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以黔西南州贞丰县者相镇旗上村为例

2023-01-04 10:15姚天香袁晓文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
农场经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花椒田园建设

姚天香 袁晓文(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

一、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作用

(一)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的有效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省时提出了“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重要指示精神,为贵州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贵州省在乡村建设上频频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乡村仍面临缺资源、缺人才、缺服务、缺特色、缺活力等问题和挑战。为此,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方案》等文件,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注重系统集成,选取50个示范点先行先试,开启了乡村振兴开新局的热潮,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有效举措。

(二)加快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乡村建设要抓紧干起来,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贵州省的乡村建设经历了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到“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再到“四园四美”建设目标的这样一个进程,乡村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简单地复制过去的乡村建设模式已不适用乡村振兴的要求,必须要以特色田园建设为切入口,探索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西部地区一般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三)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支撑

贵州省脱贫攻坚成效斐然,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十四五”开局,如何巩固脱贫成果,确保群众不返贫、不致贫的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地方的脱贫成效还不够稳固,长效脱贫机制还不够健全。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载体之一,能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打好坚实基础。

二、旗上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例分析

(一)旗上村基本情况

1.贵州省远郊山区型乡村的典型代表

一是区位交通相对便利。旗上村位于贞丰县者相镇东北面,东临北盘江大峡谷,西接双乳峰景区、三岔河景区,距离镇中心10公里,距贞丰县城、都兴高速贞丰收费站约25公里,由乡道相连,车程约40分钟。区域内进村公路、通组道路和串户路相对完善。

二是特色产业基础较好。贞丰县属于典型的山地农业县,被誉为“中国花椒之乡”,花椒产业已成为贞丰县特色农业产业,种殖面积达8.1万亩。者相镇引进龙头企业贵州裕丰登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群众”的组织方式,推进万亩花椒基地建设。目前,旗上村种植花椒7800亩,有3000亩达到初产期,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带动农户391户,户增收2万元以上。其中,木角组有花椒388亩;种植水稻780亩(主要是红米和杂交稻);部分村民利用山(林)地多的优势,开展本地养殖,以自然放养为主,养殖黄牛400头、黑山羊120头。

三是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成立旗上村级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花椒和红米种植,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且注册了“布纳阿有机大米”商标,具有一定规模效益。2020年,旗上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累积25万余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94元。以构建种养循环产业为核心,是贵州省大多数不沿高速公路、不沿城镇中心、不沿交通枢纽的村庄可选择的一种模式,能对贵州省一大批远郊山区型乡村产业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2.喀斯特地貌下具有江南水乡神韵的典型代表

一是自然资源较丰富。旗上村土地面积26.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522.8公顷,水田316.73公顷、旱田206.0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15公顷。其中示范点木角组土地面积180公顷,耕地总面积为113.33公顷,水田60余公顷、旱田53.33公顷,西边高处有常年水源2处,可作为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旱改水”潜力较大。年平均气温18.2℃,平均降水量1320毫米,日照在1300~1400小时之间,全年无霜,日照充足,属于亚热带河谷季风气候,适宜水稻、花椒等亚热带经济农作物生长,周边尚无工业污染,是发展生态有机农产品的理想之地。另有山(林)地66.67余公顷,林地丰富。

二是生态优势较明显。旗上村四周山峦环抱,生态良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海拔在824米至1076米之间,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寨绿水青山环绕,梯田依次展开,田间溪流淙淙,瀑布点缀其中,优美的自然风景成为全村明显的特色。山峦峰林交织,有河流冲积坝子木角海子,山间有阶梯状分布的梯田及贯穿其中的溪流。以改善水环境、解决水问题、做好水文章为基础,打造喀斯特地貌下的山水田园模式,为贵州省大多数喀斯特地貌村庄打造山水田园提供样板。

3.传统少数民族村落的典型代表

旗上村共有722户3470人,常驻人口722户3470人,总人口男女比例为1911:1559,年龄构成为0~18岁741人、19~40岁1092人、41~60岁699人,61岁以上938人,是传统的布依族村寨,布依族占比100%,全村劳动力1743人,其中外出务工1215人。示范点木角组共有212户998人,主要劳动力中长期外出务工394人,占全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的32.4%。

一是民族风情浓郁。旗上村有着浓厚的布依民族风情,村寨内布依族语言、服饰、草药等文化元素富集,村民内部沟通交流仍以布依语为主。“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节日时打粑粑、扫寨、祭山、祭田等民俗,婚嫁迎亲时“唢呐对决”“山歌对唱”“压礼对词”等布依特色欢庆仪式保留较好,世代传承土布、蜡染等独特布依织染传统,相当部分村民从事土布织染,使用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布料缝制服饰。

