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集外序文辑补

2023-01-05 14:27王玉媛
关键词:乾隆

王玉媛

(安徽外国语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康、雍、乾三朝著名诗人、诗论家、诗选家。众多诗人服膺其诗学,钦佩其人格,友朋弟子遍天下,所谓“乾、嘉以来之诗家,师传之广,未有如德潜者。”[1]3900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年出版四册《沈德潜诗文集》,潘务正、李言点校,是迄今收录沈德潜诗文最完备的版本,为推进沈德潜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不过,由于沈德潜主盟诗坛数十年,又性情和善,喜与人交,为人题赠的诗文难免有未收入全集者。近年来,不少学者陆续发现沈德潜集外诗文①蓝青《沈德潜佚序辑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1年第5期。蓝青《沈德潜佚文辑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1年第2期。王玉媛《沈德潜佚文辑补》,《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蓝青《沈德潜佚序辑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9年第4期。蓝青《沈德潜集外序文辑考》,《古籍研究》2019年上卷。林春虹《沈德潜佚序辑考》,《文献》2018年第2期。侯倩《沈德潜集外诗文辑录》,《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第6期。朱泽宝《沈德潜佚文辑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朱泽宝《沈德潜佚文考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年第2期。,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今又从清人别集、选本中辑得沈德潜集外序文共七篇,整理并略作考述如下。

鉏矛集序

张子永夫,为横山先生高弟,吾党狷者也。不肯苟求当世,虽日或不举火而意气自得。人有馈遗,则辞。惟先生予则受,盖陈无己之流亚也。喜作诗,每得一语,必雕肝呕心而出,故其高者如昌黎,次者亦长吉、玉川之匹,曰“人能得天地间未有句为可贵耳”。余尝访之南园老屋,蓬蒿满径,丈室翛然,去市廛无几,有山林气象。出新诗一二章,朗然长吟,铿锵如发金石也。永夫长于诗,诗外无所事,而吴中人士信耳疑目,故知永夫者绝少。重永夫者惟横山先生,能使永夫重者,亦惟横山先生,而先生则已没矣。近永夫卜居归村,又丧其偕隐之妇,家徒四壁,形影相吊,岂丰于才者必啬于遇耶?抑或造化元气永夫为之启其秘、泄其藏,天故予之奇穷以为报耶?永夫穷益甚,则见于言者宜益多怨愤之辞。今其诗变向时之倔曲,而一归于淳古淡泊,非几于道,其能如是耶?化狷者为中行,几无以测永夫之所至矣。同学沈德潜序。

此序见于张锡祚《鉏矛集》,二卷,嘉庆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叶燮、沈德潜、王在东作序。张锡祚,字永夫,一字偕行,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与吴嘉纪、徐兰、黄子云合称为四大布衣,城南诗社成员之一。据沈德潜年谱,“(康熙)四十六年,年三十五,予与张子岳未、徐子龙友、陈子匡九睿思、张子永夫锡祚结城南诗社”,并评价“永夫诗如残雪在岭,孤鹤唳空”[2]2102。沈德潜《徐龙友遗诗序》又交待“永夫死于寒饿”[2]1322,可知其坎坷际遇。张、沈同为叶燮(即序中提到的“横山先生”)弟子,故私交甚密。《沈德潜诗文集》有不少涉及张锡祚的诗,如《喜晤张子永夫》[2]82、《和张永夫咏桃》[2]660、《寄张永夫》[2]661、《玉阑干·张永夫墓》[2]1093、《与张永夫书》[2]1380等。沈德潜晚年编选《国朝诗别裁集》(即《清诗别裁集》),所录诗人皆已离世。其中,选张锡祚诗15首,并说张诗“初以生新为宗,能盘硬语,后一归平澹,在韦左司、柳柳州之间。年五十馀,穷饿以卒,葬灵岩山麓。碣曰‘诗人张永夫墓’,好事者每携酒酹之”[3]1030。此序从张锡祚的师承写起,以“狷者”二字评价其性情人品,恰如其分。对其居住环境的描写,寥寥数语,境界全出。他赞赏张锡祚的人品和处世态度,同情其不幸遭遇,并指出其诗风的转变。而“重永夫者惟横山先生,能使永夫重者,亦惟横山先生,而先生则已没矣”,传达出对老师叶燮的深切怀念,令人感动。

