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起来,绿化山区”:新中国成立后西沟村的植树造林运动(1952—1972)

2023-01-03 02:23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互助组植树造林社员

王 劼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黄河文化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2)

一、新中国成立前西沟村的自然环境

西沟村是全国劳模李顺达、申纪兰的家乡。1943年2月,在李顺达的首倡下,其与村内另外五户贫苦农民成立了互助组,最先在边区“组织起来”,开始互相帮助、共同劳动、生产自救、渡过灾荒。新中国成立后,在原互助组的基础上,西沟村成立了西沟农林牧合作社,社员们在李顺达的带领下,经过不懈努力,在农林牧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享誉全国。

西沟村地处上党盆地以东、太行山腹地,现属长治市平顺县管辖。在历史上,受自然和交通条件所限,西沟村经济较为落后。村境内沟壑纵横,山梁交错,平地及缓坡地形较少,大部为山地,境内有大小山头332座[1]27。新中国成立前,受自然环境的限制,西沟村的林业生产欠账较多。按照李顺达的话来说,西沟村的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过去一棵树也没有。遍布西沟村的荒山秃岭植被少,坡度大,水土涵养能力极差,不仅难以耕种,而且一到雨季就洪灾频发,冲毁农田庄稼。当地歌谣这样形容道:光山秃岭和尚头,十人看见九人愁,牛羊无处放,柴草没处凑,山干地瘠薄,穷人没熬头。李顺达回忆道:“我家逃荒来在这里的时候,四面都是光山秃岭,不用说长树,就是草也很少。那时,我才十五岁,有一天,俺娘叫我上山打些柴做饭,南山北山跑了个遍,鞋磨破了,脚也磨起了泡,到天黑只割了一大把草。”[2]这样的自然条件不要说发展农业生产极为困难,就是一般的居住也不适合,人们普遍贫穷落后,生存极为艰难。

二、西沟村造林运动的政治背景

(一)组织起来:全国首个互助组的诞生

1941—1943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在最困难的阶段,太行根据地受到日寇反复扫荡,经济极为艰难,再加上灾害频仍,平顺县一带有的地方颗粒无收,不少根据地军民靠采树叶,挖野菜充饥。为了支援抗战,帮助根据地人民渡过灾荒,1943年2月,李顺达响应边区政府“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与五名贫苦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织,即李顺达互助组。互助组成立后,组内各农户开始在生产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接济,通过互助,渡过了春荒,同时保证了生产支前有条不紊地进行。李顺达互助组的成立也带动了平顺县互助运动的发展。到1947年7月,全县共成立互助组427个,互助组也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包工、合伙、计工、变工等形式,保证了农业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前线[1]3。

李顺达互助组开创了生产互助的先河,不仅对根据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也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甚至影响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化运动,意义重大。1951年5月15日,李顺达互助组把成立八年来的进步向毛主席汇报,山西日报就此还发表社论——《西沟村由穷变富的道路就是广大农民的方向》,西沟村成为当时农业领域的一个典型。

(二)领袖指引:在太行山上多多种树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作为党的领袖,毛泽东对全国的农业生产极为牵挂,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指示。农林牧副多业综合发展是毛泽东农业思想中的核心要义。无论在什么时期,毛泽东都非常关心林业发展问题。1958年8月,他在北戴河会议上指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1958年10月31日,他在《关于发展养猪事业的一封信》中指出: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这是完全正确的。[3]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组织全国首批农民参观团到天津参观工农业展览会。会后,毛泽东接见了李顺达等人,并鼓励他们在太行山上多多种树,把地种得好好的,让玉米长得粗粗的,南瓜长得大大的。

1950年9月,李顺达作为劳模前往北京,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在会议期间,毛泽东再次向李顺达提出了绿化山区的殷切希望:中国的山地很多,南方有大别山,山西有太行山、吕梁山,就是到了社会主义也不能不要山区。你们住在山区要好好建设山区,绿化山区,将来把山区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李顺达第二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在此期间又提到了绿化山区的问题。

面对毛泽东的鼓励和嘱托,绿化荒山成为李顺达工作的重要内容。多年后,西沟大队党总支在汇报农业学大寨的经验时提道:1951年,我们办起了合作社,开始建设新山区。面对这大大小小三百多座秃山头,里里外外二百多条乱石沟,建设山区,从何下手呢?毛泽东关于“绿化祖国”的伟大指示照亮了我们的心。要打粮,得先保住地,要保地,得先治好山,治好水。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建设山区必须从这里着手[4]。领袖的嘱托像一盏明灯,为西沟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苏联之行: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之路

