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植物染色技艺研究

2022-12-30 11:05王慧雅杨竹丽关福旺
西部皮革 2022年24期
关键词:黎族凉山彝族

王慧雅,杨竹丽,关福旺

(泉州师范学院 纺织与服装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黎锦以其不可代替的手工织造技艺、精致且富有内涵的图案以及艳丽的色彩而闻名于世。2006 年6 月黎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三千多年的黎锦技艺,有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黎族人民经过反复尝试利用海南岛原生的植物资源,掌握了带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染色方法。植物染色是一种将从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中提取的色素作为染色原料来进行染色的方式[1]。随着绿色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战略渗透到我国各行各业中,纺织品行业开始回归传统,利用植物染色进行绿色变革。由于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传统黎族植物染色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黎族染色的研究,综述了黎族传统植物染色的染色技艺与染色,为黎族植物染色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

1 染色技艺

1.1 取色部位

通常黎族织锦植物染原料来自重植植物或野生植物的叶片、花瓣、果实、树皮或者根茎等,从中提取相应的色素对织物进行染色。个别色彩的调制会用到矿物元素,矿物和植物之间进行混合能够让色牢度比较强的染色[2]。

2021 年李霖明等人发现,同一种颜色不同方言语系的黎族人民使用不同的染料,如表1 所示,例如美孚方言偏好使用野青树制作蓝色的染料,杞方言使用蓝树制作蓝色染料,赛方言用板蓝制作蓝色染料,这是由于各方言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造成取材的不同[2]。

表1 不同染料的取色部位[3-5]Tab.1 Color taking position of different dyes

1.2 不同方言地区的染色方法

不同颜色的染料,除了在不同的植物中进行取材,其染色方法也不尽相同。以下从不同方言区对蓝色、黑色、红色等颜色的染色方法进行探讨。

1.2.1 红色

黎族的染红技艺是先用刀具将采集来的苏木剁成薄片,置入锅内熬煮,放入螺石灰。当液体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放入棉线,翻转棉线使棉线染色均匀后,浸泡一段时间后,将纱线取出晾晒,晒干后的纱线变为橘红色,黎族会在染液中添加水牛皮,起润滑、软糯、固色的作用。如果想得到更深的红色就继续熬煮几天,颜色会越来越深。或是以文昌锥树皮染成红色。将树皮晒干后切成小段,放进锅里煮一小时,再根据织物的量放入适量的螺灰,搅拌后放入织物,织物变为红色,便可取出晒干。

杞方言用牛锥木或苏木的树皮染红色,初次染色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出现暗暗的橘红色,从暗红色到黎族人着装使用的深红色需要染料20 多天充分均匀地接触棉织物。东河镇美孚方言的黎族妇女染红是用苏木的树芯,将劈成小片的苏木树心放入锅中,棉线放入染液中反复浸染。重复染色次数越多,颜色越深。

加茂镇赛方言区的黎族妇女用香合欢染红,将树皮切成小块,与兹草的茎叶放入锅中提取染液,直到溶液变红,放入麻线染色,搅拌至颜色均匀。五指山杞方言染红用野生板栗树皮放入砂锅中,加水提取颜色,将棉线放入锅中,搅拌均匀,煮半小时后将锅放凉,过一晚上将棉线取出晒干。白沙润方言黎族用枫树汁染红,使用枫树皮煮水,除了染料的不同,方法上基本上相同[3,5]。

1.2.2 蓝色

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6]中早有对制靛的记载:“凡蓝五种,兼可为靛”“凡造淀,叶者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3]。这种方法一直流传至今。占达东[4]等人研究发现,因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的造靛方式有些不同。东方市美孚方言区与保亭县赛方言区的加工方式基本相同,首先收割新鲜的靛蓝植物,捆成小捆放入水缸加水没过植物20~30 cm,浸泡时间为24 h,然后捞出未腐烂的残枝,加入石灰水,不断搅拌直至没有泡沫,用布将多余水分滤去,得到湿蓝靛。海口市海南方言区与东方市美孚方言、保亭县赛方言的造靛区别在于利用石块将假靛蓝压入水中,浸泡时间较长为3~4 天,加入贝壳灰水溶液,在工具的使用上则采用打靛器打至没有泡沫,将打好的浸出液倒入敷上粗布的土坑里,利用土壤过滤出水分,得到湿蓝靛。染色时,前者需要加入米酒和草木灰作为媒染剂,而后者可以直接将蓝靛浸膏放入水缸调配浓度,两种染色方式的深浅都是由染色次数来决定的。不同黎族地区在染色原料上的取用也不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杞方言的妇女多采用木蓝和假蓝靛造靛,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重合村杞方言区提取蓝靛用的是蓝草叶、茎,东河镇美孚方言地区黎族使用木蓝的茎叶造靛,保亭县赛方言区的黎族使用假靛蓝和板蓝造靛[4,5,7]。

