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集》辨治血证特色探析❋

2022-12-29 01:02谢珊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张继科血凝心血

谢珊珊, 苏 鑫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三合集》为医案医论类书籍,明代儒医张继科所撰,成书于明代崇祯9年(1636),清·康熙38年(1699)重订刊刻后进呈皇室,珍藏于清宫,后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依照“罕见、实用”的原则,从《故宫珍本丛刊》医家类中精选点校而刊。该书载病案61则,医论11则,立论精详,诚如江宁汪琦《重订三合集》序中所言:“人所忽者辨之必严,人所难治者见之独卓,名著一时,功超后世。”书中对于血证的诊疗蕴含了作者丰富而独到的辨治思想,不仅证治明晰、理法明备,而且用药灵活、特色鲜明,笔者现就此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水木相离,风扇血溢

张继科在书中自叙即言,其诊病大都以阴阳、标本、表里、浅深以验其证[1],而其临证探究血证病机亦是以阴阳为纲,且尤重视下焦肝肾阴阳的平衡。肝肾阴阳为互滋互制的关系,肾阴滋养肝阴而共同制约肝阳,肾阳资助肝阳而共同温煦肝脉。认为由于肝肾阴阳失衡、水木相离、亢厉为害、风火并炽导致血证的发生。肾水犹如树之有根,肾阴亏损、阴气不能萦满于肝,即水不涵木则阳亢化风;风木之经,相火易生,风火相扇,则往往络损血溢;且因风火皆属阳邪,其性趋上,故往往导致咳血、呕血以及鼻衄等上部的出血证。他认为肝肾阴阳互相沟通的中介在于胆,因胆形似胆瓶,可受肾水而又藏于肝下,故有“肾水稍亏,不能上萦于肝,下润于胆,胆汁自少,又不能荣养百脉,而热始酝焉,风始生焉……风拥血上”[1]31,“肾气素亏,挟相火上行,为一水不胜五火,热里生风,风壅血上,势必尽吐”[1]67等说。

1.2 心血暗耗,火盛血溢

张继科认为血证多因于心血亏虚、阴火炽盛,属虚实错杂之候。他深研五行与周易,“五行无土不生,万物无土不成。是先天惟气与火,戊与己,然后生四大色象,与天地相参”[1]48,意即脾胃乃气血化生之源。而有火始有土,火属阳爻,氤氲上覆,化育诸经。若阳爻受伤则生机渐息。心在五行正属火,主血脉藏神,水谷精微能够“奉心化赤”以濡养全身脏腑。如思虑过多、劳心伤神则心血暗耗,阳爻不能覆育,火不生土,诸经无所秉承,故各脏腑组织失于荣养。而血属阴,血虚则阴火生,血液或被煎灼成瘀,或从血络而出成离经之血,在肺则为咳血、咯血,在胃则为呕血等。如“元善痰中带血证”案[1]47-49:三年前即诊之左寸心脉有虚损之候,而患者听之为诞,不予重视,今咳血两月不止,其脉如旧。所延之医皆以为阴火源之于肾而治之不验。张继科则依从脉象及对患者的认知,指出致损之由乃过用其心,过劳其神,真元不守,气血两伤,阴火从生,血络受损。李东垣《脾胃论》中亦曾云:“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心脉者,神之舍,心君不宁,化而为火,火者七神之贼也。[2]”

1.3 气滞血凝,道阻血溢

张继科指出气滞血凝是导致血证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病机,认为“血出于脏者难治”[1]51,即血液由脉外溢出至脏腑,由脏腑而出者较为难治。并且气滞与血凝常常是导致脉道阻塞不通、血液运行失常的原始因素,所以在血证的临证中十分重视气与血的病理变化。如“少云郁痛痰中带血证”案[1]56-57:病人咳血且胸前郁痛数年,两关脉沉滞而肺部更数。沉为气损,滞为气结,张继科认为此证乃是由于肝之气郁,则血分亦郁,停而为瘀;气为阳,气郁则化火,肺脉带数,为金受火逼,不下降以生水,反上激而成痰,又数中生风,风挟瘀上逆,故痰中见血。所以气滞血凝、脉道不畅在此证中是为主要病机。“附长公血证”案[1]16-17:患者呕血,本由肝阴不足,肝火犯胃,虚火煎灼血液,血凝为吐,张继科认为“气为血之导,血为气之附”,血凝必致气分受伤,而气分有滞则血犹滞,万不可不虑。由此可见,气滞血凝常互为因果,共同影响着血证的发生发展,在血证的病机中占有重要地位。唐容川《血证论》亦有云:“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3]”因此气血和才能阴阳和,人身得安,血液才得以正常循行于脉道而不溢出。

