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策略探究

2022-12-29 09:21包雅玮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包雅玮

信仰指人对某种思想或追求的信奉敬仰,政治信仰反映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等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一般青年的本质共性,同属于一定社会关系的集合,也有自身的特点,他们通过多种途径的政治学习与社会实践形成的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观等,密切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未来。青年“只有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正确坚定的政治信仰”[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因此,包括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在内的政治建设,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只有大学生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才能解决好个人发展和人生道路上的关键问题。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调查情况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不仅影响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现,为全面了解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现状,以江苏 8 所高校 4 600 余名大学生、300 余名教育工作者作为调查对象,以问卷法为主进行调研,同时兼顾运用观察和访谈等方法,保证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获取翔实可靠,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后续研究提供实证铺垫。调查共发放问卷5 000份,回收4 815份,有效问卷4 790份,有效回收率95.80%。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总体呈现良好态势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当前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上总体显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具体表现为政治目标明确、政治认同度高、政治践行意愿强。

1.政治目标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反映出他们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的笃信、追求与自觉。有无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大学生群体是否参与政治生活以及参与到什么程度的重要依据。本次调查发现,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态度比较鲜明,政治情感趋于理性,主流积极向上。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认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期望通过加入党组织实现自我价值并奉献社会。

2.政治认同度高。政治认同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接受和赞同,并自觉地以党的要求规范自身的政治行为。大学生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等方面的认同,是关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能够自觉学习并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认同和普遍接受。

3.政治践行意愿强。政治践行反映出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大学生基于个人权利,以自愿为原则,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行为。本次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政治践行表现出较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入团、入党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通道。面对各种意识形态的交锋、碰撞和融合,大学生群体能够普遍表现出“听党话”的政治意愿和“跟党走”的政治实践。不仅如此,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助推了大学生们通过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表达政治态度,呈现政治观点,传播政治声音,从而维护国家的利益。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不足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虽然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总体上积极向上,但是通过调查却发现,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仍存在一些现实不足,对政治信仰教育的内涵理解和实践把握仍有偏差,呈现片面性、被动性、复杂性的特征。

1.片面性的特征表现。当前,政治信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们的普遍共识,但提高政治信仰教育工作实效性,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当前重形式、轻效果,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4.56%的大学生认为“我接受到的政治信仰教育理论性过强”,38.19%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就是坚定政治信仰的表现”,23.45%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政治信仰教育工作是思政教师或者辅导员的事情,不是专业课教师的主要任务”,45.23%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只要学生意识形态不出差错,政治信仰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33.24%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政治信仰教育难以评估,认真或不认真做的差别并不大”。在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直接、快速效益的获取,把政治信仰教育当作一般教育工作任务来完成,违背了政治信仰教育的初衷。

2.被动性的特征表现。部分高校追求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往往强调政治信仰教育形式上的统一和内容上的规范,忽视了对学生终极价值求索的引导和关怀,造成政治信仰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分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5.79%的大学生认为“我更多参加政治信仰的集体学习,个人自学相对较少”,31.34%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政治信仰教育的教学方式创新需要加强”,35.21%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政治信仰教育需要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政治信仰教育的兴趣”。一些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课程设置、活动形式,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内在的熏陶、感染和升华的关注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而推进大学生科学稳定政治信仰体系的形成。

3.复杂性的特征表现。当前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主体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育客体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具体地说,一些高校教师把政治信仰教育等同于一般的教育,很少深入反省政治信仰教育的生成规律;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尚不稳定,往往为了获得高分或方便就业而努力学习,很难正确认识到接受政治信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构成了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环体。当前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十分普及,网络平台上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也冲击着大学生正确政治信仰的形成和发展。本次调查发现,53.1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平台上各种信息对我的知识体系、个性塑造、成长环境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48.25%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富有主见,并不满足于教师单纯的说教”,63.88%的教育工作者认为“网络给政治信仰教育带来较大挑战”。当前,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主体、客体、环体等各要素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日趋复杂,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政治信仰教育的内在矛盾。

