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移民与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早期运营

2023-01-05 22:27郑映淑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善堂潮汕地区祖师

郑映淑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潮汕①潮汕地区即今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四市。潮州人侨乡集中在六个区县,潮安(海阳)、潮阳、揭阳、澄海、普宁以及饶平。在很多文献中,因为潮汕地区明清隶属于潮州府,而且泰国人习惯叫潮汕人为潮州人,所以这些书中指的潮州人均为潮汕人。人是广东的三大汉族民系之一,近代大量潮汕人移民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构成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南亚各国中,“暹罗华人数量最多,土生者众,总数或达百数十万人,多来自潮汕”。[1]在泰国的华侨华人社会组成中,潮汕华侨人数高于客家人、广府人、海南人和福建人等,且涉及的领域最广,在泰影响力最强。潮汕移民对泰国社会的重大影响之一即是成立了华侨报德善堂。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②华侨报德善堂的名称演变与泰国的国号更换有关。泰国的古称是暹罗。20世纪30年代以后,暹罗兴起了泛泰主义的思潮,在泰国军事主义者銮披汶·颂堪成为总理后,1939 年改国号为“泰国”。銮披汶政府于1944 年倒台,泰国投向反法西斯阵营。由于“泰国”国号是泛泰主义的产物,在第二年复名“暹罗”。1948 年,銮披汶·颂堪再次成为总理,并于次年重改国号为“泰国”。为顺应历史潮流,1959年暹罗华侨报德善堂改名为泰国华侨报德善堂至今。,在历史上也称为暹罗华侨报德善堂、报德堂,于1910 年在曼谷建立,是潮汕籍华侨在泰国建立的第一个全方面的慈善机构。其早期堂务活动主要是帮助收殓贫苦华侨尸体埋葬,1936 年改组成为现代化的慈善机构,业务范围也逐渐扩充为救济遭受自然灾害的灾民和帮助新移民,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救助工作。

一、潮汕移民带来大峰祖师崇拜及善堂文化

潮汕地区西北、东北多高山,东南部面向大海,海岸线与岛岸线比较长,不乏汕头港、潮州港、樟林港、南澳诸港等良港。这些都为潮汕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康熙年间,清廷就因闽粤缺粮而从暹罗进口大米,潮汕人从樟林古港出发,搭乘红头船到暹罗进行大米贸易。近代以来,频发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不安定,人民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再加上蝗灾、旱灾、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使移民合法化。这一切加速了潮汕人前往海外谋生、经商的步伐。

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对潮汕移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泰国的吞武里大帝郑信作为潮汕人后裔,在其统治时期,鼓励潮汕人移民暹罗,潮州人享有各种贸易特权,并被尊为“皇室华人”,在首都附近逐渐形成一个华人街区。其后的却克里王朝继续实行鼓励潮汕人移民暹罗的政策,暹罗政府优待华侨华人,上层华侨华人甚至可在政府担任官职和获得爵位。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东南亚地区,马六甲、新加坡、马来亚等地相继沦为殖民地,而暹罗则长期保持独立。泰国崇信佛教,宗教文化上的相似使潮汕移民更容易适应。潮汕移民的到来为泰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注入新活力,其中包括潮汕地区著名的民间信仰大峰祖师崇拜及其善堂文化。

自古以来,潮汕地区的善堂文化非常突出。传统善堂多由神道庙宇发展而来,这些庙宇皆供奉神明,而潮汕地区向来尚多神崇拜,各个善堂供奉的神明并不相同,在这些神明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大峰祖师。北宋年间,大峰和尚到潮阳县。他在当地做了许多善事,特别是为潮阳县和平乡的百姓修建一座桥——“和平桥”。他远从福建运来石料和请来工匠,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也因为修建此桥而心力交瘁去世。为了纪念他的恩德,潮阳和平人建报德堂,四时祭祀,香火不断。潮阳县和平乡的报德古堂建立后,由于大峰祖师慈悲济世的精神广为传播,潮阳县其它各镇也纷纷建立庙宇供奉大峰祖师。这些庙宇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善堂组织。其中,1899年成立的潮阳县棉城镇棉安善堂,为抗击鼠疫和救济民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棉安善堂与汕头最大的善堂机构汕头存心善堂的建立也有直接的关系。

1899年,一位潮阳人到汕头务工,看到汕头街上很多尸体无人认领和进行掩埋。这位潮阳人本身是棉安善堂的社友,名叫赵进华(人称“跳蚤伯”)。在他的建议下,棉安善堂出面延请大峰祖师木雕圣像来到汕头,并由士绅李泰丰向同济外局借到场地,筹划在汕头成立善堂。存心善堂自1901年始建,三年后方成。