荔支诗序

歙鲍子薇省,闽游得诗数百篇,别有咏荔支一卷,多钟情语。览者谓如竹垞检讨称王次回《风怀》之作,令人悦目嫮心,回肠荡气者。余循讽再三,而搴芳惜羽、脱谢尘垢、羁愁纡郁、秋风摇落之感详在其中,盖不徒艳其赋物之工,而伤其寄意至远也。昔吾吴钝翁先生撰《姑苏杨柳枝》,词客诮之。周君觐侯述其语于卷末,谓“古之为诗者,博取罕譬,其词侈,其旨约,所托者小,而所喻者大,故曰发情止义,翁亦犹是也。和诗入选百十二家中,有稍切本事者,翁则沈吟比兴间,谓有讥讽警戒之意存焉,特标而录之”云云。观此,则咏荔之指归瞭如矣。余又不徒喜其词之工,而叹其人之自树者远也。余自予告归,游黄山,过友人金瞻原所,薇省故馆于其家,方属疾,不获与细论其诗。见壁间所为长歌,沉郁豪宕,有韩、杜遗风,余录之以归。闻薇省病且久,昨者翠华南幸,提学双公驰檄趣备召试,不克赴。而观阁学前自江南还朝,称鲍生不去口。薇省匿影乡井而誉满京师,今乃以优行贡于成均,薇省行矣,修名可立,共毋伤美人之迟暮也夫。归愚沈德潜题。

此序见于鲍倚云《荔支诗》,一卷,乾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沈德潜、王鸣、吴华孙、曹学诗、汪沆等作序。鲍倚云(1708—1778),字薇省,号退馀,一号苏亭,安徽歙县人,著有《寿藤斋诗集》三十五卷,《荔支诗》一卷,《退馀丛话》二卷,时文一卷。据沈德潜年谱,乾隆十四年(1749)他辞官归乡,次年正月,“同周子迂村为黄山之游”[2]2125。周迂村即周准,字钦莱,号迂村,曾与沈德潜一起编选《明诗别裁集》。同年五月结束黄山之行,返回苏州。据诗序,黄山之行中,沈德潜在友人金瞻原家里看到鲍倚云的诗,留下深刻印象。金长溥,字瞻原,号复堂,歙县人。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官吏部主事。沈金两人当相识于雍正九年(1731)同修《浙江通志》时。沈德潜年谱记载,“(雍正)九年辛亥,年五十九。三月,浙督李公聘修《浙江通志·西湖志》,赴馆,总裁学士沈公西园讳翼机、太史傅公阆陵讳王露……嘱先修《湖志》……”[2]2111。又据沈序,沈、鲍并未见面,沈德潜却欣然作序,是爱才、惜才之心使然,亦从侧面证明沈德潜晚年的诗坛地位和影响力。沈氏认为鲍倚云《荔支诗》“寄意至远”,因此“不徒喜其词之工,而叹其人之自树者远也”,是诗家三昧之言。又将《荔支诗》与汪琬《姑苏杨柳枝》相提并论,可见称许之意。末尾以“修名可立,共毋伤美人之迟暮”鼓励鲍倚云,亦可见其长者风范。沈德潜年谱关于黄山之行的记载较简略,此序可丰富其具体行程。

兰蕙林文钞序

戊辰春闱,得曹生震亭。震亭名学诗,歙人也,以诗文名大江南北及日下,予重之。岁癸酉,吴生薗橹以士相见礼来谒,因得读其诗文,品不在震亭下,予并重之。薗橹亦歙人。歙之山为黄山,三十六峰怪伟甲天下,古松、云海尤著名。灵秀所钟,必有杰出之士擅诗文长者,震亭、薗橹殆其人欤?然余观薗橹、震亭之诗文,有同而异、异而仍见为同者。震亭诗温润明丽,重重襞绩,尤工作赋,整练华缛,诸体工于征引,约近子山、义山。薗橹戛戛生新,不屑一语庸近、拾人牙慧,诸赋能脱唐人科臼,记序杂著不受唐宋八家束缚,第其品格在鲁直、若山两公间。震亭主风藻,薗橹主骨格,异矣。要其大致托比兴、长风喻,归诸和平中正、敦伦饬纪之大,两人又适相印合也。意异者其体裁,而无弗同者乃在作诗、作文之旨趣也耶?震亭成进士后,屈于一令,未能尽展抱负。今薗橹虽浮沈诸生中,然天子尝召试行在,赏其韵语,即未得官,名隆隆起。韩子云“蓄之大者蕴必发”,他日入承明之庐,当著作之任,铺张宏休,扬厉绝业,炳炳麟麟,堂皇焯烁,则禀黄山之灵秀者,又擅长于纪泰山之封、镂白玉之牒,而不止吟风弄月,矜高文于山林泉石之间矣。予序诗文集,更为之操其说以竢。乾隆癸酉八月友生长洲沈德潜题于紫阳书院。

