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

2023-01-02 12:56贺小瑞柴瑞章王慧先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危机心理健康

贺小瑞,柴瑞章,王慧先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 1026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也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到“美好生活需要”[1]。伴随着社会转型,心理服务也由“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转向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2]。作为新时代的高职院校,理应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学院工作理念,构建具有民政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服务保障体系、业务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三个方面入手,就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提出对策,以期提高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组织管理。首先,成立学院心理健康领导小组或者工作委员会,协调全院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领导机构下设工作机构,负责组织执行全院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其次,构建五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保障学院心理健康服务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制度建设。建立《心理咨询制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反馈制度》《心理咨询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系列制度,保障心理咨询工作的规范、高效运行;建立《心理健康教研活动制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等,做好心理健康服务课程建设工作;制定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制度,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保障教师继续教育学时,提升专业水平,促进心理健康服务有效推进。

队伍建设。增强心理健康服务师资队伍的建设力量,构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任课教师“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模式,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体系,增加教师培训的机会,探索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构建多层次学生朋辈队伍,建立一支包含学院宿舍心灵护航员、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在内的多层次心理健康服务朋辈队伍。

物质保障。学院要提供专门的场地和设施,保障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室包含接待室和心理咨询室,用于预约等候、心理咨询,应选址在安静、安全的环境,配备一部电话,方便办公和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同时,学院要按照上级文件中生均不低于10元的标准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专项经费,用于购置必备的测量工具、人员培训、开展活动等。

考核激励。通过学生定性评价和学生心理测试定量评价考核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效果;邀请权威心理专家、兄弟院校和学生家长代表共同参加评估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效果;建立心理健康服务考核标准体系,每年开展先进集体、优秀标兵、优秀心理委员等评选表彰活动,全面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学院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发展。

2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业务体系

课程建设。构建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结合学院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面向全院学生设置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课程,同时借助线上网络课堂,创建“菜单式课程超市”[3]。除此之外,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学院民政特色,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标准,精准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咨询服务。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系列咨询制度,建立预约、值班、咨询、督导、转介、反馈和档案管理等标准,编制《心理咨询师工作手册》,规范心理咨询工作流程;定期举办心理督导、案例研讨活动,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搭建现代化的、符合大数据开发利用要求的信息管理平台,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使用[4]。推进朋辈心理辅导,选拔、培训、建立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实现大学生“自助互助”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5]。

主题活动。结合学院“以民政行业为依托,以服务社会为使命,培养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类技能型人才”这一特殊背景,着力打造“心理育人”品牌活动:举办“5·25心理健康节”“12·5心理成长节”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新生尽快融入校园环境;构建大学生婚恋与生命教育体系、情绪与压力管理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珍爱生命;开展职业测评,帮助高年级学生规划未来。

宣传教育。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促进线上与线下心理健康服务宣传的相互融合,强化宣传效果。充分利用学院“社管青年”微信公众号、企业微信等社交媒体,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年级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和推送心理知识、心理活动;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心理问题高发时期或者大型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时,鼓励学生拍摄宣传片、心理剧等,通过电子公告栏以及LED屏等方式播放,配合书签、知识手册以及标语、横幅等宣传,充分发挥线下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效果。

研究活动。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科学研究,对工作中遇到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中规律,指导实务工作的开展,反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和体验。同时,将科研方法融入心理健康服务师资队伍的培养:注重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促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提升;注重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和辅导能力,将科研活动融入教学和辅导中,有效促进三种能力的提升[6]。

3 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建立“预防—预警—处置”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年级特点,有序、有效、有力地推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全面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是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建立“学院—二级学院—学生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体系,层层联动,实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格化管理。学院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学生处负责人或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担任一级联络人,学院领导担任一级负责人;二级学院辅导员担任二级联络人,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二级负责人;班级心理委员担任三级联络人和负责人;宿舍作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基本单元,宿舍心灵护航员担任四级联络人和负责人。明确各层级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心理危机专业能力培训,建立畅通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切实提高学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效[7]。

二是健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建立“一普测三排查”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在新生入学、春季、秋季和毕业季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和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心理发展动态;建立信息沟通制度,每月通报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半年通报主管院领导,一年通报学院,加强信息沟通,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8];建立四级心理健康情况监测网络(学院—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实行学生心理异常情况报告制度,通过周报表和月报表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做到心理危机事件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三是强化心理危机处置体系。建立重点关注学生预警信息库,根据“一人一策”实行分类管理,做好重点学生的教育跟踪工作;建立家—校协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获取家庭对重点关注学生的支持和关爱,拓宽心理危机干预的路径;建立医-校合作模式,与精神专科医院合作,畅通心理危机干预和精神心理疾病转介、诊断、治疗的“绿色通道”;建立学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相关职能部门和师生可以按照既定流程,有效处理事件,提升危机事件处理的质量和效果。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危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危机”中的自信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