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学校管理中的探索

2023-01-05 15:55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一中学王志宏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学校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一中学 王志宏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是国际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学校需要不断思考和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

作为学校,必须积极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努力做好高考备考工作,狠抓教学常规工作,扎实推进“双新”工作,强化德育工作,落实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需要大胆尝试,不断实践,我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追求实效

面对新高考、新教材、新课程,学校一方面需要学习借鉴已有省份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大胆尝试,摸着石头过河。

(一)选课走班及学分认定

1.做好选课规划

开展学情调研,做好模拟选课,在充分调研与模拟选课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合理统筹,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提前做好选课基础保障,研制好学校选课工作方案。基于学生模拟选课数据而制定了学校的选课走班教学计划表。

2.开展宣传培训指导

认真做好宣传培训,召开教师大会,明确教师在选课中的责任和任务。召开学生大会,使学生了解选课的意义及学校选课工作方案,了解新高考改革及学校对选课的要求。召开家长会,确保家长全面了解选课教学改革的相关情况。

3.组织课程选择

课程选择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管理。努力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有计划、合理、科学地选择心仪的课程。加强实践体验,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家校联合,学生和教师注重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共同做好学生选课工作。

教导处和年级组经过前期调研,决定我校学生在高一学年结束、必修课程完结后,实施选课教学。

(二)全员育人导师制

学校本着处处有教育,处处有导师的原则,切实推进全员育人导师制度。设立全员育人的导师制工作领导机构,全方位管理全员导师制工作的规划、开展、评估事宜。政教处、教研室和督导室统筹协调,各司其职,认真开展相关工作。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成为育人的主力军,注重学生思想引导、课业辅导,同时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开导、生活指导和成长引导。导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树立理想信念;加强课业辅导,提高学科成绩;开展心理疏导,培育健康心理;加强生活指导,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加强成长引导,让学生成长为具备健全人格、完备心智的阳光青年。

(三)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教育关系着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学校高度重视,为学生配备专门教材,生涯规划课程在低年级专门开设,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让学生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认识,其他年级则有个别的生涯规划指导,如学校选择或未来专业选择及高考志愿填报等。班主任利用“导师”这个角色功能,结合班级学生个人实际,通过班会等活动,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涯规划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生涯规划的相关活动,理性认识自己,研判自己,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主动积极地迎接社会发展的挑战。

那几个八路军一冲进来就分头提枪照着日本兵射击。一枪打倒一个,一枪打倒一个。六个日本兵根本没来得及把三八大盖端起来就被打倒了,单单只剩下鬼子军官。鬼子军官望着地上日本兵,一声怪叫,抽出了战刀,扎起了马步。看样子,他是想做垂死挣扎。那显然是头儿的八路军一声冷笑,朝另外四个八路军使个眼色,乱枪齐发,鬼子顿时被打成了马蜂窝,一股股殷红的血水像喷泉一样直往外喷。

(四)强化学生发展指导

创新方式,拓宽途径,科学设置并开设好生涯规划课程,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未来职业的选择和人生发展规划,合理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科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生发展的认同,探索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模式,全面做好学生发展指导工作。

(五)课程改革

学校将课程改革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门规定,按要求做好国家规定课程开设、选修课程建设等,按照课程方案开满国家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如《中国文化专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地理热点问题探析》等,高一年级开设心理课。

二、强化学校管理,追求品质

(一)科学决策,民主管理

学校成立年级管理小组,由年级部主任、政教处副主任、督导室副主任、各备课组长组成管理团队,明确分工,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各尽其职抓好备考。定期召开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会议,总结前段备考工作,安排下阶段备考计划。包括政教处副主任配合班主任加强学生管理,及时联系科任教师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问题。年级部主任及时召集备课组长把握复习的导向、进度,习题的难易等,为下一阶段备考提供信息。督导室不定期督导教师授课情况并组织检查教师教案和学生作业。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好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工作,我校探索并实践了分层教学,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等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满足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三)集体研讨,共同提高

把教研活动作为高考备考的重要途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主要以“如何备考”为主题,组织教师精研高考题,有的放矢,进一步做好复习。

(四)立足课堂教学,扎实教研

学校立足课堂教学,围绕校本研究工作,大力开展以新课程实施和有效教学为核心的教材研究活动,以集体备课和“自主·议论·引导”“课堂观察”的高效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法研究活动,以新课标下的学法指导为核心的学法研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在两周内集中听完不同学科的十节课并写出听课反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组织4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成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察小组,每周开展听评课活动,四人一组,一人讲课三人观课,通过准备、倾听、互动、达成四个维度精研课堂教学。