从以上论述可看出大峰祖师崇拜及其善堂在潮汕地区的传播路线,其最先发源于潮阳县和平乡报德古堂,后来向潮阳县其它市镇传播,包括潮阳县棉城镇棉安善堂。再后来由潮阳县向其它潮汕地区辐射,如汕头市存心善堂等。大峰祖师崇拜及其善堂文化,不仅在整个潮汕地区广为流传,更随着潮汕人出洋而在海外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新加坡、泰国等地均可见到供奉大峰祖师的庙宇和善堂组织。在新加坡供奉大峰祖师的善堂有修德善堂、普救善堂和南洋同奉善堂等。泰国的善堂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泰国华侨报德善堂。1896年,移民暹罗的潮阳人马润专赴潮阳县和平乡请大峰祖师金身来暹,设坛供奉。后来香火日盛,为了容纳愈来愈多的信众,在潮汕籍华侨的合力倡导下,泰国华侨报德善堂于1910年建成。

潮汕地区的善堂,无论是潮阳县棉城镇的棉安善堂,还是汕头市存心善堂,都需要延请大峰祖师圣像供奉。为了建立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旅暹潮阳籍华侨也专程回到发源地恭请大峰祖师圣像。《暹罗华侨报德善堂章程》明确指出大峰祖师于报德善堂的重要意义:“本堂以崇祀大峰祖师为宗旨,矜恤贫苦,救济灾难,收埋尸骸,创设医院,本仁爱之精神,办理慈善事业为宗旨。”[2]82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成立是源于潮汕地区的“报德古堂”。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编写的刊物上明确记载:“最初的名字是‘报德堂’,是来自祖国‘报德古堂’的!”[3]现今泰语中的一些词汇是潮汕方言的谐音,泰语中的“报德堂”发音与潮汕方言相同。潮汕地区的善堂文化十分发达,在其全盛时期(20 世纪20 至40 年代)有善堂500 座之多。善会善堂这一类的慈善组织虽然并不是潮汕地区原创,明末清初全国各地均出现了相似的善会组织,举行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但是潮汕地区俨然形成了自己的善堂体系。而且这种善堂文化随着潮汕移民而在海外发展起来,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志贤教授所说,今天东南亚各地的“善堂文化”是潮人的独特文化。[4]

二、华侨报德善堂借鉴潮汕善堂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是在潮汕移民的倡导下建成的,善堂的发展运作更是深受潮汕善堂的影响。就整个泰国善堂来看,“目前泰国的善堂机构,遍布京城曼谷及内地各府,而考其历史最悠久者,则非华侨报德善堂莫属。其他众善堂,从其建立的时间和模式看,均应是该家善堂直接间接的衍化产物”。[5]86因此,考察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发展衍变对认识泰国与潮汕善堂文化的关系有窥豹之效。

(一)组织模式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于1910 年建立,外观是一座庙宇,外大门门额书写“大峰祖师庙”,二进门挂着“报德堂”的匾额。早期的华侨报德善堂,即从建立到1936 年改组时,是在大峰祖师庙里进行收尸埋葬的堂务活动。改组后的华侨报德善堂才成为现代化的慈善机构。也就是说,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堂内分为二部,其一供奉宋大峰祖师,凭借佛力,感召愚蒙,而敦教化,其一组织暹罗华侨报德善堂,从事于慈善事业,以为社会服务”。[6]而汕头存心善堂的早期活动也分为两部分,一是供奉大峰祖师让善信祭拜,一是从事收殓和掩埋无主尸身或贫尸。

