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群文阅读教学路径探微
——以《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为例

2023-01-05 08:37韩刘学
语文天地 2022年12期
关键词:幽州望岳群文

韩刘学

登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题材类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录古典诗词共86首,其中登临诗词12首,占比超过十分之一。围绕一个议题,整合多首登临诗开展群文结构化阅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建构,可以成为登临诗阅读教学的有效尝试。笔者以七年级下册《古诗五首》中的《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为例,探索登临诗群文阅读教学的路径,帮助学生获得登临诗阅读的整体性认知,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

一、溯源:登临诗源流及其发展概述

《尔雅·释诂》曰:“登,升也。”意为“走上高处”;又曰:“临,视也”,意为“自上视下”。登高临远在中国古代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其原始意义在于祭祀山川、躲避灾祸。古代先民对天地自然怀有敬畏和依赖之情,往往借助原始宗教和巫术活动中的登高仪式来祈福避祸。古代帝王也借登临高山大岳、台坛明堂来开展祭祀仪式,以维持统治权力的神圣化。后来,登临这一行为的宗教意义和权力象征逐渐褪去,转而带来的是古代知识分子远眺抒怀的文化空间。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古代文人登高临远,睹物感怀,留下了无数经典的诗作。

登临诗创作滥觞于先秦,《诗经》中有许多篇章记录和反映了人们的登临活动,如《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皆以登高来抒发离别夫妇的相思之情和游子对父母兄弟的思念之意;《楚辞》中则既有对现实登高的描写,如“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九章·悲回风》),又有想象中登高的情景,“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九歌·河伯》),对后世登临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登临诗进一步发展,曹操《观沧海》、曹植《送应氏》(步登北邙阪)、阮籍《咏怀诗》(登高临四野)等登高之作在主题思想方面得以深化拓展。逮至南北朝,山水文学的兴盛,使得登临诗开始普遍出现,文人登山临水必有诗作,以“二谢”为代表,登临诗作大增,而且艺术形式不断更新完善。唐代诗歌出现空前的繁荣,登临诗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唐代登临诗不仅创作者众多,《全唐诗》3276诗人中有348人写过登临诗,占十分之一多,而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影响巨大,李白秋登谢朓楼尽显飘逸豪放之姿,杜甫《登高》成就“古今七律第一”,《黄鹤楼》一首诗奠定了崔颢在有唐一代诗人中绝无仅有的地位。其后宋元明清,代有登临诗作问世,蔚为大观,使得登临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千百年来,登临作赋已逐渐内化为文人士子的一种文化心理,大凡登高临远时,潜意识中的创作意念随之萌发,将个人身世理想和眼前之景相互碰撞,吊古怀今、感时伤事、抒愤自励等情感自然喷薄而出,真正做到了睹物兴情,登临而赋。

二、锚点:登临诗群文阅读议题的选择

群文的结构化组元是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关键,而议题的选择则是群文组元的前提和基础。议题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这些话题能够贯穿整组文本,从而把这些文本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能推动教学任务的开展。议题应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不仅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应包含多层意蕴,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积极参与的空间。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从题材上来看都属于登临诗,内蕴着诗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登临意”,而且更深层次地表现了古代文人生命意识的自觉与张扬以及兼济天下的胸怀与抱负。《登幽州台歌》中,陈子昂于志不得伸之时登上蓟北台,俯仰古今,面对宇宙的永恒和天地的辽阔,发出生命短暂和志不得伸的叹息,振响千载。《望岳》作于杜甫壮年漫游齐赵时期,诗歌内容虽无登临之实,确有登临之意。面对巍峨耸立的泰山,杜甫显示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敢于攀登、睥睨天下的雄心壮志,与其“致君尧舜上”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相互呼应。王安石初涉宦海,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抒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表现了诗人胸怀改革大志,不畏奸邪蔽日的心态,展示出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陈子昂个人怀才不遇的孤寂以及天地永恒的宇宙之思和人生短暂的自我之叹所彰显的生命忧患意识,杜甫和王安石年少立志、心系家国的渴望建功立业的生命价值追求,皆是诗人对自我生命意义的审视与观照,也是古代士人“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在登临诗中呈现出的典型审美境界。

基于此,教师可以将“登临意”作为关联点,实现《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三首诗歌的文本组元,并以“何人堪会登临意”为议题,突破单篇学习的平面层级,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群文的结构化阅读,初步获得关于登临诗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体悟。