此序见于吴宁《兰蕙林文钞》,一卷,上海图书馆藏。吴宁,字薗橹,一字元侣,安徽歙县人。《兰蕙林文钞》是吴宁与其弟吴宽合著。据《歙县志》:“吴宽,字谼芍,路口人……与兄宁同着有《兰蕙林文钞》及《抝莲词》。”[4]1157乾隆癸酉,即乾隆十八年(1753),沈德潜81 岁。沈德潜年谱中未提及此年为吴宁作序之事。沈序中提到的曹学诗,字以南,号震亭,亦为歙县人。法式善《梧门诗话》云:“曹震亭学诗,乾隆丙辰进士,歙县人。耽吟咏,颇得宋人三昧。”[5]113《徽州府志》也记载曹学诗“工骈体文,四方索碑铭传记者无虚日”[6]337。沈德潜在序中把来自于黄山脚下的吴宁和曹学诗并举,指出两人诗文受江山之助的影响,不仅显示出对文坛后进的赞许,也可看出沈德潜对黄山的喜爱。如前所述,乾隆十五年(1750),沈德潜游览黄山达数月之久,并写下数十首吟咏黄山的诗。他评价吴、曹两人诗文同而异、异而同之处,也切中肯綮。“托比兴、长风喻,归诸和平中正、敦伦饬纪之大”不仅指出吴、曹诗文共同之处,也体现了沈德潜一贯秉承的温柔敦厚诗教说。末尾又对吴宁鼓励有加。此序与上文《荔支诗序》均为沈德潜写给安徽歙县籍诗人的序,对于了解清代歙县乃至安徽诗坛、清代地域诗学均有参考意义。

马鞍山怀旧诗序

马鞍山即吴地之昆山,准之秦馀、钟吾、乌目间,犹荆楚之江黄也。然灵秀清淑之气独钟于此,故历代所传,功绩如卜文超,节义如刘龙洲、龚安节,理学如魏庄渠,政事如叶文庄,文章如归太仆,科名如朱恭靖、顾文康,硕学如顾亭林,而顾仲瑛之风雅,王安道、夏仲昭之绘事,余复初、俞紫芝之放逸,其类咸荟萃焉。松江之小昆山,机、云兄弟外,传者鲜闻,无能比埒也。吾友徐子梅逊,代居于此,暇日作为诗歌,以记其事,显幽俱葺,小大并识,网罗放佚,成一家言,得断句四十章,名《马鞍山怀旧诗》,既,复成《续怀旧》《后怀旧》诗,并如其数。大约征据确实,则不惑异闻;命意高远,则有关风教。而言短意长,愔愔沨沨,又其馀事尔矣。予谓诗与史相表里,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而太师所陈之诗,凡山川、风土、人物,一一备详,故诗史并重。今梅逊抽妍骋秘,因事成诗,实以诗传事,非谈艺者之权舆,省方者之惇史乎?昔龚芝麓尚书送吴日千归云间云:“送子天南路,言归西鹿城。”按西鹿城在马鞍山下,是误以马鞍山为小昆山也。王新城尚书寄叶讱庵、文敏中云:“君家况近昆山麓,二陆台边结茅屋。”按二陆台在机山旁,又误以小昆山为马鞍山也。考核之精,哲匠犹难,得梅逊之博雅以政之,庶可免舛讹之失也夫。乾隆乙丑初夏,长洲同学弟沈德潜题于燕京旅寓之夷白斋。