1.2.3 黑色

黎族人民多以乌墨树皮染黑色。把乌墨树皮,砍成一片片放进陶锅后,加入草木灰、芒果核,芒果核能起到固色和亮色的染媒作用。然后放入麻线一起煮1 h 左右,用木棍搅动使织物均匀上色,织物此时呈深褐色。如果想要获得更深的黑色,还需将织物放入稻田的黑泥里,用手揉搓,使其充分上色,再埋入泥里约1 h 后取出清洗、晾晒,褐色麻线神奇地变成纯黑色。乐东县杞方言区、保亭县赛方言黎族使用厚皮树和乌墨作为黑色染料,东河镇美孚方言区使用谷木的茎叶提取染液[5,7]。

1.2.4 黄色

黎族染黄多数以黄姜为原料。把黄姜的根块放在木臼里捣碎后,倒入水,再捞出渣,将要染的织物放进去浸染,然后经过揉搓,使织物均匀上色,取出晒干。

1.2.5 绿色

染绿技法比较简单,将采摘好的谷木茎叶清洗后捣碎,加些许清水并反复搅拌,待均匀后放入织物,揉搓,在揉搓时观察织物的上色情况,完全上色后取出,抖掉织物上的叶子碎末后,将织物晾干即可。

2 染色条件

在黎锦常见的颜色中,黑色最为普遍,黑色也是黎锦的主色调。而同样崇尚黑色的民族还有我国古老民族之一的彝族,他们同样以黑为美,经过千年的流传,黑色已经成为了他们特殊的文化符号。以黑色为例,分析这两个民族染色条件的不同。

凉山彝族染黑方法以美姑与金阳两地为典型[8]。美姑需去特定的地方取出湿泥,再将晒干的苦荞烧制成灰放入木桶,用美姑本地特有的山泉水冲开,把待染织物浸入一天一夜,再泥浆里反复揉搓至完全浸透,再取桑树枝里面一拳泛黄的薄皮层或用深秋时节的核桃的果实枝叶,以染一件羊毛披毛毡为例,需要准备十斤的水,核桃青皮和水马桑树皮各两斤。加入酒和大盐固色效果会更好。煮至持续沸腾半个小时,其间需要不断加入酸梅子,溶液将慢慢变成红棕色,最后变为黑灰色。等到锅中溶液颜色没有变化且呈现浓稠状态就可以将待染物放入提前挖好的土坑中,(土坑需要完全放下锅中溶液和待染物)再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泥土,一天一夜后取出待染物背阴处晾干即可。由于追求更好更纯净的黑色,一般这个染色过程还会重复约3、4 次,直到染出的黑色令人足够满意。

而金阳的染法则是以蓝色为打底,将蓝草晒成半干的状态,再放入竹筐中发酵腐烂后冲成烂泥,揉搓成一个个为2.5 斤重的饼。九月份将马蹄叶连根拔起晒干备用,还需要将核桃枝叶果皮、桕树叶若干。以染一件羊毛披毡为例,金阳县需要在冬天将五斤之前晒干的蓝靛饼分成李子大小的颗粒状,放入木桶中,再将干马蹄叶的根、茎、叶烧制成灰,再用筛子过筛,将两碗灰倒入木桶中,用十斤沼泽水浸泡一天一夜,先倒入铁锅加热,再倒入木桶盖好,这个步骤需要重复三个昼夜,至液体明显变黏稠,此时将待染物浸入木桶,揉泡,晒之前要用匕首刮去待染物上的黏稠染剂,在锅中放入桕树叶、桑皮,与待染物一起煮2 h,再放入靛蓝木桶中浸泡,这个过程需要重复五次,直至染物变黑。

在凉山彝族的染黑过程中,染色周期比黎族植物染色长了很多,这与两个民族不同的待染物有关,黎族的待染物主要是棉,《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中写道:“棉麻等植物纤维在单宁之水溶液中吸收单宁之力甚著,其吸收之量,由后者之浓度及品质而不同。”[9]而凉山彝族的待染物则是以羊毛为主,《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记载:“毛不适宜于单宁处理,因与单宁之亲和力甚弱,故吸收之程度,远不及棉或丝之强大,且有使毛发硬之弊病。”[9]从金阳县的染法来看,凉山彝族染黑受季节和本地植物以及水质、土地的条件约束。但是可以发现不管是黎族的染黑方法还是凉山彝族的染色方法都离不开泥土。在《彝族黑——凉山彝族植物染黑研究》一文的研究中可以认定凉山彝族使用的泥土为泥炭土[10]。羊毛在与单宁接触的时候容易硬化,但是经过泥炭土中的几丁质类物质,此类物质经过“三脱”,改性壳聚糖高分子物质,对许多金属有良好的螯合作用,处理的羊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而黎族的泥土多是用于田地的泥,参照凉山彝族的泥炭土,虽没有专业文献表明黎族的土也是泥炭土,但是经过泥炭土的定义可以推测黎族的田地的土也为泥炭土。