二是农耕文化氛围浓厚。梯田交织、阡陌纵横、沟渠密布,有“四月八牛神祭拜”“吃新米”“开秧门”等布依族农耕仪式,处处呈现春种秋收、夏耘冬藏等农耕场景,传递出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以弘扬传承布依文化、筑牢发展“根”和“魂”为根本,蕴含了村庄发展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将为贵州省其他少数民族村落内涵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范式。

4.脱贫摘帽村的典型代表

一是群众积极参与。旗上村原为深度贫困村,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在脱贫攻坚中,群众参与发展、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根据木角组入户调研结果显示,虽然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较高,但留守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较高。从对示范点木角组的入户问卷调查结果来看,100%的群众愿意参与示范点建设,其中85%的群众表示愿意投入劳动,65.6%的群众愿意投入资金参与房屋、庭院改造和绿化,84.3%的群众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群众的积极参与为推进示范点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基层党组织完善健全。村支两委班子成员8人,平均年龄35岁,本科文化程度2人,大专文化程度4人,初中文化程度2人。全村共有党员51名,其中木角组有党员23名。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强,近年来两次被表彰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有由省、州、县、镇四级派遣工作人员16人组成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以及者相镇党委书记牵头负责旗上村乡村振兴工作,基层力量相对充实。

三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村通村通组路已全面硬化,示范点建有通村公路3条、“组组通”道路4条、基本农田建设机耕路3条。2018年实现移动、电信、广电云通讯全覆盖;2019年完成水、电改造。目前基础设施较完备,基本实现了路、水、电、讯全覆盖。所有房屋实施立面风貌改造,厕所以水冲厕所为主,占比60.8%,化粪池设置较普遍。木角组内建有公厕2座,38户铺设污水管网,建有垃圾收集池3个,布置垃圾收集桶100余个,建有小广场1个,连户路实现路灯全覆盖。旗上村是贵州省具有代表性的脱贫摘帽村,从深度贫困到脱贫摘帽再到乡村振兴建设,以激发广大群众内生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为重点,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人特色田园乡村,为全省其他摘帽村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路径选择。

(二)旗上村发展存在的短板

1.花椒产业有待提质

旗上村花椒种植规模较大,但管护投入成本高,管护困难。优质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不够,很多本地优质花椒种源未在生产中使用。栽培技术有待提升,长期使用有机农药(主要为除草剂)和工业化肥,农家肥没有得到有效使用,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产业链条有待延长,花椒产品多以干花椒为主,初加工水平较低,对花椒果皮、花椒叶、花椒籽、花椒杆等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规模效益还需进一步发挥。

2.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村内建筑布局不够整洁,污水处理系统有待加强建设,污水排放管道有待完善,农户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等习惯有待改善。分散式的禽畜养殖会产生粪污乱排乱放现象,对村容村貌影响较大,有待进一步规范。村民环境卫生仍需继续加强。

3.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示范点木角组水源分布广泛,水资源丰富,但灌溉渠道等水利设施相对缺乏,不能将生产生态水系串联起来。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需要优化布局。

4.公共服务有待完善

村民文化活动场地比较缺乏,示范点木角组的入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以上村民希望有活动场所,80%的村民反映村里收发快递、购买生活用品不方便,需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旗上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策略分析

(一)发展定位

聚焦花椒种植、梯田风貌、布依文化,围绕花椒特色产业、梯田农耕风光、布依田园村寨,打造“山水田园、椒香旗上”定位的特色田园乡村,成为一二三产业创新融合示范、山水田园村落建设典范、州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

(二)建设思路

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产业融合、改革示范,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在产业发展上整体按照“一心、两轴、四区”理念进行产业功能布局,以花椒产业为主导产业,以巩固红米、养牛产业为基础;在田园风貌打造上,以四季两色(夏季禾苗绿、秋季稻谷黄、冬季油菜绿、春季菜花黄,全年山地绿)的梯田风貌为重点;在水系打造上,利用示范点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落差,修建引水灌溉工程,将村庄、农田、沟渠和木角海子的水系连成一体,形成稻田阡陌纵横、水系密布的景观;在院落改造上,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从庭院改造、路边整治、围墙修整美化、沟渠绿化等方面入手打造和谐人居空间;在文化传承上,以传承布依文化和农耕风情为内核,瞄准“集成示范”,整合各方资源,塑造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乡土风格的田园建筑、宜居宜人的田园生活,努力打造契合乡土风情、富有地域风貌、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

