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2022-12-31 12:41陆秀英钱袁萍鞠佳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6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专业课协同

陆秀英,钱袁萍,鞠佳慧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苏州 215600)

随着小康社会的建成,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为高职院校的主旋律,协同育人过程中,要将“三全育人”“立德树人”“三教”改革理念实现深度融合,需要在教学平台、教学方法、教学主体上不断创新,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高职院校的育人标准。

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现实意义

1.1 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融合,形成了协同育人合力,是创新新时代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

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程主要是结合青年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时代特征,结合社会问题,指引并帮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旨在提升社会责任感、集体归属感、爱国情怀。但是,多年来,在教学中存在着思政课和专业课各自为主,呈现“两张皮”的现象。比如,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大部分依赖于思政老师及学生工作条线,专业课教师很少参与;二是从教学计划安排来看,大部分思政课教学集中在第一学年,不能单独完成育人的全部工作,需要其他课程作为全过程育人的必要补充。

通过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局面的形成,不仅打破教师传统育人思维,实现角色的双重性,而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起到了价值引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为各类课程搭建资源平台,为全力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中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时,通过思政课程实现“立德”,通过课程思政实现“树人”,“立德”侧重于育人,“树人”侧重于育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根据各自功能和定位,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并创新全方位育人育才体系,同向同行,在潜移默化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3 创新“三教”改革的育人路径

在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背景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有利于落实“三教”(教师、教材、教法的统称)改革精神,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助力高水平学校建设。

首先,实现育人的整体效应。推动思政课程在创新中不断强化,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元素,注重二者协同创新的完整性;其次,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模式,协同思想政治理论和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课上课下及校内校外教学实践,把知识和认识转化为行为。

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思考

2.1 构建协同创新教育平台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协同创新,必须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系统设计教学方案,建立常态化协同创新机制。以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为例,一是建立教学过程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例如思政教师结合机械类企业文化,专业教师结合机械类人才专业素养,融合新时代发展理念、行业发展方向,共同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通过每月教学听课机制,定期课程交流讨论,在教与学中彼此互补,同成长共进步,实现协同创新成效;二是开展教研或科研合作。在课程建设中,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根据各自优势,挖掘资源,在项目申报中,以合作互助的形式开展教研或科研项目,例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在申报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中,实现了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全面合作;三是构建协同创新的信息化交流平台。以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为例,结合课程实际,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利用超星学习通、智慧课堂和职教云平台,根据各平台特点,实现多平台的转换,创新了教学模式,拓宽了学习途径,拓展了课堂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2.2 发挥教师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离不开教师这一关键主体。思政教师依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及学生个性化需求,对教学大纲、课堂设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改进优化,专业课教师把思政理念贯穿于知识传授中,将课程思政价值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如何发挥“思政课程”队伍与“课程思政”队伍联结,发挥二者的主体作用,需要把两支队伍凝聚起来,在教育教学上突破壁垒,形成强大的协同创新队伍合力。

(1)强化教师协作育人创新意识,提升育人能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从实际出发,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出台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才能实现各部门相互配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人事部门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从制定教师培养方案、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入手,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以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为例,学院党委从人才培养方案角度,从“课程思政”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通过多元共治,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之间的资源整合。例如:对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制定并落实“师德专题教育实施方案”,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专题培训,选树师德标兵。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教师先后33人次参加思政课专任教师各类培训。对教师协同创新不仅体现在培训环节,也体现在育人环节上,学校党政部门、院系领导、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相互协作,共同承担思政教育,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培训,培养了一批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学骨干,参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改革,有效地发挥了思政教师在协同创新中的育人作用,发挥了专任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才责任,形成了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育人体系。

(2)建立教师交流共享机制,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根据学校、教师、课程的实际情况,通过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平台,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听课环节,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队伍之间的联系。例如:依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专业群涉及的所有教师通过每月一次的交流研讨,提高对“课程思政”的基本认知,找到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的衔接点,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师的引导下,系统掌握所要授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点,思政教师在专业课教师的帮助下,了解专业课程中专业背后可利用和挖掘的思政育人素材。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两者一起对教学工作进行分析与设计,互提意见,互相学习,互相交流,通过不同角度、维度、高度,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多位一体”教学理念,实现全员协同创新。

2.3 搭建协同育人的教材载体

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过程中,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协同企业开发活页式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从职业教育教材标准角度出发,及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行业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新工艺、新规范充实进入教材内容,实现书证融通;从开发教材信息化资源角度出发,建设、遴选并认定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3]。

2.4 创新协同育人教学方法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由于各课程性质不同,需要结合专业课程,相互交叉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一是将“思政课程”教学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根据专业课程内容,通过事实、案例分析讲解,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入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专业知识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例如:一是每年通过“新生看港城”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企业文化;通过挖掘张家港地方资源,遴选思政课十大实践教学基地,通过3个主题3条线路3个步骤,打造“333”课堂模式,在教学中,融入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开展课堂实境教学;二是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网络载体、地方资源、教材背景,挖掘“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创新思政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为例,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与设计,对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结合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与引导,在课堂理论、企业实践等方面系统构建立体式育人模式,突出“大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有效地对学生开展了三观教育、理想信念引领和培育,有效地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一定程度上,“思政课程”提升了育人质量,“课程思政”延伸了育人范畴,两者的协同创新,实现了对学生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飞越。以沙洲职业工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为例,通过分析,提出一套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学科教学体系。

当前,在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真正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并非易事,还需要不断挖掘存在问题,不断调整协同育人视角,结合学校制度、课程建设和评价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始终保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使之成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断完善与优化,为高职院校培育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专业课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协同进化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