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视角下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3-01-03 02:48朱天聪张虎翼
民航管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民机产业链竞争力

□ 朱天聪 张虎翼/文

(作者单位:朱天聪,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张虎翼,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

民用飞机是一个国家工业文明和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研制和发展民用飞机(以下简称“民机”),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牵引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十分显著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辐射效应。因此,许多国家都将民机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给予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以抢占民用飞机市场份额。

在中国,民机产业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自主研制的ARJ21-700新支线飞机已实现批量生产交付,C919大型客机也由项目研发过渡到适航,中国民机产业实现了由无到有的历史跨越,正处于从有到强的蓬勃发展阶段。但也应注意到,随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也遭遇逆流,中国民机产业发展面临国外航空制造巨头的打压和遏制,从长期来看,这种态势将不会改变。为确保中国民机能够顺利跻身国际航空市场,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亟需提升,从而推动国际民机市场由空客、波音“AB”双寡头格局向空客、波音、商飞“ABC”三足鼎立格局演变。

民机产业链建设优化是提升民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民用飞机项目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全生命周期包括飞机设计、总装制造、试验试飞、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环节,同时在其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数百万零件,涉及数千家供应商,具有产业链长度长、复杂度高等特点。因此,民机产业竞争力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形成富有竞争力的民机产业链。对此,可以从产业链视角出发,通过固链、补链、优链、强链等措施构建民机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高民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民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带动中国民机产业的整体发展,实现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一、产业竞争力文献综述

产业竞争力指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特定产业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该产业在生产效率、持续获利能力、市场满足率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1。从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来看,其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在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中,比较优势理论2、竞争优势理论3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形成了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随着对产业竞争力研究的深入,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评价以及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升对策分析等方面。在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方面,Stavropoulos4以中国为例,分析了环境法规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作用机制。Singh等5分析了影响印度电子制造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并通过TISM-AHP方法解释了各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确定各因素的影响权重;在产业竞争力测度、评价方面,杨头平和潘桑桑6从基础竞争力、显性竞争力、潜在竞争力三个层面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对中部六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度量,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胡璇等7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以及类别划分;在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方面,张二震和戴翔8从利用外资的角度分析了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策略。沈丽丹和李本乾9从政策角度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指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路径。

当前,世界格局动荡变革,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在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中,如何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之一10。从产业链角度对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的研究中,Lii等11分析了供应链整合、创新导向、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之间的影响和作用,指出如何通过创新导向实现供应链整合,在此基础上提升企业竞争力。Montshiwa12将供应链合作能力作为产业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建立三阶段竞争优势模型,分析供应链合作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在国内,曹邦英等13基于产业链、供应链双链视角,探讨了区域协同发展与双链稳定性提升的内在逻辑,分析了城市竞争力提升路径。黄光灿等14分析了当前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从产业链角度提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思路。

可以看出,在产业竞争力研究中,部分研究是从宏观出发,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解释了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提出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部分研究则是从微观出发,聚焦于某一具体产业,如农业15、文化产业16、电动汽车产业17、集成电路产业18等,针对特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对该产业的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有参考价值、有借鉴意义的发展对策。

对于民机产业而言,中国民机产业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产品由单一型号、单一状态向多型号、多状态转变。在对民机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的现有研究中,大多考虑了影响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如,何平等19从资源、技术、市场三个维度对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邓砚谷等20则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于中国航空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少有研究从产业链角度对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但在大国博弈局势加剧以及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民机产业链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基于产业链视角提升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已成为中国民机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本文聚焦于中国民机产业,通过钻石理论模型对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探讨中国民机产业当前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从产业链视角出发,通过固链、补链、优链、强链构建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推动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提升。通过研究,推进中国民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稳定高效,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

二、基于钻石理论模型的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钻石理论模型建立

钻石理论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其主要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该模型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政府”六项要素,其中,前四项为主要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构成了模型的基础,后两项则为辅助因素,之间相对独立,但对前四项因素具有作用关系。主要因素、辅助因素以及要素间的作用关系共同构成了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钻石理论模型

(二)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要素分析

1.生产要素分析

在钻石理论模型中,生产要素可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其中,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资本、非技术工人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才、科研机构等21。对于中国民机产业而言,其竞争优势不是自然获得的,而是需要持续的大规模投资不断培育、升级高级生产要素。在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方面,作为中国商用飞机项目的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已形成“一个总部,六大中心”的整体布局,在设计研发、总装制造、试验试飞、客户服务、适航取证等方面具备相应能力,基础设施完善,科研实力强劲。在人才方面,专业人才的培育是中国民机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目前航空人才短缺和科研人才流失现象突出,如何培育人才、留住人才,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体系也是影响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需求条件分析

