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述论

2023-01-05 00:02何晶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4期
关键词:边区知识分子延安

■ 何晶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之中举足轻重的问题,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也是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时期,大批知识分子满含抗日救国理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中国共产党立足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对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使延安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向往的圣地,并进一步在实践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量,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时代背景

(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延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从 “九一八”事变到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日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成为我国的主要矛盾,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总方针,要汇聚全国上下力量,形成革命战线,一致对外。这一战线不仅仅是各党派的战线,更是工农学商的战线,在民族危机面前,知识分子的抗战热情与民主诉求空前提高,他们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自觉承担起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民族重任,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民族紧紧相连,有了知识分子的广泛参与合作,“文”的战斗性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党对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

知识分子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因而延安的知识分子群体也成为了各方党派势力争先拉拢的对象,中国共产党对此也予以了高度重视。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表示:“现在各方面都在抢夺知识分子,国民党在抢,我们也在抢,抢的慢就没有了”[1]。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也指出:“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2]。由此可见,中国革命与知识分子是息息相关的,他们是革命胜利的有力支撑。

(三)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与使命担当

在国家危机愈演愈烈的境况之下,全国范围内的救亡运动纷纷兴起,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担当全然爆发。“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率先组织起来进行罢课、示威、游行、抗议,北平和上海成为学生抗日运动的中心。1931 年日本占领了沈阳,上海私立光华大学的学生立即成立了抗日救国会,主动向国民政府请愿,进行抗日演讲和抗日募捐,积极投身于报刊舆论宣传工作。同时党中央所处的延安大本营也吸引了大批的知识分子纷纷涌入,除大学生群体外,在规模和层次上也逐渐扩大至新闻界、文艺界和法律界等。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具体内容

(一)大力吸收和团结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清正廉洁,民主自由,群众参与度高,吸引着广大知识分子群体不畏艰难险阻来到延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要求全党上下高度重视知识分子,一切革命的知识分子,都可以到苏区来。1939 年6 月毛泽东在《反投降提纲》中指出党的革命事业离不开知识分子,否则就不能治党、治国、治军。12 月为了吸引知识分子,党中央下发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广招天下,诚纳四海。大力输送青年进延安,创造一切条件让知识分子安全来到延安,为其规划行程并做好后续的接待工作,遵循来则欢迎,去则列队欢送原则。据统计到40 年代初,延安就形成了一个约4 万人的知识分子群体[3]。

(二)大胆使用和提拔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作为共产党前进道路中的重要资源,只有合理地利用,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识,从而服务于革命事业和根据地建设事业。毛泽东和边区各级负责人充分信赖知识分子,除了对其广泛吸收之外,更是敢于使用知识分子,确立了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1937 年5 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了我们党要自觉地造就数万的干部,并将“在全党和全国挖掘许多新的干部和领袖”作为党的新任务。1940 年12 月25 日,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提出,对于知识分子应“放手地吸收、放手地任用和放手地提拔”[2]。许多知识分子由此被委以重任,他们在新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专业,真正充分做到了人尽其才。

(三)给予知识分子良好的待遇

中国共产党对于在延安的知识分子,竭尽所能予以团结尊重,给他们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生活待遇。首先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根据其专长提供工作,保证知识分子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研究。1937 年后,中共中央先后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多所学校,满足知识分子对于资料书籍和试验器具的需求,保障其精神文化的供给和创作的积极性,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习最为先进的理论知识。为边区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生活上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并且优待标准同他们的知识能力相匹配,原则上让他们个人及其家庭都没有后顾之忧,并对知识分子的工资、津贴、伙食、妻儿、住房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例如《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中提出要尽可能地满足文化人的各种需求,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工资优待,还要予以精神上的舒适环境;《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关于技术干部待遇标准的通知》中边区政府将科技干部分为四级,根据其等级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优待条件。《文化技术干部待遇条例》对医药、文化、技术三类干部从津贴、伙食、住房、衣服等方面事无巨细地予以了规定。在中央的一系列文件中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对于知识分子的迫切需要以及对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

(四)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知识分子还属于小资产阶级范畴,其人生经历等各有差别,思想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不少缺点,比如脱离群众、骄傲自满、理想主义、教条主义、缺乏坚定的立场等。有的虽饱含报国救国的热忱理想,但容易摇摆不定,甚至立场不坚定,成为革命的叛徒。有的空有理想主义,不能很好地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此对其进行思想改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去武装他们,使其能够为共产党的事业终身奋斗。其次是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实际活动中,特别是一些担任干部但缺乏经验的知识分子更应如此。最后,要让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毛泽东指出知识分子的最后分界,在于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2]。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意义

(一)壮大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干部队伍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吸收大量人才进入延安,短时间内为我党培养出了大量的高质高量的革命干部队伍,为党所用。据统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从1936 年6 月至1945 年8 月共收学员29000 余人,培养了20 余万干部,为抗日战争及后来的解放战争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4]。大批知识分子通过锻炼成为了党和军队的骨干力量,使党和全军得以发展壮大,干部的素质水平也随之提升,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调动了延安知识分子的革命积极性

相对于其他社会阶层的人民来说,知识分子是革命年代中最先觉悟的一批人,在革命斗争中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启蒙作用。在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的背景之下,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主动地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宣传革命理念和进步思想,去动员和教育人民,争取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为日后战胜敌人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为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建设提供支持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是科学理论宣传的主力军,没有知识分子的奋起努力,边区发展建设事业就难以顺利进行。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前沿思想,为边区的发展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40 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创立了延安自然科学院,聚集了大批的科技人才。此外边区还先后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以及土木工程、医疗、农业等自然科学研究会,知识分子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以科学技术进步带动边区其他方面的进步。边区发展的史实有力地证明了知识分子是边区发展的中流砥柱,为边区建设提供了巨大支持。

总之,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是举足轻重的一环,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时代价值。如果没有知识分子参与其中,中国革命事业就难以取得全面的胜利。在当下人才强国战略的进程中,知识分子这一角色尤为突出,推出与时俱进的知识分子政策,引导知识分子在国家发展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边区知识分子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走进延安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