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县域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责任感现状及提升策略
——以自贡市荣县的调研为例

2023-01-03 07:51熊英徐晓琴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6期
关键词:认同感教师职业责任感

熊英,徐晓琴

为真实地了解四川南部地区县域中学思政教师的现状,分析思政教师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找准改进对策,进一步提升县域中学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厚植教育情怀,提升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在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中发挥教育和引领作用,精心引导和栽培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笔者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中学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二)思政教师职业认同感、责任感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工作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中肩负着“引导时代新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神圣使命。中学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不仅反映了中学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程度和敬业精神,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投入与效果,影响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稳定,影响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的实现。

二、调查实施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有25 所中学,其中城区学校3 所,乡镇学校22 所,其有专兼职中学思政教师98 人。

课题组编制了《荣县中学段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责任感调查问卷》,对思政教师进行了网络调查,共有89 人参与,参与率占思政教师总数的90.8%;收到有效问卷89 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调查结果

1.思政教师基本情况

从思政教师基本数据来看(如表1 所示),荣县中学思政教师的学历水平基本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思政学科教学要求,本科及以上85 人,占总数的95.5%;教师职称情况良好,高级职称占比59.5%。

表1 中学思政教师结构统计表

2.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结果

职业认同感,指个体认为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并在其中感受到有意义、成就和乐趣,从内心接纳、认可和热爱自己职业的一种心理状态。课题组从职业认知、职业行为、职业情感三个维度进行调研并分析。

(1)在思政教师职业认知方面

大多数思政教师赞同“中学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对学生的价值体系的正确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很重要”和“思政课教师职业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很重要”,但对“认为自己适合做思政教师工作”,有将近一半的老师认为“比较符合”,不少教师对自己担任这个学科教学感到迷茫。

(2)从思政教师职业行为认同感方面

思政教师能够经常自觉地将党的方针政策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占比仅为53.93%,有43.82%的思政教师偶尔能够自觉将党的方针政策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有2.25%的教师从来不将党的方针政策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思政教师中能经常组织学生将所学思政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占比仅为17.97%,大多数思政教师不能组织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3)从思政教师职业情感认同方面

思政教师在自身待遇上还存在较高的期待,非常满意的为零,比较满意的占比57.31%,不太满意的占比38.20%,很不满意的占比4.49%。

思政教师比较注意自己的职业形象。当有人无端指责思政课教师群体时,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的占比83.15%;平时看到或听到颂扬思政课教师职业的话语时,会有一种成就感的占比89.89%。

仅有25.84%的思政教师时常觉得受人尊重,有48.32%的教师感觉不太受到尊重。71.92%的思政教师关心别人如何看待思政职业,28.08%的教师不太关心别人如何看待思政课教师职业。思政课教师在乎别人看待的占比73.04%,在社会交往的时候,乐意介绍自己是一名思政课教师的仅占28.09%,勉强能提及自己是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占35.96%,不愿意提及自己是一名思政教师的占比35.95%。

以上分析可见,县城中学思政教师对思政职业及其价值有较强的职业认知,但部分思政教师未能自觉将党的方针政策融入教育教学中,未能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知识外化为实践行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未能有效对接;思政教师的职业期望与现实有较大差距,未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自我职业体验感不理想,职业情感认同度较低。

3.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责任感的调查结果

责任感又叫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对家人、对事业乃至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态度,是对工作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是对自己所负使命所具备的忠诚和信念。

(1)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责任认知方面

有91.01%的教师了解自己的职责并认为应为其负责,8.99%的教师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每次都能主动承担教研任务的仅有5.62%,有42.69%的教师不主动承担教研任务。

19.10%的教师有取得优异成就的强烈愿望,44.95%的教师有取得优异成就的愿望但不强烈,28.09%的教师对是否取得优异成绩抱无所谓的态度,7.86%的教师完全没有取得优异成就的愿望。89.88%的教师为履行思政教师的应尽职责而感到自豪,4.5%的教师没有自豪感。

(2)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履职行为

91.01%的教师认为如果没有履行好职责会感到内疚,2.25%的教师在没履行好职责的情况下不会感到内疚,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能尽全力完成工作任务的仅占57.31%,有42.69 的教师难以做到尽全力完成任务。

6.51%的教师能做到平等对待学生,相信学困生也能成为有用之才;2.25%的教师做不到平等对待学生,根本不相信学困生也能成为有用之才;10.11%的教师不确定。教师在教学常规中不够落实,仅有57.31%的教师能认真备课、批改作业。

(3)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自我修养

74.15%的思政教师不会把自己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教学工作中,17.98%的教师不确定,5.62%的教师会把自己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教学工作中。在教育教学工作中,89.88%的教师会有意识地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公共参与的能力,有7.87%的教师不能确定,还有2.25%的教师完全没有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公共参与能力的意识。

思政教师学习主动性不强,仅有30.34%的教师会自觉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及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仅有22.47%的教师能主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以上分析可见,多数思政教师基本明确职业责任,对履行思政教师的应尽职责有自豪感,但是部分思政教师职业责任感不足,缺乏主动担当精神,缺乏上进心,在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方面主动性不强,在教学“六认真”方面落实不够。

三、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发展因素

1.专业教师缺乏,师资队伍建设不力

高要求低配置,专业思政教师较为缺乏。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但是现实工作中专职教师少,转岗及兼职情况突出,不少学校思政课是让部分领导、班主任或非思政专业教师任教,教师的思政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仅是将思政课教学作为工作任务之一,加之思政教师业务培训机会少,专业素养难以得到提升,在教学工作中很难获得职业成就感,思政教师职业认同感较差。

