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敦化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的研究

2022-12-31 11:26邵明远
延边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才农村

邵明远

(中共敦化市委党校,吉林 敦化 133700)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具有密切的衔接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1]。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敦化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确保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落地见效,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对敦化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推进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敦化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把此作为城乡全面发展、改善乡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创建合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创新,扎实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较好成效。自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涉农资金25.2亿元,乡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0亿元、增长9.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00元、增长8%。在全省“国家现代农业”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两项考评中均列全省第一[2]。

(一)发挥组织作用上相衔接,组织保障全面加强

坚持高效落实,全面推进,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周密部署,包保部门、乡镇村屯和社会力量全员上阵,精心组织游走会、观摩会,上下联动、层层落实,制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和《敦化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2年)》,出台《建设全省乡村振兴试验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等20多个文件[3]。

(二)推进产业发展上相衔接,现代农业深化发展

以绿色转型发展为主线,着力构建“粮食稳农、特产富农、项目兴农”体系,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建成高标准农田150万亩,粮食生产稳定在76.8万吨,粮食总产量占全州36%;土地规模化经营10.6万公顷,流转率突破40%,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县”[4];特色产业实现总产值48.39亿元,同比增长9%。致力打造长白山绿色食品加工区,农特产业迅速崛起,建成人参、灵芝、平贝母、梅花鹿四大种养植基地2300多公顷。大豆年产量占全州62%,食用菌年产量占全州39%;近年来敦化市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产业优秀主产基地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5];25个示范村入选“百村引领、千村示范”工程,乡村振兴试验区8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长有煎饼、雁鸣湖纳豆等66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福兴粮油、宝利祥蜂业上市新三板,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三)完善基础设施上相衔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敦化市坚决落实省、州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截至目前,敦化市已经解决了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问题,行政村广播电视、通讯、电力设施全部开通,所有村屯道路实现硬化覆盖。全市新谋划产业项目7个,总投资1200万元,新增收益金72万元,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增加1600元以上,圆满完成脱贫任务,已脱贫的2527人和退出的21个贫困村全部得到巩固提升,实现整市脱贫的目标。

(四)改善人居环境上相衔接,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全面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出了争创一流的目标,全力以赴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形成市、乡、村三级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实打实抓好大棚房整治、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环境提升等急难任务,完善乡村垃圾收运、处置机制,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95%以上;修复农村公路累计达92公里,改造农村厕所6337户,拆除危旧房屋、废弃圈舍等设施3500处;大石头镇、黄泥河镇污水处理厂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投资金额达1.42亿元,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安全饮水问题基本解决,建成美丽乡村75个,美化村屯303个,评选美丽庭院5000户、干净人家10000户。建成2条乡村旅游示范带,雁鸣湖镇小山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雁鸣湖镇腰甸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雁鸣湖镇小山村、大山村首批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五)实施村民自治上相衔接,乡村治理有效提升

全面提高乡村自治水平,指导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普法宣传,开展送法下乡、法律援助进村等活动,为村民培养法律顾问,健全法治公共服务平台,营造遵守法律、依法维权、规范有序的乡村法治环境,形成良好氛围;不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进乡村书屋建设,努力培育健康、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创新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排查农村涉黑线索,严查党员干部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问题;充分发挥新时代传习所功能,深入开展乡村治理、法治文化等新思想的宣传教育。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学习宣传不够到位

1.各单位、部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理解不透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多以项目建设为重,片面认为乡村振兴就是搞好农村水、电、路等设施和环境卫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工作是解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整体推进农业农村工作长期的、全面的系统工程。

2.群众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缺乏认识。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好,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二)乡村产业结构单一

1.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缺少特色产业,没能发挥资源优势,仍是以粮食种植为主,产出效益比较低。

2.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链条短,产品缺乏竞争力。对周边农户个体带动力不强,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3.缺乏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没有做到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偏低,规模化经营水平还不够高,经营模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整体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三)乡村优秀人才匮乏

1.乡村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一些具有一技之长的乡村技术人才经常外出务工,越来越多地涌向城市,为了更好地发展,大部分人才选择留在城市。城市的生活环境、教育资源、医疗条件、公共服务等优越条件吸引着乡村优秀青年人才,不断选择在城市安家落户。现如今在外求学的乡村大学生回乡意愿低,毕业后大多选择留在城市发展,人才资源向农村回输较少。

2.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偏低,思想固化,缺乏专业人才、年轻党员干部不足,带头致富能力不强。