善堂自成立起是与神事活动相结合的。潮汕善堂和泰国华侨报德善堂都有以下特点:一是善堂均供奉神明;二是本身的建筑外形就是寺庙;三是信众到善堂参拜,香火不断;四是善堂举行法事等一系列神事活动。而且,这种神事活动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停止,而是延续至今。在善堂团体转变组织模式的时候,也没有被一刀砍,而是保留了下来。汕头存心善堂完善组织模式的转变是在20 世纪30 年代,其他传统潮汕善堂也大约是在这一时期。当时存心善堂订立章程,召开全体社员大会,由社员大会以“双记名式”选举董事成员。存心善堂设置董事会,下设事务股、学校股、教养股、医院股、水龙股、义山股、法事股、福利股、教育股、掩埋队、消防队和救护队等。社员大会用“双”记名式选举董事6 人成立董事会,再由董事会用“双”记名式从中互选董事长、副董事长、财政主任。董事常会每月开会一次,如有急事由董事长召集临时会议解决。董事任期均以二年为届,期满另行选举,不得连选连任。董事会内部均为义务职,不支薪金及车马费等,董事会成员不得担任善堂内部的任何有薪职位。①转引自厦门大学徐苑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大峰祖师、善堂及其仪式:作为潮汕地区文化体系的潮汕善堂综述》一文第77页。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是在1936 年进行改组的。原本华侨报德善堂采用总理制,郑智勇先生(1851-1937)是善堂的最高负责人。后来报德善堂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幸而有侨社的热心人士马介吾发出改组倡议并得到采纳。于是,由马桂钦在报纸上发表谈话,公布改组章程草案。报德善堂的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则在华侨社会宣传改组之事。侨社积极响应,提出改组意见。准备工作就绪后,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正式召开改组大会。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改组的成果是产生报德善堂的第一个章程和确立董监事会为领导集体。报德善堂的章程明确规定以社友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旗下设董事及监事处理堂务。1936 年11 月25 日,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第一届董监事正式诞生。第一届董监事任期为一年二个月,到第四届方才改成两年一届。

比较以上汕头存心善堂和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组织模式,可看出二者早期都是传统的神庙组织,经过改组后转化为综合性的慈善机构。其他潮汕传统善堂的发展轨迹也是在同时期左右进行改组。由此亦可见,华侨报德善堂与潮汕善堂组织模式的承继关系。

(二)经费来源

善堂自身的运营及慈善事业的顺利开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无疑是资金来源。纵观历史上的善堂和其它慈善组织,绝大多数因为资金短缺无法继续开展下去。汕头存心善堂和泰国华侨报德善堂供奉大峰祖师,二者慈善事业的顺利开展,自然也离不开广大善信的踊跃捐款。潮汕民众崇奉大峰祖师,积极为善堂捐款“做善事”。“大峰祖师崇拜在泰国发展的模式是:报德善堂以大峰祖师名义大做义事,受益者感大峰祖师之恩,到报德善堂向大峰祖师捐钱,报德善堂又利用善信这些捐款,以大峰祖师名义做更多善事,更多受益者又再感恩捐款;如是反复以至无穷,大峰祖师的善信犹如滚雪球那样,数目越来越大。”[7]

潮汕善堂和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成员加入时均需要缴纳入会费。善堂成员加入并无太大具体限制。汕头存心善堂入会资格没有地域或身份财富的限制,“凡持身清白热心慈善赞成本堂宗旨者有本堂社员二人之介绍经董事会审查合格者得加入为本堂”①转引自厦门大学徐苑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大峰祖师、善堂及其仪式:作为潮汕地区文化体系的潮汕善堂综述》一文第77页。。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成员是广大旅暹侨胞,需品行端正并且遵守善堂章程。华侨报德善堂的第一个章程《暹罗华侨报德善堂章程》第二章“社友”规定,“凡旅暹侨胞,品行端正赞同本堂宗旨,恪守本堂章程,经社友二人之介绍,由董事会认可者,皆得为本堂社友。”②见1947年《华侨报德善堂第六、七届堂务报告书》第79页。汕头存心善堂的经费来源是入会费和商户企业家等的捐款。华侨报德善堂受潮汕传统善堂经济的影响,筹款来源基本相同。在这些经费来源中,最主要的是社会人士的捐助。其次是善堂成员固定缴纳的会员费。根据1944 年度的堂务报告,华侨报德善堂的成员月费捐助为16602 铢,广大善信的捐助为518597 铢71 士丁。1945 年度的报告指出,成员月费捐款为28800 铢,社会人士的捐款高达1260607铢92士丁。③同上,见第89-90页。

华侨商号和慈善家的认捐是决定善堂能否维持下去的因素之一。潮汕地区存有几百座善堂,自然清楚地意识到商人认捐的意义,将乐善好施的慈善家形象地比作“活财神”。在经费短缺时,善堂的“活财神”需要先行垫付,以确保救济活动的及时性,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多数灾难和意外事件是无法预知的,而且在实际救济过程中也会遇到入不敷出的情况。泰国华侨蚁光炎先生(1879-1939)乐善好施,积极为报德善堂和培英学校等团体捐款,是泰华社会众所周知的“活财神”。