为了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先进经验,1952年4月,中央组织中国农民参观团到苏联参观学习。李顺达作为新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成为代表之一。

这次访问使李顺达大大开阔了眼界,获得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参观团先后访问了苏联的五个加盟共和国,到访了集体农庄、工厂、学校、拖拉机站、电站等地。在震撼于苏联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的同时,李顺达特别关注了苏联地处山区的集体农庄。他饶有兴趣地听取了苏联山地生产的报告,参观了山区的农业发展成果。在西伯利亚,他看到了茂密的森林和先进的木材生产方式,学到了植树造林、绿化山区的方法和经验。在格鲁吉亚,他看到这里的农庄将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相结合,用林牧副业的收入换回粮食,生活就像平川一样好,很受启发。

1952年10月7日,李顺达回到西沟村,紧接着就在党团员会议上传达了到苏联访问的情况。在社员大会上,李顺达向社员们汇报,在西伯利亚这样的地方,苏联人民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已经将其改造成为木材生产基地。而在格鲁吉亚,通过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当地人民逐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汇报结束后,李顺达满怀憧憬地告诉社员们,西伯利亚和格鲁吉亚的今天就是西沟村的明天。苏联见闻对李顺达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对西沟村的前进方向做了深度思考,并促使当时西沟村的领导层对之后的生产建设进行了长远规划,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山上青松山下柏,山上青松核桃沟,河沟两岸种杨柳,梯田发展苹果树,西沟村发展农林牧。当年秋后,李顺达就着手开始运用在苏联学到的经验,将憧憬变为现实。

三、集体化时期西沟村造林运动的探索

(一)坚定信念、不怕挫折

西沟村的植树造林活动其实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前。早在互助组时期,除了“组织起来,渡过灾荒”外,人们还在山坡上零星种植了山桃、山杏、核桃等树木,到了1948年时,已集体造林110亩,个体造林127亩[1]68。1951年底,长治地区试办十个农业合作社取得成功,粮食平均亩产较上一年度增产27.5%,且普遍超过各自村内最好的互助组,证明集体化的方向是正确的。这年年底,长治地区就掀起了办社高潮。1951年12月10日,在李顺达互助组的基础上,西沟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李顺达为社长,申纪兰为副社长。次年春天,在李顺达、申纪兰等人的带领下,西沟村开始了在荒山上植树造林的运动。

1952年3月,李顺达带领社员们在山上种下了300亩树苗,但这次开局并不顺利,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树苗成活率很低。这次植树活动首战失利,对社员们的积极性影响很大。曾任西沟大队副队长的张买兴回忆道:“第一年松树籽就没上来。原来有个老支部书记马何则和李顺达上山查了,都说没上来,找找还活了一棵,活一棵就能栽,就重栽……当时那十分困难,老的、小的都上山,凡是能动的都去。那会搞绿化,那会山上甚也没有,没有树,老百姓困难。都是石头山,土很薄,基本都是石头。有点土都种了地了。山上栽树很困难。这个绿化当时人还想不通。当时绿化不是搞生态环境,是要挣钱,树长大能卖上钱。”[5]102在当时,人们更为看重的是能带来直接收益的农业生产,观念主要还是“以农为主、以粮为纲”,种树的首要动机并不是为了绿化荒山,搞好生态环境,而主要是为了经济增收。但西沟村的自然条件恶劣,山上石头遍布,缺乏土壤,植树造林难度大,要在短期内见到经济效益很难。

但是李顺达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和失败吓倒,耐心地向村民解释开导。他对群众说:“哪怕是活了一棵树,也证明咱西沟村的山上能长树,种活一棵,就不愁一坡。”[1]68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坚信植树造林是西沟村发展生产的必由之路。

(二)坚定信心、科学造林

西沟村经过组织社员上山调查,发现松苗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有些社员对植树造林的意义认识不足,不注意播种质量;第二,技术上没过关,有的播种太浅,被乌鸦、山雀等刨吃了树种,有的播种太深,当年树苗不能露头,冬天即被冻死;第三,就坡播种,树种不能抵御山水、山洪冲刷;第四,旱情严重,旱死了一部分小苗[6]39。找出问题后,西沟村党支部认为,一方面是群众认识和觉悟不够,不能正确认识到植树造林的意义;另一方面是缺乏技术。为此,他们一方面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专家,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植树造林的技术。

