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背景下环境监测领域信息化管理重要性分析

2022-12-29 12:53
化工设计通讯 2022年9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

姚 翔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 200235)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但是工业化高速发展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是不可逆的,再加上传统以破坏地质结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持续性影响,加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尽管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呼吁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但从现有破坏形式以及社会工业产业的发展趋势而言,其形成的制约与保护效率不足。针对此,各国设定大环境保护格局,从不同角度加强对各项生态环境信息的监测,通过对不同行业产生的污染指标进行测定,充分解析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并制定解决方案。期间,进行环境监测体系的设定与运行,最大程度增加制约效果,通过专项、专管与专用,增强环境保护效能。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则是针对大体量的污染及环境检测信息进行采集、整合与处理,同步上传到环境监管部门,令主管部门通过各类子系统了解到监管面存在的环境污染信息,以及未来时间段内生态环境的发展走向,进而从宏观角度制定管理制度,起到协控作用。

1 环境监测相关概述

1.1 环境监测特征

环境监测是针对既定区域下环境污染信息进行采集,将数据值进行逐一对比,分析环境监测区域下存在的污染问题以及不合规现象等,为后期宏观战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期间,环境监测呈现的特点如下。

(1)环境监测的专业性特征。环境监测需针对不同污染信息进行分析与辨认,查证生态环境、地质环境中可能造成的干扰因素,实时监测污染源以及实际污染范畴。信息检索过程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其需特定人员以及信息化系统进行协同处理,才可保证数据信息核对质量。

(2)环境监测的服务性特征。生态环境的发展角度看,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服务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此,系统管控形势需按照不同区域的指标进行合理检测与分析,通过数据检测临界值的确定,保证其具备的服务功能正确切实到社会稳定发展中,同时也可对相关人员及产业发展提供发展契机。

1.2 环境监测技术特点

环境监测技术的落实是针对生态环境信息,进行以技术为核心的数据采集与标定处理。此过程中,每类数据信息的罗列形式应精准阐释生态环境中的动态数据,工作人员通过系统分析与判定,对环境生态体系中的各类信息形式进行多维辨认,以全面、综合了解到生态工程在演变过程中的一系列规律。从实际监测过程看,生态环境系统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在动态性的生态模式中起到流动监测效果,使得技术在落实期间,应针对某一个节点在时间段与空间段内进行整体检测,而非是对某一个数据的定值进行分析,这样才可更为全面了解到当前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各类数据标定值,为整项检测工序提供一个可追溯特性,避免因为检测周期时间过长产生的数据误差现象。

1.3 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工作是长期作用于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内的,其需对数据信息进行检测分析处理,同时也需针对其服务的生态环境进行一体管控,在动态环境管理体系中起到持续性的支撑作用。从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讲,多方力量共同作用下,我国生态体系正呈现高速完善的发展势态,但是大体量的环境保护工作中,仍需要一项切实可行的环境监管机制,实时反映当前生态体系内存在的隐患问题。期间,环境监测体系则是在基层监管与顶层管控之间起到连接作用,在不同部门之间通过数据,核定区域内部呈现的环境污染点,然后在不同部门的链接下,落实法律管理制度,在后期保护与监管过程中及时将信息传递到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全域化的保护与善后工作,提高管理效能。

2 环境保护背景下环境监测领域信息化管理重要性

2.1 提供环境保护标准数据

环境保护工作体系的划分受到地理条件以及生态变动条件的影响,将产生环境标定值差异的现象,不同区域设定的环境保护基准也不同。从区域内环境污染指标以及受损指标的监测分析工作看,其需通过检测结果与地区保护标准进行核对,判定此类污染问题的具体走向。但是此期间结果判定的内容,并无法真正落实到动态性监测功能之上,使得系统性的管控效果无法根植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则是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依据,其按照内部的信息化系统逻辑形式进行不同数据信息的表述、分析、测定,且整个过程不会局限于繁杂工作结构中,而是通过标准界定形式,自动化、智能化地比对此类数据,数据处理过程有效规避污染标定值与测定值之间的偏差现象,不会因为动态类数据流动形式产生数据误测量问题,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进度。

2.2 污染处理中的重要性

污染监测是环境监测中的重要内容,监测工作针对环境污染进行持续性跟进的监测处理,按照不同类别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测定当前空间内环境污染值的变动规律,然后结合环境承载能力,全面凸显数据结果的精准性。例如,污水、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的检测等,均可通过传感器对此类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并同步传输到管理系统中。此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为污染处理提供信息集成场所,令工作人员可深入了解到环境污染的各类状况,整个数据化的表述形式,按照既定数据模型进行多维度解析。例如,柱形图、饼状图以及曲线走势图等,辅助工作人员了解到环境中的各类污染物及其累积情况。在后期管理过程中,可及时按照污染物信息,界定哪一类企业存在着污染超标的问题并予以治理。

2.3 环境执法中的重要性

法律规章制度是环境监测管理的重要支撑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规范制度,可打造友好型社会,同时针对不同工业产业以及污染源等进行有效制约。从大型环境污染问题看,大多数是企业违规排放造成的定向化污染,此时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则为各类污染数据提供认证体系。信息化的检测保证每一类数据信息具有公开化、透明化的特征,特别是在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下,基本罗列数据采集时间点与空间点之间的关系,利用时间推移走势,完成对当前检测员信息的累积呈现。如此一来,执法部门按照相关的数据信息,即可以立刻核查到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并及时找到区域内违规生产企业进行处罚,从根源层面降低污染问题。