2.缺少实践平台,理论知识亟须实践历练

思政大课堂与小课堂的有效对接,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合作搭建一些平台来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能力。然而,实践活动受制于现行教育体制,思政教师无法给学生拓宽更多实践教育渠道,不能借助平台或家校协同引导学生将理论认识外化为实践行为,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联动共融。总之,教师缺乏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合作的实践平台,教师教学职业行为认同度并不高。

3.社会对思政教师的认知有偏差,弱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社会对思政教师的认知有偏差。在现实社会中,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没有什么用处,不过是意识形态的工作,这种消极的社会评价降低了思政教师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思政教师工作的价值。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受中高考“指挥棒”影响,特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在自贡市中考分值中仅占5%,学校课程设置中课时少。思政课的“非主流”地位导致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思政课教师获得感和幸福感较低,导致弱化对思政职业的情感认同。

(二)教师自身因素

1.在职位定位上对思政课缺乏科学认知致归属感不强

部分教师对思政课缺乏科学认识和专业知识,教师职业取向与兴趣相悖,导致部分教师无法长期坚守自己的岗位,也无法长期承担所肩负的特殊使命,自我职业幸福感不高,缺乏对自身职业的归属感。

2.在多重职业压力中渐生职业倦怠致认同感和责任感降低

在城区学校,中学思政教师面临着班额大、班级多、工作量大的困境;在乡镇学校,由于专业对口的思政教师严重缺乏,大部分为其他专业课教师兼任思政课教学,非专业性工作多、事务繁杂;长期的工作压力使思政课教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一直承受着来自家庭方面的强大压力。同时,被边缘化的政治课和淡薄的师生情感导致思政教师的自我评价低。面对职业要求与家庭、社会期望的多重压力,部分思政课教师内驱动力不足,教学无积极性,对思政课的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降低,职业懈怠情绪逐渐形成。

3.在专业技能上缺乏深度钻研致专业素养不高、自我效能感不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需要层次中的高级需要。自我实现的主要路径则是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思政课的理论性和时效性要求也需要思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视野和提高理论水平,变革教学方式。但是部分教师固守以知识导向的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观,没有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没有深度钻研教材,缺乏职业责任感,不能生动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更不能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浅出地讲透当今中国和世界现状。长此以往,教师在课堂中的获得感和自我效能感不高。

四、提升思政教师职业认同感、责任感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政教师的社会地位

1.把思政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提升思政教师职业自豪感

上好思政课,要将其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委书记定期主持思政课研究工作,亲自讲授“开学第一课”,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格局。组建思政宣讲团,利用微博、微视频、公众号等方式宣传思政课的重要意义,营造重视思政课和尊重思政课教师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提高思政教师的职业声望,增强思政教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增强思政教师职业获得感

完善评选表彰制度,让优秀思政教师获得与其付出相对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肯定。定期开展教学名师、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活动;开展思政精品课程及教学示范评比、思政教师基本功比赛,对获奖者进行精神和物质等多方面的奖励;在区域最美教师、优秀教师、首席教师评选中开设思政教师评比渠道;在评选表彰活动中,不仅要表彰思政课教师个人,还要表彰团队,不仅要表彰优秀青年教师,还要表彰为思政课建设长期默默奉献的中老年教师。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引导广大思政教师向优秀学习,形成人人争上游的良好氛围,对于塑造和宣传思政教师良好形象、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大有裨益。

(二)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1.严把思政教师入职关

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素质和教育热情的人才引进教师队伍,是提升思政教师认同感和责任感的重要基础。教育部门要严把思政教师的入职关,综合考察教师的专业素养,将最愿意且适合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引进岗位。

2.健全职前职后培训体制

一是,强化培训,促进新教师成长。建立稳定的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制度,为培养思政课教师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加强与师范类大学合作,采取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方式,搭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学习平台,通过教学研讨、专题讲座、社会考察、网络学习、继续教育等方式,开阔教师的视野和格局,厚植理论基础,提升思想政治修养,锻造专业素养,快速促进新教师向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的转变。

二是,搭建平台,培养知名教师。利用政治学科名师工作室、道德与法治首席备课室等平台,培养学科带头人以及学术骨干,建设优秀的思政教师团队,发挥他们的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引领作用,以“师徒结对”“青蓝结对” 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三)强化教师自身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科学角色定位,做好职业规划

认同感和责任感的提升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环境和氛围是外在影响,自我认知的加强是内在关键。思政教师要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灵魂课程,因此要有坚定的职业自信、高度的职业认同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理直气壮站好思政讲台。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修养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思政教师做的是铸魂育人工作,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研读,加强党的最新理论学习和“四史” 学习,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学习,在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理念、涵养道德观念上下足功夫,以高度的理论自信提升职业责任感,真正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素养

在“双减”背景下,思政教师要加强备课,不断发掘具有时效性的教学资源,将课本知识与社会时政热点资源无缝对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探究式教学、实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用真理的强大力量教育引导学生,打造学生想听爱听的热门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成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程。

4.勤于实践,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充分利用身边特色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如在吴玉章故居、卢德铭故居、江姐故居开展革命文化研学旅行;在荣县千万级网红“蜀中桃子姐”真实接地气的生活中挖掘创业故事,获取精神力量;结合我国当前的脱贫攻坚、抗击新冠疫情的现实开展志愿服务,等等。让社会大课堂成为丰富的教学素材,使思政课既有深厚的理论,又有生动的社会现实,让教学更加富有感染力和活力。鼓励学生带着思政小课堂中的困惑走进基层、深入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寻找答案,让理论知识真正入脑入心,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中引导学生树立鸿鹄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认同感教师职业责任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