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的本能学说及其目的论趋向

2022-12-30 10:53徐立文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目的论

徐立文

胡塞尔对本能问题的研究处在发生现象学的框架之下,且本能领域构成了被动发生的底层结构。一般而言,本能被认为是无意识或潜意识的领域,所以静态现象学在描述意识的本质和结构时无法处理这一“边缘问题”。但是在发生现象学阶段,如何从本能的“无意识”过渡到清醒意识,本能和理性之间有何关系,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从现有集中体现本能现象学的文本来看,胡塞尔的相关探讨主要集中在1930年代。而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一篇相关文稿则可以追溯到胡塞尔早期弗莱堡1916-1918年的战争期间(1)Edmund Husserl, Grenz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Analysen des Unbewusstseins und der Instinkte. Metaphysik. Späte Ethik, hrsg. Rochus Sowa und Thomas Vongehr (Dordrecht: Springer, 2014), 83.按:胡塞尔有关本能现象学的文本主要集中在该卷第二部分。。可见,最早有关本能现象学的文稿与发生现象学的形成在时间上大致相符。

本文将首先阐明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大体内容;再在发生现象学的框架下说明本能与本欲的异同,以更好地理解本能概念;然后揭示充实概念在本能现象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指明目的论与本能现象学的关系。

一 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概念

如果将现象学划分为静态现象学和发生现象学,那么这种宽泛意义上的发生现象学可以包括超越论主体的发生(比如时间意识中的纵意向性维度)和超越论主体之上的交互主体的发生(包括历史的发生)(2)李南麟(Nam-In Lee)也认为,“先验发生之解析应由历史现象学来补充,这种历史现象学旨在澄清先验发生的历史维度,而这既包括个体的先验主体性之先验发生,也包括先验共同体的先验发生。个体的先验主体性之先验发生和先验共同体的先验发生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参见:李南麟《主动发生与被动发生——发生现象学与先验主体性》,倪梁康等编著《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发生现象学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如此,对历史现象学和生活世界的考察也包含在广义的发生现象学之中。正如黑尔德(K. Held)所说:“作为权能性的运作空间,境域一方面先行被给予我们的自由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主体性格,这两者究竟如何协调起来呢?自20年代始,胡塞尔已经借着他的发生现象学对此问题作了回答;而从历史学上的和事情本身的角度来看,发生现象学构成了关于生活世界的科学的真正前提。”(3)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9页。所以,发生现象学既能将不同面相的问题协调起来,又能发展出历史现象学和生活世界理论。

具体来说,发生现象学包含哪些内容呢?在胡塞尔看来,发生现象学主要有:(1)被动性的发生,其普遍合法则性及属于被动发生的普遍观念的特殊类型;(2)自我参与和主动性与被动性之间的关系;(3)纯粹主动性的联系、构成,作为观念对象的主动成就和实在产物的成就的发生(以及习性的生成);(4)个体单子的发展;(5)众多单子的交互主体的联结法则;(6)个体单子中的世界构造;(7)再造的原法则和联想的原法则;等等。(4)埃德蒙德·胡塞尔《静态的与发生的现象学方法》,倪梁康等编著《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发生现象学研究》,第10-12页。

