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转向趋势与报纸版面设计创新

2023-01-04 10:07□文│汪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版面设计新闻奖版面

□文│汪 露 李 露

20世纪90年代,米歇尔断言公共生活正在发生“图像转向”。而今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等视觉媒介的发展普及,一个视觉时代已经到来,“在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不曾有过如此集中的形象,如此强烈的视觉信息”。[1]图像转向给报纸版面设计带来了何种变化?在视觉观念逐渐走向统治地位的当下,报纸版面设计将走向何方?本文以中国新闻奖的获奖版面作为切口,对图像转向趋势下报纸版面设计的创新趋势进行归纳分析与展望。

一、信息的视觉化:从照片到信息图、插画

影像转向意味着在文字理性统辖人类思想几千年之后,图像崛起和复兴,成为人类传播中一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2]视觉性——包括可视性、视觉接纳、理解与视觉阐释——已经成为当下新闻生产、传播与接受的基本维度。因此,编辑们要习惯以“非写作”的方法向“非阅读者”提供“非文字”的报道。[3]

视觉性的进展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版面中主要体现在新闻版面上的文字信息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而文字之外的信息传达手段——照片、信息图、插画等则日渐丰富。

照片以复现现场的方式直接传达信息,是报纸走向视觉化的起始。在首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中,照片就已经成为版面的固定组成部分。当年的版面最高奖由《解放军报》摘得,版面上配有一大三小共4张图片。可以看到,在后来的报纸版面设置中,一方面版面中照片的数量在增加,另一方面照片的面积也越来越大。2005年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版面”一等奖的《科技日报》版面,对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的报道中共有6张图片。其中,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在返回舱前微笑挥手的照片占据了整整半个版的位置(见图1)。

图1 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科技日报》获奖版面

照片之外还有信息图。信息图(infographics)是信息的图形表达方式,其功能旨在使用简单的、令人愉悦的图形和程式化的插图及交互式数据动画来传达各种信息。[4]在当前信息过载环境中,读者所需要的不仅是信息内容本身,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便捷地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能为他们在众多信息中提供关联性的解读。信息图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手段,其功能并不仅仅在于直观和形象的版面装饰性,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内容的剖析和分解,能把一些非常复杂而又不易理解的过程简单化、图像化。如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版面”三等奖的《人民日报》要闻2版(见图2),就将“全面小康”解构为可观可感的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等4方面共计30多项目标要求,以16幅信息图加以呈现。通过这一可视化方式,将全局性强、较为复杂的主题化繁为简,增强了信息的传播力。这类版面直接体现了影像转向的特征:越来越趋于将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5]

图2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人民日报》获奖版面

手绘插画也开始成为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化的表达有助于增加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在对江苏援鄂医疗队进行报道时,《新华日报》计划公布医疗队全部2813人的名单。如果只是将姓名简单罗列,版面会比较沉闷。编辑独辟蹊径、大胆创意,将名单与手绘勾画出来的医护人员形象相结合,作为整版予以突出呈现(见图3)。这一获奖版面设计既点出新闻主题,又饱含致敬和礼赞的深刻感情,新颖巧妙。正是通过简单易懂的图像,“插画提供直观的视觉形象,并通过这种强烈的感性认识为受众认识世界、了解信息提供服务”。[6]

图3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华日报》获奖版面

在某些情况下,插画还可以发挥纪实图片无法实现的功能。例如,新闻需要配历史事件场景图时,插画便可以大显身手,通过艺术化的形象来强化报道主题。《河南日报》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制作的特刊“走进最早的中国”(见图4),就以插画形式灵动展现二里头居民的生活场景,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无独有偶,《浙江日报》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特别报道中,同样采用了手绘插画来形象地展现古城先民的生活场景。

图4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河南日报》获奖版面

随着可视化表达方式的日渐丰富和增加,新闻版面的信息传达方式从以文字为主逐渐转变为由文字信息和图示信息并重。

二、观看顺序取代阅读顺序

传统的新闻编辑观点往往认为,版面空间中存在着一个读者阅读视线强弱的固定走向。这一理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区序理论。该理论认为版面可以划分为若干版位,不同的版位具有不同的强势。因为人们习惯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进行阅读。因此上半版比下半版更具有强势,左半版比右半版更具有强势。上左、上右、下左、下右,其版位重要性依次递减。[7]这种观点反映了书籍读者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文字阅读顺序,一直是编辑组版的主要理论依据。但随着当下的图像转向,代表文字理性的版位,其重要性受到冲击。

随着视觉版面元素日益增加,编辑能调动的组版元素越来越多,完全可以在版面上制造一个作为读者阅读起点的视觉中心。这个中心不一定就是版面的特定版位,而可以在版面的任何位置上。经由不同视觉中心的组合,重新安排读者在版面上的视线走向。