从植物染色原料来看,染黑最重要的成分为单宁类鞣质,而黎族染黑的常用植物原料乌墨皮和芒果核中含有单宁酸分子属于鞣质,在凉山彝族的常用染黑植物原料中,乌桕叶、核桃青皮中含有的没食子酸是单宁水解的产物,而桑树中也含有鞣质。

3 染色助剂

黎族染黑色的媒染剂主要有草木灰、螺灰、田泥、盐、酒,还有当地酸性的果汁与果壳。草木灰、螺灰、田泥、芒果核、酒中都含有金属离子,起到氧化还原的作用。在黎族染黑的过程中,乌墨树皮和芒果核在被铁器剥离时,乌墨树皮上与芒果核的单宁酸分子与铁器上的铁盐发生反应,在纤维表面形成无色的鞣酸高铁[5],而单宁酸分子中存在大量的亲水基团,易溶于水附着于棉上,经过氧化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黑色鞣酸高铁。而芒果核主要起到固色、提色的效果。

凉山彝族染黑的助剂有泥巴、大盐、酸梅子、漆树树枝、核桃、苦荞灰、酒。在李玉芳的《几种常见中国古代天然植物染料的分析鉴定研究》[11]论文中,都有研究这些媒染剂的PH 值,经过总结发现,泥巴、大盐、酸梅子、漆树树叶、核桃、美姑山泉水pH 值均小于7[8],为酸性物质,这些物质均含有不等量金属离子。这些物质可以作为酸性媒染剂。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黎族染黑与凉山彝族染黑主要都是利用含有金属离子的物质作为媒染剂,与某些酸性有机物发生络合反应变为显色物质,附着于待染物上,尤其是铁离子。酸性媒染剂可以增加色素上染的效果,起到固色作用,中和碱性媒染剂。由于两个民族使用的染色布料有所不同,所以泥巴的作用也不一样。在凉山彝族染黑中,泥炭土由于是煤的最低形态,被用来提炼乳化剂,起到给羊毛脱脂的作用,使羊毛更好上色。而黎族用的田泥沤发待染污主要因为田泥中含有腐植酸,可以溶解部分铁的氧化物,使颜色更纯粹。由于草木灰呈现碱性,在黎族染黑过程中加入草木灰、螺灰类的主要目的是中和发酵过程中染液会产生的有机酸物质。凉山彝族染黑使用的苦荞灰除了用来中和酸性染液,还有一点就是用来去污。两个民族都使用了酒作为提取溶液,色素易溶于有机物,酒精可以更好地提取同为有机物的酸,酚类可作用显色物质。所以加入两个民族加入酒都是为了达到增强色牢度的效果。

4 存在问题

黎族染色相关的文献资料中,书籍文献数量不多,没有系统的植物染研究专著。同时专业研究黎族植物染的专家非常的稀缺,研究内容比较分散,从论文角度来看大部分学者在黎族植物染这个领域的研究都不够深入[12]。加上现代文明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失去兴趣,不愿学习与传承黎族植物染色这项传统手工艺。由于缺少传承人,传统染色工艺已经大不如以前的精致[13]。黎族植物染色织物的成本高,植物原料生长周期比较长,而现在,现代化进程加快,土地被大量征收,黎族植物染色的原材料种植减少,人工采集过大导致数量下降,导致原材料匮乏。

5 结语

黎族染色原料均提取于海南野生植物或者人工种植植物的叶、根、茎等部位,采用螺壳、芒果核等天然物质作为媒染剂,染色过程,环境造成污染少,成品对人体基本没有危害,同时这种有着自然环保、舒适且有一定保健作用的织物更符合高端市场的需求。将传统植物技艺与现代时尚设计融合,发扬植物染色技艺,展现出我国的文化自信。同时黎族植物染色织物是当下绿色环保观念推动下重回时尚热点的传统技艺文化,弘扬传统工艺之美是时代的选择。把握消费热潮,将传统染色工艺与现代服装时尚结合,提高大众对黎族植物染色工艺的认识和了解,弘扬民族文化自信,进而更好地将黎族植物染色推向世界舞台[14]。

猜你喜欢
黎族凉山彝族
黎族小伙闯“深海”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黎族母亲》等
彝族海菜腔
推进蚕桑基地建设 助力凉山脱贫攻坚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彝族荞粑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