在需求条件方面,钻石理论模型主要强调国内市场需求的重要性,其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于民机产业,中国已成为全球除美国外最大的民用飞机市场,根据《中国商飞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年)》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航空市场将接收50座级以上客机9084架,价值约1.4万亿美元,预计到2040年,中国民用飞机机队规模将达到9957架,占全球客机机队比例达22%,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航空市场。因此对于民机产业而言,中国国内市场需求强劲。

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民机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已初具规模,为实现民机项目协同发展、达成民机产业集群效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中国商飞公司官网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中国民机项目有I类供应商40家、II类供应商25家、III类供应商57家以及3家协作单位,能够在机体材料、机身结构、动力系统、机电系统、航电系统等方面为民机项目提供支持,相关及支持性企业实力强劲。此外,2020年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启动,产业园汇聚了民机研发、制造、运维、服务等相关企业,中国民机产业集群效应也初步形成。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分析

企业战略、结构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中国商飞作为中国商用飞机的主制造商,其企业战略、结构是中国民机产业能否取得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可以看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商飞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也应注意到,中国商飞作为一家新兴的龙头企业,其生产、服务和管理能力也存在一定不足,其企业战略、结构仍需持续优化。

在同业竞争方面,中国民机产业则面临着十分激烈的国际竞争。民机产业具有高度国际化与强垄断性、高科技与高投入、长周期与慢回报等特点,行业壁垒极高22。在当前国际市场上,波音和空客凭借丰富的机型、过硬的技术实力、可靠的产品质量,已成为民机产业的领跑者,在国际民机市场上形成了双寡头格局。因此,中国民机产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将要面对的竞争压力较大。

5.机会分析

机会对于产业发展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同时其也不受人为因素的控制,可以认为是钻石理论模型的外生变量。对于中国民机产业而言,当前也面临两大机遇,一是波音737MAX接连发生空难,致使737MAX停飞,为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的发展带来了时间;二是新冠疫情爆发给航空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但在冲击之下中国民航业率先复苏反弹,为中国民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空间。

6.政府作用分析

政府政策对于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机产业在“重军轻民”的环境下艰难起步,新世纪以来,中国民机产业政策支持不断加强,民机产业快速发展。首先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确定了大飞机重大专项;2016年,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推动民用飞机产业化;202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期目标纲要》中,进一步明确将重点推动C919大型客机示范运营和ARJ21支线客机系列化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发布、实施,推动了中国民机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分析

通过钻石理论模型对中国民机产业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中国民机产业发展具有多重优势。一是从中国民机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中国民机产业生产要素完备,基础设施完善,科研实力强劲,具备相当规模的支持性产业;二是从政策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对于民机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三是从发展机遇角度来看,波音737MAX停飞和新冠疫情爆发为中国民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四是从需求角度来看,对于民用飞机,中国国内市场需求强劲,发展前景广阔。

但也应注意到,当前中国民机产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一是从民机产业角度来看,国际民机市场呈现双寡头格局,波音和空客作为民机产业的领跑者,可能会对中国民机产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打压;二是从民机产业主制造商角度来看,大飞机生产制造短期内无法形成规模,尚未形成规模经济,距离达到盈利点尚需时间;三是从民机市场角度来看,面对同类机型竞争,中国国产民机优势相对有限,前期可能主要服务于国内市场,跻身国际民机市场仍需努力;四是从民机产业链角度来看,中国民机产业链存在产业链不稳、不强、不安全等问题,部分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仍需逐步提高。

因此,伴随着中国民机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民机产业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产业竞争力提升迫在眉睫。对此,可以从民机产业链视角出发,构建民机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实现民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稳定高效,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提升。

三、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分析

图2: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民机产业链是指在民机生产加工过程中,从初始原材料供应到飞机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链条23。加强民机产业链建设则是带动产业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培养人才队伍,最终实现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有力抓手。因此,针对民机产业竞争力如何提升的问题,可以从产业链视角出发,构建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在该路径中,主要包括固链、补链、优链、强链四个部分,具体如图2所示。

(一)固链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是由“链主”“链”“链上的主体”三者构成的统一体。其中,链主具有支配引导产业链系统发展方向的能力,链上的主体则处于不断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因此产业链并不是一直保持初期的形态,而是处于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断向新的平衡和稳定状态靠拢。

对于民机产业链而言,其具有产业链长,复杂度高等特点,链上主体的更换迭代更是难以避免,关键是在其演变过程中保证民机产业链的动态稳定,避免断链情况的发生。对此,一是要抓点,重点突出链主的主导地位,发挥其引导、带动的功能;二是要布线,实现由点到线的纵向整合;三是要构面,实现由线到面的横向整合;四是要结网,实现由面到网的侧向整合。

