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学术造假与美国学术腐败

2023-01-05 15:29袁南生
清风 2022年11期
关键词:玻尔诺贝尔奖学术

文_袁南生

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非法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以得出虚假成果等行为,是一种学术腐败。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诺贝尔奖,尤其是科学类诺贝尔奖,是较为权威的国际奖项,在大众眼中,每届科学类诺贝尔奖项获得者,都是当代的科学巨人,应该有着极好的道德和学风。但谁也不曾想到,一名来自美国的2019 年诺奖得主会大“翻车”,他的多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

诺奖得主涉嫌学术造假

2022 年9 月2 日,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Semenza)一天内撤回了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4 篇论文,原因是这些论文涉嫌学术造假。这4 篇论文中,有两篇发表于2013 年,另外两篇分别发表于2009 年和2014 年;根据科学网(Web of Science)数据显示,这些论文总共被引用750多次。

涉嫌学术造假、落得身败名裂的这位诺奖得主,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其实,塞门扎很早就被怀疑是学术造假的惯犯,他近20 年发表的多篇论文,都涉嫌学术不端。塞门扎被质疑作假的论文一直被挂在美国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上,这些论文分别发表在《细胞报告》《生物化学杂志》等多种顶级学术期刊上,其中最早的发表时间是2001 年。

但在2019 年,塞门扎还是和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塞门扎等3 位科学家被认为发现了细胞感知、适应氧气含量变化的机制。他们的研究,让人们更了解氧气含量是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的,这为人类对付贫血、癌症等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塞门扎2009 年以来发表了有影响的4 篇论文,人们一开始认为,这4 篇论文都对改进治疗癌症的药物有着重要作用,意义重大。正因如此,塞门扎所在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自豪地称他为“当今研究氧气调节分子机制的杰出研究人员之一”。然而,塞门扎的这4 篇论文,最近全部“翻车”。

早在塞门扎获得诺奖之前,就曾有人在学术打假网站上指出,塞门扎的研究工作存在图像数据等问题。化名叫克莱尔·弗朗西斯的一个学术打假人在网上声称:“在塞门扎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我就发现他发的论文有问题。当他获得诺贝尔奖时,我认出了这个人,并回头再看了一遍他的论文。是我误会他了吗?不,其实他有问题的论文甚至更多。”

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Semenza)

2020 年,距塞门扎获得诺贝尔奖仅一年之后,一名学术打假斗士、身为科学记者的前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内尼·施涅德就挺身而出,立马对塞门扎的学术造假行为进行了非常翔实的揭露。施涅德在打假文章中写道:“就像癌症研究中的其他领域一样,缺氧领域充满了造假,只需在学术打假网站上单独搜索HIF(塞门扎发现的缺氧诱导因子)即可。本来,我们希望诺贝尔奖可能会提供一个令人愉快的例外,但是并没有。” 施涅德质问:“塞门扎刻意学术造假,绝不可能是不小心犯的错误,然而,塞门扎居然混过去了,难道诺奖的评审委员们都如此不负责吗?”施涅德给出了直击灵魂的讽刺:“塞门扎在大学实验室里给学生们教的都是造假的学问?”

在塞门扎最新撤回的4 篇论文中,2014 年发表的那篇论文被人指出图像存在数据作假等问题,并给出了确凿的证据,打假打得结结实实。这下塞门扎也坐不住了,他在今年9月2日撤回了这4篇论文,并发表声明称:“我们正在撤回这些文章,因为一些已经发布的数据存在问题,我们认为这是在构建数据过程中选择了错误图像的结果。”

随后,人们发现了塞门扎一个又一个学术造假的证据,远远不止一张图被发现有修改的迹象;甚至在塞门扎涉嫌学术造假的多篇论文中,学术造假的方法都如出一辙。作为顶着诺贝尔奖获得者光环的著名学者,塞门扎的行为确实太无耻了,实在令学界和公众失望愤怒。

不少人都在问,学术造假的塞门扎,他所获得的诺贝尔奖会被撤回吗?无论是否撤回,塞门扎学术造假事件,都无疑给诺奖评选的权威性蒙上了一层大大的阴影……

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

其实在美国,塞门扎事件还不是影响最大的学术造假事件,早在他之前,一名号称“爱因斯坦二世”的学者舍恩(Jan Hendrik Schon),就曾制造过一起震惊世界、臭名昭著的学术造假丑闻。塞门扎虽然学术造假,但其人以前还确曾有过骄人的学术经历,确实出过重要的科研成果;而这个号称“爱因斯坦二世”的舍恩,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学术骗子,不仅骗得巨大的声名,还差点骗到诺贝尔奖。

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因为晶体管等发明而蜚声世界,曾拥有过6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世界上最老牌的重量级实验室。舍恩本是德国人,1998 年加入贝尔实验室。