二、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与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新时代、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信息的日新月异,技术的迭代更新,价值观念的多元涌现,对于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工作形成严峻的现实考验。

(一)在多元政治文化影响下,受教育者政治信仰容易摇摆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西方的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通过网络、书籍、文艺作品等途径传入我国,多元的政治思想也不断冲击我国大学生的精神之基,导致他们原有的理想信念动摇和政治信仰淡漠。大学生正处于尚未正式接触社会的阶段,看待问题相对单一,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难以从本质上进行理解。因此,在多元政治信仰较量中,大学生由于不能识别其非科学性本质而容易被其外表所迷惑,难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容易被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诱导和利用,导致个人政治信仰的摇摆、不坚定。

(二)在市场经济运行发展中,政治信仰教育功能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物质的丰富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人们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但是,一些腐朽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大众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最大化、社会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以“消费主义”和“唯功利论”为代表、以追求“享乐主义”为目的的价值观念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中。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虽然得到了强化,但是其教育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简单的“说教式”教育模式不能跟上大学生对外部瞬息万变世界的认知步伐,难以完全满足青年大学生的好奇与回复他们的质疑,更不能完全满足青年大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会导致学生不但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内涵,而且对理论学习产生逆反心理。长此以往,他们会对思想政治类课程或活动逐渐缺乏参与兴趣,对社会问题缺乏关注热情,对信仰教育产生懈怠情绪。

(三)在新媒体高速迭代中,政治信仰教育面临挑战

当前智能手机是许多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主要途径,其便携、易于操作等特性,给大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和广阔的平台。时政新闻、最新理论成果和先进典型案例可以及时地被大学生了解,丰富他们的认知。名校名师的网络课程教学,使青年大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但在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信息量的急剧递增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极度多元化导致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境内外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涌现,甚至有许多信息的传播威胁着国家的安全稳定。大学生由于辨别是非能力有限,这些信息必然会影响到对其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近年来,新媒体发展带来更丰富的娱乐,网文、游戏、短视频等娱乐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强,不断占据着他们的大块时间,让他们学习读书的时间变得碎片化。除一些需重点考核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外,大学生被游戏占去的时间往往会选择在“无关紧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找补,这也使得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欠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知不断被削弱。此外,境外敌对势力借助新媒体通过宗教活动、书刊作品、音像制品等渗透,向青年大学生推广其价值观念、文化思维及生活方式,对大学生正确政治信仰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优化策略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化演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时代、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价值观的博弈越发激烈。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在于占据价值观领域的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主动权,引导青年大学生将坚定的信仰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个人行为实践[3]。只有充分调研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状况及具体特征,才能创新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效方式。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要注重与时俱进地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载体,建构政治信仰教育的协同机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基于时代背景,使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上。近代100 年来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实践成果有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而且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依然可以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理论。过去的成绩和现在的实践以及未来的梦想,集合起来就是我们对自己国家发展的底气与信心。“站立在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 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们应该也必须有这样的自信”[1]。政治信仰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2]。高校须正视并及时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弱化问题,以更科学、更认真的思想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在当今中国实现碰撞与交融,在此过程中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注重内在引导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的内在动力。