(三)对策建议

1.做强特色产业

推动有机花椒种植示范基地提质升级,对花椒种植进行指导,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生产经营,逐步发展农产品初深加工,建设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推动贞丰县裕丰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贵州科学院轻工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形成创新研发、种植、加工、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传统及现代电商体验式营销的产业链模式,努力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竞争力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实现产业持续增收。推广“红米—油菜”轮种生产模式,利用山地、林地和秸秆发展黄牛养殖,拓展增收空间。引进成熟堆肥技术,秸秆养牛、牛粪肥田,实现种养循环,实现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良性循环。

2.塑造田园风光

利用示范点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落差,修建引水灌溉工程,将村庄、农田、沟渠和木角海子的水系连成一体,形成稻田阡陌纵横、水系密布景观,塑造田园水乡风光。以推进生态循环为目标,实施山水林田一体化生态修复改造。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大力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和低效林整治,逐步实施集中建房,让绿水青山更有“颜值”,着力指导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美丽乡村新格局。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开展“四拆”“一分三净五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清理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乱堆乱放、残垣断壁,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对特有建筑风貌的房屋进行改造,发挥老房子、老物件的历史价值,巧用废弃的旧物、废砖、废瓦加以改造,赋予乡愁、乡韵元素,打造小盆景,形成新亮点,美化环境,留住乡愁。

3.传承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元素,优化创新文化空间载体,对古建筑、传统民居等进行保护、修缮和恢复,建设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硬件”,形成文化节点,利用道路、水流等形成连接廊道,形成由文化节点和线性廊道组成的文化脉络。深层次进行挖掘、保护、展示和传承布依族节日、语言、服饰、草药等文化元素,尊重原有的“三月三”“六月六”布依族民俗风情,培养、挖掘、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布依文化。保护梯田风貌,依托特色红米产业,传承春种秋收、夏耘冬藏的农耕文化。保护农耕社会孕育的乡土文化,传承弘扬尊亲孝亲、崇德向善、忠孝仁义、俭约自守等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创建各类文明活动,大力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民俗节庆活动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乡村文化,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4.激发乡村活力

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项目实施、维护和长效管理中来。在坚持农民主体、农民利益优先和农村集体经济主导的前提下,构建项目共建、收益共享、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产业发展新机制,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带动作用,吸引社会多元主体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推动村民就业、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探索形成可持续的联农带农协同增收机制,并实现收益分配、就近就业。建立乡贤会、外出返乡人才库、致富带头人档案、乡土技能人才库等,通过微信群、QQ群,加强联系互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对接平台,鼓励各类人才下乡、返乡创业,推动更多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来到农村、留在农村。建立村庄发展顾问机制,鼓励专家顾问陪伴式服务,担当村庄发展智库。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培养种植能手、能工巧匠,提高本土人才存量。大力向试点村选派人才,对引进人才及县直部门公开招聘人员优先选派到乡镇锻炼,明确选派至相关试点村开展工作。加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设施有限配置、服务全面覆盖”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在村庄合理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文化活动场所、健身场地、快递服务等公共服务有效覆盖,满足乡村发展需要和农户生活需求。

5.建强村级组织

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全面振兴,加强村级党建,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选优配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带头人的村“两委”班子,采取“五个一批”方式选拔储备村“两委”候选人员,注重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村医村教、合作社负责人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进一步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大力发展党员,创新建立党员家庭户、党员示范组等,发挥农村党员及党员家庭的先锋、先导、先行作用。摸准摸透村情民意,创新推进“支部+族老”“支部+寨老”的治理方式,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规范作用,促进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村民自治、干群融洽,最大限度地发挥村庄治理合力。

6.创新综合示范

争取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实施“三块地”改革,探索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管理新机制,在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宅基地有偿使用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激发和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让农民分享到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成果。全面推进“村社合一”,组织社会力量结对支持示范村乡村振兴建设,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结语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产业振兴为抓手,以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为核心,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凝聚基层党组织合力,形成风貌协调、错落有致、田院融合的美丽特色田园,逐步建成宜人、宜居、宜业、宜乐特色田园乡村。

猜你喜欢
花椒田园建设
当前花椒价格走低 椒农如何积极应对
国内花椒产业进入低谷期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花椒泡脚好处多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韩城大红袍花椒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