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主要做法、问题与对策建议

2023-01-05 15:39邓万超周甫娟陈冠州顾业连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北海市菜篮子果蔬

邓万超 周甫娟 陈冠州 顾业连 苏 翎

(北海市蔬菜研究所 广西北海536000)

“菜篮子”工程建设,事关农民增收和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事关物价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北海市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把“菜篮子”工程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细,实现蔬菜产量和种植面积“双增”的目标任务[1]。 据统计,2020 年北海市蔬菜(含食用菌)产量 113.12 万t,同比增加4.91%;蔬菜种植面积达66.78 万亩,同比增0.24%。 同时,北海市作为广西秋冬种蔬菜“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的重要生产基地,叶菜类、根茎类、瓜菜类、茄果类等蔬菜应有尽有,品种丰富多样、市场供应稳定。

1 主要做法和突出成效

1.1 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保障“菜篮子”的稳定

1.1.1 加大示范基地建设 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增点扩面提质升级行动为契机, 扎实推进北海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截至2020 年底,北海市获得认定的各级农业示范区(园、点)共433 个,其中果蔬类农业示范区(园、点)125 个。 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辐射推广, 初步形成了市县有示范区, 乡镇有示范园,村有示范点的格局。

1.1.2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2019 年北海市印发 《北海市大棚果蔬产业奖励资金项目实施方案》,以政府引导, 安排专项财政资金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新建果蔬大棚,发展果蔬产业,截至2020 年底,全市拥有大棚面积近3 万亩。 并在果蔬生产基地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滴灌、温室管理等集成应用技术,全面提升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2]。

1.1.3 科学防控蔬菜重大病虫害 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小菜蛾、斜纹夜蛾、霜霉病等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情况,发布病虫情报49 期,指导菜农有效开展病虫害防控工作,示范推广色板、杀虫灯、诱瓶、释放天敌等绿色防控技术和无人机统防统治技术,科学防控病虫害。 据统计,2020 年全市蔬菜统防统治面积共计20 多万亩。

1.2 畅通农产品产销衔接渠道, 保障农产品流通和稳定供应

1.2.1 举办展销活动,助推农产品市场流通 线下,组织涉农企业、合作社、农户参加农产品交易会、展销会等, 积极为北海市农产品生产主体搭建流通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线上,积极对接京东云北海分公司、 北海市正申电子商务公司等电商公司组织直播网络带货活动,利用网红带货、网络营销,及时高效地把时令果蔬等农产品推向互联网, 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1.2.2 强化品牌创建和宣传,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北海市大力开展品牌创建工作。 截至2020 年年底,北海市“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共101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80 个、绿色食品15 个、地理标志6 个。认证产品类别主要以果蔬产品为主,占比超1/2。 其次,成功创建广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 个、农业企业品牌 4 家、 农产品品牌 7 个。 党江豇豆、“南珠一号”香芋、南康子姜等农产品更是成为地方“招牌”,经济效益明显。

1.2.3 积极搭建信息平台, 拓宽销售渠道 北海市一县三区建设益农信息社标准站、专业站、简易站共1 020 个,设立北海市市级、合浦县县级、铁山港区县级、涠洲岛等4 个运营中心,以信息平台为媒介,蔬菜等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可以在全国内寻找有效的市场,充分解决“销售难”的问题。

1.3 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菜篮子”农产品安全放心

1.3.1 加强执法监管 坚持用好“监管、检测、执法”三支队伍,重点在“防、控、查、检、打”这 5 个字上下功夫,加大案件查处曝光力度,始终保持对农业投入品监管的高压态势[3]。 据统计,2020 年北海市共出动执法车辆841 多台次,执法人员3 363 多人次,检查市场、生产、经营单位2 278 多家次,查处问题39 起,查获不合格农资4.76 万kg,对投入品市场形成有效震慑。

1.3.2 加大农产品质量监测和抽查力度 据统计,2020 年北海市共快速检测蔬菜样品30 754 个,合格率99.98%;定量检测蔬菜水果样品共910 个,合格率98.9%。 针对北海市特色产业和高风险品种如豇豆、辣椒等开展专项监测,排查风险隐患,共开展种植业产品监督抽查样品130 个,加大力度对豇豆、青菜、瓜类等品种的抽查,保障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菜。

1.3.3 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通过微信公众号、工作群、明白纸等方式大力宣传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指导生产者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加强自我质量控制、自我开具合格证和自我承诺,鼓励农产品随车附带合格证上市,夯实生产者主体责任。 北海市自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以来, 共开具合格证累计1 733 张。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地设施装备差,抗风险能力弱

北海临海的地理位置易遭受台风、暴雨等影响。而北海市多数蔬菜基地的水利、交通、温室、大棚等配套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遇灾害性天气损失大。

2.2 产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

当前,北海市蔬菜产业发展主要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产业规模小、标准化生产水平低,难以适应大市场的需求[4]。 北海市农业龙头企业从2018 年的近40 家减少到2020 年的30 家,农民专业合作虽然有一千多家,但处于发展初期的占绝大多数,组织化程度不高。

2.3 品牌“多、杂、散、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一是缺乏品牌意识,重生产而轻品牌,有品无牌的现象突出。 经营主体普遍缺乏品牌意识,长期处在提供原材料的产业链低端, 不愿、 不善打造自主品牌。 二是农业品牌影响力、竞争力弱。 农业企业科技开发投入不足,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短,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不高。

2.4 物流冷链资源不足,运输成本高

农产品具有特殊性,其物流时效性强。 而北海市专门从事农产品冷链运输的车辆少, 且冷链物流在仓储方面需要建立专门的生鲜冷库, 在配送时要使用专门的冷藏车,对包装材料也有特殊要求,这些都会大大增加企业配送成本,致使农产品运输在“最后一公里”断链。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大基地建设投入

一是发挥北海市大棚果蔬产业奖补政策,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大棚, 扩大设施栽培面积超过3 万亩,示范带动果蔬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尽力争取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基地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着重改善基地道路、水利、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基地生产标准化、种植规模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水平。

3.2 发展壮大经营主体

规范土地经营流转, 引导菜农从分散种植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扶持种植大户,发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着力引进一批资金实力和科技实力强的投资主体,培植一批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北海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

3.3 提高农业品牌化扶持力度

把农业品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对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给予重点培育、重点扶持,鼓励知名品牌利用品牌资源进行扩张和延伸。 以培育北海市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抓手,培育特色鲜明、产业集聚、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推动创建农产品品牌的工作常态化。

3.4 加强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

一方面培育、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 搭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依托冷链物流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 有效缓解城乡农产品供销矛盾突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培育和发展现有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上, 根据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地理、交通优势,在特色农产品产地乡镇、村规划建设一批交易市场,搞活农特产品流通,保障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猜你喜欢
北海市菜篮子果蔬
供应足 需求旺 老百姓“菜篮子”拎得很舒心
首都“菜篮子”装满“科技果”
果蔬PARTY
北海美 北海靓
出行方式大集合——创意果蔬组合
春天的菜篮子
北海市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
北海市社保网上经办系统正式上线
菜篮子里创业梦成真
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2013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