李顺达给社员们算了一笔账,西沟村人多地少,要论耕地,每人平均不足二亩,但如果算上山地,每人平均能有二十多亩,是守着这一亩多地还是在二十多亩地上做文章?只有通过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才能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洪水侵蚀,从而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教育,社员们逐渐认识到,西沟村要想发展,不能光看眼前利益,应当综合考量,长远打算。为了提高植树造林的技术,李顺达组织社员到同为平顺县先进典型的羊井底公社参观学习,向造林典型武侯梨请教,还请来了正在羊井底蹲点指导的林业部专家郝景盛。郝景盛来到西沟村后,通过实地勘察,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对西沟村高山、低山、远山、近山、背坡、阳坡、沟洼、滩涂分别规划,因地制宜地用不同方法栽种合适的树种。通过专家指点,社员们很快掌握了科学的植树方法,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次年春季,播下的树种一次出苗率就达到90%以上。

在加强植树造林的同时,社员们也加强了对林木的管护,把护林和造林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初级社时期,林木管护内容被列入社员公约,管护仍以自觉为主,到了高级社时期,林木成为集体财产,西沟村开始设有护林员,为林木管护配备了专门力量。在管护措施方面,规定每片荒山播种后,将其明确标示为禁坡,人们不得进入其中放牧、割柴草、开荒、狩猎,不得在坡内和附近燃火吸烟等,违犯的酌情罚款和扣工。此外,西沟村还注重树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1969年,小花背山坡曾因干旱发生大面积的松毛虫害,西沟生产大队一方面发动男女老少社员和学生上山捕捉,另一方面及时上报灾情,请求国家支援。对于一般的病虫害防治则采取主动预防和重点消杀相结合的方法,最大程度减小病虫害影响。

(三)艰苦奋斗、坚持不懈

通过教育群众,坚定了大家植树造林的信心,西沟村的造林运动走上了快车道。1953年冬,李顺达、申纪兰带领社员们开始在西沟村一个叫小花背的山头上挖鱼鳞坑,为次年的造林活动做准备。

小花背山势陡峭,岩石裸露,离村有七八里路,上山没有路,人们就抠住石头向上攀爬,每日早出晚归,吃在山上,干在山上。曾任西沟大队副队长的张买兴回忆道:“当时那个也是,头一年灾荒,老李也是全村都发动(种树)。那会生活很困难,早上吃上疙瘩(将玉米面捏成饼状,放入小米粥中熬熟),把疙瘩从锅里捞起来,到火上烤一烤,装到身上,上山。那是中午的干粮”。[5]102冬天的太行山上天冷风大,人们带上山的干粮常常被冻得冰凉坚硬,难以下口,社员们索性饿着肚子干活。

他们先把遍布石头的山坡上硬生生地“啃”出一个个鱼鳞坑,然后坑内填土,坑外用石头垒好。每个坑要达到长130—170厘米,宽60—90厘米,深50厘米以上的标准。在当时,一个强劳力一天最多只能挖八个鱼鳞坑,而每造一亩林需要挖三百多个鱼鳞坑。山坡上没有土,社员们就从沟底挑土上山,进行抓土窝种。有的山坡坡度较陡,为了在这样的坡上种树,人们先在坡上挖几个脚窝站稳脚根,然后在可探到的地方种下一窝窝松籽,而后再挖几个脚窝,再前进一步。西沟村村民马志勤回忆道:“老李、老申两个人领导,叫老百姓,社员组织上,大的小的(人),装进松子,装上小口袋,使攫(刨坑)。那会都是大攫,没有小攫,(不好用,就)使镰,小镰子,一个人拿一个镰,一个小洞点点(籽)。去了山上(点籽),去了不能点得多了,就把松子搁小口袋一掏,拿进去三四个放进去按住”。[5]101

对于当年的奋斗历程,申纪兰回忆道:“这个小花背,圪针背,是我们去播树种的两座山。我们过去就不育苗,就是播种哩,播松柏籽。一个人一天播一斤种,计算好了都,李顺达数了数一亩有多少棵树,需要多少树种,我们走遍山流遍汗,瞧这山上这树……我们真是艰苦奋斗精神,流血流汗,建设社会主义”。[7]120西沟村人民正是用这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用一个冬天的时间,硬生生地在山坡上刨出300亩鱼鳞坑。经过几年的奋战,小花背几千亩的山头上全部绿化完成。此后,西沟村一年连着一年,一坡接着一坡坚持不懈地封山造林,成效显著。1949—1961年西沟生产大队林业发展情况,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自新中国成立后至1961年,西沟村累计造林面积近万亩,其中在用材林方面,1953年造林面积最多,达到1500亩,1961年最少,为300亩,平均每年造林700余亩。从种植数量上看,1954年最多,为9万株,1959年最少,为2万株,平均每年5万株左右。由于绿化成绩突出,西沟村在荒山上植树造林的事迹影响了全国。1960年,全国林业现场会议在西沟村召开,推广西沟村植树造林的经验,西沟村开始成为全国林业战线的典型和标杆。

