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2023-01-02 12:56罗诗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学习者

罗诗玥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1 建构主义理论

与传统教育理论不同,建构主义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而不是老师的权威性。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知识观和教学观为当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1.1 建构主义理论起源及发展

由让·皮亚杰创立的认知发展理论被视为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他认为原有的知识是新知识获得的基础,新知识的进入又会丰富、调整或改造已有的知识,新知识就是在这种双向的建构过程中获得的。

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斯腾伯格和维果斯基对人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前者强调认知主体的主动性,后者关注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并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同时,他们还对如何发挥主体的主动性和如何利用背景知识促进认知的发展做了认真的探索。所有这些研究都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创造了可能性。

1.2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2.1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习得不是来自老师的机械传授,而是来自学习者对其的重新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是机械地把外界知识复制到自己的脑海中,而是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发现自身的“认知失调”进而调整原有经验接受新的理论知识,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自我构建。学习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工具,积极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主动处理、加工新知识以建构自己的意义[1]。

1.2.2 建构主义知识观

从古至今,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各种解释、假说组成了所谓的“知识”,因而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纯粹客观的真理。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原有的不合理的知识会被推翻,新的知识会不断涌现[2]。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人看来具有不同的意义。只有基于自身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新知识才能真正被学习者所理解,并且学习者的理解还会受到学习过程的影响。

1.2.3 建构主义教学观

传统教学是由老师将知识简单传递甚至填鸭式灌输给学生。建构主义则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定义为“引导者”或“指导者”,他们仅仅负责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在发挥引导作用之时,老师还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身理解与新知识的不同之处,并对这种“不同”加以思考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建构知识。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

长期以来,仅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思政价值常常被人们所忽视,高校思政理论课逐渐变成思政教育的“孤岛”[3]。为了改变这一“孤岛”处境,各大高校正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改革,力求各项课程思政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使其与思政理论课一起共同发挥育人作用[4]。

目前,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校思政课忽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主探索,一味讲求由老师传授知识,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枯燥。这种教学模式由教育者围绕教育目标和教材而展开的,教师主动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掌握,不可避免地导致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2.1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或是专业课教师都主要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把相关原理、知识等直接灌输给学生,强调重点难点知识,并要求学生牢记此类知识,以考勤签到、期末考试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注重教学结果而轻视教学过程[5]。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大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缺少自主性,从不认真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只是一味地记住相关知识点以期取得考试高分。从长远来看,大学生逐渐变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理论背后的原理、现象之下的本质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忽视学生兴趣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多以教材和课程大纲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所在,导致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反馈显示,学生更希望老师在课堂中就同学们感兴趣的某一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增加师生间的问答互动。而如今的思政教育,90%的课堂时间都是教师在一味地灌输课本内容或价值理念,课堂一结束便收拾东西离开,课堂气氛沉闷。老师与学生几乎没有互动交流,学生即使有问题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长此以往,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课堂之中,兴趣得不到重视,渐渐产生厌学情绪,便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忽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

人生价值的实现既离不开对自我需求的满足,也离不开社会的认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自身的使命与担当。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老师往往强调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却较少关注与尊重大学生将来的事业追求和人生幸福。因此,部分大学生就觉得思政课教学对自己实现未来的人生追求没有实际帮助,认为思政课“假大空”,无用且洗脑,逐渐对其产生抵触情绪,缺乏学习的兴趣[6]。

3 建构主义理论对思政教育改革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3.1 调整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看作是认知主体通过经验主动探索、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引起其自身知识结构的发展变化。因此,老师应以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的地位自居,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他们的理解和学习有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7]。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必要学习资料、认知工具,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发扬首创精神。

3.2 改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是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与外界的交互实现的,它不可能是个人孤立的活动。在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教学效果也将得到改善[8]。这里所提到的“学习环境”不只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理解的“物理环境”,它多指学习时所处的“情境”以及与周围人的“协作”“交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利用上述要素,譬如通过创设情境、加强协作以改善教学效果。

3.2.1 创设情境

人们是在已有知识和外部知识的交互中认识世界,而创设情境就是为新旧知识的交互搭建桥梁,将知识放在真实世界当中,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建构新知识[9]。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理论内容,老师可以联系实际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展开讲述,必要时创设相应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更能受到价值观和情感的触动。例如,同济大学师生倾情演绎歌剧《江姐》,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师生们全程参与了该剧的创作和演出,必然会对江姐所处的革命时代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同学们观看之后也纷纷表示被革命先烈坚定的信仰深深震撼,对使命与担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2.2 加强协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协作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一次完整的知识建构必然离不开协作。协作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在课堂中,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或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让同学们在思维碰撞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情况,防止学生浑水摸鱼,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资料的收集、小组讨论当中,并在同学们讨论出现分歧时给予适时的引导[10]。

3.3 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引导他们肩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固然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一味强调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而忽略了他们个人价值的实现会导致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老师只有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活动相关联,关注大学生个人的发展愿景,才能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参与度和认同感[1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平衡二者关系,关注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 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兴趣培养、忽视学生个人价值实现等诸多问题。区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建构主义注重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可朝着调整师生地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努力。当然,建构主义理论也有自身局限性:学习者要想完成真正的意义建构必须耗费大量时间,而现实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都有严格规定,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是限定的[12]。所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现实教学应用中也需要因地制宜,各高校思政教学要基于自身教学状况、教学特点,努力在改革创新发展中寻找到最佳的教学路径。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学习者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