此序见于徐裕焜《马鞍山怀旧诗》,抄本,不分卷,南京图书馆藏。沈德潜、陈黄中作序。乾隆乙丑即乾隆十年(1745),沈德潜73 岁。该抄本含有怀旧诗、续怀旧诗、后怀旧诗各四十首。徐裕焜,字梅逊,江苏昆山人。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曾任婺源教谕。据《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文苑二》,徐裕焜“少负逸才,善属文,尤长韵语,尝著《马鞍山怀旧诗》,前后凡得百二十首。搜罗乡先贤轶事,自为注释,长洲沈德潜为之序。”[7]527据卷首交代,“《马鞍山怀旧诗》一册,庚申变后世罕有存。今年春,于赵生鱼笙处假归,命儿子鸣寿录副藏之,亦吾昆掌故之一助也。壬子小春月初十日玉峰王德森识于吴门之市隐庐。”可知此抄本主人为王德森。王德森(1856—1943),清末民初昆山耆宿,通诗书,精通医术,市隐庐为其晚年在苏州住所名。“庚申变”指1860 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等事件。壬子,当指1912年。沈序从马鞍山(即今江苏昆山)地理位置说起,历数此地历代先贤名人,继而指出此诗集以诗记事、以诗传事、证据确实、命意高远的特点。又指出昆山与松江小昆山的区别,即使才高如龚鼎孳、王士禛,也难免混淆,更突显此诗集的“博雅”。《沈德潜诗文集》未见沈、徐两人交往的诗文,所以,此序可丰富沈德潜的交友情况。

练川十二家诗序

西庄王子盛称其乡多诗人,偻指而数,得尤异者十二家焉。兹合刻之而乞余序其首简。余虽老,结习未忘,犹不废吟事。循览斯刻,不禁为之跃然以喜也。盖天地之生才,日出而无穷,古人尝譬之山川之出云,而或又以为鸿笔之人为国霖雨。夫云兴于山,雨注于泽,蓬蓬焉,勃勃焉,以此写状人之才笔,可谓善喻者矣。而诗歌者,尤才笔之精灵者也。时当隆盛,万物各遂其昌荣滋长之性,而士生其间,志意得发舒焉,心气得和顺焉,故其溢而为言,大而炎炎,小而詹詹,无不达也。不特岩廓之上鼓吹润色者鳞次麏集,而至通都大邑之间,怀铅吮墨者家隋珠而户荆璞也。即方隅僻左之区,布衣韦带之士,亦且比户接踵,而竟吐其奇。练川,吴之下邑,僻在濒海,而诸生中有诗人若此之多,可谓盛矣。即练川而推之,天下人才之盛略可知矣。非天地鸿庞之气与国家景铄之运交相遘会,何以致斯欤?自宋、元以来迄于明初,古文莫盛于浙东。自明之中叶以降,莫盛于吴下。练川人文,殆犹夫燕之函、粤之镈矣。然而归震川、唐叔达、娄之柔、黄陶庵诸先生,大率皆笔胜于诗。今十二子之诗,则高华雄浑,风格出入三唐,而秾纤映发,馀美毕备,直欲补乡先生之所不逮者也。嘻!诗家之有宗派,犹禅门之有衣钵,法灯智珠,转辗相承,不可以一日而绝也。余自顾衰颓,管枯墨燥,大惧薪尽火传者之难遇其人,而诸子年少气盛,各以大雅自期,又得名贤为之指受,窃幸慧命之可以常续也。于是乎书。乾隆甲申中秋长洲沈德潜题于归愚斋,时年九十有二。

此序见于王鸣盛编选《练川十二家诗》,共十二卷,乾隆刻本,浙江图书馆藏。沈德潜、王鸣盛作序。王鸣盛(1722—1797),字凤喈,一字礼堂,号西庄,晚年自号西沚,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清代著名学者、诗人,沈德潜晚年弟子“吴中七子”之一。沈德潜辞官归里后,于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任苏州紫阳书院院长。在此肄业的王鸣盛、王昶、赵文哲、钱大昕、曹仁虎、吴泰来、黄文莲等七人游其门下。沈德潜为七人编选、刊刻诗歌,定名《七子诗选》,“吴中七子”得名于此。《练川十二家诗》是王鸣盛为家乡练川十二位诗人编选的诗歌选本,每人一卷。练川,今属上海嘉定。十二位诗人分别是林大中、顾铸、诸廷槐、汪景龙、王鸣韶、王元勳、印照、王丕烈、张允武、钱塘、毛思正、张崇傃。王鸣盛在序中称赞这十二家诗“或磊落以振奇,或幽好以避俗,虽取径不同,而情以植之,才以宣之,风骨高骞,英华映发,彬彬然躏大雅之庭,则一也。”沈德潜则以“跃然以起”形容看到此诗选的反应,欣喜之情显而易见。这种欣喜心态也贯穿行文始终。沈氏认为,练川这个小邑,之所以产生这十二位诗人,正是国家诗教昌盛的缩影。文中提到的归震川、唐叔达、娄之柔、黄陶庵,即明末嘉定名人归有光、唐时升、娄坚、黄淳耀。沈德潜评价十二家诗“高华雄浑,风格出入三唐,而秾纤映发,馀美毕备,直欲补乡先生之所不逮者也”,既是褒奖,也是鼓励,是他作为诗坛盟主对诗学后进的殷切期望。乾隆甲申,即乾隆二十九年(1764),沈德潜92 岁。其年谱中未提及此事。因此,此序有助于了解沈德潜晚年与诗坛后学之间的交往。

