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问题研究综述

2022-12-29 20:53王梓桐马玎夏梓轩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发展

王梓桐 马玎 夏梓轩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使命。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末端治理措施,还需要采用金融手段改变资源配置状况。绿色金融是实现资金要素绿色配置、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途径。

自绿色金融理念提出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在绿色信贷方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5.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总规模的比例提升到8.25%;在绿色债券方面,2020年中国绿色债券在境内外市场的发行总量达到2895亿元人民币。这些突出成就得益于我国政府陆续推出的一系列鼓励绿色金融规范发展的政策,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对绿色金融企业债券进行了规范,同时梳理了绿色金融支持的重点项目领域。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发布《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现代金融体系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充分显现金融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

绿色金融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快速发展,学术界关于绿色金融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绿色金融研究动态进行梳理总结,有助于深化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助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作用。

二、绿色金融的内涵及发展必要性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众多的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对其具体概念进行了定义,但当前国内外关于绿色金融概念的研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两种研究视角。

一是基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视角。吴福明主要分析了经济手段在环保中的作用,探究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国内较早研究绿色金融的成果①。在此基础上,高建良进一步总结,认为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遵循环境保护基本国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理念②。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出发,李树认为,绿色金融需要在金融经营活动中体现“绿色”,即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③。此后,于咏达在2003年提出金融与环境存在密切联系,并明确指出绿色金融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④。与此观点不同,王遥认为,绿色金融是环境保护范畴的概念,目的是通过金融手段来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多样化,解决污染防治及生态平衡方面的问题⑤。

二是基于金融业发展的视角。2015年第十二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使国内外学者对绿色金融有了新认识。有学者指出,绿色金融是以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金融活动。一方面,可以体现金融业营运的绿色特性,促使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能依靠金融机制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⑥。杨晓玉和周丹认为,绿色金融是一种能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金融工具⑦。与此观点不同,谢东江和胡士华认为绿色金融是以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而进行投融资的金融活动⑧。此外,绿色金融是需要政策推动的金融新业态新模式⑨,政策引导金融业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从信贷投放、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⑩。

由此可见,虽然学者们对绿色金融概念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对其概念的解释却一直围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金融业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展开,绿色金融通过多种金融手段、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等措施使资源流向技术先进的行业,这不仅为解决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问题打下基础,还能促进向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转型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当前学术界虽然未对绿色金融的内涵达成一致的结论,但绿色金融作为环境保护与金融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必要性却已在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贺勇等考察了中国35个工业分行业中研发投入对工业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别行业的碳排放效应,发现研发投入对促进碳减排均具有积极作用,提升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增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还有学者认为绿色金融在实现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缓解绿色改造融资约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绿色金融作为环境保护与金融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且能够在保护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绿色金融产品

(一)绿色金融产品现状

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江芮琳认为,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马英杰认为,目前我国的绿色保险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陈星星认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成交量周期性显著、量价受政策影响明显、碳价偏低、CCER机制建设迟缓、MRV制度落实不到位、碳金融产品不丰富等一系列问题。区路骐等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指出: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法律还不完善,初期碳排放额的分配方式不合理,交易过程中的核查、监督、处罚过程中标准不透明。虽然绿色金融产品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金融机构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仍然以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为主。

(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我国在总结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和创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促进了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陈亚芹以兴业银行为例列举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包括推出环保贷、绿票通、绿创贷和节水贷。王语然、校磊认为,我国在融资模式、风险防控方式、传统绿色金融产品融入绿色理念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如兴业银行推出以项目预期收益为主要担保、以项目预期实现环境效益的现金流收入为主要偿付来源的创新融资产品,即我国第一只绿色债券—中广核风电中期票据。马英杰总结了各省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进行的创新,其中广东省率先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所、江西省将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绿色产业项目、四川省推出绿色金融创新试点等。曾圣均等认为,当前银行对绿色信贷产品进行了三种创新,分别是绿色供应链融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和绿色跨境人民币贷款。