2.4 环境评价中的重要性

环境评价作为环境监测中的重要环节,其对既定环境保护工作起到数据支撑作用,此过程中数据核定的精准性是其评价指标的基础所在。要想全方位地测评各类数据信息之间的权重变化或者是关联性,则需通过更为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数据信息进行多维度处理,不同区域下将数据信息值进行关联化分析,且信息化管理平台比对以往的历史信息,从同比与环比两个方面,分析该区域内的历史数据值及其变化规律,为后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2.5 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中的重要性

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较高的关联性,特别是对于部分工业产业化经济而言,要想大范围地布设经济发展载体,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基于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环境监测体系,通过对不同维度的数据信息进行比对与检测,分析环境生态稳定的范围内所能承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极限值,两者之间的动态化比对与衡量,可最大程度为经济产业及环境保护的可协调性发展提供监管载体。数据化的表述以及数据信息模型的动态呈现,可提高环境管控的精确性。

2.6 突发污染事件防控中的重要性

从我国现阶段环境污染的产生规律看,存在突发性特征,且此类突发性特征还包含着瞬时突发性与累积性突发性,产生污染范围广、扩散速度快的问题,严重加大整体环境监管难度。期间,需更为全面的检测机制,对不同区面的数据信息进行核定,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及时考量到当前区域面内存在的各类生态问题。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下,可辅助生态监测体系进行自动化监测与预警,通过各类数据信息,精准测定当前环境监管系统存在的异常问题,一旦发生数据细微变化时,可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检测及预警工作,令人员及时了解到当前监测视域下存在的问题点并进行防治。

2.7 全面环保中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保护与人们日常工作中生活的健康指标息息相关。要想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正确践行绿色发展、环保理念,应加强对不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全面预防、全面制约的效果。此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平台则可为民众提供公开性、透明性的监管体系,令民众真正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通过不同节点的信息反馈,查证当前区位内存在的各类隐患问题,辅助环保部门进行监管,打造全域化的监管理论体系,增强实际管理效能。

3 环境监测领域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3.1 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环境监测信息化具有复杂性、持续性特征,不同环保部门需针对既定的监管项目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保证每一类数据真实反映区域环境下存在的问题。但是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中,存在缺陷问题,阻缓我国环境信息化的发展。

(1)因环境监测差异造成的系统功能界定不清问题。此过程呈现的问题主要是信息化建设系统无法针对区面下的环境信息进行针对化检测处理,造成信息化需求及其呈现只是局限在固定的范围内,未能针对整体结构进行优化。

(2)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存在沟通脱节的问题。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全程作用于环境监控区域内,其需不同部门之间的链接,保证相关职能落实的针对性与连续性。但是实际建设过程中,部门之间存在交互力度不足的问题,无法形成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时效性。

(3)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周期较长。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前期设计到中期建设,再到后期持续性更新阶段,属于长期性的建设机制。期间,系统建设参与方呈现分化特征,如果其中某一个项目出现脱节问题,必然造成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无法达到预期需求,或者是因后期的更新力度不足产生的监管力降低现象。

3.2 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3.2.1 结合科学技术,完善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功能

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以数据信息为指标,实现对多节点的数据存储与整合处理,整个过程中,数字化、数据化的表述形式则为不同环境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数据支撑点。对此,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期间,必须坚持以科技为本,在现有管理范畴之内,设定更为优质的管理体系,保证各项资源集成功能,起到环境监测与辅助管理的作用。除此之外,应综合考虑到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各项目建设节点呈现的需求,令技术研发及其落实在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范畴之下起到连接效果。

3.2.2 加强标准建设,提高环境监测信息管理质量

从宏观条件讲,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撑的环境监测功能是对环境体系进行数据检测。要想在不同部门之间实现数据可协调、可分配处理,应进一步规划建设基准,针对不同的数据流向或数据编码形式进行测定,统一数据框架。这样,才可在不同区面下进行数据检索时,不会产生数据传输的联动问题,同时在大体量的环境监测数据下,也可增强数据流通的时效性,为后期管理决策的建设起到支撑效果。

3.2.3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增强环境监测的规范性

从环境监测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而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实现俨然成为监测核心,此类高端型的技术产品在操作过程中则需更为专业的人员,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操作处理。期间,环境监测部门应适当加强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引进,健全内部培训与考核机制,增强工作人员的基础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专业操作增强数据信息传输、采集与运算的精准性,更为真实反映当前区域内生态环境面临的隐患问题。

3.2.4 注意信息管理体系建设中的控制

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过程具有复杂性,其需多部门之间联合处理。此期间为保证相关建设功能的完整性,应引入更为全面的监管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过程的控制。同时,控制过程应全程渗透到前期设计、中期施工以及后期运维更新之中,确保技术应用及其更新属性,推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例如,在工程设计前期,应对图纸文件进行分析处理,运用手机APP进行现场工作、执法记录等,保证其相关参数信息具备可行性,建设中期则应对项目的动态化建设进行控制,项目后期更新期间,应辅助工作人员合理拓展技术应用范畴,最大程度保证环境监测的科学性。

4 结语

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是对区域内环境信息进行监测,结合工作制约体系,对违法行为进行管制处理。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及落实,则是针对既定空间进行信息化监测与比对,利用数据精准核验当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执法部门,加强管制,从根源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