2 治则治法

2.1 滋补肝肾,调阴阳止血溢

张继科曾有云:“厥阴一经,秀凝东方,软濡端长,脉之本形。软濡则阴气足,端长则血分理”[1]43“肾恶燥”[1]43“两尺带涩则难治”[1]67等,即肝在体而言多血少气,肝之阴血必须充足;肾中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本,资助协调一身之阴。是故对于水木相离、肝肾阴虚导致的相火妄动、肝风上扰、风火相扇之证,治疗当以滋补肝肾、调理阴阳为本,而佐以息风降火为标,施以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加减。并常以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内寓滋水涵木之意;山茱萸、枸杞补益肝肾;丹皮、玄参、石斛、生甘草梢清热滋阴降火;蒺藜、羚羊角平肝息风,荆芥穗炒半枯去辛以祛血中之风;并妙用沙参养肺阴,既可佐金平木又使水生有源。另外对于相火燔灼太盛者则采取导下以泄火救阴之法,正如清代血证大家唐容川所言:“血证火气太盛者最恐亡阴,下之正是救阴,攻之不啻补之矣”[3]15,仍以生地滋阴养血,佐以桃仁泥、丹皮、赤芍,引以熟大黄则血归大肠,有顺下之妙焉,但若尺脉弱甚则应慎用攻法。

2.2 生血养心,复血常止血溢

张继科治疗血证颇为重视养心一法,如其自述:“《经》言:心者神明之官。又言: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是人养心之功,摄心之学,不可不知也。[1]67”针对劳心伤神、心血暗耗所致的血证,他提出“自劳心失之,当以养心收之。乘各经之旺气,则元气可复;培本经之神气,则真气如初”[1]49。心藏神,赖血以濡之,故治法当生血养心以复血常而止血溢。因证衡脉,因脉衡药,方用炙甘草汤加减。其中张继科常重用人参为君,认为其补阳爻之气而起其沉,为化生之原;阿胶、生地滋心阴、养心血;人参、大枣补益心气;茯神、薏苡仁宁心安神;如兼痰嗽则加贝母、紫菀、桑皮化痰宁嗽。俾心神安定、心血充足,五脏六腑得以荣养,人身阴阳气血和平,血证自安。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也曾以养心血、补心气的方法治疗咳血且收效显著[4],这为现代从医者显示从心论治血证思路的临床价值。

2.3 气血同调,畅血道止血溢

因血证的发生发展常伴有气滞血凝、脉道不畅的病理状态,所以张继科在治疗时便常常气血同调,理气与活血并施,旨在解郁化瘀以畅通血道而止血溢。如“振寰长公血证”案[1]51-52:“《经》曰:气行血附。血凝为吐,气分受伤可知”,于是用香附以调理气机,并强调“必用桑皮”,正防肺气一壅,诸药无可藉力也;而气机阻滞又会进一步导致血更滞,即“络中气滞,则血仍滞”,所以又用玄参、郁金、贝母等可入血分之药物,共同发挥活血解郁散结之功用。“附长公血证”案[1]16-17:在施以养血、活血以及清血的基础上,又虑之“血即得养,得豁,得清,犹虑气分有滞,则血亦滞而为瘀”,所以用桔梗理气,贝母消郁破凝,郁解气自流通,血亦得行。温病大家吴鞠通有云:“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5]”因气属阳,血属阴,二者关系密切。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气又为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提供动力,所以血证需气血同调才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2.4 调摄培元,固气血防血溢

