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ACK理论的生物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策略

2023-01-02 12:56詹孝慈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师范生生物信息化

詹孝慈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生物与化学学院,贵州 黔西南 562400)

1 TPACK理论的生物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内容及特征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愈加重视对学科信息技术能力研究。2005年美国学者 Koehler和Mishra首次提出TPACK理论,TPACK为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缩写,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随着对TPACK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已逐渐进入教育领域并得到应用。根据相关研究一致表明,TPACK教学能力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师专业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推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式[1]。

生物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他们将来要迈进中小学生物教师队伍,其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乎着是否担负起中小学开展信息化教育工作的重担。在TPACK框架下,对于生物师范生信息化才能的发掘与培养,可以进行方式、内容、技能三个方面的融合,提高老师的课堂引导地位,降低学生独立复习时间的随意性,为信息化课堂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2]。现代信息化课堂具有如下特征:(1)开放性: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育和学习活动能够冲破了时间束缚,能够最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教学需求;(2)共享性:网络信息技术给教育与学习活动带来了海量的资料和信息,老师和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需求随意调取使用,而且也便于上传了自己的资料并和别人共享。(3)互动性:网络通信技术为教师与学生、家长等互动交流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性,促使交流互动更为便捷高效。(4)协作性: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老师之间、学校之间、人机之间的跨空间协同与联合学习变为可能。

2 生物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目前高师院校生物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本研究选取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大三、大四的在校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对生物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生物科学专业为师范类专业,大三、大四学生已修过《教育学》《心理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等相关专业教育类课程,同时也系统学习过信息技术能力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校期间参加过生物微格教学实训、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具有将信息技术能力融入生物教学的实践经验,比较适合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在本次调查问卷的制定上,主要从信息化教学认知能力、信息化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组织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这5个方面进行文件设计,共15题。于2021年12月中旬向生物科学专业大三、大四在校师范生发放了问卷138份,回收135份,回收率98%。

对信息化教学认知能力的调查结果得知,92%以上的生物师范生表示愿意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去实践信息化教学,且愿意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培训,说明生物师范生的认知能力较强,参与到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强烈。在信息化资源整合能力方面,87%的生物师范生表示能使用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检索相关资料和信息,但同时82%的生物师范生表示在信息化资源的组织和加工方面能力不足,难以实现有效整合和再加工。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显示,生物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较低。在调查中发现,71%的生物师范生只熟悉基本的电脑操作和操作简单的多媒体,对于复杂的信息化设备的掌握和操作往往不能很好地使用,94%的师范生表示自己不具备软件程序设计能力以及课件开发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组织能力方面的调查显示,生物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和应变能力不足,92%的生物师范生表示自己了解信息化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的方法,但是大部分师范生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应对信息化课堂中的突发情况,也不能较好将信息化技术和教学法整合到教学中。在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方面,调查显示91%生物师范生对生物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手段仅限于传统纸笔测试的方式,对于其他的评价方式了解程度不深。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能力不足,且不能及时将教学情况反馈给学生,也不会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评价工具,说明生物师范生存在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欠缺,评价方式守旧与单一等问题。

3 TPACK理论的生物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

3.1 完善课程培养体系

建立系统化能力训练课程体系,全方位提高生物师范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按照新课程规范的有关规定,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训练应进行主题型训练,加强任务驱动,突出实战指导,把问题处理和个案剖析相结合,学习和实战有机地结合[3]。这也表明,教师对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需要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优化课程与转变教学方式相结合。

3.2 提高生物师范生的自身水平

首先,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学校转变学科驱动为知识驱动,根据生物师范生所具有的知识能力与未来教师双重身份设定课程体系,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专业问题或生活问题的过程,着力于培养师范类专业毕业生高阶思维能力与复杂问题处理能力。只有生物师范生全面经受过了这种信息化的学习体验,学生才能更自觉地将其经验转化到成为未来老师的这一角色上来;根据未来老师角色,努力提高信息时代师范生的从师素养,让学生更加熟悉信息化教育原理,了解信息化教育的学习技巧,掌握信息化教育实施方法和执行能力。

3.3 加强师范生的实践教育能力

高师院校生物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训练是一项工程。在建立传统课程的理论基础上,还必须强调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性引导,利用实践性课程(实验、实训、实习)推动师范学校师生把理论转变为实际体验。要注重和加强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环节。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以教师专业为出发点,加强实践课程的课时比重。一方面生物师范生在教师引导下以个人身份,参加信息化教学实验、综合实训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参加信息运用与能力提高方向的互动研修和课程研讨等教学活动。

3.4 提高生物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能力

师范生数字化教学水平能力将影响到中小学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4]。因此,教师管理者应正视信息时代对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的新需求,并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化科学技术,以增强将信息化运用于学校教育中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并为生物师范生教育信息化课程的设置能力、实践能力与评估能力培养的目标夯实能力建设基石,积极创设利于生物师范生职前教育自主学习、实践与反思的教学氛围,以提升职前教育的能力建设。

3.5 建设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环境

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教育平台和环境[5]。高等师范学校要有效应用和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建立微格教学课堂、网络教室与多媒体课堂、学科教学资源网和中小学远程继续教育共用的信息化教育网络平台,进行课堂自动录播、远程见习教学魔术师、视频交互和数据共享,并为生物师范生与优秀的中小学老师跨时空沟通与交流创造了便捷条件,为生物师范生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4 总结

本研究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开展对地方师范院校的生物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了解目前生物师范生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措施。生物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预备者,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强弱关系着是否担负起中小学开展信息化教育工作的重担。生物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培养目标。要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生物师范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制度,加强生物师范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内容和方式,解决生物师范生信息化课堂知识体验的缺失、理论知识和教学实际无法形成有效联系的问题,从而推动教学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师范生生物信息化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