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战略(1931-1937 年)

2023-01-05 00:02梁人方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4期
关键词:远东外交政策蒋介石

■ 梁人方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远东国际政治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时,中苏关系也经历了日本在亚洲扩张初期、远东战争温床形成时期两个阶段。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中苏合作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重温1931-1937 年中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在亚洲扩张初期的中苏关系(1931-1935)

在满洲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中国领导人主动解除与苏联的关系并非偶然。自19 世纪末在中国的外交策略中,俄罗斯被视为对抗日本在亚洲大陆扩张的潜在盟友。在甲午战争以清帝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告终后,1896 年中国政府在俄国的支持下首次试图遏制日本的侵略,其结果是俄罗斯帝国与中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而沙皇俄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的扩大这也导致了俄日之间的直接冲突。30 多年后的1931-1932 年,历史又在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身上重演。他们的目的是让苏联卷入新一轮的中日冲突,从而让中国从中获利。20 世纪30 年代率领中国驻苏联军事代表团的国民党军队副总参谋长杨杰将军在他的文章中承认了这一点[1]。同时许多公众人物也持有类似的想法,例如在1931 年10 月18 日的公开声明中,中国青年基督教协会的成员呼吁立即无条件地恢复与苏联的官方关系,他们认为苏联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即将爆发。并非巧合的是,1931 年9 月以来李鸿章在中国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的各种谈话和讲话中多次出现了一句话:“联俄制日”[2]——这是大多数中国领导人在修改对苏联政策的真正目的。

1931 年9 月30 日,在满洲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制定新的外交政策战略路线的特别外交委员会会议上,在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的指示下决定中国与苏联恢复谈判。然而,根据国民党领导层的大多数代表的意见,在满足必要的条件下,恢复中苏外交关系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留,例如,苏联政府必须停止支持中国共产党人,承认中国对外蒙和中国东方铁路(CER)所有权等[3]。在中国史学界,这次的特别外交委员会会议被认为是重要的,因为它是中国政府修改对苏外交政策的开始。

1932 年远东地区的国际形势急剧恶化。1932 年3 月1 日伪满洲国建立、1932 年9 月15 日日本与满洲国签署相互承认议定书,这剥夺了蒋介石与日本政府达成共识的最后机会。几个月来,他试图通过日本议会中的温和自由派政客来影响日本的决定。而被中国寄予厚望的国联,在日本的侵略面前竟然无能为力。在1932 年10 月12 日给中国驻日本大使的电报中,蒋介石承认情况很危急:“我们的朋友(日本和西方)不再值得信任”[4]。

与此同时,苏联外交在国际舞台上采取的一系列成功举措给中国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2 年中国驻英国大使多次向蒋介石汇报西方国家对苏维埃政权日益信任的情况,认为美国将在未来几年正式承认苏联。1932 年9 月12 日,蒋介石亲自指示中国外交部全力加快与苏联的谈判,强调在苏美已经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中苏关系的改善不会引起西方的反对[5]。因此,中国政府于1932 年10 月5 日决定无条件恢复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1932 年12 月12 日在日内瓦中苏代表经过一年的谈判宣布两国全面恢复外交关系。1933 年1 月,博戈莫洛夫被任命为苏联驻华全权大使。中苏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然而中苏恢复外交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受到各种国际因素影响的复杂的过程。首先,蒋介石是在中国与日本和西方外交失败后才最终决定与苏联谈判的,中日矛盾的顽固性和国际和平机制的无能为力迫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与意识形态上的敌人谈和。其次,蒋介石和斯大林都明白两国在遏制日本对亚洲大陆侵略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恢复双边合作自然对双方都有利。

尽管恢复了外交关系,但在外蒙古、苏联对中共的支持以及新疆地方统治者等问题上,国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正如之后发生的表明,休战只是暂时的。1934-1935 年,苏蒙互助协定书的签署和中国东方铁路(CER)的出售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强烈反苏情绪,这也导致中苏关系实际上完全冻结。

二、远东战争温床形成时期的中苏关系(1935-1937)