(三)绿色金融产品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绿色金融产业起步较晚,当前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且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奚宾等认为,相较于传统金融产品,绿色金融产品相对单一且创新性较差。陆巍峰在长三角调研中发现,由于缺少跨区域、跨部门的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机制与平台,长三角各地区的绿色金融在市场规模、政策完善等方面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目前关于绿色金融所出台的政策规范大多是宏观上的指导意见,因此在责任承担、可操作性、实效性、责任追究机制和惩罚机制等方面仍较为欠缺。此外,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缺乏统一量化标准,第三方绿色认证制度和评级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当前绿色金融产品存在类型单一、创新动力不足、部分产品难以融入市场以及相关政策体系不完善等缺陷,这些缺陷使漂绿问题愈发严重。因此,提高参与主体的创新动力、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尤为重要。

四、绿色金融的研究方法

绿色金融作为绿色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范围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存在着多种研究方法。本文着重分析四种主要的绿色金融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在绿色金融领域,通常选取金融机构、消费者等微观主体作为调查对象开展调查研究。李思敏以广东省金融机构作为调查对象,论述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促进绿色信贷的思路、目标和机制设计。王植等以深圳市219家企业为调查对象,探讨了现代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路径。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周淑芬等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河北省绿色金融的发展情况。

(二)经验总结法

学术界使用经验总结法从国际经验和国内典型企业两个方面来分析国内外绿色金融的推广和应用情况。古小东通过总结发达国家绿色信贷的经验,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参考。王峰娟和李日强以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为例,总结了我国绿色金融债券发行经验,为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绿色金融产品提供借鉴。通过对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可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三)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构建实证分析模型来探究绿色金融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宁伟、佘金花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发现我国绿色金融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李亮、李晓红构建VAR模型发现,绿色金融纳入央行MPA考核对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和绿色融资规模有显著影响。郭希宇通过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内生交互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

(四)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选取合适的参照标准,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获取有价值信息,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绿色金融研究领域。赵晓英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绿色债券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在指出我国绿色债券制度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喻平和张敬佩通过对比五个经济区域的耦合关联度和协调度发现绿色金融对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

已有研究方法虽然从宏微观视角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的建议,但仍存在研究方法不全面、涵盖学科较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挖掘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五、绿色金融的评价测度

由于我国对绿色金融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发现绿色金融的评价测度主要基于两个维度:基于宏观视角的评价测度和基于微观视角的评价测度。

(一)基于宏观视角的评价测度

在宏观视角的绿色金融评价测度方面,主要是将国家或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绿色金融和环境保护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由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涉及金融、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因此宏观视角下的绿色金融评价测度也存在不同的侧重点。

杨喜光和何梅认为,可通过“赤道原则”来建立我国生态金融评价体系和环境风险审查制度。曾学文等在“赤道原则”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绿色金融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的四大原则,分别是突出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突出绿色金融的服务范围、突出指标的代表性和数据可得性、突出国际可比性。虽然关于绿色金融评价测度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二)基于微观视角的评价测度

在微观视角的绿色金融评价测度方面,主要以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进行评价,考察金融机构运营与绿色理念的融合状况以及金融机构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能力。201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等联合发布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持续绩效表现国际比较研究》从政策框架、公司治理等六方面,对12家中国银行与10家赤道银行绿色金融行为进行比较,以此来考察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方面是否充分融入绿色金融理念。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于2011年发布的《绿色信货报告》采用专家打分法,从绿色信贷战略、绿色信贷管理等五个维度对我国50家中资银行绿色信贷实施成效和信息披露水平进行评价。此外,张桂芝和孙红梅从战略方向、政策制度等六个维度构建绿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发展效率三个方面对金融机构绿色经营进行综合评价。

六、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双碳”政策在这种大环境下被适时提出。绿色金融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能够在“双碳”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治理环境提供多元化的政策手段,更好地促进绿色经济的循环发展。因此,积极寻求绿色金融良性发展、探求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尤为重要。针对绿色金融未来发展路径问题,学者们从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建设人才与科技体系、完善市场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在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方面,需拓宽绿色金融产品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不断强化绿色金融新兴产品的创新力度,提高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和“双碳”目标的融合度,促进高成熟度绿色金融产品的广泛运用。宋亚伟认为,行业主管部门要从发展绿色金融政策方面进行突破,对监管方式进行转变,同时考虑适当降低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并进行监管渠道的拓展。各金融机构要从自身入手,积极研究绿色金融产品的价值,有效开发创新业务,研究开发新产品,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此外,政策环境不仅对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还可以助推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针对信贷产品体系、资本市场产品体系、保险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赵雪认为,通过加强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扩大绿色债券融资规模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措施,可以为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建设人才与科技体系

