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城市转型下工业遗址重新赋能探索

2022-12-30 12:00朱英达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期
关键词:遗址景观工业

朱英达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在读

宋欣悦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在读

李 政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自从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全世界都在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各类工业用地在城市的转型发展下形成了大量工业遗址。工业遗址中包含了那些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总和,是辉煌而又难忘的历史信息的真实反映,也是老工业城市挥之不去的时代记忆[1]。当今,工业时代的落幕导致老工业城市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压力,而城市中的工业遗址则是转型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对其进行重新赋能应当引起广泛的关注。

1 城市中的工业遗址

随着工业时代的落幕,城市中有越来越多的老旧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以及工业设施成为了城市工业遗产。传统工业衰败之后,城市工业用地的重新赋能已变为当前城市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原先城市中的工业用地转变为“工业遗址”的概念目前还未明晰。北京城市学院杨振宇教授将此概念分为“工业”与“遗址”两个部分。“工业”即工业用地和工业的生产活动;“遗址”则是人类活动的遗迹。

“工业遗址”是人类工业活动的遗迹,是在某一区域承载过工业生产过程的记忆,曾经的主人是工人阶级,是工业时代社会组织结构和分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工人为工厂奋斗一生,甚至一家三代都将青春和热血洒在工业生产的劳动中。这些废弃的厂房、车间等工业遗产所存在的地方,即是工业遗址的物理记忆,是人类工业活动留下的遗迹[2]。从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工业遗址见证了人类辉煌工业文明的时代,是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毫不逊色于其他文明时代的重要环节,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应当得以重视和保存。

2 城市转型与工业遗址关系

老工业城市因工业而兴,曾在以工业制造为城市经济命脉的时期创造过巨大的价值,它们的发展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自2011 年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大大放缓,形成整体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老工业城市是这种经济大势的承受者。老工业城市的转型与工业遗址重新赋能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工业遗址中蕴藏着工业时代所产生的历史、人文价值,这些价值久而久之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气质,这也正是老工业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无论是老工业城市的转型,还是工业遗址的重新赋能,都需要对城市中的工业遗址所包含的价值和意义作出理性定位,都应该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深层联系。

在工业时代,老工业城市与工厂之间曾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大量的工业生产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老工业”的城市标签体现着工业生产为城市创造的巨大产值。时过境迁,昔日的工厂已变为了遗址,“老工业”的标签也在时代的变革中被“落后”“淘汰”等标签取代。

随着国家“退二进三”政策以及各地城市更新转型计划的实施,城市内大量的工业用地与工业建筑不再符合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需求,转型迫在眉睫。当前,我国许多城市正处于优化经济结构的转型进程中,它要求每个城市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城市特色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老工业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城市工业的去产能化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大量的闲置土地与建筑空间,而工业遗产独特的文化、物质资本契合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使工业遗址成为一种能够改善城市形象、加速经济转型的重要城市资产,城市中工业遗址的重新赋能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与完善其功能的重要契机。

已废弃的工厂用地大部分地处城市边缘,地价相对较低。在此基础上推进的工业遗址赋能,以新兴产业替代传统工业,可以很好地升级城市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利用废弃的空间助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同时,废弃的工业遗址也可焕发新生,工业时代所遗留的物质、精神内容得以保留,外化为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滋养着老工业城市,延续历史的辉煌。

3 关于老工业城市中工业遗址重新赋能的探索

3.1 处理城市废弃场地

工业遗址中的场地遍布着工业时代的痕迹,其再赋能需要考虑关于这种由人工产生的地表现象如何处理的问题。随着后工业景观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将工业痕迹简单地抹去和消灭是对地区历史极大的不尊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被设计师强调。保留与再利用是工业遗址用地风貌处理的基本方式。其中,保留就是保持遗址中原有场地的肌理形态,以还原场地历史文化原真性为目的,是营造场所记忆的主要手段。德国北极星公园为了突出其煤场运输的场地记忆,以原先运煤的路线为基础设计了大尺度的轴线,尽可能减少对场地原貌的改变,保留了场地的旧有元素。工业遗址的尺寸相对较大,保持工厂原有的运输路线,以轴线对整个区域进行串连。

工业场地通常具有较大的规模尺度和支离破碎的景观面貌,这种特点按照传统景观园林的美学标准衡量,是典型的非中心化和景观破碎化。如何将这种巨大的规模与破碎的景观风貌进行控制、整合,是关于老城市工业遗址再赋能的重要问题。对于面积较大或由多地块重组的工业遗址,可分为不同的分区进行设计,如意大利都灵工业遗址改建公园中,设计师将场地分成5 个板块处理。通过对各个板块属性的研究,赋予其相应的主题,保障在原有秩序的基础上根据功能进行重新布局,使改造后的场所能够真实地呈现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在工业遗址的场地中,道路的处理同样是对场地进行合理设计的重要环节,直接关乎游人对景观的体验,是营造场地整体性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可以将工业遗址中内含的秩序感进行重组,利用观景桥、连廊以及景观通道等形式将各区域串连,在保持各分区功能完整的基础上将场地整合统一。工业场地的处理亦需要考虑竖向高差,由于有些工业建筑或构筑物的高度过高,可通过高架景观通道平衡其高差关系,也丰富了竖向景观的层面。正如意大利都灵工业遗址改建中,在高耸的金属冷却塔处搭起高架桥,可为游客提供不同的视角,增加人与高大工业构筑物之间的联系。以景观设计的方式处理老工业城市中的废弃用地,是关于工业遗址再赋能的重要环节。