1937 年8 月21 日,也就是日军7 月7日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一个多月后,苏联与中华民国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互不侵犯条约,为两国友好关系奠定了国际法律基础。四年来(1937-1941 年),苏联实际上是唯一向中国提供军事、经济支持和人力资源援助的国家,这对于中国军队和人民能度过战争时期最艰难的日子至关重要。

20 世纪3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外交和国内政策的明显变化,导致中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实际上被许多现代研究者所忽视。导致30 年代后半期中国外交政策出现转折的关键因素是1935 年10 月8 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的“广田三原则”即要求中国彻底停止全国的反日运动,正式承认满洲国,并与日本人一起在中国北方建立反苏军事防御设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蔓延。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迫使国民党政府以“反共”为名向日本侵略者屈服,然后将整个占领区(满洲里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变成未来对苏战争的真正桥头堡。这就是为什么“广田三原则”不再只涉及中日双边关系,而这对中国和苏联来说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国民党政府为与苏联建立互信而采取的决定性行动是修改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苏联政府的立场很明确:在中国内战各方停火之前,苏联不会与蒋介石达成任何协议,因为没有内部团结,根本不可能与日本侵略者作战。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副手斯托蒙亚科夫在1935 年11 月28 日给苏联驻华大使博戈莫洛夫的一封信中提到了这一点。这封信被交给蒋介石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理论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1935 年10 月29日,王明在给季米特洛夫的信中就分析了蒋介石和南京政府转变政策的可能性,称已经有消息说蒋介石“确信共产党只是现在才真正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并想改变自己的战线,也就是同我们建立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斗争”[6]。

然而1935-1936 年国民党政府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显然是双重的。俄罗斯学者潘佐夫在其著作中指出,对国民党来说主动与中国共产党谈判甚至与苏联谈判的主动权取决于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军事胜利:“在与中共签订协议之前……在其‘巢穴’中消灭中国共产党”,以便“在未来向苏联和战败的中国共产党发号施令”。因此,一方面,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谈判一直在进行;另一方面,更多的国民党军队被动员到内战前线。蒋介石正以各种手段,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手段,试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便从中苏关系中彻底消除这个问题。

蒋介石在结束内战问题上的矛盾立场使时局更加的混乱,这便直接导致了1936 年12 月12 日的“西安事变”的爆发。“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中国十年内战的结束,这为建立全国不同政治力量参与的抗日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直到1937 年8 月21 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双边谈判主要涉及军事援助的具体问题,两国之间没有发生重大矛盾。因此,日本作为两国的敌人,迫使中国在地缘政治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开始与苏联和解。

三、结语

20 世纪30 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中心任务是在日本侵略扩大的情况下克服国际孤立,并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找到盟友。蒋介石本人的外交理念应引起重视,这实际上是国民党政府一切外交政策行为的基础。早年时蒋介石就确信,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远东三角(中国-日本-俄罗斯)”的制约,导致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许多悲惨事件。为了克服新一轮危机,必须超越这一“三角”的框架,发展与西方民主国家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最初中国对国际联盟在中日冲突中的调解寄予厚望的原因,而苏联在中国总体外交进程中的方向似乎只是一个次要的问题。即使在1932 年与苏联恢复外交关系后,中国政府也推迟了与苏联的进一步谈判,直到与日本的关系完全断绝。

1935-1936 年,远东局势的恶化特别是“广田三原则”的宣布,迫使中国领导层重新考虑其外交政策。此后,发展与苏联的关系就成为了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方向。内战的结束与中国共产党的和解实际上是中国对苏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为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20 世纪30年代中国的整个外交政策中,只有苏联方向是成功的。1937 年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为中国的抗日斗争做出了贡献,随后的军事和经济支持以及苏联专家向中国提供的援助至关重要。该条约保证了苏联远东边界的安全,正是两国的联合行动摧毁了日本军方在远东发动全面战争的计划。

猜你喜欢
远东外交政策蒋介石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乔·拜登力图在外交政策讲话中向世界表明美国回来了
2020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顺利召开
韩练成:蒋介石身边最隐蔽的传奇将军
2Analysis of the Usage of Domestictio and Foreignization in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吸烟的礼节
默克尔的“德式”风格外交
蒋介石搓麻将也是玩政治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远东战役中的和平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