渔庵诗选序

练川,吴之一隅地也,而有明至今,风雅不绝。自万历间唐、娄、程、李四先生以诗学倡导一方,归季思不以诗名而诗品清绝;季年,黄蕴生、侯研德诸先生继之。国朝,陆征君翼王、孙学士恺似、张詹事天飞渐其流风馀韵,后先鼓吹,彬彬盛焉。曹子来殷,今之诗人也,与王子凤喈、钱子晓征挺然并生,而凤喈、晓征抑然推来殷为不易及。故练川之后劲,每推来殷。来殷之才、之学,倜傥浩博,其为诗,雅瞻英华,规模盛唐,上溯六朝,视四先生以下诸公,骎骎乎有过之无不及者。当每赋一诗,英英露爽,率常屈其座人。近学使者谢山梦公一见辄叹赏不置。公诗纵横排奡,恣肆汪洋,有巨刃摩天之概,平日未尝轻许人,而独于来殷,谓其登作者之堂,相与分题唱和,追逐轨涂,乐府必宗汉魏,歌行必宗杜、韩,争奇角胜,有不肯稍让古人者。昔徐迪功昌谷少有诗名,然词尚藻丽,时近唐初四家。后遇李副使献吉,陶镕游衍,转而沉雄顿挫,骨相嵚崎,遂鼎峙于北地、信阳之间。今来殷才之高、学之邃,本迥胜于昌谷少年之作,而梦公即今之献吉,于以同扶大雅之轮,不得谓古今人之不相及也。初,来殷偕凤喈、晓征来游吾门,以诗、古文相质,予皆以独角麟许之。今凤喈、晓征果以上第联步玉堂,来殷岂久困于经生者?他日与二子回翔馆阁,扢雅扬风,以歌咏本朝功德,不特嗣先哲之遗音,流乡邦之馀教,而诗学昌明,予亦将藉之以为代兴也已。行且翘足竢之。长洲友人沈德潜。

此序见于曹仁虎《渔庵诗选》,二卷,乾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仅沈德潜一人作序。曹仁虎(1731—1786),字来殷,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沈德潜晚年弟子“吴中七子”之一,有《辕韶集》《宛委山房集》等。序中提到的王子凤喈、钱子晓征即“吴中七子”中的王鸣盛、钱大昕。据钱大昕《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曹君墓志铭》,曹仁虎“少而好学,沉静不妄出一语,而于所读书悉能贯串。”[8]738-739“吴中七子”中的王昶评价曹仁虎诗“初宗四杰,七言长篇风华缛丽,壮而浸淫于杜、韩、苏、陆,下逮元好问、高启、何景明、陈子龙及本朝王士禛、朱彝尊诸公,横空排奡,才力富有。七律尤高华工整,独出冠时。”[9]90-91沈序从练川地理位置写起,历数此地历代先贤,可与上文《练川十二家诗序》同看。文中提到的“谢山梦公”,指清代蒙古籍诗人梦麟(1728—1758),字文子,号谢山,一号午塘。乾隆十年(1745)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江苏学政等。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选梦麟诗7首,并认为“近日台阁中,无逾作者,倘天假以年,乌容量其所到”[3]1209。据《曹学士年谱》,乾隆十九年(1754)曹仁虎24岁时,“馆朱氏昂苹花水阁,时硕鲁特公梦麟以内阁学士任江苏学政,闻先生才,爱之,岁试诗、赋、时文,皆第一,补廪生。”[10]493沈德潜以梦麟肯定曹仁虎诗为例,称扬曹诗,还把梦麟比作明代诗文复古运动代表诗人、“前七子”中的李梦阳,把曹仁虎比作“前七子”中的徐祯卿,显示出他对梦、曹“同扶大雅之轮”的肯定和赞赏。这种诗学观也是沈德潜一贯坚守的。末尾表达了他对曹仁虎的期望。