三、选径:登临诗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目标定位

群文阅读教学应以结构化的视角贯通多个文本,在文本之间建立联结,勾连比较,有序进阶。登临诗群文阅读教学目标要关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多样性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对登临诗进行整体性学习,将多向信息整合为系统化的理解结构,实现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创造性迁移。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状况,“何人堪会登临意”——《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① 反复诵读涵泳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②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赏析诗人登临所望之景,体会诗人表达的登临之意,初步建构登临诗阅读的整体性认知;③理解登临诗的丰富内蕴,形成自我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二)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群文阅读篇目,自主学习并疏通诗歌大意,分组查找三首古诗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随后依据导学单表格内容,围绕“何地、何景、何意、何因”等方面进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并将自学结果记录下来。表格支架的提供帮助学生在课前及时有效地明确探究的方向与内容,保证了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与表达的空间变得更加开放。

(三)课堂实施

1.入境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登临高处,往往会触动人们的情思,让人有感而发,形之于诗篇,登高而赋诗已内化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文化心理。你有没有过类似登高的经历?登临高处,你会想到哪些有关的诗句?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登高诗句。

2.诵读

活动一:诵登临之诗。诵读三首古诗,注意把握节奏和停顿,学生个别诵读展示,并进行互评。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登幽州台歌》应语速较缓,注意长短参差的句式的停顿,适当拖长或重读,读出时空浩渺和诗人的孤独、悲怆之感。《望岳》与《登飞来峰》朗读时语调要渐渐变高,前几句稍微放缓语速,以传递出雄阔大气之感,为后两句蓄势,后两句用足气息,将情绪推向高潮,读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决心。

3.研读

活动二:赏登临之景。学生自主研读三首诗,找出诗中写景的诗句,斟词酌句,反复涵泳,赏析诗人登临所见之景,并分享阅读所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悠悠”“钟”“割”“千寻”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登临之景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象。如“悠悠”一词,写出了天地的苍茫辽阔和时间的无穷无尽,绘就了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蕴含着时间意识,呈现出广袤的空间距离感,为下一句抒发情感张本。

活动三:会登临之意。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结合课前所查找的创作背景相关资料,探求诗人借登临所见之景抒发的“登临意”。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入手,反复品咂,体悟“怆然”“会当”“不畏”等词句流露出的陈子昂怀才不遇的伤感和生命有限的无奈,杜甫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以及王安石立足高远、无所畏惧的气概,感受三位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登临感怀而生的不同情思。随后展开小组合作,比较三首诗“登临意”的异同之处,探究不同的“登临意”背后的深层意蕴。虽同为登临诗,《望岳》和《登飞来峰》重点以登临所见高远之景抒发诗人胸怀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的生命价值追求,《登幽州台歌》则侧重表达诗人面对茫茫天地所产生的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怆、人生短暂的无奈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忧患意识,二者皆集中体现了古代文人生命意识的自觉与张扬。

4.点睛

活动四:探登临之秘。补充史传资料,走进真实的诗人内心,体会三位诗人豪迈气概或悲怆心境背后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通过“我说登临诗”环节进行课堂小结,巩固学生对登临诗群文篇目的阅读体验,提炼概括对登临诗的整体性认知以及对自我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四、追问:登临诗群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重构了多个文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有机整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场,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通过教师的引导,更易让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实现知识的迁移。

“何人堪会登临意”——《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课根据初一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状况开展教学活动,课堂上学生朗读、思考、交流、探究活动贯穿始终。课前,学生通过导学单自主预习群文篇目,初步感知并明确群文教学议题“何人堪会登临意”。课中,围绕“诵登临之诗、赏登临之景、会登临之意、探登临之秘”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诗歌,在对关键字词句的理解和由浅入深的朗读指导中,层层递进,将学生的阅读体验逐步引向深入,读出了不同诗人“登临意”的深层况味。学生通过对三首登临诗的结构化的阅读鉴赏,反复品味歌中富有情感和审美张力的语词,丰富了对登临诗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审美鉴赏力,初步形成了对登临诗特定内涵的知识建构,实现了从读懂一首诗向读通一类诗的迈进。

登临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类型,要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除了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审美意蕴及文化价值,采用群文阅读的组织形式也是重要路径。群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统筹规划各个文本的教学价值,设计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的教学任务,通过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的深度互动,最终实现学生审美鉴赏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猜你喜欢
幽州望岳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望岳
《“望岳”香台文创设计》
品悟经典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僧俗·经藏·碑板: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的变局
群文活动
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