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版面”获奖作品《河北日报·开路先锋》(见图5)中,编辑以雄安站大幅手绘插画在右下角营造出了第一视觉中心,而在传统的头条位置刊登的北京西站手绘插图画幅较小,退居第二视觉中心。两者之间以铁路线示意图斜向贯穿,沿线各站分别标出地点及建筑图片,并配以相应的文字,构成了版面的主体,也引导了读者的阅读顺序。

图5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河北日报》获奖版面

视觉中心的构成很多样,除了大面积的手绘图,还可以表现为成系列的点状结构。点状在视觉中具有很强烈的聚集感,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视线。由线条衔接的不同点位也可以构成视觉中心。如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浙江日报》2018年8月17日的4—5版,手绘的长江沿线典型景点在整个画面中呈点状突出,通过长江流水线串连起来作为视觉中心,盘活了传统认为不太强势的下半版。经由代表视觉中心的图像符号的组合形态,基于文字的阅读定势被解构。影像转向中,阅读的顺序不得不让位于观看的顺序。

三、互文性的情感激发:色彩、图饰与标题

自20世纪70年代情感社会学诞生以来,新闻学研究也出现了“情感转向”,主观情感与客观事实的简单对立被重新思考。由于情感长期以来都是新闻学的“认识论盲点”,情感转向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更为全面地探讨情感在新闻全过程中的产生机制。在既有文献中,学者们已经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新闻文本中发现了情感类表述,如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和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8][9]我们也不妨从版面设计的角度讨论视觉元素与情感激发的关系。

色彩是版面设计的重要手段,同时具有表情作用,“主要是靠联想而实现的一种情感表现”,[10]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例如,因为能使人联想到火焰、流血和革命,红色会带来积极、有生命力和努力进取的感受。色彩在版面上的使用不局限于字体、标题、框线、底纹等,也可用于整个版面。色彩的大规模使用可以给版面定下情感基调。

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版面上,红色最为常用,尤其是在对重大庆典活动、重大建设成就、重大会议进行报道时。红色的版面底色、标题及框线,能给读者带来澎湃激昂的第一印象。以信息图展现的版面则多采用蓝色绿色等冷色调,以严谨理性之感配合各种数据和表格。

单一色彩之外,不同色彩的组合还能匹配新闻事件带来的复杂感受。如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国妇女报》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特别报道采用了黑和红的搭配:版面主体是黑白图片和大块黑色文字的搭配,暗示历史的沉重感;而周围的红色底纹又带来希望的亮色,舒朗大气。色彩搭配与版面主题相呼应,也契合报道的基调。

版面图饰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与照片、信息图和手绘插画不同,图饰与新闻事件并不相关,但其本身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指向某类意向的集体记忆,可以唤起特定感情。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河北日报》的获奖版面出版时正值正月初一,编辑给右上角题为《今年我省将绿化造林420万亩》的消息报道配上了红色灯笼的图饰。文图并不匹配,却传达出传统节气的喜庆祥和之感。

色彩、图饰等视觉元素无疑能够传递感情,但这些被传达的情感并不具有语言符号那样确定的意义。安东尼·布莱尔认为,图像的意义有更大的丰富性、浮动性和不确定性。[11]没有具体的语境,图像的释义过程就会漂浮不定,而内蕴情感因素的文字标题则可以“锚定”语境,将情感与新闻事件锁定。

从历时性的角度而言,新闻标题中一直存在较为明显的情感展现。如何兼顾传达事实与宣传引导、激发情感的双重需要?很多获奖版面往往用复合式多行题来并置事实与情感(见图6—图8)。例如1995年中国新闻奖《中国青年报》的获奖版面上,对京九铁路铺通的报道配有三行题,主题和副题分别是对工程建设过程结束及庆祝大会的事实陈述,而引题则是记者对该事件的价值评价,饱含感情色彩——

图6 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中国青年报》获奖版面

图8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成都商报》获奖版面

(引题)筑路大军踏平坎坷创造历史奇迹

(主题)京九拧上最后一颗螺栓

(副题)李鹏总理出席全线铺通庆祝大会并发表讲话

又如,2017年《济南日报》对建军90周年的报道采用了两行题。引题负责进行事实陈述,以黑色小字体呈现,而主题则是对群体新闻人物的行为评价,以红黑两色大字体呈现,负责情感的激发。两相比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引题)建军90周年阅兵式敬礼角度由原来的15度抬高到30度

(主题)昂首30度 抬起的绝不仅仅是自豪

图7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济南日报》获奖版面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成都商报》对挡风玻璃破裂成功迫降的机长进行报道,也是以副题“副驾半身被吸出窗外 靠手动和目视继续开”呈现事实,而在主题“英雄机长”中以“英雄”一词来对该新闻人物进行情感判断。