(三)堂务内容和建筑格局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在20 世纪上半叶,特别是其建立和改组早期的活动,与潮汕善堂的施善活动相同。潮汕地区传统民间慈善机构的救济内容多式多样,可针对不同需求的人群而采取相应的救助形式。善堂针对无人赡养的老者设有养老院;针对孤苦无依的婴孩设有孤儿院和育幼院;针对贫困者进行施粥和赠衣;针对病弱者进行义诊和送药;针对无力收殓的往生者进行施棺和赠坟。本着教养兼施的原则,对于没有能力上学的适龄儿童,善堂则专设义学。汕头存心善堂与潮汕其他善堂的堂务内容,绝大部分是相同的。汕头存心善堂的救济活动也是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所进行的慈善事业。汕头存心善堂施棺施粥的传统与泰国华侨报德善堂为贫苦华侨施舍棺木、收尸埋葬和到码头为新客华侨施粥的慈善事业内容是一致的。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早期的主要堂务活动是为贫苦华侨收殓尸身,为其配备棺木和寿衣后,埋葬在坟场。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救助工作流程是,“贫病同侨,为乞丐,下等职员及其他贫侨死后之无能具棺收埋者,该堂于接得报告后,即具棺派员前往为之收殓,并运至潮州义山亭内该堂坟地葬埋”。[2]66

林悟殊先生认为,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在建筑设计和堂务报告书等方面均借鉴了汕头存心善堂。[5]87-88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建筑主体,即曼谷大峰祖师庙,仿照汕头存心善堂的建筑设计。“建筑是分成前后二进的,并分‘外内’两大门,外大门靠接马路,门额上书‘大峰祖师庙’,旁边再开一小门……二进大门额上书‘报德堂’,入门分构一厅两库,左库为经忏部办事处、右库为会计处……库房接上为左右两走廊。”[8]汕头存心善堂的建筑设计大体如此。由于当时泰国缺乏相关建筑设计人才,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修建是专门请潮汕地区潮阳县的吴阿永完成的。[3]此外,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现存的最早完整资料——《华侨报德善堂第六、七届堂务报告书》与《汕头存心善堂民国卅二——卅三年度堂务报告书》编辑体例相似。两者都追溯大峰祖师的建桥历史、都有本堂主要领导人的照片、本堂的沿革、本堂的章程和工作规章等。

综上所述,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成立是源于潮汕地区的民间信仰大峰祖师崇拜,请大峰祖师圣像到泰国后,华侨报德善堂在潮汕侨商的支持下建立起来。华侨报德善堂的建筑格局仿照汕头存心善堂,建筑人才也专门从潮阳县延聘。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和汕头存心善堂在组织模式、经费来源、堂务内容和堂务报告书的编辑等方面大体相同。这表明,早期的泰国华侨报德善堂乃在潮汕善堂文化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

三、潮汕移民经营泰国华侨报德善堂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自成立到后来的发展运营,始终离不开潮汕移民的努力经营。1936 年后,善堂实行董事制,多届董事长和董事成员均出自潮汕籍。也就是说,无论是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最初创办者,还是改组后的最高领导者,几乎都是在商界赫赫有名的潮汕籍人士。华侨报德善堂早期的实际经营者一直是潮汕籍华侨,他们是出生成长于潮汕地区再移居海外的,深受潮汕文化影响。泰国的华侨华人,向来以从事商业、小商业者居多。19 世纪50 年代,旅泰华人就办起小型碾米厂,70年代又办起机械化碾米厂。泰国著名的碾米商之一是陈慈黉(1843-1921),广东汕头澄海隆都镇前美村人。陈慈黉于1871 年在曼谷创设陈黉利行,经营出入口贸易,后发展火砻业。陈簧利行是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12 家创始商号之一。比较潮汕善堂和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成立过程,可发现双方背后的支持力量都来自于商人阶层。汕头存心善堂在汕头商界人士的热心筹划下,1904 年建成。汕头存心善堂的建成,得到48 家潮汕行商名流的支持。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建立得益于12 家华侨商号的赞助。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建立是旅泰华侨华人特别是潮汕籍华侨华人大力推动的结果。报德善堂的12位创始人中有10 位潮汕人。永泰和宝号的马达生、永和发商号的马梅友、振昌当的马宴庭、振泰隆的马曾堃、永昌记的马荫亭、永南号京果店的马俊声6 人均来自广东潮阳县成田乡,占报德善堂创始人的半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报德善堂创立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郑智勇先生,华侨华人社会普遍称之为“二哥丰”,原籍广东潮安县。郑智勇在泰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地位。他曾领导泰国洪门会党,也被泰皇赐爵。他在泰国取得创办“花会”的特权,积攒下巨额财富。郑智勇经营的业务范围广泛,有航运业、碾米业、典当业、报业等。他的商业地图不仅在泰国,更包括了日本、新加坡、香港、汕头和厦门等地。郑智勇先生以他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和在华侨社会的影响力支持华侨报德善堂。郑智勇创办的“郑谦和号”商行是报德善堂的12 家创始商号之一。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得以成立,庙址和建筑材料等事的顺利解决,离不开郑智勇先生的支持与帮助。“建堂完工,庄严的庙址焕然落成,但据在祖庙旁的老番妇的栉叶屋,始终不迁不卖。最后,也还是由郑智勇先生出面接洽,方才准予让出,报德善堂也方才拥有整个光焕整齐的庙址。”[3]乃至后来建堂的砖石材料曾被不法之徒偷窃和“明目张胆强蛮搬运”[3],也是由郑智勇先生出面解决的。