血证亡血伤液令阴阳失衡,损伤人体正气,故张继科临证治疗血证,非常重视固本培元以激发人体自身正气,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具体包括有药物、饮食和情志等多方面的调摄。首先,其在血证预后中一般都会处以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的方药,常用如补肾养肝丸药、加减琼玉膏、加减六味丸等方,以及人参、阿胶、白芍等药物。在饮食上则强调清淡饮食,“茹淡清之,不必平以峻剂”[1]68“每食宜茹淡,缘淡能开窍,窍通湿去,不致停而为痰,气血因而流贯,何瘀之有”[1]16-17。此外还强调血证宜忌酒,因酒性热而伤阴,易积热生风,于血证实不利也。在情志调摄上则强调“义命自安”,如“次谷血证”案所论:“虽痰嗽渐愈,精神渐旺,恐日后饮酒触怒,血证复作……偶事一忤,有待而发。肝者将军之官,其气喜伸恶屈,即遇非顺境,亦当义命自安。俾木气一顺,上生心火,脉自浮洪,何需药物?[1]68”七情致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阐发,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等,素体健者尚要避免情志过极,患血证之人本就脏腑气血阴阳失于调和,更须知命克己以养浩然正气。

3 用药特色

3.1 用药平缓,斟酌取效

纵览张继科治疗血证所用药物多为甘平和缓一类,而慎用辛燥苦寒之品以免伤血。若确需用之,则去性存用以务求缓和。如用大黄导下必须九制,以醇其性使不过于猛[1]53;用香附抒郁,须童便浸炒,仍投便中四五次,燥性去其过半[1]56;橘红须用淡戎盐水拌炒,以防其气辛[1]67;桔梗中截去粗皮抹蜜炙良久[1]57;六味地黄丸服之须减泽泻2/3[1]16,缘《本草正》认为“泽泻性降而利,善耗真阴,久服能损目痿阴”[6]等。因血证本就阴血已伤,机体柔脆,不耐折损,故用药当有所顾忌,倘使理气、导下、补益之时仍如常法,则往往治病虽速,却也更伤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甚至导致其他变证、危证的发生。恰如孟河名医费伯雄曾言:“用违其度,欲求近效,反速危亡”,这一点在血证中更需加以重视。

3.2 巧用人参,急救缓图

张继科治疗血证,无论是失血较多的急症救急,还是病情稳定下的日常调养,几乎都会用到人参。急症用之乃为阳中求阴,以人参无形之气助生人体有形之血。如“维节先生血证”案[1]31-32:“但初吐三五日,血去过多,经络空虚,当服独参汤大补阳气。何者,太极之理,阴生于阳也。若迟疑不决,或谓人参过补,或谓素性不能服参,迟一月二月,阴虚生火,炎上痰嗽,以凉药折之则胃气弱,以血药补之则脾气伤,反成不治之证矣。”可以看出,张继科特别强调在失血过多之际及早使用人参的必要性,无论平素何种体质,此时务以挽救虚脱为要,否则若不以人参急助生阴生血,继之虚热从中变生,反成虚实错杂之证,治之更加棘手。其在日常调养亦多用人参,如前“维节先生血证”案中:“俟脉息渐平,再加人参调治”等,张继科于此虽并未明言意图,笔者认为此时用人参,除能促阳以间接生阴外,亦可直接助生阴血。《理虚元鉴》载:“人参大补元气,冲和粹美,不偏不倚,故在阴补阴,在阳补阳。[7]”人参味甘微寒,体阴而用阳,本为阴阳气血并补的妙药,而血证亡血亦必伴随气与津液的脱失,所以血证不论急缓用之皆适宜。

综上所述,《三合集》中血证的病机辨析仔细,治疗又紧切病机,总以肝肾阴阳失衡、心血亏耗不养、气血失调不通为辨治关键;且对血证的药物、饮食及情志调摄都给出指导,还强调血证用药应当平缓斟酌,对人参的使用独具匠心,这些思路及方法可为当代中医临床血证的诊治提供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张继科血凝心血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泮托拉唑和血凝酶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及对止血时间影响分析
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血凝四项结果的影响
讲台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网瘾少年”张继科看房看到打哈欠
对瓦尔德内尔、张继科2/3右半台短球接发球的研究
“五老”倾注心血 呵护“幼苗”成长
血凝大地土犹香——近代甘肃省华亭文化大使幸邦隆先生的对联情结
"五老"心血滋润学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