通过抓点、布线、构面、结网,可以达到固链的效果,实现民机产业链的动态稳定运行,其中,重点是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的全面整合。由点到线纵向整合是通过建立民机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链式连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链式结构,实现民机产业的核心整合,达到对战略性资源的协同、集成、控制,保持民机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由线到面横向整合则是围绕民机产业链的主导环节或关键环节展开,对具有相似产品或相似业务模式的企业进行横向整合,以此构建若干产业链子链,增加民机产业链横向上的宽度,扩大产业链相关环节的规模,实现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群体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增强民机产业链的稳定性。由面到网的侧向整合则注重于对民机产业链进行网络化、多功能化的拓展,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创建产学研用联盟或创新联合体,深入探索民机产业链发展的可能性,以提升民机产业链的竞争力。

(二)补链

与国外相比,目前中国民机产业存在关键设备对外依赖性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同时,还面临着国际市场断供、国外势力打压的风险。对此,只有攻克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实现对民机产业链的补充,才能扭转中国民机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在攻克关键设备方面,一是加大投资力度,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保证设备研发的稳定进行,同时给予试错的机会;二是建立动态计划管控机制,保证关键设备研发过程进度受控,避免项目延期;三是和供应商协同发展,积极发展培育供应商,并给予供应商产品迭代的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

在攻克核心技术方面,核心技术是引不进、买不来的,关键在于自身技术能力的提升,根本在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对此,一是培育价值导向的创新文化,摒弃“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态度,鼓励科研人才攻坚克难,增强科研人才使命感,激发科研人才勇于挑战的激情;二是培养创新领军人才,建立创新领军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民机产业核心技术选拔、培养创新领军人才,同时发挥创新领军人才团队效应,带动技术发展进步;三是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畅通技术成果转化路径,辅以成果转化效益分享机制,激发技术人才创新活力。

(三)优链

产业链运行优化是中国民机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针对中国民机产业发展现状,在优链方面,一是实现供需优化,确保供应链安全性和开放性相互协调;二是实现布局优化,围绕民机生产制造需要,打造产业集群;三是实现效率优化,提高民机产业链运行效率。通过供需优化、布局优化、效率优化,促进民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提高民机产业链运行效率。

在供需优化上,中国民机产业发展首先要坚持对外开放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内外资企业合力,推动民机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民机产业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构建多元化供应链体系,孵化扶持相关国内供应商,实现供应链安全性和开放性的相互协调。

在布局优化上,根据中国民机产业发展需要,构建“龙头企业—民机项目—生产制造—产业集群”模型。通过龙头企业推动民机项目稳定向前发展,在此基础上围绕民机生产制造需求,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大飞机产业园,助力产业集群效应的实现。

在效率优化上,分析影响民机产业链运行效率的相关因素,选取相关投入产出指标,以此衡量中国民机产业链运行效率,识别民机产业链运行效率较低的方面。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策略,促进中国民机产业链运行效率的提升。

(四)强链

民用飞机项目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的技术领域极广,包括冷工艺、热工艺、特设工艺、增材制造、工艺装备等多方面。对此,可以根据技术作用的不同以及技术成熟度的高低,建立民机技术体系,将技术划分为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并对不同技术采取相应的机制措施,加强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提升,强化技术应用,形成中国民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强链方面,可以聚焦民机技术体系,加强投入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前布局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其中,应用基础研究是民机技术发展的基本,是推动民机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在民机产业发展中,应深入开展符合中国民机产业特点和优势的应用基础研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加强民机产业应用基础研究投入,从根本上提升民机技术水平。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是民机产业技术发展的核心,是发挥民机产业优势的关键力量,通过重点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升技术成熟度,以促进产业发展提速增效,为民机产业发展赋能。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是民机技术发展的抓手,是推动民机产业重构的革命性力量,通过提前布局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推动民机产业高新技术发展,助力民机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实现民机产业的突破发展。最终,通过民机技术体系的建立,对民机技术进行分类并引入相应的机制措施,促进技术发展,强化中国民机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针对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通过钻石理论模型对中国民机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产业链视角构建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以期实现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在中国民机产业发展现状方面,通过钻石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当前中国民机产业发展在生产要素、政策、发展机遇、需求等方面具备优势,但同时在国际市场竞争、民机生产规模、民机产品竞争、民机产业链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劣势。对此,本文基于产业链视角构建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通过固链、补链、优链、强链提升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在固链中,通过纵向整合、横向整合、侧向整合实现民机产业的全面整合;在补链中,通过攻克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实现对民机产业链的补充;在优链中,通过供需优化、布局优化、效率优化,实现民机产业链的运行优化,在强链中,针对民机制造技术,建立民机制造技术体系,实现民机产业链的技术强化。

通过分析中国民机产业发展现状、构建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本文识别了中国民机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并从固链、补链、优链、强链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措施手段,有利于提高中国民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带动中国民机产业的整体发展,最终实现中国民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实现中国民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民机产业链竞争力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基于Stateflow的民机液压控制逻辑仿真与验证
民机环控系统压力传感器测试台的设计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中俄民机标准专题组第三次会议在上海召开
基于数字虚拟飞行的民机复飞爬升梯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