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2023-01-04 17:58虞剑英胡碧玉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6期
关键词:生涯育人思政

虞剑英,胡碧玉

课程思政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各门理论和实训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1]。目前,高职院校需要加快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新格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除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外,还要通过思政教育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规划未来发展,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包含了“三观”建设、人格塑造及人生规划、职业理想等大量思政教育元素[2]。进行课程思政,促进其与思政教育融合,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效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是高职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类型,必须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高职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必须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坚定信心开好思政课,加快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一门对大学生影响深远的课程,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方向,甚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应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深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和途径,承担起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重功能,使其成为大思政格局中重要的一环,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2]。

(二)是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的必然要求

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国家对高职教育赋予重大使命,对高职学生寄予很大期望[4]。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高职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思考,缺乏对人生的规划。高职教育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就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不仅要培养学生高超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因此,高职院校实行课程思政势在必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落实课程思政,是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培养大国工匠这个铸魂育人工程的有效举措。必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三者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生涯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职业素养,增强职业能力。同时,通过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进步、时代责任结合起来,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

(三)是高职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代表,他们的理想、本领、担当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5]。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大学生虽然学业上处于劣势,对自己的人生缺乏一些自信和规划,但他们可塑性强,操作能力棒,创新意识突出。他们也期望拥有理想的职业生涯、崇高的职业成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为他们指明职业努力的方向、确定人生追求的价值、设计实现目标的道路选择是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要在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全面认知自己个性特质和职业环境的基础上,锚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科学设计生涯发展路径,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6]。

(四)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现价值引领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7]。从微观方面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落实课程思政,可以为课堂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宏观方面看,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本质上讲是要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目前,高职院校虽然都开展了职业生涯教育,但来自西方的理论基础强调个体满足和个人价值实现,很少考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与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因此我们要建设本土化的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将生涯教育写在中国的大地上,引导高职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中。只有贯彻课程思政,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本土化改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担当起高职教育应有的历史使命[2]。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

作为对高职学生影响深远的一门课程,很多高职院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目前还面临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如缺乏顶层设计以及本土化的理论体系、教师课程思政理念欠缺、评价体系不健全等。

(一)缺乏顶层设计,育人深度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自开设以来对高职学生掌握生涯方面的知识、提升就业能力、促进就业等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践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它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专业必修课。长期以来,课程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内容更偏重于达成知识目标,某种程度上割裂了知识和价值的统一。特别是受疫情的影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躺平”等现象十分突出。课程更多地偏重于就业实践指导,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等,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精神的培育,削弱了课程的育人价值。如何提升课程的育人深度是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的难题。课程思政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是基于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目前比较欠缺。首先,课程思政缺乏整体设计,目标不够清晰,课程体系不够优化,高度不够,考核不太明确,暂时无法摆脱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无法实现深度育人的目标[8]。其次,本土化课程理论基础薄弱,不能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做整体的教学方案,难以根据新时代国家的发展状况做最优的人才培养设计。再次,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单薄,缺乏整体系统的设计。实践教学的手段单一,和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合度不够,对学生的后续影响乏力。最后,课程思政缺乏顶层设计的考核方案,其育人效果无法评估,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缺乏本土化理论体系,价值引领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暂时还没有明确的学科门类,缺乏学科体系与课程文化的历史积淀。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其理论基础大多来自西方的特质因素论、生涯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这些理论最典型的特征是主张价值中立,强调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性格因素选择职业,实现个人价值。这种价值引导学生追求利益最大化,容易培养出典型的 “精致利己主义”者。生涯规划课程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不能实现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从而导致课程建设与高职教育中的文化融合和传承不够,难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思维方式和理论架构[2]。课程更多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如求职技巧、面试技能等,缺乏系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职业精神、价值观的引导。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够深入,缺乏主动的本土化研究,仅带领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外部探索就制定决策,课程思政融入有限,无法真正做到课程知识进头脑、课程价值促行动,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课程思政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还需要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做辅助。没有一脉相承的文化传承方面的延伸活动的后续影响,价值引领不能深入人心,学生就不能自觉地把自己的职业选择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联系起来。

