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者的价值观,是推进“双减”的关键

2022-12-31 20:25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冉乃彦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育者双减价值观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冉乃彦

“双减”政策的落实,最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的负担确实减轻了。但是有的教师和家长却忧心忡忡,担心孩子考试成绩下滑,将来考不上好大学。这种担心一方面来自对“双减”政策当前与长远任务的不够了解,另一方面来自对“双减”政策追求的教育新格局不够理解。

这两个“不够”都涉及教育者的价值观。因此,教育者价值观的提升,是深入推进“双减”的关键。

一、价值文化变革是社会变革的根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影响最大、变化最慢的是文化。文化中教育是重要内容,特别是价值观教育是深层次、具有根本性的因素,因此可以说,价值观教育促使文化变革是社会变革的根。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不仅物质逐步富裕,而且精神也逐步富有。这其中价值文化是核心内容。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多年、多方面的探索,顺应历史发展,最后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教育方向、性质的深层要素

教育是教导受教育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还是教导他们为了所谓改变命运做“人上人”?这两种方向是不同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应该是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如“爱国”,就是要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引导学生从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集体、爱家乡做起,进而升华为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与行动。再如“敬业”,要从小引导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岗位为人民服务。现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锻炼自己为班集体服务的本领,都是为了长大之后,更好地为人民作贡献。

三、当前价值观教育的首要任务——对教育者的教育

价值观教育当然是面向所有人的,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但是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因此,当前价值观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教育者的教育。在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在教育新格局面前,教育者应该主动地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利用推进“双减”政策的契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跟上时代步伐,成为改革时代明明白白的开路先锋,而不是浑浑噩噩的“撞钟和尚”。

如果教育者内心深处,仍然认为单纯的分数高比立德树人还重要,认为上职高面子上不好看,那么怎么能够心情愉快、理直气壮地来贯彻“双减”政策呢?

教育者的身教重于言教。当教育者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有了远大理想,工作中自然表现出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孩子的精神状态,没有空洞的套话,更没有言不由衷的说教,这才是最好的价值观教育。

四、如何进行价值观教育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百年的艰苦奋斗,不断取得胜利,就是找到了、用好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制胜的法宝。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仍然要学好、用好这个法宝。教育者要认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将这件事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其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以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善的内容非常丰富。“善良”“友善”“尽善尽美”“上善若水”,在老百姓生活中,“做善事”“讲良心”,成为代代相传的行为准则。我们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能够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会接地气、入人心。

最后,借鉴、吸纳世界优秀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自大,要有意识地借鉴、吸纳世界优秀文化,逐步形成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我们既要借鉴、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又要打破一些西方国家的话语垄断和价值导向。

五、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1.结合各科内容

过去一些地方的价值观教育,往往变成了班主任的“任务”,这很不正常。应该说价值观教育是所有人的任务,尤其是教师和家长。现在开设的课程内容,都潜在地反映了人类的需要,既然是人类的需要,那也就必然成为价值观教育的教材。例如物理学科,表面上看,它与价值观教育没有关系,但是物理要研究的是寻找物理规律,去为人类造福,这时候就与人的价值观不可分离了。

但是,物理课进行价值观教育,更关键的是任课教师的价值观。如果任课教师十分热爱自己的专业课程,深知这门学科对人类发展的价值,必然会表达这种认识和情感,这就是最好的价值观教育。

2.结合社会大事与人生规划

当我们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就会看到异彩纷呈的生活世界,处处都有价值观教育的契机。大至世界风云的变幻——疫情在全球肆虐,我们该如何应对?小至家庭生活的细微变化——要不要第二、第三胎?爸爸妈妈要不要上家长学校?这些都与价值观教育息息相关。

然而这时候的价值观教育,关键还是教育者的价值观状况,不要说教育者如果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孩子产生的恶劣影响,就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也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教育。

3.结合生活中的亲身体验

真正有效果的价值观教育,一定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比如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自然是很好的价值观教育典型事例,应该有计划地进行这种教育。但是时代在发展,当代学生很难再遇到这种情境,就不容易产生体验效果。而生活中很好的教育契机,反而往往被忽略。例如在校园中,一个学生突然呕吐了,这时候是躲避旁观,还是上前帮助?这就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所以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对准思想情感中的真实问题,这才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教育者双减价值观
品读
我的价值观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