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分析

2023-01-05 13:20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抗旱技术人员成活率

杨 帆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四家子林场,黑龙江 大庆 166200)

目前,造林工程发展缓慢,林区过度开发使林业面积不断减小。林业工程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员和先进的技术,我国加大了荒漠化治理的林业工程投资力度,应加强对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保持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分层。

1 抗旱造林技术

抗旱造林主要应用于我国西北地区,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选择的造林方式。抗旱造林针对林区地理环境,从地理特性和区域特性入手,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设计了建设方案。抗旱造林工程适用于干旱少雨地区,这些地区降雨量少,树木存活率不高,绿化面积难以扩大,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林业工程的发展。应针对林区环境气候进行分析,在进行林区恢复建设时,提升树苗存活率,有助于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2 抗旱造林技术应用于林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抗旱树种的选择问题

不同地区气候不同,土壤存在差异性,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抗旱树种。在选择前,应加大调查力度,针对当地气候和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树种,使树种成活率得到保障,提高抗旱造林技术水平。应掌握客观环境条件,加强对树种的分析,明确树种的抗旱性。为了降低成本,树种选择应以性价比和成活率为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树种是否适合种植。在林业工程中,要想获得良好的抗旱造林技术效果,树种选择应符合当地的环境条件,避免环境污染问题,例如:桉树入侵会影响周围的树木,剥夺养分,抗旱树种和原有植被应和谐共生。

2.2 操作流程有待完善

应加强对林业人才的培养,不断创新林业工程,完善抗旱造林技术。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抗旱造林技术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有待完善,林业工程由于操作不正确,影响了技术效果。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缺少对接,导致种植操作不当,应强化人员能力,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部分工程过于重视过程,后期治理力度不够,抗旱林缺少保护,不利于树木健康生长。林业工程在实施中缺乏监督,没有发挥监督作用。

2.3 林业工程管理模式滞后

林业治理中,造林抗旱是一种主要方式,但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管理较为落后,管理模式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应增强对现代抗旱造林技术的认知,加强对林业工程管理模式的设计,将其全面应用于林业工程中。应强化落实林业工程管理,不能忽视管理,应采用有效的管理方式获得良好的效果,保障林业工程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抗旱造林技术的作用。

3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3.1 做好前期准备

抗旱造林施工应从施工地区生态环境入手,加强对地质条件的勘察,由地质勘测人员负责,加强对相关数据的调查,尤其是土壤酸碱度、沙化程度和养分含量等,对土壤条件进行相应的改造,使其符合种植要求,为抗旱造林工程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1]。应高度重视水资源短缺问题,着重进行解决,加强对覆盖技术的应用,将保护膜覆盖到地表中,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使树木获得充分的水源,提高树木成活率。加强保护技术的应用,吸收集中水分,灌溉树木,促进树木健康生长,提高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水平。

3.2 选择适宜的树种

应注重树种的选择,在实际选择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经济性原则。在选择抗旱造林树种时,尽可能不选名贵树种,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后期维护。二是适应性原则。在选择抗旱造林工程树种时,要以本地区树种为主,确定备选对象,选择适用性强、存活率高的树种,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保证抗旱造林工作的有效实施[2]。应加大考察力度,根据不同树种来落实,加强对种植数据和存活信息的收集,为抗旱造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改革升级。

3.3 创新林业工程造林技术

由于林业工程造林技术应用具有地区性和独特性,不能只凭经验,因此,林业工程造林技术创新尤为重要。技术改进应着重从抗旱效率入手,把抗旱性放在首要位置。可选择以下几种造林技术形式:一是容器苗造林。此技术可运用于干旱瘠薄的浅山区,其能够克服土壤贫瘠的问题,可以以油松品种为主,通过容器苗技术实施抗旱造林。对树苗栽植进行分析,保障容器内土坨完整,去掉容器低,保持树苗根系完好,提升树苗成活率。树苗入穴深度应高于容器袋口,夯实土壤,在坑口处覆盖细土。二是覆膜造林。此技术可提高成活率,其借鉴了农业种植经验,以覆膜形式实现对林区土地的处理,可增强土壤湿度,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温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膜剪一道缝,由内到外,将事先处理好的浅锅底型树坑内植上树苗,保持穴边缘低于地面[3]。在苗木根茎和地膜上覆盖土,保障无透气和空隙。栽植工作完之后进行浇水,提高苗木成活率。

3.4 合理把控抗旱造林工程进度

要想确保抗旱造林工程顺利开展,需要完善的工程监管制度。在坑旱造林工程中,应加大分析力度,围绕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合气象变化适当开展人工降雨,使苗木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提高抗旱造林工程标准,明确苗木选择和栽植养护的具体内容,将其落实到个人,每项工作由专人负责[4]。按照规章制度,对技术人员提出相应的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将每项任务落到实处。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考核,将技术人员能力和工作效率作为考核内容,以林区成活率作为考核标准,做出相应的奖惩,激发技术人员工作热情,不断提高其参与性。加强技术人员档案构建,在抗旱造林工程中,对于遇到的问题及状况,调动好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注重人才选拔,保障抗旱造林工程的顺利开展。

3.5 加强抗旱造林工程管理

为了促使抗旱造林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做好人力、物力支持,以个性化管理方式为主,提升抗旱造林工程水平。加强资金管理,在前期加大宣传力度,以有效的方式就林业发展展开宣传,增强人们对林业发展的认知,不断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提高人们对旱地造林的认可度。对旱地造林实施融资,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在资金管理中,把控好资金发放,防止资金流失。林业部门应响应国家号召,进行资金精准投放。人员管理主要是针对技术人员,对其进行选拔和委派。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联系和沟通,邀请专家对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指导,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强化技术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5]。加强设备管理,全面调动设备,由专业人员指导,促进抗旱造林工程的有效开展。做好设备维护和保养,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提升抗旱造林工程质量。应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加强造林工程创新,以创新思维改进抗旱造林工程管理。

3.6 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应提升造林人员的选拔标准,加强对一线造林人员的专业素质考核。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提升技术水平,避免操作失误,提升林木成活率。应加强构建监督制度,对一线造林人员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对于不达标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符合相应的标准,鼓励一线施工人员起到带动作用。应加大检查力度,围绕造林成果进行分析,保障抗旱工程的有效进行,提高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水平[6]。

3.7 构建抗旱造林技术管理系统

具体实践过程中,应重视技术操作,落实林业工程,发挥抗旱技术的价值,加强对林业工程的监督管理。应高度重视并构建林业工程抗旱技术管理系统,确定抗旱造林技术的具体流程,只有落实好管理工作,才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提升抗旱造林技术应用效果[7-9]。

4 结语

要想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要加强抗旱造林工程建设,解决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创新,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树种,加强抗旱工程管理,提升抗旱造林技术水平,促进抗旱造林工程的发展。

猜你喜欢
抗旱技术人员成活率
高料价下草鱼“伤不起”!30年养鱼人竟做到鱼种成活率100%,1亩赚5200元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坡位对南方红豆杉和檫树混交林早期成效影响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从50%到90%,草鱼养殖成活率倍数提升,致胜法宝是什么?
浅析在防汛抗旱中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实施零线绝缘化加装抗旱配电箱破解农村抗旱用电安全难题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