这些详尽的条目既包括了自我的被动发生和主动发生、交互主体的被动发生和主动发生,又包括了各种发生的成就和法则。从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在被动发生中,也有合法则性和普遍观念的支配。概括起来,发生现象学可以更简单地分为:被动发生和主动发生。对于主动发生,胡塞尔说:“在主动的发生中,自我是作为由特有的自我行为即生产性的行为所构造出来的自我而起作用的。”(5)埃德蒙德·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先验现象学引论》,张廷国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也就是说,主动发生是有自我作用参与的发生;相反,被动发生则不需要主动自我的参与。那么,这种无需主动自我参与的发生是怎样的呢?胡塞尔在1919年“自然与精神”的讲演中指出:“一个连续的意识发展的河流连续地以对不断更新的对象性的统觉的形式被中心化,它在没有主动的自我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这个河流是对主动的智慧而言的底基,是对自我行为和在特殊自我活动中构造自身的成就而言的底基,新的对象性通过它而得以成立,而后可以为被动的改造所达及。自我在思维、评价、意愿、行动中的所有主动的行为举止,都预设了被动形成的统觉,在最下层是被动地预先给予的感觉材料和感性感受的驱动,在较高层是对时空世界的统觉,通过这种统觉,含义塑造的自然领域对于能动的主体而言是预先被给予的。”(6)《胡塞尔文集(第七卷):文章与讲演(1911-1921年)》,托马斯·奈农、汉斯·莱纳·塞普编,倪梁康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3-354页。由此可见,被动发生有其构造层次和统觉法则,而且它往往先于主动发生进行,即没有被动发生,主动发生就是不可能的,被动发生为主动发生奠基。从而,被动发生成为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但是在狭义上,发生现象学并不包含对历史哲学和生活世界的考察。于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时间、发生和历史三者的辨析获得一个大致的理解。关于这三个概念,倪梁康曾经做过一个精炼的定义:“时间:意识活动的延续过程;发生:意识活动的进行过程;历史:通过意识活动而完成的意义积淀过程。”(7)倪梁康《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哲学分析》2010年第2期,第73页。耿宁也说:“只要时间意识只是按照其形式来考虑,它就无论如何不会像其各种内容(其统觉)一样成为一种演变〔Werden〕。于是,时间意识现象学,只要它只关注纯时间形式问题,就不是在胡塞尔的其他论述中一般所说的生成现象学,而是后者的基础,在此所强调的是生成之基础。然而另一方面,只要它不限于关注单纯时间形式的问题,而是也关注内容的问题(以及在胡塞尔的预存概念中必然如此的情况下),它就再次成为生成现象学。”鲁多夫·贝尔奈特、依索·肯恩(耿宁)、艾杜德·马尔巴赫《胡塞尔思想概论》,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页。即时间是纯形式的东西,与质料性的内容无关;发生则意味着,在内时间意识构造的基础之上,通过将各个单独的时间意识之内容前后接续,研究其相续的构造规则和法则,以及意识内容发生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等等;因而,时间与发生的关系类似于纯粹自我与单子自我(或事实自我)之间的关系;而历史则需要以交互主体性为基础,扩展到世代生成、传统积淀等积累过程。由此可见,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逐步奠基的关系。正如胡塞尔在《被动综合分析》“结尾的考察”中说:“意识是一种不断的生成(Werden),此生成是阶段序列之不断进展中关于客观性的不断构造。它是一个永远不会中断的历史。而且历史是一个以阶段的方式、由一种内在目的论所控制的对越来越高的意义构成物的构造。并且真理和真理标准属于所有的意义。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在其与人类文化的联系中仅仅是最高的阶段,而且这一阶段预示了其自在。”(8)Edmund Husserl, Analysen zur passiven Synthesis: Aus Vorlesungs-und Forschungsmanuskripten (1918-1926), hrsg. Margot Fleischer(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66), 218-219.从时间到发生再到历史的扩展是一个从纯粹意识形式到事实自我再到交互主体及其世代更替的不断丰富的过程,严格意义上的发生现象学指涉的是事实自我阶段的意识发生。

无论如何,本文所探讨的“本能”主要是一种位于狭义发生现象学最底层的、被动的构造能力,这种“无意识的”构造包含着一定的目的论及合理性,因此,对本能目的论的研究可以例示出被动发生的目的论取向。