表1 1949—1961年西沟生产大队林业发展情况表[8]167

(四)多样并重、协调发展

由于生长周期较长,用材林不能很快转化为经济效益,为了提高社员收入,西沟村在种植用材林的同时,也开始了经济林的建设。

1952年,李顺达在访问苏联期间,对集体农庄里硕果累累的场景印象深刻,在苏联就学会了嫁接苹果的技术,之后苏方还送给他一套嫁接苹果的工具。回到西沟村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李顺达和社员们一同做出了“山上青松山下柏,山上青松核桃沟,河沟两岸种杨柳,梯田发展苹果树,西沟村发展农林牧”的长远规划。从那时起,西沟村开始引种苹果树。

种苹果树过程繁复,颇为费工。据《西沟村志》记载:在河滩种苹果树,首先要挖一个1.3立方米的坑,挖去石头石渣,然后从远处担上肥土填满,再浇上水,每栽一棵果树,要担30—40担土,用2个多工日[1]105。关于栽种过程,申纪兰回忆道:“就在河沟,河滩,不是变不成良田?就打上一米高一米宽一个坑,(栽)一个苹果树。一天打两个坑这是定额,打成坑再推上土填起来,七十担土才填起这个坑来,我们栽一棵苹果树得好几个劳动力,那真是流血流汗,真是不容易呀。一共种了300亩果园……”[7]122西沟村苹果树发展情况,见表2。

表2 西沟村苹果树发展情况表[8]167

从表2可以看出,自1953年起,西沟村开始引种苹果树,起初数量不多,到了1958年发展为300亩,翻了20倍,到1961年数量又翻一番。除苹果树外,西沟村还因地制宜种植了核桃树、梨树、杏树等。随着林业的发展,各项果类产品也不断增加。1957年,西沟村的果类产品只有0.0325万公斤[1]107,到1962年,西沟村拥有经济树种4.26万株,干水果总产量达到0.7万公斤,果树种类主要有苹果树、核桃树、红枣树和黄梨树。[8]194-195至1967年,西沟村各种果品产量达到40多万公斤[1]107。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不仅为西沟村增加了收入来源,提高了社员们的经济收入,而且丰富了社员生活,李顺达在苏联集体农庄看到的美好图景正在西沟村逐步变为现实。

不仅如此,西沟村还将经济林建设纳入造林规划,根据“阴坡松柏阳坡椒,山腰梯田五果香,河床两岸栽杨柳,阴沟背坡栽核桃”的树木生长习性,确定了造林和种植果树的区域和指标[6]37。通过有序规划,西沟村将经济林和用材林并行发展,在林业建设方面做到了协调有序、循序渐进、效益明显。西沟公社西沟生产大队林业生产发展规划指标,见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西沟村对全村林业发展分别制订了五年规划和十年规划,从植树的树种、面积,到经济效益指标,再到幼林培育、树苗管护的目标任务一应俱全。在五年规划内,对每一年具体发展指标的制订也极为详细,同时该规划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既不保守也不冒进,在保持木料树种植规模的同时,适当增加生产树即经济树种的比重,反映出二者在西沟村建设过程中协调发展的思想。

表3 西沟公社西沟生产大队林业生产发展规划指标[8]194-195

(五)生态受益、经济获利

通过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西沟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产生了切切实实的效益。

首先是生态效益。西沟村地处太行山区,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是光山秃岭,山上无草无树,沟里无土无水,再加上山多坡陡,水土流失严重。通过植树造林,山上的林木起到了涵养水源、截留土壤的作用,结合打坝治沟等措施,使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大减少。过去,这里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一遇暴雨,山洪滚滚而下,冲房又卷地。现在,由于封山育林,西沟村人民已经控制了水土流失,基本上做到了土不下山,水不出沟,为农业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植树造林的生态意义,申纪兰也回忆道:“那会儿山上就没有一点(树),下上雨来呀,哗哗就都下来了,这会儿这水就下不了山。水不下山,土不出沟,长期在这,这空气好。”[7]122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不仅改变了西沟村水土流失的状况,也改善了当地空气质量,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效益。

其次是经济效益。从初级社的时候起,西沟村就提出“山区要想富,发展农林牧”的口号。林业生产的发展,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给农业的增产创造了条件,而且给国家提供了木材,增加了集体收入,成为西沟村收入的重要来源。

1957—1960年,西沟村之前栽种的树木逐步开始产生经济效益。通过十几年的不懈造林,山上培植了万亩松柏林,沟壑、山梁栽上了一百多万株用材树,还有核桃、花椒、苹果园,西沟村在1971年三十四万元的总收入中,有十多万元来自山林、果木和其他副业[9]。