3.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留人政策不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人才不断流向城市,专业教育缺乏系统的培养体系,没有固定的培训场所,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人才引进政策和福利低,很难留住乡村振兴人才。

(四)乡村人居环境仍需改善,缺乏规划引领

1.农村基础设施相对仍显薄弱,基础建设主要是以修路、建围栏、安装路灯等为主,对安全饮水、卫生和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2.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生活生产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粪便仍有随意排放现象。

3.缺乏合理规划,部分农村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建新拆旧”不彻底,还存在家禽散养等问题。

(五)乡村管理自治水平不高,制度不健全

1.乡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仍有待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对党建引领、社会治理重视不够,缺乏有效手段和途径,典型引领示范作用不强。

2.村民自治制度不够完善。村务监督机构不够健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落实不到位,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够完善。

3.村规民约不健全。村规民约内容简单缺乏时效性,有的完全照搬照抄,不符合实际,有的征求村民意见流于形式,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要求不相符。

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理论宣讲,多渠道宣传乡村振兴

1.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宣传手段。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深入宣传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

2.充分发挥好市委党校宣讲团的阵地作用。紧密结合国家大政方针,运用接地气的宣讲形式,用聊家常的语气,使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深入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宣讲活动。宣传乡村振兴工作的经验做法,乡村振兴工作中涌现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推动乡村振兴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3.理论中心组带头学习。利用党员大会、小组会,党日活动集中学习乡村振兴相关条例,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落实。

4.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振兴氛围。提升乡村振兴的动力,号召群众主动参与,激发群众自我振兴意识,积极实践、努力探索振兴乡村。

(二)加快产业建设,补齐发展短板

1.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结合敦化市农业产业基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突出产业品牌化,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促使市场进一步转型升级。

2.加大培育龙头企业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在细分行业领域做大做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倡导科技创新,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产品质量、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加快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化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经济效益,提升发展的多元化,提升全市经济发展水平。

4.加大科技和人才支撑。鼓励引导企业、科研单位和职业院校开展重点项目科技攻关,努力在农产品种植、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有新的技术突破,提高敦化市特色农业科研水平。积极寻求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特色农业上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打造吉林省名片。

(三)培育乡村人才,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1.摸清人才底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人才。一是要摸清乡村振兴人才底数,充分调查各类人才信息,如: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乡土人才、返乡人才、大学生村官等,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作用。二是根据人才类型、年龄结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将全部人才网格化管理。通过线上和线下多渠道强化理论学习,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2.探索建立“村两委”人才机制。提高村干部待遇,吸引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优秀人才纳入村级组织,对思想素质高、能力强的村干部,打破身份、职业限制,重点培养、提拔任用,全面推进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储备优秀后备力量。

3.创建以村为单位的乡村技术培训服务站。组织专家技术团队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群众掌握一门实用技术[6]。拓宽乡村振兴就业渠道,提高致富本领,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力。

(四)做好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不断提升人居环境

1.突出民生导向,夯实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道路、住房、饮水、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硬件建设,为乡村振兴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农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为每村每户配齐环卫设施,配备垃圾环卫运输车、垃圾箱、垃圾桶,确保卫生无死角。

2.党建引领,压实责任。采取“乡镇、村、组、群众”四级联动形式,完善“主要领导抓部署、包片领导抓督促、两委干部抓一线、村民群众齐参与”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针对当前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整改措施进行统一部署安排,积极发动干部群众投身于环境整治行动,群策群力,进一步赋能美丽乡村。各村定期将整治进度上传工作展示群,互相监督,互相学习,通过成果展示、学习先进、树立典型,营造全民参与、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7]。

3.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发挥村党组织作用,广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出台村民环卫收费、保洁员聘请及管理制度、环卫设施保管落实到人,每月组织村干部巡回考察、评比,制定奖惩措施。实施美丽庭院评分制度,评选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激发群众人人参与的热情,提升整治成效,增加乡村生态底色。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农户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水平。着力破解畜禽养殖场污染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农村种养殖业污染治理难题,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全面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监察制度,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8]。

(五)全面实行乡村治理,加强制度建设

1.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活力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素养、健全基层自治机制,调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2.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广泛征求意见,完善村规民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推动繁荣优秀乡村文化,提高精神文化的“软实力”。

3.加强制度建设,提升乡村自治水平。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提高法治意识,不断完善农村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完善村民议事会、监事会制度,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对涉及村民基本权益的重大事项,严格履行程序,做到科学、民主、公开。

猜你喜欢
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