二 本能与本欲辨正

在胡塞尔的本能学说中,首先让人费解的是本能(Instinkt)和本欲(Trieb)之间的关系。这种费解在汉语翻译中显得更加严重,因为这两个德文词原本没有相同的词根,而在中文翻译中却都带有“本”字。Trieb通常被译为欲望、本能等,但是在胡塞尔著作中大都译作“本欲”,这或许是基于如下理由:首先,本欲在现象学中与一般所说的欲望有所区别,“本欲”的说法能够体现出它是本原性、奠基性的欲望;其次,胡塞尔经常强调要在超越论的态度中来理解本欲,因此“本欲”是在了解了这个词与超越论现象学和发生现象学的关系之后做出的部分“意译”,以区别于心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欲望;再次,本欲与本能之间有着本质性的关联,这样的翻译能够体现出两者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本欲”的译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本能和本欲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呢?按照倪梁康的说法:“从术语上看,‘本欲’与‘本能’在胡塞尔那里基本同义,它们都意味着盲目的欲求能力,都是先验发生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但‘本欲’的内涵较之于‘本能’要更为宽泛一些,它可以是指较高的欲求(Bedürfnis),因而已经接近于更为宽泛的、包含理论欲求在内的‘追求’(Streben)和‘兴趣’(Interesse)概念。”(9)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版,第469页。也就是说,“本能”与“本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宽泛地说,它们可以等同;深究之下,“本欲”的概念则更为丰富,它可以涵括“本能”的概念。

胡塞尔强调:“本能表明的是原始的、本质普遍地规定一切发展的原本欲、原触发。”(10)Edmund Husserl, Grenz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Analysen des Unbewusstseins und der Instinkte. Metaphysik. Späte Ethik, 115.由此看来,“本能”和“本欲”在通常情况下确实是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尤其是在谈到“原本能”和“原本欲”的时候。但是胡塞尔有时候也对它们做一些区分。本能是主体天生的禀赋,既无法扬弃也无法主动获取;本欲则有所不同,胡塞尔曾将本欲区分为本能的本欲和习得的本欲。在本能的本欲中,本能的行动虽然也是建立在表象的意向基础之上,但是这种表象是对未规定之物的表象,需要通过充实才能得到规定,或者也可以说,这种本欲先于欲求之物,从而欲求之物的规定性是一种后续的东西。而在习得的本欲中,行动的表象则隐含着一定的规定性,比如习得的本欲会驱动我在工作之后为了放松而去弹琴或者散步等,在此过程中我知道自己需求什么、缺乏什么,这就是一种规定性。所以严格来说,本能的本欲才是与本能相等同的概念,习得的本欲不是。

由此可知,本能处于更为根本的地位,它属于纯粹被动性的领域,胡塞尔也称之为原初的本欲。在被动性的意义上,本能是盲目的、无意识的和无目的的。然而尽管有其盲目性,本能却也并非完全是非理性的,它本身有一种“幽暗化的理性”(verdunkelte Vernunft)或“隐藏着的理性”(verborgene Vernunft)。胡塞尔甚至说:“理性自身<是>变化了的本能,本能的触发和意向贯<穿>一切理性的生活。”(11)Edmund Husserl, Grenz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Analysen des Unbewusstseins und der Instinkte. Metaphysik. Späte Ethik, 134.或许这种理性也可以说是被动构造的本质法则,根据这些法则,本能能够朝着清醒和成熟的方向发展。倪梁康曾指出:“对一门发生现象学或发生学理论的要求已经预设了这样的前提:发生是有规律的发生,否则我们就没有理由谈论关于它的理论或学说。”(12)倪梁康《胡塞尔的“发生”概念与“发生现象学”构想》,《学海》2018年第1期,第142页。位于(被动)发生构造之底层的本能,也必然存在法则和合理性。在《被动综合分析》中,胡塞尔说:“在任何情况下,那种使得能动自我之成就得以可能的东西在被动性中就已经准备好了,而且它处在固定的本质法则之下,这种成就的可能性根据这些法则能够得到理解。”(13)Edmund Husserl, Analysen zur passiven Synthesis: Aus Vorlesungs-und Forschungsmanuskripten (1918-1926), 209.因此,非理性和盲目性与合法则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本能的非理性和盲目性更多的是相对于自我的理性主动性而言的。在本能的行动中,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交织。在此意义上,胡塞尔进一步将本能的本欲区分为理性本欲、非理性(错误的、病态的)本欲和空乏本欲三种(14)Edmund Husserl, Grenz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Analysen des Unbewusstseins und der Instinkte. Metaphysik. Späte Ethik, 86.。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本欲涉及的是对价值和无价值的欲求,空乏本欲则与本欲的视域(即目标)和充实相关。通过本欲的充实,我们能够达到自身保存,这是它合乎理性的一面,但是在实现这些目标的时候,常常会涉及到一些非理性的手段和行动。除了自身保存以外,人本质上对价值和理性也有一种偏好,或者说价值和理性相对于无价值和非理性具有优先性,这导致了人对非理性的本能的克制。胡塞尔认为,本能不仅在个体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如此,其中往往是理性和非理性相互交织的情况。在人们划分前科学的生活阶段和科学的生活阶段的基础上,胡塞尔将前科学阶段进一步区分为单纯表象的阶段和思想的阶段:单纯表象的阶段根据的是个体的、直观的价值和实践法则而行动,而思想的阶段则上升到理性和理论的普遍性中。显然在后一阶段中,理性能够更多地制约非理性的发展。由于主体和(交互主体的)历史之间有一种平行的关系,所以关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关系的这种说法不仅对于历史有效,对于主体的发展阶段来说也是一样的。

