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指导对初次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预防效果评价

2022-12-29 02:11付晓青
健康之友 2022年23期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掌握情况献血者

付晓青 王 俊

(青岛市中心血站 山东 青岛 266071)

自从无偿献血行为开展以来,医护人员在采血过程中发现,无偿献血者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增加心理负担,而其的出现会对再次进行无偿献血产生影响[1]。目前,街头无偿献血的主要方式为采血屋(车)采血,街头初次无偿献血者的经济条件、职业、文化水平均不同,故会在采血中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而且无偿献血者对献血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可能会在采血中出现不良情绪,如焦虑、紧张等,而不良情绪的出现,又会导致献血者身心出现紧张状态,可能还会超出个人的受限范围,从而诱发其他生理变化,即献血反应[2]。献血反应为无偿献血者在献血时受到不良心理状态、个人体质、采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反应,再加上采血者操作技术也会引发相应的献血反应[3]。献血反应包括了轻度、中度、重度反应,不同的反应,所产生的结果不同。因此,为了预防或是减少无偿献血的献血反应,配合健康教育指导非常有必要。本文就取100名街头初次无偿献血者进行对照研究,探析健康教育指导对血站采血点初次无偿献血者中的效果及对献血反应的预防效果,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时间节点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抽取100名在本血站街头采血点进行初次无偿献血的健康者开展本次研究,以不同的健康教育形式,将100名献血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其中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基于此,观察组50例采用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对照组男性33名,女性17名,年龄分布在22岁至40岁间,年龄中位数是(32.53±2.68)岁。观察组男性34名,女性16名,年龄分布在22岁至42岁间,年龄中位数是(33.11±2.08)岁。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即在初次无偿献血者进行采血过程中,进行口头健康教育,由护理人员向献血者讲解简单的献血知识、条件,同时普及献血反应出现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基于此,观察组50例采用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如下:

1)初次无偿献血者献血之前,由医护人员进行健康宣教,通过发放献血基本常规知识相关资料,告知初次无偿献血者的相关条件与常见的献血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等。还可以通过个别的教育,如结合集体教育的方式,向初次无偿献血者详细介绍献血的相关知识与献血反应的相关知识。在献血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询问献血者前期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指导无偿献血对献血工作进行有效、良好的配合。同时还要在采血过程中,对无偿献血的身体反应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此时可以开展相应的处理措施,给予初次无偿献血者相应的护理、干预。完成献血之后,护理人员需要指导初次无偿献血者采用正确的针眼按压方法,在献血之后,向初次无偿献血者讲解日常饮食方式与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运动注意事项等[4]。2)为初次无偿献血者科普相关知识,可以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形式进行宣教,在献血中,医务人员需要应用和蔼可亲的态度、温柔的语言,对初次无偿献血者开展沟通、交流指导。如无偿献血属于初次献血者,可给予热情的指导,结合其对献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耐心地解释工作。还要告知无偿献血每次献血量,即200-400毫米,其为全身血容量的5-10%左右。对献血条件相符的健康献者,及时说明献血耐受,让其保持放松的心理状态。帮助无偿献血尽快熟悉献血环境、流程,减轻陌生环境对无偿献血心理状态与情绪的影响[5]。3)在无偿献血前,护理人员需要保持良好的形象,以和蔼、诚恳的态度接待初次无偿献血者,让其在心情愉悦状态下进行献血。详细地向其介绍献血知识、血液生理常识,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宣传单等形式开展,让无偿献血者可以对血液生理常识有一定的认识,及时解答无偿献血的相关问题,预防出现不厌烦的情绪。多数初次无偿献血者会出现程度不一的不良情绪,如猜疑、恐惧等,更多的献血者,担心在献血之后会出现传染性疾病,对于此类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向初次无偿献血者详细的说明献血知识、血液生理知识等,让其了解献血的意义,减轻不良心理的同时消除恐惧感。在献血前,要遵照相关流程,为初次无偿献血者进行严格的体检,全面了解无偿献血近期身体情况,同时详细向其说明献血的流程,对其行为给予鼓励。对于首次进行初次无偿献血者,需要及时了解其是否有晕血史、晕针史,如无偿献血有以上症状,护理人员需要尽早安排其进行优先献血,减轻初次无偿献血者的思想与心理压力,有效预防连续反应的出现。尽可能不让无偿献血看到采血过程,在采血时,转移其注意力,提高献血反应的预防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心理评分、献血反应发生率、献血知识掌握情况、献血者满意度。心理状态为焦虑与恐惧,用自制工具,对初次无偿献血者的以上心态进行评分,0-5分,分数越高,说明无偿献血的心理状态较差。

