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装饰艺术特点及文化意蕴研究

2022-12-31 06:24吴诗琪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界首彩陶纹样

吴诗琪

(池州学院 艺术与教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一、界首彩陶的历史沿革

(一)界首彩陶产生背景

安徽省界首市是我国界首彩陶的发源地,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陆运输条件使界首彩陶薪火千年、世代相传。界首彩陶又名三彩刻花,与北方宋代瓷窑同属颍河水系,分布在颖河南岸的陶庙区田营乡,田营乡中13个村庄均以陶窑命名,村民世代倚靠生产陶器谋生。元延年间,村民利用黄河泛滥沉积留下的黄胶泥,借助北方民窑的制陶技术工艺,融会颍水文化流传过来的中原文化基因和传统文化元素,基于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及审美风尚,吸收了阜阳剪纸、民间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和木版年画造型艺术的形式和风格创制了早期界首陶器[1]。早期界首陶器采用优质黏土使器形从单一转变为复杂,从敞口圆器转变为琢器。伴随着明末清初出现的釉烧工艺和刻花装饰工艺技法,界首陶器由单一的功能性转变为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民间工艺品。抗日战争时期,界首成为抗敌后方重镇,各地商富官员汇聚于此。当地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以民生民用为特征的界首陶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内涵及品种形制日渐丰富。

(二)界首彩陶发展轨迹

元代延佑年间至明清晚期,彩陶装饰手法多样,器物造型简单。界首彩陶一方面在造型及装饰手法上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民窑的制瓷技术,另一方面在装饰题材上吸收了当时兴盛的木版年画、剪纸贴花等民间艺术装饰内容。清代晚期至民国晚期,界首彩陶不仅提升了制陶技艺,增添了更多动植物装饰纹样,还因受到当时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大量采用了譬如《周瑜打黄盖》《白蛇传》《包公判案》等喜闻乐见的戏剧人物元素。20世纪50至60年代初期,为了培养更高层次制陶技艺和绘画工艺人才,国家选派著名窑工卢山义前往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学习民间美术工艺。1954年,卢山义等人建立陶器生产合作社,合作社以生产日用器型为主,品种类型多达30种。1960年,以卢山义为厂长的界首工艺陶瓷厂正式创立,陶瓷厂各类工艺技术人员各其所长。工厂早期以烧制日用器皿为主,后期随着陶瓷工艺的持续发展,陶瓷产品在功能方面逐渐由实用转向以陈设美观为主的陶瓷器。20世纪60年代,界首工艺陶瓷厂尝试将现代工艺美术技术和创作理念融入界首彩陶,实现二者之间相互融合借鉴。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为提高国民经济水平,通过组织生产民间美术工艺品对外贸易换取外汇收入。由于铅釉有剧毒,生产的商品达不到出口标准,为此阜阳手管局选调了一批具有美术专业基础的青年到界首工艺陶瓷厂创作雕塑作品,组织出口创造收益。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一级美术师韩美林先生加入界首工艺陶瓷厂,带领着大家共同研制出无毒彩釉。这一突破性进展既丰富了彩陶色彩表现力,又扩充了彩釉雕塑的造型品种。技术和艺术等方面的创新使这一时期的界首彩陶产品远销各国,蜚声中外。从此,界首彩陶由以生产日用品为主转为以生产工艺观赏品为主。2006年,界首彩陶烧造工艺技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界首彩陶开始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其发展也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2]。

二、界首彩陶装饰艺术特点

(一)界首彩陶的器物造型

从现存的文物与记载来看,界首彩陶最早制作的器形就是碗、盆类,随后发展为瓶、壶类等多种形制。刻花彩陶花瓶是界首地区老百姓家中嫁女儿时必备的嫁妆之一,瓶与“平”谐音,寓意婚后生活岁岁平安。界首彩陶瓶主要用于装饰和陈设,多以三彩剔花、彩绘和刻花作为装饰纹样,瓶底面积大,瓶口小,口沿短,颈部较为细。瓶子肩部圆润饱满,瓶身过渡平缓,腹部位置较鼓,整体造型简单质朴,以梅瓶器形为典型代表。梅瓶最早肇端于唐代,用于盛装酒类,宋辽时期较为盛行,因其瓶口小只能插入一支梅花在明代之后改名为梅瓶,主要作用逐渐转变为观赏摆设。明清之后,界首彩陶器物形制最多的为四系壶,它是在梅瓶的造型基础上加以改制而成。这类器形通常造型敦朴,高度多在40厘米以上,用于盛装液体。由于体积较大,盛装液体后壶体较重,因此彩陶壶往往不设壶把手。界首彩陶壶壶身多为三彩剔花纹饰作装饰,上半部分肩部轮廓接近球状,以便于安装冲天流,壶身的下半部分曲线较为挺拔。陶壶的底部面积较大,使彩陶壶整体造型显得和谐稳固,形态更为朴雅。相较于界首彩陶中瓶、壶类器皿高度,坛罐类器形偏矮。从罐口尺寸大小来看,可将其分为小口罐和大口灌,大口罐亦被称作坛,多用于盛酒。从器物肩腹部曲线角度来看,可将其划分为折肩罐、腰鼓罐、圆腹罐和筒形罐四种。从使用功能来看,盛装其他物品的坛罐灌口通常为外撇的直口。盛装酒水的酒坛灌口小,颈部短,口沿为向外凸起的圆边,以便于封口。酒坛罐因腹部造型圆润被界首当地老百姓看作吉物,酒代表天长地久,圆坛罐寓意团团圆圆。