此外,本能和本欲还有一个隐含的区别,即本欲总是趋向于充实以及对欲求之物的获取,本能则只是驱使人们去行动,充实与否对于本能并无太大损益。为此,胡塞尔区分了发展(揭示)了的本能和未发展的本能。未发展的本能仍然是本能,比如在性本能中有时候会出现未得到满足即被迫中断的情形,例如阉割之后,但是性本能依然存在。由此看来,相较于本能而言,本欲与充实、目的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当然,本能和本欲的这些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就第一个区别而言,在被动性领域中,本能与习得(的本欲)之间的界限常常并非那么清楚;至于第二个区别,胡塞尔更是经常谈到本能充实的问题。所以尽管有这些区别,胡塞尔仍然总是不区分本能和本欲,尤其是在超越论的态度下更是如此。当然,对于本能和本欲之间的关系的澄清依然是必要的,套用胡塞尔的话说,在澄清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之后,我们对本能和本欲的交替使用可以说就已经没有什么坏处了。如此一来,下面的探讨基本上也是将两者等同使用。

三 本欲及其充实

在上面对本能和本欲的说明中,我们其实已经谈到了本欲充实的问题。

胡塞尔将本欲意向性称为原意向性,它贯穿于整个人类的生活之中。在诸多本能或本欲中,食欲和性欲是最基本也是最典型的。对本欲与充实之间的关系的说明,胡塞尔常常使用的例子就是食欲和性欲,而且以前者为主,部分原因应该是由于食欲的重要程度一般而言要高过性欲。众所周知,本欲可以由于充实而得到暂时的缓解和满足,但是它不可能一次性地得到完全充分的满足。比如在饥饿本欲的情形中,吃饱喝足之后过一段时间我们还是会变饿——无论当初吃得有多饱,这就是本欲的周期性。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认为本欲是自我的一种习性(Habitualität)。

在食欲充实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吃、喝等过程中,自我总是需要与身体性的动感(Kinästhese)相结合。更确切地说,食欲充实总是与触觉场域相关。吃、喝属于一种“我能”(Ich kann)和“我做”(Ich tun),自我通过权能性(Vermöglichkeit)活动使其身体器官进行咬、嚼、咽等行为,这些都是本能。当然,人也可以通过学习如何合适地、正确地吃来更好地达到对这种本能的充实。通过本能的吃,我们可以形成一个以吃的兴趣对象为中心的周围世界。吃的过程就是饥饿本欲充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食物对饥饿的缓解之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区分出对食物美味的享用、享受。美味本身是一种价值,因此在吃的过程中会产生乐趣。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并不是因为饥饿想吃东西,而是出于对美味的欲求。在肯定的本欲中,欲求与乐趣相关联,乐趣会促进本欲得到更好的充实;相反,在否定的本欲中,厌恶或者无乐趣会加速远离否定的本欲对象,这就造成了欲求的未充实。