献血反应评估标准:在献血中,或是献血之后,初次无偿献血者出现脸色苍白、头晕等症状,其为轻度反应。在献血中,或是献血后,初次无偿献血者出现轻度反应外还出现恶心、胸闷、血压下降等症状,其为中度反应;初次无偿献血者在献血中、献血后,出现轻度、中度症状外,还出现脑缺血、持续低血压、心动过级、晕厥等反应,其为重度反应[6、7]。

应用自制的工具,对献血者的献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掌握程度越好。

用自制问卷表,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满意度进行评分,百分制,分数越高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6.0软件分析,若数据有差异性,则以P<0.05展开。

2 结果

2.1心理评分对比

通过对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发现观察组的焦虑与恐惧心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心理评分对比

2.2血献反应发生率对比

经统计,观察组出现2例轻度反应、1例中度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轻度反应、2例中度反应,献血反应发生率观察组、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

2.3献血知识掌握情况、献血者满意度对比

献血知识掌握情况经问卷调查统计,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献血者满意度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献血知识掌握情况、献血者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无偿献血属于目前我国的一项公益行为,意义重大。但在献血过程中,初次无偿献血者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引起献血反应,如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等。其中环境因素的出现主要因采血车通常是停留在人流量较为密集的地方,周围的环境较为嘈杂,采血车环境小,人员流动量较大时,需要长时间等候,再加上车内空气不流通,气温较高,易使得初次无偿献血者在献血中出现不安、烦躁等情绪。如外界的气温较高时,人体会出汗,如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人体会分泌较多的汗液,如机体体液丢失较多,会增加献血反应发生率[8]。而且在献血后,初次无偿献血者在车内休息时间较短,下车后办内外温差较大,导致体表的毛细血管产生扩张,加上血容量没有恢复,故而会使初次无偿献血者出现缺血、缺氧表现,从而引发初次无偿献血者。通过对个体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引起初次无偿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即为心理因素,对于初次献血者,因心理因素的出现会引发献血反应,主要是因其对献血知识不了解,在献血中或是等候献血时,看到他人献血时出现的反应,会出现精神紧张、恐惧等情况,使得机体的迷走神经出现兴奋,降低血压水平,减少脑供血量,从而引发献血反应[9]。此外,采血的针头较粗,献血者常因怕血、采血针头,从而出现紧张心理,引发献血反应。其中据不完全统计,献血反应最常见的一种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不良反应,此时初次无偿献血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胸闷、意识障碍、心悸、晕厥等表现。因此,献血反应的出现,会影响初次无偿献血者的身心健康与献血意愿度。因此,在初次无偿献血者进行献血时,配合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

健康教育指导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将其用于初次无偿献血者献血中,可以为献血者提供不同阶段的健康宣教,在系统化的健康指导下,有助于提高献血者的配合度,有效规避风险因素的出现,有效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概率,保证献血者身体健康[10]。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焦虑与恐惧心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知识掌握情况、献血者满意度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献血反应发生率观察组、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在献血前,由医护人员对献血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让其了解献血前的相关注意事项与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之后充分的了解献血者的身体状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空腹献血需要让献血者喝些适量的糖水,如献血中出现重度反应,需要终止采血,并将其平放在采血椅上,促进血液回流,再次让其饮用适量的糖水。在献血之后,医护人员需要告知献血者相关注意事项,有效指导献血者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让献血者可以全面的了解献血活动,减轻不良心理,从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指导用于血站采血点初次无偿献血者中,其效果显著,还能减少与预防献血反应的出血,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无偿献血者掌握情况献血者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女性人工流产术后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研究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2018年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持续质量改进对血站采血护理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再次参加献血的情况调查研究
优质护理对无偿献血者护理效果及血液质量的影响分析
菏泽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篮球规则掌握情况及对策分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反馈
论初中数学的复习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