柏堂诗草序

予素性落落,称知交者不过数馀人。然或其人已达,踪迹渐疏;或方竞名誉,日事奔走;或始与同志,中道不坚,辄背去;或沉溺汩没于腐滥之学,无足与语。故称知交者益少。不得已,求知识于山林野老、道流空门之中,后得方外友樾亭上人。樾亭既出世,无所用,故并其力从事于诗,虽其名不甚著于时,然其诗往往清绝。樾亭爱予诗,故其诗成,时来相质;予亦时过柏堂,共论源流升降之故,终日往复不倦也。樾亭事母孝,迎养于柏堂中,莳花药,摘蔬果,多方以娱悦之。虽布衣蔬食,而母氏甘之如饴。知其先意承志者,素也。樾亭敦本行,不违名教如是。此即文采不见于世,吾当进之墨名儒行之列。今其诗清远闲放,屏黜浮靡,诣日进而益上。文与行,实已兼之。而为吾徒者,谓其习于浮图,不当引为知己之列,不已过乎?予尝谓作诗、古文、词,当根柢深厚,不应猎取华词以为炫耀。樾亭亦云然。予不尚声誉,耻干谒,故廖落无偶。而樾亭安于世外,足不及大人之门,此又志行之不相违者也。樾亭将梓其近稿问世,请序于予。予故举其生平之大与予不遗方外之故,著之简端。读樾亭诗者,知其不违吾儒,而于寻常诗僧外遇之,是足以知樾亭也夫。康熙癸巳嘉平月鱼孚溪一士沈德潜拜题。

此序见于释岑霁《柏堂诗草》,一卷,康熙刻本,上海图书馆藏。仅沈德潜一人作序。康熙癸巳,即康熙五十二年(1713),沈德潜41 岁。释岑霁,字樾亭,江苏长洲人,生卒年不详。《沈德潜诗文集》有不少涉及释岑霁的诗,如《樾亭上人见示九秋新咏》[1]225、《送樾亭上人游五台》[1]234、《忆方外亡友樾亭》[1]411、《樾亭上人柏堂将母图》[1]783等。其中,《忆方外亡友樾亭》有“壮岁联吟得古欢”“方外情亲似弟昆”之句,可见两人相识较早,且情谊深厚。沈德潜年谱曾记载,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年37,“春月,同谢立夫有辉、曾叶生介福、樾亭上人岑霁同之杭州,遍游西湖。”[1]2103而《重过柏堂怀樾亭上人》写于释岑霁去世后,充满伤逝之感,诗云:“古柏长青青,枯禅已云逝。书卷满流尘,竹阁昼常闭。病馀煮药鼎,依然置阶砌。人生皆暂合,彼此如附赘。万有归虚无,谁能固根蒂?老泪不须弹,为转华严偈。”[1]87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也选其诗8首,并评价:“上人将母柏堂,尽子道,喜读儒书,敦友生谊,盖隐于禅者也。诗品清澈无尘,远近名流争欲识其面。樾亭没。吴中无诗僧矣。”[3]1375释岑霁《柏堂诗草》有《答沈确士二首》,其一有“以我茅斋好,频来叩竹关”,一“频”字可知两人来往甚密,也对应沈序中的“时过柏堂……终日往复不倦”。其二则称赞沈德潜的诗:“沈约有佳誉,遥传白雪声。一时共禅论,十载仰诗名。枯木心真澹,石泉句更清。不知神宇瘦,五字苦吟成。”[11]3这些评价显然有助于了解沈德潜早年诗歌创作及成就。在此序中,沈德潜从自身交友情况写起,以“素性落落”“称知己者益少”凸显他与释岑霁非同一般的友情,亦可见沈德潜的择友观。他认为释岑霁虽为方外之人,但诗品清绝,不落尘俗;再加上人品高尚,事亲尤孝,是文行兼修之士,应当引为知己。沈德潜说自己“不尚声誉,耻干谒,故廖落无偶”等,也反映出落落寡合、不谐于俗的处世态度,因此,此序对于了解沈德潜的性情操守也不无裨益。

以上七篇佚文,涉及沈德潜诗学观、生平、交游等,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其诗学思想,丰富其生平细节,亦可加深对其人品个性的了解。

猜你喜欢
乾隆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文化再造与国俗建构——以乾隆朝冰嬉为例
盛世之巅的一声叹息——《红楼梦》与乾隆前期政治谈片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红颜未老情已绝
纪晓岚戏乾隆
乾隆为何长寿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