陈阳认为,新闻文本中的情感性因素分为3类:感受、判断和评价。其中,感受指的是新闻文本表达新闻人物或消息源的情感态度;判断指记者在新闻文本里对个人或群体新闻人物的行为做出评价;评价指记者在新闻文本对非个人的实体做出评价。[12]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标题的分析不难发现:情感性因素最经常地表现为记者的评价,其次是记者的判断,新闻人物的感受则较少。

上述3份报纸版面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商业化程度不同,但新闻标题中都具备同样的语言特点:立场鲜明、重视对读者的鼓舞激励和正面影响。在对很多问题的报道上,版面设计不惮于直抒胸臆地表达感情。事实上,以标题传情本是我国版面设计中情感表达一以贯之的特点。但在图像转向的变化中,视觉元素的增加无疑强化了情感表达。视觉元素具有的直观书写与情感在场具有语言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再现优势,但诉诸形式表意的图像却无法实现语言一样的意义确指性。因此,在报纸版面上,视觉要素需要文字标题两相配合。图像的比重在上升,但语言文字因其精确的意义阐释功能也绝不会退场,而将与图像共同建构新闻文本的意义空间。

四、开放的版面空间:通版与二维码

传统的纸媒版面是相对封闭的自足体系。随着技术的进展与媒介融合的叠加,生产可供性不断扩展,先是通版贯通了报纸的不同版面,而后二维码打通了版面与数字空间,活动影像与互动影像开始成为版面的延展。

版面空间走向开放的第一步是版与版的互通。起初,中国新闻奖的获奖版面都是单版。2007年,《江西日报》的《嫦娥奔月》特刊获中国新闻奖报纸版面二等奖,通版才首次进入获奖名单。通版是指将报纸同一面上两个相对的版打通,从而形成“两版合一”的宽幅版面。正是在版面容量扩大的基础上,上述那些变化——更多的视觉化呈现、空间的视觉引导才有了存在的可能。

报道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时,《中国妇女报》打通了要闻1、4版(见图9),加大版面容量,在文字消息评论、照片之外加入信息图,不仅冲击力强、可读性也高。而《解放日报》在报道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活动时则采用了竖通版式(见图10),版面左侧围绕毛泽东同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宣示展开,文字稿则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图并茂地展现庆祝活动;其下是内页特刊的导读。整个版面以红色为基调,红旗、红星及建国70周年红色数字标识、飞驰的复兴号列车等版面图饰,配合“中国的今天正在人民手中创造 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的主标题,情绪饱满、气势磅礴,给人以顶天立地的视觉感受。

图9 《中国妇女报》获奖版面

图10 《解放日报》获奖版面

通版可以容纳更多的视觉创新,传播效果好,不久就成为中国新闻奖的“常客”,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据笔者统计,除了第十九届和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每年都有通版作品获奖。其中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均为通版,甚至出现了四通版作品: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5周年之际,《新华日报》推出四联长卷的专题报道。

通版打通了报纸内部,而二维码的使用则更进一步地打破了印刷版面的界限,实现了与数字空间的联通。从2016年开始,二维码开始进入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版面。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版面上的二维码主要起着3种作用。

其一是用于纸媒“两微一端”的推广。在2017年中国新闻奖《经济日报》的获奖版面上同时刊出4个二维码,分别指向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微博账号、微信账号和新闻客户端。其二是指向版面文章的数字版本,以扩大受众面并增强互动,在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成都商报》的获奖版面上,二维码导向版面文章的网页版,并号召读者“收藏或分享,扫码吧!”其三,2019年以后,二维码才真正用于打通纸媒版面与相匹配的融媒体产品。当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浙江日报》进行特别报道时推出360度全景解密良渚古城遗址的融媒体产品,在新闻版面上以二维码的形式推出;《科技日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版面的右下角同时配发二维码,可同步观看科技创新“70年浓缩24小时”视频;《河南日报》版面“二里头特刊”同样以二维码链接新媒体产品“小薇探宝”,对二里头出土文物进行互动式的多媒体科普体验。通过这种二维码关联,版面实现了维度跃迁,不再局限于二维的平面图像,活动影像与互动影像也成为版面的组成部分,视觉化进一步加深。

五、结语

在“图像转向”这一总体趋势下,报纸版面设计的视觉化程度日渐发展,不仅信息表达方式、阅读顺序、情感表现中的视觉化程度逐步加深,以二维码为中介,活动影像也成为版面内容的延伸。随着纸媒 “两微一端”建设的深入,媒体走向深度融合,传统报纸版面与数字内容的连接会更加紧密。对报纸编辑来说,基于封闭平面空间的稿件安排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版面编辑工作需要综合运用视觉元素来表现信息,既包括编辑对新闻信息的解读能力也包括对新闻表现方式的视觉思考——即用一种读者能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来揭示、表达新闻的动态本质特征。

猜你喜欢
版面设计新闻奖版面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声 明
谈博物馆展览中宣传物料的版面设计
浅议展览版面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版面撷英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版面“三评”看得失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