(二)界首彩陶的装饰纹样

界首彩陶装饰纹样当中的植物纹样是工匠师们结合自身主观想法和审美意识,根据当地常见的植物形象自由组合,再以艺术表现形式创作而成,分为主体和辅助纹样两种。主体纹样有牡丹纹、茴香瓣纹、双桃纹、莲纹等[3]。牡丹纹是界首彩陶植物纹样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纹饰之一,它多以宝相花纹样形制作为主体纹样出现,也有牡丹花瓣和缠枝花朵组合成的二方连续边饰纹样;界首人民十分喜爱茴香,因此,很多界首彩陶刻花作品中都会出现茴香瓣纹边饰。它是依托茴香瓣的形状特点采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构图形式组合成几何图样,清秀文雅,美观大方;桃纹寓意吉祥长寿,双桃纹则寓意双寿,是界首彩陶近现代时期中的常见主题纹饰,多将桃果的侧面形态作为画面中心元素,四周缠绕桃枝、桃叶,也有比较写实风格的桃果、桃枝、桃叶形象,组成以折枝和图案相结合的构图形式;莲又名荷花,与“和”谐音,素有祥和吉利、和和美美之意,在民间工艺美术装饰纹样之中运用较多。它是将莲瓣垂直向上或者向下形成莲花图案,再重复环绕器皿形成二方连续图案,多运用于器皿的口部、颈部和底部。辅助纹样以卷草纹为主,它通常是以植物蔓藤的样式组成二方连续图案按照“S”形环绕器物,与主体纹样搭配相得益彰。

界首彩陶中的动物纹样多以具象形式表现,主要有鱼纹、牛马纹、鸡纹等,造型简洁夸张,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鱼与“余”同音,在老百姓心中带有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界首彩陶中的鱼纹刻画较为简单写实,常与水藻纹和莲花纹一同绘制在器物上,构图简单,造型古朴。牛、马作为北方地区农家重要的耕作和运输牲畜,在百姓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牛、马形象也被彩陶工匠运用刻线剔地的方法刻画在彩陶装饰题材当中,图案写实,造型夸张,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鸡也是界首地区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家禽,同样也常被当作彩陶纹饰创作题材,充满生趣。晚清至明国时期,界首彩陶中最常见的人物纹样题材包括戏剧故事场景人物和吉祥人物等。其中,戏剧故事场景人物纹样主要根据戏剧舞台中的场景和人物衣着装扮,融入其他工艺美术的造型元素,创作出多姿多彩的戏剧故事人物刻花装饰,图案的背景部分采用戏剧舞台和帷幕等元素。吉祥人物图案表现形式类似于剪纸和木版年画,在界首彩陶刻花装饰中也颇受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艺大师卢山义在传统的戏居故事场景人物刻花纹样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想法,推陈出新,创作出著名的刀马人刻花装饰图案。图案突出人物及战马形象,人物五官描绘简洁精准,表情丰富生动,肢体语言妙趣横生。刀马人刻花装饰纹样被广泛运用到罐、瓶等器皿当中,并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界首彩陶的标志性作品。

(三)界首彩陶的三彩釉色

自汉代起,人们开始利用铅为助溶剂的低温釉作为陶器上的装饰,创造出著名的三彩陶器,其流光溢彩的釉色对此后各时期的陶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界首彩陶结合刻花技艺,继承并发展了三彩釉的装饰手法,烧制成绛红、明黄和斑绿三色花纹。民间百姓自古以来偏爱红色,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界首陶器首先通过除潮和低温素烧形成砖红色胎体,素烧后在底层化妆土中加入石英粉,在烧制过程中,化妆土与石英粉产生化学反应。随着烧制温度越来越高,彩陶的主体釉色由砖红色烧制成绛红色,与白色化妆土形成红地白花的独特风格,颜色喜庆大气,颇受当地民众欢迎。界首陶器中的明黄色来自面层白色化妆土上的黄色透明色釉,也是釉面色彩装饰中的主色调之一。随着窑内烧制的温度高低变化,釉色也随之发生改变。当窑内温度降低时,釉色呈牙白,当温度逐渐升高时,釉色呈牙黄、浅黄、金黄、蜜黄色。若温度控制恰当,釉面则显现出含蓄且柔和的明黄色调。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代表了希望和生机。界首彩陶釉面色彩中的绿色不属于主色调,作用表现不同于赭红与明黄用于造型,而是在彩陶线刻、剔面之后,进行“点绿”,视觉上达到“斑绿”效果。具体制作流程是工匠师们在器物造型装饰表面施釉之后,随意点刷几处铜绿色釉,再入窑烧制。虽然点绿的表现手法有时不一定会与器物本身纹饰和谐统一,但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加强了器物釉面视觉冲击力,增添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趣味性,为今后界首彩陶工艺品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界首彩陶的文化意蕴与传承创新