除了这种无乐趣的未充实之外还有另一种未充实的方式,即对本欲的阻碍和抑制,比如禁欲(Askese)和自杀的情形。一般而言,本欲不可能通过抑制而消除,抑制所消除的只是对本欲的进一步充实而非本欲本身,它使充实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在食欲中,我们只能控制自己少吃,而不能完全不吃。抑制就是断念(Entsagung)和禁欲。自杀则是极端的对本欲的否定、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它试图删除与身体性相关的一切本欲,比如绝食而亡。但是并非所有本欲的未充实都是负面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通过禁欲而获得幸福。胡塞尔指出,“真正的自身保存的理想:如果自我〈作为〉一个在任何方面都与自身一致的自我而生活,而且如果每一个不一致性都会在更高的一致性中被消解,那么它就只可能是满足的和幸福的”(15)Edmund Husserl, Grenz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Analysen des Unbewusstseins und der Instinkte. Metaphysik. Späte Ethik, 174.。也就是说,低阶的本欲应该服从于较高的本欲,这意味着有时候要对某些本欲进行抑制。由此可见,对本能的真正考察需要在更大的,亦即目的论的视野下进行。

食欲和性欲属于低阶的、基础的本欲,更高阶的本欲则有“自身保存”(Selbsterhaltung)和“属保存”(Gattungserhaltung)等,它们分别涉及“个体发生”(Ontogenese)和“种系发生”(Phylogenese)的概念。个体自身保存显然偏向于通过食欲来维持,但是它始终克服不了死亡的威胁,因此需要以属保存的方式来延续个体。属保存则更偏向于性欲(繁殖本欲)的需求。在世代生成的属保存中,个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亡而继续生活。当然,这两种“保存”除了需要食欲和性欲以外还包括了害怕(Furcht)的本能等。霍布斯等社会契约论者就曾充分阐释过害怕的本能在自身保存和形成社会共同体中扮演的重要作用。胡塞尔虽然没有明确提到霍布斯等人的观点,但是现象学史家舒曼在其《胡塞尔的国家哲学》(HusserlsStaatsphilosophie)一书中明确指出了他们之间的隐秘关联(16)Karl Schuhmann, Husserls Staatsphilosophie (Freiburg: Verlag Karl Alber, 1988), 30.。

众所周知,儿童在最初的世界构造中就是根据本能而行动的。胡塞尔说:“如何从原儿童性开始?我如何理解原儿童——作为从它的此在之‘原创建’而来‘在世界上生活’、本能地指向世界?从一开始及以后的整个发展<都是>‘本能地’控制的,也就是说,在不断地向清醒转变的本能趋向的展开和充实中的发展——从不确定的普遍性过渡到确定的充实并<导向>它;在最底层、在核心中,感性的感知作为这个的原创建、存在着的实在的原创建——当然是在初级阶段中。”(17)Edmund Husserl, Grenz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Analysen des Unbewusstseins und der Instinkte. Metaphysik. Späte Ethik, 221.从主体发生学的角度看,本能在儿童阶段就已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原儿童的世界是本能的世界,因此对儿童的考察是我们考察本能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仅如此,胡塞尔甚至说本欲根植于所有意向性之中:“一切意向性,也就是说所有阶段的意向性,都有‘本欲’这种形式。首先是被动地尽情享受的本欲,接着是无碍地充实的本欲或受阻的本欲。在更高的阶段中,在属于该阶段的模态中,自我为了在被动的本欲及其充实中‘触发’它的统一性而觉醒,为了充实的或者仍未充实的本欲的本欲目标而清醒,也就是说由此触发。本欲变成自我本欲,从被触发的、朝向触发物的自我而来〈的本欲〉。通过本欲联想,自我本欲变成权能,最终变成固定发展的系统权能。但是一切本欲都具有一种预先规定先天(apriori)的形式:与生俱来的资质,它在动物那里总已经在鲜活的本欲中、在现实的意向性中展开了,没有这种资质,动物就什么也不是。但是,‘资质’恰好表明了一种原初预先规定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对物种而言整个本欲生活都在发展的统一性中进行,并且基于固定合法则的、被动的、冲动的构造,成熟的权能和权能风格的统一性被唤醒了,在此,内部时间性以某种风格形式进一步将权能时间化,这种风格形式恰好就叫‘发展形式’。”(18)Edmund Husserl, Grenz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Analysen des Unbewusstseins und der Instinkte. Metaphysik. Späte Ethik, 243-244.这不仅说明了本欲的普遍性,而且指出了本欲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纵向来看,从儿童到成年人,本能都会在其行动中起作用;横向来看,意向性的各个阶段和层次都先天地包含着本能。