最初,在同事眼里,舍恩是一名乐于与人合作、整天在实验室忙碌的年轻人。但很快,他就越来越倾向于孤军奋战了。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他凭着一系列惊人的论文成为科学界的明星。

舍恩先是声称制造出了一种振荡电路板,在同事的帮助下,他的论文在《自然》《科学》上刊登。接着,舍恩发表论文公布他的很多创新性超导实验,这些实验被人称为“神奇之作”。比如不带任何损失的电子超导、首个“有机电子激光”、第一台“散光”晶体管,他甚至自称用纳米技术做出了只有单一分子大小的超微型电脑。

假如这些实验是真的,那么意义非常大。舍恩将改变物质的绝缘、半导和超导等属性的传统观念,这意味着电学从硅时代走向有机时代,硅芯片将走向灭亡,电器会更便宜,超微型电脑也将成为现实。

从1998 年到2001 年,短短3 年时间里,舍恩发表了100 多篇论文,且大多数发表在《自然》《科学》等有世界影响力的权威学术杂志上。要知道,一般情况下,一位科学家每年能在这样的杂志中发表一两篇论文,已经算相当了不起了。当时的学术界把他看作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对他寄予厚望,称他为“爱因斯坦二世”,甚至讨论他什么时候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但在2002 年,美国几十家实验室前后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去研究舍恩的实验,却全部失败,没有任何一个实验室能重复舍恩的实验。最先露出马脚的是舍恩在《自然》杂志中发表的3 篇论文,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教授发现,舍恩这3 篇论文当中,不同的实验却使用了同一张图表。

刚开始舍恩解释说是自己编辑的时候用错了图表。然而,贝尔实验室已产生警觉,成立调查委员会,针对舍恩的论文进行调查。这时,舍恩开始反调查,比如删除电脑中的原始数据,或者直接拒绝检查等等。但调查委员会在为期3 个月的调查后,还是确认了舍恩学术造假的事实,并公布了24 处确认造假的证据。这时人们才发现,在舍恩的论文中,大多数数据都是伪造的,对科学研究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

真相一出,一片哗然,这位“科学天才”一夜之间成为臭名昭著的造假者。贝尔实验室解雇了舍恩,他在德国的研究所撤销了给他的聘书,他毕业的大学也收回了他的博士学位。舍恩事件成了科学界最大的丑闻,影响极其恶劣,一度让科学界蒙羞。

美国的学术腐败

早在2008 年6 月出版的一期《自然》杂志中,就有文章报道说,当今美国科学家的学术不端行为,可能远远超过被曝光的数量。在接受调查的来自全美605 家研究机构的2012 名研究人员中,有约180 人表示在过去3 年中曾亲眼见过潜在的学术造假行为;有192 名发现过同事造假的研究人员表示,曾报告过265 起单独事件,其中多数造假行为都存在确凿的违反伦理道德的证据。

为了防止学术不端的现象蔓延,美国出台了许多举措,其中包括对严重学术造假者绳之以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一个因学术造假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美国学者是埃里克·玻尔曼(Eric Poehlman)教授,他原是佛蒙特大学的著名生理学家,主要从事衰老、肥胖、新陈代谢以及更年期等方面的研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他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在佛蒙特大学,他拿着学校的顶薪,并作为首席专家,掌管一个实验室,手下有十几名学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舍恩(Jan Hendrik Schon)

事情起因于2000 年10 月,一位名叫沃尔特·德尼诺(Walter DeNino)的实验员发现玻尔曼的数据存在造假等学术不端现象,随之予以举报。根据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学术不端调查程序,佛蒙特大学成立了一个由系主任、教师等5 人组成的核查委员会。该核查委员会通过调查发现,玻尔曼学术造假等违法事实比德尼诺的指控还要严重得多。于是,案件转交佛蒙特地区联邦检察长办公室接手侦办。2006 年6 月28 日,法院判处玻尔曼入狱1 年零1 天。玻尔曼因此成为美国第一个因为学术不端行为而锒铛入狱的研究人员。

玻尔曼之所以会被重判,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犯案持续时间长,前前后后长达10 多年;第二,涉案金额大,骗取政府科研经费高达290 万美元;第三,性质恶劣,玻尔曼在面临学术不端的指控后,拒不配合,推卸责任,甚至销毁证据;第四,影响恶劣,相关官员指出,在此案中,损失的不只是研究经费,还包括科学本身,玻尔曼学术造假严重削弱了公众对科学的信任。玻尔曼除被追究刑事责任外,还需承担民事赔偿,并被终身禁止参与政府科研项目。

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众多学者学术造假现象说明,学术造假已成美国学界顽疾,美国打击学术腐败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玻尔诺贝尔奖学术
诺贝尔奖知多少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担心我比你早获奖
爱因斯坦的执着
玻尔崭新的思想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