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探究

2023-01-05 00:02薛殿春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4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 薛殿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管理相结合要求把它的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获得人们的情感认同进而转化为行为自觉,规范社会运行秩序,激发社会运行活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实践的内在相关性

(一)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在当今社会快速转型、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凝聚精神、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形成价值共识的重要功能。多元主体追逐各自利益不断引发矛盾冲突,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治理就必须面对和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社会治理是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问题进行创新性探索与建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中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精神世界,两者有效配合,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

(二)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上的互补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治理实践提供了三个层面的价值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设计层次上为政府管理提供了目标导向与动态保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社会治理提供了社会层面的理念前提和信仰基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个人层面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基础。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实践的状况与成因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实践力度不够

从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现状看,在多元的文化思潮和社会意识形态面前,在社会新焦点、新难题面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话语力量不够、反应无力、缺乏引导。我国社会治理中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观理解不深入。三个层面24 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识的流传和影响力仍然处于“知会”水平,培养和实施“两张皮”现象较突出;此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明显的单一性和空洞性,主要以学校说教、媒体宣传为主,辅以典型示范、舆论监督等形式。

(二)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实践方式不扎实不彻底

从当前社会治理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看,仍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问题。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一些地方的党政管理者政绩观歪曲,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陷入形式主义怪圈,有些管理者甚至将政绩仅仅视为应付上级检查,“以人民为中心”意识淡薄,不以民生需求作为工作目标。当前,我国法制尚不健全,其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要集中在对公共活动进行宣传和教育,对公共活动的规制还存在着很大距离,一些社会活动仍然是没有规律可依的[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实践的实现维度

(一)国家层面法治化

法制在一国的核心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是复杂的对外发展,就越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制手段,把“国之重器”的功能真正地发挥出来。构建健全的法制社会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期安全、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层面生活化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就是对其进行培育,是从价值形态向生命形态的再一次返璞归真的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纳入到社会管理中,关键是要通过对民众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深入落实“生活涵育”战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全社会的各个层面,以具体的人生情景来培育其核心价值观[3]。

(三)个人层面全员化

要着力强化全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理念,使其由被动的“治理客体”向主动的“治理主体”转变,动员全体社会成员都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言献策,保持人民立场,做好基层工作,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成员的作用,积极探索合作共治、基层自治等社会治理方式,激发基层社会成员的社会治理热情。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实践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制度设计的价值引领

在管理方式上,制度是实现社会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制度是受社会历史环境、传统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制约和影响的,而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往往也体现于一定的制度之中。价值导向和约束机制的运作与变化则是其目的所在。价值导向既要以系统的形式表现和实现自身价值,又要以价值为导向的机制设计与体制的革新,二者结合起来,促进整个社会发展,使社会公正与社会责任感得到充分的反映,使其实现政治目的与价值取向相结合,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从而能够得到较好的政策和引导。

(二)发挥社会法治建设功能

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组成,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调整和规制有着内在的要求。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司法公正、公民守法相统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公共政策中,以法治体现理想精神和道德情操。一是要依法从严、依法行政,坚决查处违反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加大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强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互联网治理执法;落实国家安全整体观念,健全司法工作流程,改善司法工作方法,正确引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合理地反映自己的利益和要求。二是要推动多层面多维度的法律法规,强化社会信用制度,健全科学研究的诚信准则,充分利用我国功绩奖励机制和礼乐体系的教育功能,将我国的社会管理进程转化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养与实践。

(三)推进重点群体移风易俗

加强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价值引领、破立结合、党员示范、因地制宜、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统筹协调的基本原则,有效遏制不良习俗,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强化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围,注重发挥文化环境对转变观念、抵制陋习的熏陶作用,用文化涵养新风文明,采用多种形式加大推动移风易俗,加强文明新风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强化政策和道德价值导向,建立遏制传统陋习的奖惩机制,突出重点人群,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等在推动移风易俗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减轻群众人情消费负担,倡导婚事新办,提倡葬事简办,树立厚养薄葬观念,弘扬孝老敬老传统美德。

(四)着力开展专项立法工作

作为凝聚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饱含着道德目标和价值追求,但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律规范,贯穿法治实践,这样才能契合全体人民的道德意愿,才能符合社会的公序良俗,才能真正为全体社会成员所信仰、所遵守,做到良法善治。要研究和完善我国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法规,构建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处罚制度,让诚实守信成为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4];要积极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都在道德要求的基础上转化为一定的法律规范,比如敬业是恪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应当将职业道德的规范转化为法律制度要求,加强各类职业的法律规范制定,引导和强化社会成员了解职业要求、明确职业职责、执行职业规范、接受职业监督,形成全社会良好的爱岗敬业氛围。

五、结语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实践中,既对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深刻影响,从而推进社会建设的完善,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强化和改革社会管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的局面,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模式,针对涉及社会成员切身利益的行业,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发挥“最大公约数”的引领作用与“共绘同心圆”的凝聚功能。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