四 本能现象学与目的论

胡塞尔的本能现象学当然不单单是指狭义上有关本能的现象学,它也包括对本欲的研究,所以有必要对本能现象学做广义上的理解。现象学的本能有别于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本能,因此要区分超越论的本能和自然的本能:“这个心理学的本能概念(原本欲和新的断裂的更高阶段的本欲)当然是一个被构造的形成物并且属于被构造的世界,它在单个灵魂和灵魂的连结性中应该是天生的。与之相反,超越论研究导向了超越论发生的问题,超越论的本能属于这种作为超越论目的论之基本概念的超越论发生。”(19)Edmund Husserl, Grenz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Analysen des Unbewusstseins und der Instinkte. Metaphysik. Späte Ethik, 120-121.李南麟在其《胡塞尔的本能现象学》开篇也表明了胡塞尔本能概念的超越论维度,并且指出:“本能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他将超越论本能称为‘超越论目的论的基本概念’。”(20)Nam-In Lee, Edmund Husserls Phänomenologie der Instinkte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 3-4.这些说法不仅表明了超越论本能与其他本能的区别,还指出了发生、本能与目的论三者之间的本质关联。

其实,本欲意向性(Triebintentionalität)的概念本身就包含着追求趋向(Strebenstendenz)和追求意向(Strebensintention)的含义,从而本欲的充实也导向了对本能目的论的说明。前面已经指出,本能起初是盲目的、无意识的,但是在后来的行动和发展中却能够朝向清醒和成熟的方向而运动。李南麟将这种盲目的本能的原触发称为非客体化本能的原触发,它虽然是无意识的或前意识的,但是比有意识的或合乎意识的客体化本能的原触发更根本(21)Nam-In Lee, Edmund Husserls Phänomenologie der Instinkte, 121.。在胡塞尔看来:“主体性的天生资质是非理性之物,它使合理性得以可能,或者它在对一切合理之物而言的‘目的论理由’中有其合理性。”(22)Edmund Husserl, Grenz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Analysen des Unbewusstseins und der Instinkte. Metaphysik. Späte Ethik, 116.与这种说法相似,胡塞尔谈到了“灵魂的目的论”(seelische Teleologie):人伴随着出生就有一种目的论的趋向,它指引着人向前发展。儿童在最初表象和构造其周围世界的时候并没有立义的权能性,只能依靠本能的指引。因此,最初的非理性之物并未完全排斥理性,反而能够蕴含理性目的论的根据。进而言之,发生现象学中的被动综合领域也已经有目的论的指引在起作用了,比如在触发和联想中就是如此。我们曾提到过这种本能中的理性,胡塞尔称之为“幽暗化的理性”。人是理性的生物,理性是人的本质组成部分,而不是后续的规定。这种理性不是在本能的发展过程中才逐渐显现出来,而是从一开始就与本能相关联,本能正是在理性的引导下向着绝对目的而发展,这就是本能目的论的含义。这里同时也涉及胡塞尔的“潜隐的”(latent)和“彰显的”(patent)这对概念。在潜隐的本能中已经包含着理性的彰显,在本欲的充实过程中,前一个阶段的潜隐变成了此时的彰显,与此同时,对更高阶段的充实来说这个彰显又是下一刻的潜隐,如此形成一个逐级上升的目的论序列。