(三)缺乏课程思政理念,教学实效不强

课程思政建设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因此,课程思政落实的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一般是由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承担。他们几乎都不是科班出身,专业背景与课程的关联性不强,多数是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开始上岗,加上本职工作任务繁重,几乎没有精力进行课程教学的精心设计。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没有深厚的专业底蕴,生涯理论创新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较弱,导致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传授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育人方面的考核缺少科学规范的评价,导致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内在动力不足[9]。

(四)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师生积极性不高

课程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教学效果具有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为减轻工作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大多采用单一的结果性评价,仅注重课堂表现和期末的卷面考评分数,忽视了学生对于职业认知的清晰程度、发展目标的规划和执行的有效性等方面的考核,导致课程和思政的融合仅停留在表面上,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丧失了课程的部分育人功能。对教师教学的考核评价,更多的是从教学规范、教学结果、学生评教等方面进行考核,很少根据课程需要达成的育人目标来设定评价指标,无法实现 “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难以走深走实,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顶层设计,增强育人实效

强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首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地位,把其作为课程建设和开发的基本思想和重要理论贯穿课程设计的全过程,明确育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其次,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的培训,让他们意识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时俱进地把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注重课程建设的思想性。将生涯规划课程目标对接国家发展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引导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时立足长远,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将自己的职业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再次,优化教学内容,做好系统规划,构建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三级育人目标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拓展教育载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变得有温度、有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发挥理论和实践的协同作用、线上线下的协同育人功能[5]。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职业精神的教育,让职业优秀人物、典型案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改进教学评价体系,突出育人目标的考核指标,让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突出育人实效。

(二)完善生涯理论体系,突出价值引领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快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的本土化改革。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动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让课程具有思想性和传承性,体现中国特色,拥有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彰显文化魅力,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其次,鼓励教师开展本土化的生涯理论研究,通过开发本土化的教材,创新生涯教育理念,摒弃西方职业生涯理论所倡导的“价值中立”和“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完善生涯教育的目标内涵,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涯教育本土化理论体系。再次,要坚持以知识传授为导向、价值引领为灵魂,依托课程思政,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拓展生涯教育的载体,丰富生涯教育的时代内涵,通过融入鲜活的案例,如优秀校友故事、工匠人物进校园等,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教育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激励和影响学生[6]。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把崇高的职业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完善的生涯理论体系还包括丰富的实践活动,生涯教育只有走出课堂、走进学生,才能让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深入人心。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思想引导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增强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自觉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强化对课程教师的专题化培训,加强生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通过培训提高其理论化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期待、高职学生的特点等进行本土化的生涯教育研究,探索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涯教育理论体系,让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更专业,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10]。辅导员常常是学生管理者又是生涯教师,天然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应充分发挥他们修身立德、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思政教育融入的方法和途径。应充分利用党团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载体,在课堂外打造受学生欢迎的生涯教育引导活动,如人物访谈、榜样讲座、参观考察、职业体验、模拟求职等,让生涯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更鲜活、更贴近学生实际。

(四)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推动深度育人

健全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走深走实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实现深度育人的重要保障。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起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形成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评价,细化具体考核指标,加强对教师育人指标的目标考核,与教师的晋级评优、职称评定等挂钩。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精神上的奖励[11]。其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科学评价体系。将过去对学生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调研情况、作业、计划书完成情况等,以综合考察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掌握和职业能力提升情况。综合性评价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企业实习、服务社会等,应结合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等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再次,完善教师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既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又要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思政的融入等进行系统的评价[12]。还要进行学生就业跟踪评价,即对学生的求职过程、实习经历或毕业后的生涯适应、企业的用人反馈等进行综合评定,以期构建多维度的教师教学科学评价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统筹规划,久久为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课程思政才能深入人心,课程育人才能落到实处,立德树人才能春风化雨,价值引领和精神培育才能润物无声。

猜你喜欢
生涯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的教书生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思政课“需求侧”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