人才、科技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本要素,人才、科技可以赋能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人才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核心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需要以充足的绿色金融人才作为支撑,而且绿色金融属于交叉学科,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朱兰、郭熙保认为,只有具备复合型知识和技能的从业人员,才能结合中国金融体系和发展需求设计合适的绿色金融产品、工具和制度体系。

在金融科技大发展背景下,利用科技整合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数字资源,弥补发展的短板,能够实现绿色金融业务的加速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刘涛认为,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提高绿色项目识别能力、增强投资者体验等方式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区块链技术有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非对称加密和信息不可篡改等优势。将企业、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引入区块链,在区块链上开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业务,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监管难题。张伟和吕雯认为,区块链具有独特的技术特征,是推动绿色金融监管和绿色金融业务向数字化转型的有力工具。通过共享账本,可实现跨主体、跨机构不可篡改、保护隐私的数据共享;通过可追溯实现资产穿透,一方面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和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穿透式监管;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跨机构自动化协调,实现定向产业政策扶植和引导,进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到分布式、智能化、可审计和易监管的高级形态。

(三)完善市场体系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带来绿色金融产品供需不协调、融资渠道狭窄、股权交易数量少、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要通过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扩大市场参与主体、加强信息披露等方式来缓解绿色金融发展困境,促进绿色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王梓利和林晓言认为,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市场机制建设、加强绿色信息披露、积极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发挥区域溢出效应等措施对地方绿色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充分发挥政府、中介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对推动绿色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尤为重要。

第一,政府要发挥对绿色金融的引导作用。李晓西认为,在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政府决策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左右为难之处。如果政府不推动,可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难以建成;若政府推动,又会面临着参与程度的把握问题。政府应选择“尊重市场主体”的方式对绿色金融进行引导,不仅要运用好市场这一“无形的手”,还要加大政府对绿色金融的引导和调控,从而实现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重点关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完善分类标准、推动国内绿色金融行业标准的统一等措施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第二,中介机构要完善评级标准,对棕色项目给予次级评级,将“漂绿”行为纳入信用评级体系,倒逼企业切实进行绿色转型。樊莹认为,要发挥第三方评级的监督作用,若企业出现“漂绿”行为则会对其信用评分产生不良影响。由于CDM项目周期长、风险大,需要由较多金融机构合力完成,因此孙秋枫和年综潜提出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参与碳金融发展。

第三,企业需加强内部控制,自觉遵守绿色金融行业规范。刘锡良和文书洋认为,发展绿色金融、合理承担环境责任是支持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除了把握金融资源的行业流向外,支持清洁技术改造、实施积极的贷后管理、根据污染物类型开发针对性的绿色金融产品等,都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承担环境责任的效率。潘一认为,要落实参与企业主体的社会责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沟通。

七、绿色金融的多重影响

(一)绿色金融对居民个人的影响

孙洪庆认为,个人绿色消费与绿色金融发展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应在信贷政策上对绿色消费进行倾斜,同时限制高污染产品的消费信贷。吴玉宇从个人收入视角研究发现绿色金融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需要进一步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来促进农民增收。焦宇帆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开展绿色金融个人业务,可以使更多的个人用户参与到商业银行的绿色发展中,刺激绿色消费,提高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个人业务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厉增业发现个人绿色信贷流程未将符合绿色融资规则的贷款进行差异化管理,导致个人绿色消费贷款能力未被充分挖掘,难以形成个人绿色信贷的发展氛围。因此,曹干卿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重点打造绿色储蓄、绿色消费信贷、绿色跨境服务、绿色个人理财、绿色信用卡分期等创新产品,积极宣传绿色理念,着力打造绿色金融品牌,不断满足个人客户的绿色金融服务需求。

(二)绿色金融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在绿色金融对金融机构的影响研究方面,由于国内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绿色业务。从经济与金融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陆晨认为,政府对绿色金融的支持使得投资者具有较好的预期,为商业银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降低业务风险、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王光远认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碳金融、绿色金融都是新兴业务,管理上仍经验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尚未将业务相关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难以调动商业银行开展相关业务的积极性。通过细化银行分类,俞欢洋发现当前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国有银行财务绩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张志认为,绿色金融虽然在短期内会增加运营成本,对商业银行的绩效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扩大信贷规模可以抵消利润损失并提高总资产回报率。