本能或本欲是被动构造领域中的基础部分,相应地,本能目的论也是被动构造中的目的论的组成部分。李南麟甚至说:“由于本能意向的目的论是被动构造领域中整个目的论的承载者,我们可以将本能意向的目的论简单地称为超越论目的论的原块片。”(23)Nam-In Lee, Edmund Husserls Phänomenologie der Instinkte, 139.李南麟认为,本能现象学是发生现象学的原块片,本能的构造是发生构造的最底层,他甚至模仿胡塞尔在《第五逻辑研究》中的口吻说:“每个在被动构造领域中具体的被动意向,从发生的角度看,要么是一个本能的意向,要么以这样一个意向作为基础。”参见:Nam-In Lee, Edmund Husserls Phänomenologie der Instinkte, 55, 133。也就是说,本能目的论至少是整个发生现象学目的论的基础部分。《胡塞尔全集》第42卷的编者之一Rochus Sowa也指出:“如果没有其本能现象学,胡塞尔关于普遍目的论的学说将悬在空中而只是单纯的推测。属于发生现象学的本能学说,才为属于胡塞尔现象学的形而上学的普遍目的论学说创造了必要的现象学基础。”(24)Rochus Sowa, “Einleitung,” in Edmund Husserl, Grenz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Analysen des Unbewusstseins und der Instinkte. Metaphysik. Späte Ethik, LXXXIX.在接下来的一个段落中,Sowa进一步说到,本能现象学还与胡塞尔的“神学”有关。因此,为了不致使胡塞尔的普遍目的论悬在空中,我们有必要回溯到本能和本欲现象学领域中的目的论这一地基上来。无论是身体的构造还是世界的构造,本能都会在其中产生作用,因此本能目的论既是被动综合和主动综合的基础,也是世界构造的基础:“在本欲系统中已经存在着对作为隐德莱希的整体世界构造而言的资质。”(25)Edmund Husserl, Grenz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Analysen des Unbewusstseins und der Instinkte. Metaphysik. Späte Ethik, 102.编者在这里有一个小失误:这句话所属的附录10在目录中是附录11,应当以目录为准。

此外,在《胡塞尔全集》第15卷的文稿中,胡塞尔在阐明交互主体性目的论的时候就明确强调,普遍目的论在交互主体性中的支配作用在本欲中有其来源,尤其是根本性的食欲和性欲。同样,在《现象学心理学》中,胡塞尔也说明了本能目的论对于构建更高精神形态的基础作用:“心灵关联域是一效用关联域,一发展关联域,并受制于一种分析上可显示的内在目的论。一种对价值的朝向性,一种朝向幸福、满足的统一性努力贯穿着生命,这是一种本能的或自觉目的性的朝向性。于是,新的精神形态,有时本能地,有时自觉合目的地,从旧的精神形态中产生;主体的诸心灵活动和个别主体的诸成就结合成共同的活动和成就;于是,包括艺术、科学、宗教等较高形式在内的一切阶段上的创造性精神也成为主题;它们必须以可理解的方式被阐明,必须借助基本的和系统深化的分析获得描述的可理解性。”(26)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有了本能目的论的这个基础性的说明,我们才可以过渡到更高阶的、主动的普遍目的论上来。

五 结语

目的论是胡塞尔哲学思想的重要特质,在近代以来目的论思想逐渐式微的趋势下,胡塞尔的相关探索显得尤为可贵。胡塞尔的目的论思想主要贯穿于发生现象学和历史现象学之中,而本能学说处在发生现象学的底层,这使得它不可避免地也带上了目的论的色彩。在本能现象学这个论题中,目的论不仅能够帮助胡塞尔说明本能与理性、本欲与充实等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且进一步指出了被动构造中的合法则性和合理性,这也保证了现象学符合胡塞尔所坚持的整全理性主义的思想。

猜你喜欢
胡塞尔现象学目的论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从中心到切线:现象学心理学的当代反响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与巴黎讲演》(1931年)的形成始末与基本意涵
现象学研究力作:《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研究
——兼论现象学对经济学的影响》评介
时间现象学问题意识的源起
——论胡塞尔对布伦塔诺时间观的继承与批判
历史现象学的现状与目标
揭露现实和预示无限——对电影营造空间的现象学解读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再版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