3.2 承载城市历史记忆

城市中的工业遗址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中工业时代的过程,具有历史、社会、科技、经济以及艺术审美等多方面价值。工业遗址作为历史上某一特定时期城市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保存了城市重要的发展记忆,增厚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社会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3]。工业遗址的改造势必会涌入新的功能,但如果丧失其本身具有的记忆特征会导致当地场所文脉的丢失。从个人和企业的角度,工厂是承载着员工的记忆、企业历史发展等相关情感的场所,需要强调记忆的延续性[4]。因此,工业遗址的改造往往通过外在的风格来表达其内在的意义,意识到工业遗址改造的特殊性,考虑如何将这种专属的记忆感重新焕发,是改造中的重要内容。

例如,成都东郊记忆公园在设计中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建筑,包括建筑中所具有的苏式建筑符号,如平面布局工整、左右对称严谨的厂房以及尺度较大的拱券结构等。在材料上依旧使用红砖和水泥,保持电子厂原有的建筑记忆,并与工厂周边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反差的方式为游客呈现出工业时代的记忆感知。总体而言,工业遗址的记忆特征表现在工业风格的基础上,这些具有特殊性的工业风格又星星点点的存在于工厂中,挖掘它们并进行提炼是一种最直接的方法。

关于工业风格的重塑,其目的不仅烘托渲染了遗址改造的氛围,也唤醒人们对遗址历史文脉和特殊性的尊重。有取舍、有目的性地发挥出这些风格,并与新的功能进行融合,让人们在原有的工业遗址和区域周边工作、娱乐、生活,这种老与新的碰撞产生出的怀旧、欣喜、猎奇的情感,或许更能让场所的记忆延续与保留。

3.3 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目前,老工业城市在转型中面临着创新创意不足的问题,导致城市中的工业遗址经常以一种公益型景观的方式出现。这种方式基本以对工业遗址原貌进行保护,用设计手段营造工业景观公园为主。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地块重新启用的问题,但在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方面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城市中各种公园层出不穷,如果只将工业遗址以公园的形式赋能,可能丧失工业遗址地本身所具有的众多内容。工业遗址占地庞大、工业流程复杂,且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类区域均应该被重新挖掘,以一种老工业城市中所特有的体系,将其所蕴含的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美学价值展现出来。城市创新的活力需要依靠其内在的文化内涵。

随着城市的更新发展,文化遗产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有关于对城市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关注度近年来有了显著的提升。工业时代所产生的文化内涵是老工业城市发展的内驱力,对于老工业城市而言,工业时代所凝结的文化精神需要进行肯定。这一时代曾产生的工人阶层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曾为城市创造过巨大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够在新的时代传承其精神继往开来。

3.4 塑造城市有机生态

在老工业城市的工业遗址中,最直观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场地与周边城市环境关系紧张,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态环境的修复几乎是所有工业遗址都需要面临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投入,其投资成本对于很多老工业城市而言并不容易。因此,关于此类场所的生态环境修复问题,应当考虑如何促进场地生态的自净与再生,并逐步与周边的环境有机衔接。例如,德国北极星公园在生态恢复方面采用场地中大量遗留的煤矸石经过清洗后堆积成土丘,在土丘表面种植野草,逐渐增加土壤肥力,提供乔木生长的环境,久而久之形成湿地链,使得雨水通过湿地链进行收集,自然净化后流入运河中,为运河补充干净的水源。整套生态体系的形成同时串连了公园周边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城市有机生态的发展。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普及,原本占据主流思路的精英文化审美逐渐转向为大众审美的考量,工业遗址中废弃的厂房建筑、装置与杂草丛生的野性之美,也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关注。当人们不再认为自发的、肆意生长的荒野景观是城市中的负面景象,工业遗址独具的生态环境方能以一种新的元素为老工业城市带来一定的特色。这种根植于场地原貌所触发的生态美学亦可作为周边环境体系的亮点,在风格上保持工业生态的独立性,又与遗址周边的环境体系融合发展。正如德国的鲁尔区景观、美国的高线公园一样,因其特有的有机生态成为城市的明信片,维持工业遗址中的荒野生态,触发具有工业特色的有机生态城市。

4 结语

老工业城市中的工业遗址具有一定规模多元化的空间资源,能够在城市转型中满足需要的新兴产业所要求的规模与集聚效应,吸引大量新型产业的聚集可能会在工业遗址中孕育出新的活力,从而引领城市的转型,构建城市新的发展思路。但这种思路需要基于对工业遗址文化精神的认同,也需要适应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并保持工业遗址所具备独立的风格属性。在此基础上,这种重新赋能后的业态可以体现于创意办公、产品生产、展示交流、新产品售卖以及服务于区域周边的综合配套,为城市增加符合当代发展所要求的多元化、人性化的新空间,以“旧瓶装新酒”的理念使工业遗产的空间基础成为影响老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

猜你喜欢
遗址景观工业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景观别墅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辽上京遗址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