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口支援的价值和路径

2023-01-04 07:53
乡村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对口人才农村

马 壮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 100089)

0 引言

2021年2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也标志着我国全面脱贫[1]。然而,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着重点不同,城乡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平衡之处,农村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如何将乡村振兴与对口支援工作高效结合在一起,更好地促进农村繁荣发展,成为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对口支援乡村的价值

对口支援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政策,对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1 避免对乡村地区形成资源“抽空”效应

要想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要素。但由于农村相对落后,在城市经济发展形势的吸引和驱动下,乡村地区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生产要素不断外流,从而使生产要素本就十分短缺的农村地区雪上加霜。这种对农村地区形成的“抽空”效应,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面对这一现状,有针对性地在农村地区实施对口支援和帮扶,振兴乡村经济,避免农村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导致人才、财力、物力流出,对于防止乡村地区因资源“抽空”

效应而出现空心化现象、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2]。

1.2 避免乡村落后导致人才流失

政策倾斜引起了大规模的资源流动,内地本就短缺的人才、资金和技术大量地向东南沿海开放地区流动,使沿海地区在短时期内经济迅速崛起,并因此拉大了内地与沿海的差距[2]。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大批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孔雀东南飞”刻画出了人才匮乏的落后地区人才流失的状况。而现在城乡差异造成农村地区科技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对乡村发展与振兴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由于农村没有更好的谋生渠道,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造成农田闲置、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给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影响。如果对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听之任之,长期忽视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对口支援农村地区,可以有效地避免农村由于相对落后而产生各种不利因素,真正促进农村繁荣发展。所以,对口支援乡村十分必要。

总的来说,对口支援符合我国政治体制特征,也有其比较优势。目前,对口支援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现在的中国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紧迫性。

2 对口支援与乡村振兴的契合度

作为中国特有的政策模式,我国的对口支援工作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是对口支援工作的萌芽与铺垫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是对口支援工作的提出和实施阶段,1979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发〔1979〕52号文件说明对口支援工作的确定与成型。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并再次强调“继续坚持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机制,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及时完善”[3]。这不仅是对口支援工作的巩固与提高,也是对口支援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方向指引和契机。在新形势下,对口支援必须考虑乡村振兴的总体方向及乡村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策略应对和路径推进。

2.1 目标契合

对口支援主要是在党中央或上一级政府动员、要求和主导之下,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组织一些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事业机关,对指定的边疆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大型工程建设地区或重大自然灾害受灾地区给予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他们改变落后状况、渡过难关或者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对口支援为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我国的对口支援实践,对口支援主要模式如表1所示[4]。

表1 我国对口支援模式分类

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其主要目标都是解决受援地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不同地区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全面脱贫之后,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此可以看出,对农村进行重点帮扶和支援,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符合对口支援的目标,也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2.2 支援形式契合

我国对口支援对支援地的帮扶主要通过资金、人才、项目的有效推进来实施。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村振兴主要集中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5个方面,其中产业、人才和组织等方面的投入是对口支援最重要的方面。另外,对口支援工作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既能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也会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空间;在文化供给和支援中,要采取更加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文化形式,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振兴和对口支援在形式上相契合。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口支援的路径

要想推进城乡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经济发展、要素配置等方面协同发展和相互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必须有效发挥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的价值。实际上,在地区发展上,单一要素的作用是有限的,有时会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作用。单一的资金援助易使受援地区的人们淡化对自身发展能力的磨砺和提升。而对口支援一般会根据受援地群众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求,提供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援,同时可采取多样化的支援形式。例如,在技术对口支援方面,既可以由支援方派出技术人员进入受援地提供技术援助,也可以让受援地政府选派当地人员到经济技术发达的支援地接受培训。具体来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5个方面要求,推进对口支援工作要从以下5个方面努力。

3.1 加强组织领导和项目管理

办好一件事情,领导是关键,组织是基础。有力的领导能使各方资源尽快聚集,组织是握指成拳的力量所在。各级政府机关要对标党中央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制订实施方案,分解量化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督办落实,确保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有序衔接、高质量推进。同时,政府要继续实施定点对口支援和帮扶调研督导机制,实现调研督导全覆盖。在对口支援的过程中,要想真正使乡村旧貌变新颜,还离不开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支持和引领。乡村基层党组织在对口支援中具有重要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有的基层党组织成员和乡村群众工作、生活在一起,能够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能够通过自身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在引领对口支援、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各受援地要深化党建帮扶工作,巩固拓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帮助建强村两委班子,助力帮扶地区夯实筑牢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同时,各受援地要加大返乡创业引导支持力度,培育一批乡村振兴带头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带动周边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共同致富。

