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与环评审查的思考

2023-01-03 05:44赵德君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报告单位

赵德君

(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1)

1 引言

2019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破堵点、解难题。近年来辽宁省通过采取“一网通办”“数据共享”“告知承诺”容缺受理”“跨省通办”“一件事”“四减四优”等一系列举措打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其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属于生态环境系统的“高频事项”,亦是建设项目重要的前置审批要件,因此,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效率对于生态环境系统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审批时限分别为60,30 d[1]。通过推动依申请事项“四减”工作,辽宁省分别将报告书、表的审批时限压缩至30,15 d,审批流程简化为受理、审批、审查、审批决定、办结5 个步骤。其中,报告书、表审查分别设置15,10 d 的评估环节,总体审批时限大大压缩。本文认为仅仅在时限上压缩还不够,还需要从整个环评审查的内容着手,进行更深层次优化,做到提速不降质。

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种类多。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 年版),目前规定有55 个大类173 个小类项目[2]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文件,涉及行业分类广泛。因此,对报告编制人员及审批人员具有极高要求。

环境影响受体种类多。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 年版)第三条的规定,环境敏感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20 多项敏感区域,导致环评报告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及后期审批的复核工作任务繁重。

需要遵守的文件多。环评报告编制除要遵从环保法律、法规、条例、标准、导则、指南等文件要求外,还需符合相关规划[3],如城市总体规划、行业规划等。此外,根据项目情况还需符合相关的行动方案、通知等要求。

3 环评文件在审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评文件送审稿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拟建项目的概况及工程分析交代不清;改扩建项目的现有工程概况、现存环境问题、以新带老措施等叙述不清;环境保护目标、评价因子有遗漏;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标准不准确或判定过程不规范;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有遗漏;环境影响预测不准确、环保对策措施不可行;项目与相关政策法规等相符性分析不全面等。当报送的环评文件存在以上一项或几项问题时,环评单位因修改报告将需要大量的时间,导致评估过程拉长,影响整个审批的总时限。甚至有的环评单位修改工作量繁重,不得不提出撤回申请,既延长了项目的筹备时间,也极大地浪费了行政资源。

4 产生环评报告质量问题的原因

环评报告质量不合格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建设单位与环评单位不配合,个别建设单位主观上只看重获得环评批复这一结果,与环评编制单位配合度不高,对项目实际情况简单介绍或几乎不介绍,全凭编制单位靠经验编制,直接导致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等内容交代不清。客观上,一些企业本身存在环境违法问题,对环评编制单位进行隐瞒,导致现有工程概况、现存环境问题、以新带老措施叙述不全。二是环评编制单位责任心有待加强,从业水平有待提高。个别环评单位替建设单位隐瞒项目问题,企图蒙混过关或者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压缩监测成本,不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进行现状监测。另外,环评编制人员从业水平不高,无法全面准确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导则及其他政策性文件要求编制质量合格的报告。

5 提高环评审查效率的建议

环评报告的质量是决定审查效率的最大因素,整体提高环评报告质量,不仅要依靠建设单位和环评编制单位,还需要评估单位及管理单位共同加强管理。

5.1 建设单位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单位对环评报告的内容和结论负责,因此在编制环评报告的过程中应积极与环评编制单位配合,对现有项目及拟建项目概况、工程分析、现存的环境问题等内容进行真实全面的表述。另外,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未针对项目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出有效防治措施的不予批准[4],因此建设单位在报送改扩建项目前应按要求履行相关环保手续,需纠正自身环境问题,不留历史欠账,以保证新报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5.2 环评单位

环评单位的从业水平对报告的质量起决定作用,因此,环评单位应切实提高自身从业水平,确保报告编制质量,严格按照相关要求编制报告,在环评报告形式上无正当理由不得私自进行缺省。环评单位应加强队伍建设,杜绝环评工程师挂证现象,应聘请全职编制人员,并对自身编制的报告负责,以提高从业水平。

5.3 评估单位

加强交流学习,目前辽宁省环保领域专家对环保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方法等比较熟悉,但是对具体项目的工艺流程以及大气、地下水、土壤等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因此由评估单位定期组织各行业、各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十分必要,这样既可将环保相关要求进行推广普及,又可使环保从业人员将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吸收消化,做到有机结合,在交流过程中也可发掘优秀的专业人才并吸收到专家库中。评估单位项目负责人通过专家对项目提出的意见建议对项目进行技术把关,对常见类别项目进行梳理归纳,提高评估效率,最终准确高效地服务于审批管理部门。

5.4 管理单位

加强公开及宣传力度。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公开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的归集并公开获取渠道。对于一些可公开的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使从业人员提前了解相关政策规定的导向。对于取消的文件及时告知,并公示取代文件的名称及编号,减少环评工作的干扰项。

加强环评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出台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5]、《关于严惩弄虚作假提高环评质量的意见》[6]等文件,加大环评报告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对于不负责任的报告编制单位及人员坚决给予扣分、通报,起到规范净化环评行业的作用,用高压态势倒逼环评单位主动提高环评报告质量。

建立项目监管关注清单。目前我国愈加重视企业的事中、事后的监管,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保证监管的公正公开,这对环境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项目在审查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应进行列表、备注,并结合项目批复提出重点关注清单,使随机抽取的执法人员能快速掌握项目情况及关注的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倒逼建设单位完善相关环保问题,不为后续的改扩建留下问题。

加强企业环境监管。建设单位为环评报告的责任主体,环评报告归根结底是对建设项目的描述,如果只盯住报告而遗漏具体项目就是本末倒置。一些建设单位项目审批一个样,建设一个样,后续改扩建时对原有项目的环保履行情况表述不清或不敢表述,直接影响后续项目审批。因此,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既是对建设单位项目的监督,也是对建设单位的帮助。从另一侧面迫使建设单位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所存在的环保问题,为后续的建设铺平道路。

建立高频项目类别清单。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管理部门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各级审批目录的权限,对于一个时期上报项目较多的类别进行集体研讨、归纳、总结,形成“高频项目类别清单”。对于高频项目所关注的重点、疑点及相关联的政策法规文件进行列表,并提前对建设单位及环评单位一次性告知,在编制阶段关注相关问题,以减轻后续审查环节负担。

完善项目前期介入机制。对于一些大体量的重点污染型项目、涉及地域广的生态类型项目应进行前期介入服务。在工程设计阶段,预判环境敏感点,提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清单,使项目提前规避各种限制条件。不将问题留在审批时限内,既加快了审批速度,又为企业减少了投资风险。

完善信息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家级生态环境部门的联系,对于政策、法规及技术文件存在界定模糊的内容,与有最终解释权的文件发布单位进行沟通评判,进而高效准确地执行相关规定,不在文件存疑的地方与建设单位“踢皮球”“打太极”。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报告单位
静压法沉桩对周边环境影响及质量控制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水产养殖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残留及其环境影响
填单位 要推敲
高超声速热化学非平衡对气动热环境影响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报告
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儿童行为探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