(一)丰富政治信仰教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精神支柱,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提高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直面错误的价值观念,在甄别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信仰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不断加强理论修养。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价值观源于现实的日常生活,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契合青年人思维活跃,求变、求新意识强烈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融合意识[4]。其次,高校的政治信仰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向青年大学生解读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儒家仁学思想以“仁”为核心,包含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要素并作为教化实践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源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永恒的智慧,自觉地传承和创新,重建文化自信。此外,政治信仰可以内化为心理基础和价值认同,外化为政治生活态度和政治行动[5]。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核心概念,而是实现了在对身边事件的发生、发展及舆论的引导过程中深入人心。增强政治信仰教育内容的接地气便会让教育变得可爱起来,只要把可信的东西变得可爱,那么理论的内化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二)创新政治信仰教育方式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存在“走过场”现象,工作方法及手段相对单一,容易引发学生的懈怠情绪,对此类课程或活动缺乏兴趣,疲于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削弱了政治信仰教育的预期效果。政治信仰教育不能仅仅靠强势的灌输,而是应该增加一些感性化的内容。除日常的课程、讲座、阅读外,政治信仰教育应该以快节奏、易理解、好接受的形式,更容易地被青年大学生认可。首先,通过案例式教学推进高校政治信仰的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政治信仰教育过程中,不是仅仅让大学生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而是促使学生将现有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可以通过导学式教学,结合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让青年大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交流中探索,而后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理解消化,不仅要有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还要实践认可。其次,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要重视利用微信公众号资源,如通过设计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个人与社会,通过传播平凡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做平凡事从而实现不平凡的故事,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播正能量,构建社会共识,彰显时代价值。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快餐、直播、短视频文化的流行,青年大学生不愿意花费整片时间,那就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感知,让青年人在场景教育中实现对精神的内化与升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每条阅读量基本10万+,在全部微信公众号中影响力排名第一,主要原因就是近年来注重以小事件为切入口,在叙事结构和叙事逻辑中重视情感表达,贴近老百姓实际,贴近日常生活,贴近青年实践,容易引起公众共鸣。此外,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要依靠文化的涵养与文化自信的支撑,实现理论的宣传教育回到文化的涵养当中,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近年来国家重点促进文化产业创新,为传统文化开拓新的时代内涵,让几千年的传统文明焕发新生,重现魅力,顷刻间征服了全世界。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在激活中释放生命力和感染力,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接纳和认同,特别是中国的青年一代。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成就对中国文化的凝聚和落地大有帮助,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随之建立起来,坚定了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定自主地与错误的思潮作斗争。同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青年一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传统文化开拓新的时代内涵。

(三)拓展政治信仰教育载体

青年大学生参与政治实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行动指南。政治信仰教育真正融入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成为其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首先,增加大学生政治信仰实践教育的机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有机统一的,青年大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育活动,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政府可以通过征集实习单位的岗位意向,高校组织大学生报名,社会企业共同参与适岗评价和双向选择,社会实践除继续“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就业创业”等常规调研外,还要鼓励青年大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碳中和”等时代主题,通过深度调查研究,了解国家规划,理解社会发展,明确个人奋斗目标。其次,共同完善和建设新兴平台载体。新媒体高速发展带来马克思主义思想认同的挑战,高校需要积极占领网络政治信仰教育新阵地,在把握网络宣传与教育主导权的同时,促进政治信仰教育的灵活开展,完成从单方面输出到双向互动的转向。大学生在其中可以自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及时获取最新社会新闻,增加政治参与度,包括共同的情感连接、能量传递、道德影响等积极成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在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中,在包罗万象、复杂多变的网络信息中,大学生在不断甄别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信仰。此外,合作开发和建设红色实践教育基地。要把弘扬红色文化与政治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结合起来。政府主导投入精准规划,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发挥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教育等方面的人才和智力优势,社会资金主动参与,突出特色主题,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产品,宣传红色文化,完善社会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和各项制度,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教育+产业”的红色资源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有效举措设计青年大学生易接受和满足现实需求的教育文化产品,激发地方红色资源教育活力。打造高校思政课实景课堂,发挥红色实践基地培养和锻炼人才的积极作用,让学校知识和社会需求更好对接,实现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基地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大学生快速融入和服务社会。

四、结语

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包括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在内的政治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这是确保高校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根本需要[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的体现,指明了中国新时代发展的方向,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具有导向作用,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基本内容。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丰富政治信仰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政治信仰较量中克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摇摆;创新政治信仰教育方式,在市场经济运行发展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拓展政治信仰教育载体,在新媒体高速迭代中引领大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政治信仰的选择紧密关联着青年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只有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将精神力量升华为实践行动,才能真正培养出新时代发展需要、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坚定政治信仰 夯实党的政治建设根基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