对口支援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前期项目的调查和论证。开展前期论证能够保障援建项目符合乡村振兴的实际。参与前期论证的人员要具有多样性,如双方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受援地公众。同时,要遵循“一百条可行性不如一条不可行”的原则,按照尽可能发挥支援项目最大功能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订对口支援项目的实施规划。项目规划不但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要避免讲排场、“面子工程”等问题的存在。此外,项目论证和规划必须要考虑受援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必要情况下可以在一些乡村先期进行项目试点,做好项目试点总结,从试点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项目安排要做到当前与长远、“输血”与“造血”以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将项目建成既具有社会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的良好工程。

总的来说,支援方和受援方要选派人员组成管理机构,尤其是在项目监督管理部门,一定要有受援地人民的参与,以便于监督项目建设质量。双方地方政府要统筹项目资金安排,明确资金数量、投入领域等,使资金使用过程透明、责任明确,以减少或避免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要确保项目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此外,要建立项目跟踪制度,保证对口支援项目持续实施。具体来说,要做好项目建设前期规划、中期跟踪、后期验收,明确双方在支援项目建设中的责、权、利关系,避免出现虎头蛇尾现象,切实实现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

3.2 有效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对口支援工作离不开乡村这个“主战场”,更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育和成长。一是把支援地有利于乡村振兴的人才请进来。相关支援和帮扶单位要注重选派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并通过落实支援人才的工作经费和各项保障措施,加强对帮扶干部的关心关爱,让他们真正全心全意服务支援地群众。二是加快受援地人才培养。对于受援地人员,可以通过走出去的形式,借助顶岗锻炼、交流培训、专项提升等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干部人才队伍。三是要致力推动人才共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意识和“柔性引才用才”理念,鼓励引导支援方人才向被支援方一线流动。现在很多地方在积极推行的“候鸟型人才”“星期天工程师”等做法,也是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重要方法。四是兼职帮扶干部和派驻干部要始终牢记工作职责,发扬过硬作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中展示自身责任担当和精神风貌。五是培育有志愿精神的人才。对口支援乡村振兴事业离不开有公益精神的公民、组织。个人和组织的志愿精神是对口支援者的精神动力,具有志愿精神的帮扶者和支援者是推动对口支援乡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3.3 促进受援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动形成特色品牌,促进资源整合,可以直接变“输血”式支援为“造血”式支援,极大地增强受援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为促进支援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优化产业布局。例如,铁路部门在支援帮扶过程中可将自身优势与脱贫地区资源禀赋深度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借鉴“铁路小镇”

等典型案例,支持受援地拓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使帮扶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支援地要把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作为防止村民返贫的重要方式,协同当地开展特色产业发展风险评估,及时完善风险防范和处置措施,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最后,支援地要结合帮扶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协同加强创业致富带头人、现代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提供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3.4 支持受援地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对口支援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持乡村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一方面,支援地要助力帮扶地区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以及交通出行、供水保障、物流体系建设等,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支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在对口支援过程中,支援地应协助帮扶地政府开展法律法规和时政宣传工作,支持帮扶地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时,可在支援地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评比工作,营造良好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另一方面,对口支援中要切记避免将重污染、有污染的企业或者产业转移到农村地区,破坏受援地原有的人居生态环境。

3.5 加强受援地乡村文化建设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因为乡村公共文化具有公共物品的正外部性,所以文化建设必须在政府主导和村民参与中进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既要实现为村民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村民文化需求的根本目标,又要借助积极乡村文化的形成,建立农村新气象和新风貌,用文化的力量推动乡村建设和发展。针对一些地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村民精神文化活动相对不足、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不相适应等问题,可采取以下改善措施。

3.5.1 加大对受援地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有关部门可通过对支援干部和受援地干部的年终考核,切实把发展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纳入乡村振兴规划中,纳入对口支援目标中,纳入受援地领导干部的晋升要求中,以保障所有村民共享先进文化发展成果。同时,在对口支援过程中,支援方要把经济支援与文化支援结合起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实现乡村振兴和对口支援工作双赢[5]。

3.5.2 壮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骨干队伍,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更新机制。一是政府要为乡村配备全职的专业文化工作者,并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工作者聘用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从而保证乡村公共文化工作有序、高效开展。二是乡村要吸纳一批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将无私奉献的品质和多元创新理念注入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颖性。

3.5.3 加强乡村现有文化资源共享。虽然目前乡村已形成“村村有文化室、图书馆”的立体式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是调查发现,只有少有群众去村中图书室借阅图书,图书利用率不高。所以,可以在对口支援中采用多村文化资源共享机制,采用电子图书、网上申请借阅的形式,提升资源利用率。

4 结语

对口支援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其关键是需要了解“受援地区所需”和“支援地区所能”。要想促进对口支援乡村快速、有序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摸清受援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现状、民风民俗,寻求支援地、受援地资源的匹配性、文化的契合点,并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对口支援,从而促进对口支援推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对口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