(一)文化意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任何一门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都需要牢牢根植于地域文化。界首彩陶是扎根于民间的艺术种类,深受地方民俗审美和地域文化的影响[4]。从自然生态上看,界首彩陶的原材料均取自当地,装饰材料红、白两色化妆土也是当地特产。从器物造型上看,界首彩陶虽造型粗犷豪放,但纯朴厚重的外形下显露出其简洁率真的艺术风格,符合民间审美倾向。它们主要特点是造型朴拙,线条柔美。由于界首彩陶的创作者大多来自于人民群众,因而老百姓们淳朴的品质和朴素的审美会直接影响陶器的造型风格,使其散发出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加上不论器型如何变化万千,器皿的高度与最大直径的比例都接近黄金分割比,再搭配各类题材的装饰加以点缀,使彩陶极具观赏性。二是粗大豪放,圆润饱满。界首彩陶器型最直观的特征就是器皿多为短直口,腹部圆大,能盛放更多的食材,整体表现出浑厚朴实的造型风格,这与界首人民憨厚淳朴的品质不无关系。从装饰题材上看,界首彩陶各类装饰纹样更是增添了它的民风民俗文化内涵。它通过广泛汲取当地木版、年画和剪纸的民间工艺美术的造型特点,结合当地老百姓热衷民间戏曲的审美情趣,创造出大量以戏剧故事为题材的装饰图案。既有精雕细刻的花鸟鱼兽,形态万千的飞禽走兽,也有赋予吉祥寓意的吉祥纹饰、历史故事场景和戏剧故事场景中出现的人物纹样。这些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不仅体现了一代匠师们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智慧,还反映了鲜明的民族性及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传承创新

界首彩陶从宋代发展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由简单的圆器造型到复杂的琢器造型,由质朴厚实的鱼盆的到生动有趣的人物坛罐,由喜闻乐见的动植物纹样到妙趣横生的刀马人纹饰,界首彩陶已从传统的以实用为主的生活用具发展成为以装饰为主的陈设陶瓷,是我国非物质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但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界首彩陶装饰艺术未来如何延续其艺术精华、升华传统设计思想,如何传承与发展,值得人们思考。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转变传统观念。自古以来,陶器的功能都分为实用和审美两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类新型材质的出现逐渐代替陶器在生活中的地位,老百姓购买陶器也不再单纯地因为其实用性功能,而是被它的造型或纹饰图案的所吸引[5]。因此,界首彩陶的工匠师们在未来应顺应时代发展,从思想观念上将自己从传统手工艺者转变为现代工艺美术创造者。第二,创新艺术形式。在继承界首彩陶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寻找突破,是界首彩陶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持经久不衰的唯一出路。首先,可以将传统界首彩陶装饰元素通过改良和重新打散再整合的设计方式应用到现代设计中的新载体当中,以新的表现手法和设计风格传承其艺术魅力。其次,界首彩陶装饰艺术有着深厚的民俗意蕴,可以将界首彩陶中独特的民俗文化融入装饰艺术当中,再应用到现代纹饰设计中。既为民间工艺美术在新时代找到立脚点,又能够使现代纹饰设计具有民族特色,从而进一步实现纹样的创新发展,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工艺作品。第三,扩大社会影响。界首彩陶是陶苗区田营乡里13个姓氏家族共同守护经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有集体的智慧才能将界首彩陶传统技艺继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但是,传统的界首彩陶工匠师们依靠世代相传的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人才的匮乏成为了界首彩陶未来传承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扩大界首彩陶的传承渠道,陶器工作室与高校或创业者合作,通过专业课程学习等形式,将传承扩展到高校和创业者,发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壮大界首彩陶创作者的队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工艺美术的创作。

四、结语

界首彩陶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是历代陶艺工匠师们智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纵观它的每一件作品,均造型朴实、纹样生动、色彩斑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值得被挖掘和研究。在研究界首彩陶历史演变及装饰艺术的过程中,只有了解其文化意蕴和艺术品质,找寻其在当代审美环境中最具生命力的传承模式,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让界首彩陶焕发更绚丽的光彩,为新时代注入新的文化动力。

猜你喜欢
界首彩陶纹样
漫步安徽“小上海”界首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安徽界首:生姜种植拓宽增收路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袁飞纹样设计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