不仅如此,植树造林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也极为可观。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由于山上种树,保持了水土;发展畜牧,增加了肥料,抓了工副业,提供了资金,增添了机械;不但没有影响农业生产,反而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粮食亩产由一百来斤提高到八百斤,经济效益随着多种经营的发展而逐年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总收入逐年上升,由办社初期的三万多元,上升到二十三万多元,增长了近七倍[6]54。可见,西沟村不仅通过发展林业增加了经济效益,又通过林业反哺农牧业,从而走上一条农林牧副综合协调发展之路。

通过不懈的努力,西沟村在全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1971年,全国林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在西沟村召开。会上,西沟村与长治县的林移村、辽宁省赤峰东方红林场、河南省鄢陵县一起被评为全国林业战线四面红旗[1]17。此时的西沟村已成为全国农业、林业两条战线上的标杆与旗帜。

四、西沟村植树造林运动的历史经验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西沟村的植树造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实在在地产生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使西沟村成为全国林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通过考察西沟村植树造林运动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历史经验。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村党支部是西沟村造林运动的领导力量,党团干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思想先进,眼界开阔,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为社员们做出了表率。李顺达早在1938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倡议下,西沟村最早成立了互助组,带领其他几家农户发展生产自救,渡过灾荒,也是在他的领导下,西沟村走上了绿化荒山的道路。而西沟村另一位代表人物申纪兰也在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思想先进,无论是成立互助组,还是带领妇女们积极劳动,争取同工同酬,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不仅如此,他们还有着超越一般人的觉悟和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对于西沟村的发展方向,他们比一般人考虑得更为长远。广大西沟村人民正是在他们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二要坚定信念。西沟村的自然基础极为有限,山上石厚土薄,本就不适宜植树。李顺达等社队干部带领群众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绿化荒山的运动之中。而此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大家费尽心血,树苗成活率却不高;另一方面投工数量大,却在短期内见不到效益,有的社员开始有了消极懈怠的思想,认为在荒山上下功夫不如实实在在种上二亩地。面对这种思想,李顺达、申纪兰等同志给社员上政治课,算经济账,同时身先士卒,做好表率,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使大家坚定了思想,统一了行动。同时,西沟村还详细制定了每年的造林指标,将各个指标细化到每一年度、每个树种,第一个十年规划之后还有第二个十年规划。正是在这种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精神引领下,西沟村人民将绿化荒山事业延续至今,成效卓著。

三要艰苦奋斗。西沟村人民的植树造林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是童山秃岭,山坡上少有植被,仅有灌木和杂草。李顺达对少年时期上山拾柴的回忆就是当年西沟村自然面貌最真实的写照。在造林过程中,山路陡峭难爬,他们便攀着石头移步而上。山上石厚土薄,他们就用攫头、铁锹硬生生地在山坡上啃出一个个鱼鳞坑,发动社员从山下挑土上山。植树地点山高路远,社员就自带干粮,一干就是一天,常常因为干粮冻硬而饿着肚子劳动。在陡坡上,稍有不慎就有坠落的危险,他们便在坡上挖出一个个脚窝,踩着脚窝把种子洒向陡坡崖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到了1970年,西沟村造林面积达到一万二千亩。西沟村人民只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绿化了全村近一半的面积,如此傲人的成绩只有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取得。1960年和1971年,两次全国林业会议在西沟村召开,正是对西沟村人民艰苦奋斗的充分肯定。

四要尊重科学。西沟村植树造林的成绩不仅依靠艰苦奋斗,更依靠顺应自然规律,运用科学技术。在首次植树树苗成活率不高的情况下,西沟村党支部认真查找原因,之后他们请到林业专家现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规划,“河滩地和梯田种庄稼,远山高山种松柏,近山低山种五果,向阳坡做牧坡”,分区域种植适宜的树种,他们还改进植树方法,通过学习和自我创新,将传统的条播、穴播和西沟村人民自创的块播、镰播相结合,运用鱼鳞坑、卧牛坑等保持水土,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在长期的造林过程中,西沟村人民没有只凭蛮力埋头苦干,而是实事求是、顺应规律,运用科学技术,找准奋斗方向,通过苦干加巧干,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沟村的植树造林史是集体化时代的一个缩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为我们巩固脱贫成果,也为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是共和国历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

猜你喜欢
互助组植树造林社员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柳青的创业史
植树造林 保护家园
祖孙“互助组”创业温暖人生路
国际小母牛项目实施中农业综合服务探讨
植树造林绿化浙江大地
植树造林共参与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