关于绿色金融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方面,学者并未能得出一致结论。目前关于绿色金融对金融机构的影响的研究局限在商业银行层面,缺乏绿色金融对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影响的研究。

(三)绿色金融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在绿色金融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方面,叶红雨、吴小倩借助双重差分模型探讨绿色信贷政策、绿色技术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能促进重污染企业的转型升级,且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存在异质性;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信贷政策与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中起中介作用;市场竞争在绿色信贷政策与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之间均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王康仕等认为,绿色金融发展既能产生直接的投资增长效应,促进绿色企业投资,又能通过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偏向效应,缓解期限错配问题,产生间接的投资增长效应。此外,绿色金融在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企业绿色发展。

(四)绿色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1969年Goldsmith提出金融发展理论以来,学术界围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张平等根据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构建绿色金融和FDI指标体系,采用基准静态回归和GMM动态回归模型探究绿色金融对FDI的影响,发现绿色金融对FDI具有显著正向效应。方建国基于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和节能减排三个视角,构建了绿色金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产业转型效应和节能减排效应均为正,即绿色金融的发展通过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通过节能减排引导低碳经济,进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崔雅欣认为,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够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打下坚实的基础,既能够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又能够为各个行业的转型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环境效益。在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关系的文献方面,学者们得出两者存在互相促进以及非线性关系的结论。此外,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缓释环境风险,优化居民生存环境,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新局面,进而带动我国经济良好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针对绿色金融多重影响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但当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关于绿色金融多重影响的系统性理论框架,缺乏系统性的影响评价体系。

八、研究述评与展望

通过梳理绿色金融的文献发现,学术界对绿色金融展开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无须讳言,目前关于绿色金融的研究成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

第一,丰富绿色金融的研究内容。一是注重对区域和省级层面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考察。在当前研究中,学者们对全国层面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研究较多,对区域和省级层面研究较少。下一步研究应加强对浙江等五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分析,总结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经验。二是注重对绿色金融运行效率的研究。当前,国内学者关于绿色金融运行效率的成果较少。下一步研究应从政策支持、规模结构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对绿色金融运行效率进行分析,有利于相关部门准确把握绿色金融的运行状况。

第二,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研究。绿色金融产品作为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推手,还存在类型单一、创新动力不足、部分产品难以融于市场和相关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学术界可以会同金融业从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拓展研究。

第三,完善绿色金融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现有成果看,关于绿色金融的宏观分析和理论分析较多,实证分析成果相对较少,尚未形成学术界和实务部门一致认可的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在今后研究中,应注重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积极搜集丰富的和可靠的第一手数据和材料,构建合理的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加强绿色金融多重影响的系统性理论框架研究。绿色金融属于新兴交叉学科,集经济、金融、环境、化工、法律、信息、建筑、工程、文化等于一体,具有多重影响,但当前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在今后研究中,要从多学科视角对绿色金融的多重影响展开细致的分析,构建合理的绿色金融多重影响理论框架。

注释:

①吴福明:《九十年代我国环境投资战略初探》,《投资研究》1993年第1期。

②高建良:《“绿色金融”:一种新的金融运营战略》,《云南金融》1998年第1期。

③李树:《金融业的“绿色革命”及其实施的策略选择》,《商业研究》2002年第6期。

④于永达、郭沛源:《金融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环境保护》2003年第12期。

⑤王遥、包婕、金蕾:《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与路径》,《金融纵横》2021年第4期。

⑥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等:《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金融论坛》2015年第10期。

⑦杨晓玉、周丹:《绿色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困难和现实路径》,《农业经济》2022年第8期。

⑧谢东江、胡士华:《金融杠杆与城市绿色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经济问题探索》2021年第11期。

⑨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任丹妮:《政策推动还是市场驱动?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绿色金融发展指数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西南金融》2020年第4期。

⑩曹严礼、和秀星:《区块链技术在我国绿色金融中的应用与发展——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研究〉》,《环境工程》2020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