管理人员明知故犯或操作不当的责任追究。最后,个人用户也要严格规范自身网络行为,自觉树立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自觉担负起维护网络信息安全责任,不仅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检查敏感文件、修补已知漏洞等手段确保个人系统安全,同时也要尊重其他用户的信息和系统。只有形成全民关注网络信息安全、树立网络隐患防范意识的局面,才能从根源上治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3.2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应用

(1)运用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通过数据识别能够有效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能够切实消除用户在系统操作中存在的身份核实问题,同时也能对用户信息资料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使信息安全性得到提升。可以说,身份认证技术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是一种非常便捷、有效的防护措施。随着信息安全重要性的不断提升,身份认证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与改进,演变出密码验证、智能卡认证、动态口令认证等技术。

(2)运用信息加密技术。信息加密技术主要运用密码学相关理论与技术,通过对传输中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有效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暴露、窃取和篡改,使数据、信息和文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得到提升。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数据加密技术,建立数据库加密平台,保护数据库存储资源。

(3)运用防火墙技术。防火墙安全防控技术是网络信息安全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主要通过对进出数据进行监控、识别与判断,做出放行或过滤的决策。防火墙技术构建起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屏障,能够有效避免外部用户的非正当手段入侵,从而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特别是防火墙有权限设置这一功能,能对非法访问进行禁止[3]。

(4)运用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顾名思义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与响应。新的攻击方法不断出现,利用入侵检测技术能够有效检测诸如木马、病毒、黑客等多类型网络攻击的企图与威胁,以便及时对其进行杀毒、删除及处理,能够有效阻止不法者恶意入侵,提升整体网络信息安全水平。在对入侵行为做出及时、准确检测的同时,也要根据发现情况实时调整具体防御措施。

(5)运用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是一种数据保护的重要手段。只要有数据传输、存储与交换行为,就存在数据故障、数据丢失的可能性。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的意义就在于,在诸如人为误操作、人为破坏、黑客攻击、自然灾害等威胁数据安全的行为发生后,能够迅速、完整地进行系统恢复,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因此不仅要定期执行备份恢复测试,且由于数据备份并不能应对自然灾害,也要重视数据的远程备份。

3.3 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法治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治理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的顶层设计在当下十分有必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坚实保障,能够为网络信息安全保驾护航。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应该既包括整体规范,也包括具体规定,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法治具有强制性,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约束管理,对危害网络信息安全行为进行威慑与惩治,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依法上网氛围。另外,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要坚持与时俱进,以适应网络信息安全发展的需要。

4 结束语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生活方式日益网络化。这也对网络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维护网络信息安全,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构筑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格局,以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为关键,以网络信息安全立法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环境愈加完善与安全,为人们工作与生活创造更好环境。

[1]武建业.大数据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措施[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1(18):256-257.

[2]成国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21(18):59-60.

[3]谢卫红.简述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及安全技术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07):66-67.

猜你喜欢
隐患信息安全病毒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病毒
感冒病毒大作战
病毒,快滚开
基于三级等级保护的CBTC信号系统信息安全方案设计
感冒病毒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