历经几任领导人的更换,报德善堂进入发展的瓶颈期,由热心华侨提议而进行改组。1936年,泰国华侨报德善堂进行改组,产生了善堂的第一个章程,确立了董监事会为领导集体,扩展为综合性的慈善机构。从1937 年到1943 年,善堂共有五届董事长,均出身潮汕籍。改组后的第一、二、三届董事长蚁光炎先生,是广东澄海人。他年轻时到泰国谋生经商,在曼谷创办光兴利航运公司和光兴泰、光顺利、光顺泰三家火砻,由此积累了财富。蚁光炎担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暹京中华赠医所主席、天华医院财政以及泰国潮州会馆的常委兼财政等职务,后以中华总商会主席的身份和在华侨间的威望出任报德善堂改组后第一届董事长,颇有利于刚刚改组完成的华侨报德善堂开展新工作。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第四届和自第二十届起蝉联多届的董事长郑午楼先生,亦是潮汕籍人士。郑午楼(1913—2007),祖籍广东潮阳沙陇镇东仙村,出生于曼谷,泰文名为乌廷·郑差派汶,曾就读泰国新民学校和培英学校,通晓中、泰、英三国语言。郑午楼是泰华社会著名的企业家,手握200 多家大公司的控制权,涉及银行业、保险业和酒业等业务。郑午楼与人合办京华银行并任董事长,该行是泰国主要商业银行之一。事业的巨大成功和乐善好施的品德使得郑午楼在泰华社会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郑午楼先生为华侨报德善堂服务了近半个世纪,报德善堂许多重要的发展环节都与郑午楼先生的决策和指导有关。他不但为报德善堂效力多年,还热心服务泰华社会。郑午楼曾任四届泰国银行公会主席,连任泰国郑氏宗亲总会理事长20多年,是泰国中华总商会和潮州会馆的永远名誉主席,泰国公益基金委员会创始人和第一、二届主席。郑午楼还担任郑子彬(郑午楼之父)慈善基金会主席,经常为贫苦学子提供助学金。

此外,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董事成员中也不乏潮汕移民。报德善堂的第一届董监事成员中,负责董事募捐的陈景川就是潮汕人。陈景川(1901-1947),原名陈惠星,字景川,又号云畴主人,广东澄海隆都镇西洋村人。陈景川筹组泰国潮州会馆,担任会馆的正主席,是中华总商会的常务委员,参与发起《中国报》《中原报》等华文报纸。报德善堂蝉联三届董事长蚁光炎之义侄蚁美厚(1909-1994),是第四、五、七、八、九届报德善堂董事成员,同样来自潮汕。他筹组“泰华建救总会”,担任总会会长。他协助总会捐助汕头存心善堂,举办慈善活动救济泰国灾民,为中泰友好做了大量工作。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高层负责人在善堂成立前就已经与潮汕地区有着密切联系。一些侨领出生在潮汕地区并一直待在家乡,直到十几岁才旅居暹罗,如郑智勇和蚁光炎、蚁美厚先生。旅泰华侨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番事业后,总是心怀乡情,造福乡梓。作为潮汕移民建立的组织,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成为沟通他乡与故乡的重要纽带。

猜你喜欢
善堂潮汕地区祖师
达摩祖师
潮汕地区『营老爷』:与神同乐的全民狂欢
醉梦前尘
潮汕地区太极拳发展现状探析
王培之与广仁善堂
潮汕家庭教育中的榜样教育
“在最坏时候,懂得笑,哭得出”Wywan笔下的祖师奶奶
张爱玲祖师奶奶的音乐世界
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