(五)多措并举,提升成绩

三、加强教学常规工作,追求精细

(1)严格执行课程管理和教材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和学分管理,规范教学工作计划及总结管理。

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科学制订并落实每学期、每学年、三年课程计划,整体设计高中三年课程总表。让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成为常态,面向全体,尊重个体,全力打造为学生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完善选课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精心设计为学生服务的指导手册,明确课程设置、学分规定、选课流程和走班的规则等,并提前告知师生、家长。建立选课教学管理配套机制,加强教学班、行政班及教师、学生的管理和评价,明确教师的教学管理职责,落实好“一岗双责”,确保选课教学稳步有序实施。

每学期开学初要求各教研组、各位教师撰写好教学计划,各位教师还要做好周计划及日计划,并能在教学工作完成后认真反思,总结经验,以期更好。

(2)深研新课标新教材,高质量推行集体备课,注重优化教学设计,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反思,精心设计作业,及时批改作业,加强辅导和答疑。每周每个教研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两节课)开展集体研讨活动,每天每个高考科目备课组都有一节集体教研活动课。集体教研活动立足我校实际,深研新课标新教材,形式多样:高考研究、集体备课、听评课等。让教师不断总结,不断形成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3)提高考试命题能力,规范考试组织管理,建立考试分析制度,实施学生的多元评价。考试方面,由第三方出卷人根据我校课程进度和学情命题,各备课组长审定,做到考试的公正合理。每次月考分年级分考场单人单桌进行,考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分析报告张贴在教室门口,采取相应策略应对。学校在考后组织月考质量分析会,从均分、指标完成情况、效率、效率度等方面对学生及教师进行多元评价。

(4)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明确教育教学研究内容,建立多元化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强化课改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教学理论的拓展,提高思想认识,抓好课堂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促使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推进教育双新课程,追求成效

推进教育双新课程是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旨在中小学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教育。学校以“双新”建设为契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育人模式的改变,在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发展指导、教育教学视导等方面出实招、强推进,取得显著成绩。

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需建设与之匹配的新课堂。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为此,学校一方面分批分次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开阔教育视野;另一方面邀请省市教科所领导、专家、京城名师等莅临我校视导,通过专家指导、专题研讨、合作交流等形式推进“双新”背景下育人模式的改变。

五、创新德育模式,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学校集思广益,创新德育模式,实施“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的全校德育观。努力创新和打造有特色的德育模式。积极打造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德育特色。致力于实现教书育人,氛围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整体育人,全员育人的良好机制。

学校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宣传,积极弘扬正能量;对问题学生进行集中教育,通过让学生参加提高班,塑造完善的人格,改变不良陋习,端正学习态度,提升思想认识。同时,通过开展祭孔活动、研学旅行、参观访问、组织召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动和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特殊学习反思教育活动,积极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学生常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学校从养成教育入手,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观念、传统美德认同、法制意识和守纪观念,教育学生继承优良传统,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

注重实践和参与,创新德育模式。目前学校在德育建设方面积极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由社团、校广播站、行为训练室、人生规划、赠我心目中的好教师、校园十大文明之星评选、德慧智经典诵读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月、主题实践活动、演讲比赛、升国旗仪式、班级主题活动组成的学生自主实践,自主管理系统;形成了由军训、社会实践活动、清明扫墓、成人仪式、课间跑操、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提高班等活动组成的校本德育体验课程;形成了以班级誓词、个人誓词、班主任寄语、班级公约、班级口号、宿舍公约、班徽、班旗、个性化班级牌为主线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形成了以《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田野》、校刊《栖山雨》等学生必读科目,以一中网站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德育教材;形成了以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校园文明之星、文明宿舍、标兵学生、标兵跑步班级的评选为德育激励机制;形成了以室内外卫生,宿舍卫生,在校行为规范,文明礼貌,用餐纪律,就寝纪律,自习、空堂纪律为内容的养成教育体系。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立德才能树人,培养人应该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格的教育需要贯穿整个学校教育过程,学科教学中需要渗透,更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培育。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品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师的闯劲、实干和对工作的热情,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需要学生学习的激情,需要理想、情感、价值观等良好的精神品质。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学校的使命,也是学校在今后工作中的不断追求!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校推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