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最后一公里 实施赋能三提升构筑基层党员微党校“中心校”阵地新体系

2023-01-05 05:04中共成都市金牛区委组织部
先锋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心校党校选题

中共成都市金牛区委组织部

编者按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途径。紧紧围绕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首要任务,成都始终把党员教育要素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推动跨域整合,强化智慧赋能。如何把握要素建设“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方法路径,构建要素建设“系统完备、常态长效”的体制机制?本月召开的全市党员教育要素体系化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对此进行总结交流,本刊带你看。

近年来,金牛区立足打通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坚持“支撑性强、融入感好、覆盖面全”的目标导向,创新实施微党校“中心校”阵地承载力、吸引力、辐射力“赋能提升行动”,构建形成“主新云”阵地体系,让党员教育“随处可开展、随时不打烊”,有效解决人员难覆盖、学习难集中、时间难保证、场地难落实的问题。

聚焦“承载力”提升打造党员教育“主阵地”,实现“缺场所”向“优布局”转变。以1个市级、18个区级微党校“中心校”和若干基层微党校“站点”的“1+18+N”党员教育阵地体系,构建形成“市级带动+区级支撑+站点铺开”党内教育培训覆盖网,实现集中培训有场所、日常教学有场地。一是优化建强“一中心四枢纽”市级“中心校”格局。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校务管理等制度机制18项,提升“管理中心”功能和教学培训、项目实施、资源研发、宣传推广等四项枢纽功能,创新“总校带动、多点支撑”的“1+4”办学思路,针对不同群体党员设立4个分校区,实现分层分类靶向施教。二是升级打造“一校一品”区级“中心校”矩阵。印发《区域领域“中心校”工作方案》,确定18所区级“中心校”品牌名称,制定培育计划、细化工作目标、明确具体任务,联动各街道和行业系统合力打造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中心校品牌矩阵,推动形成“一校一品”差异化、品牌化发展格局。三是规范建设“满天星”基层“微党校”站点。制定“微党校”管理规范和目标任务清单,拓展210所基层“微党校”站点教育培训功能,满足基层党员“就近就便”学习需求,扎实推进全域、常态兜底培训。

聚焦“吸引力”提升打造生动活泼“新课堂”,实现“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坚持用好用活本地教育资源,全力打造实践、沉浸、开放“三个课堂”,营造可感受可触摸可体悟的教育场景,不断增强教育吸引力感染力,讓党员愿意来、喜欢来、还想来。一是创建知行合一“实践课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联动驻区单位创建红色教育“充电站”、能力素质“提升站”、党建活动“服务站”等“综合性、一站式”微党校“中心校”阵地,开展“重走长征路”“非遗传承人”等多个实践教育活动,推动“课堂听”向“现场练”延伸。二是创设身临其境“沉浸课堂”。利用本地红色资源,配备“VR”“AR”等立体化、全景式教学设施,采取“固定剧本+党员演绎”模式,推出“微光”红色戏剧、赵一曼红色家书等情景式、沉浸式教学课程。三是创办可感可及“开放课堂”。把课堂从“室内”搬到“室外”,拓展“公园里的中心校”“市场里的中心校”等可进入、开放式教育新场景,精心设计推出集教育、宣传、参观于一体的“特色主题党日”路线,打造“我和新金牛”“遇见大运会”等多个活动品牌,推动党课融入公园、进入市场、深入展馆,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的互动感和鲜活感。

聚焦“辐射力”提升打造智慧共享“云平台”,实现“广覆盖”向“全覆盖”转变。积极探索“互联网+”与党员教育深度融合新模式,创新打造线上微党校“中心校”智慧学习平台,构筑形成“全方位覆盖、全要素供给、全天候开放”的党员教育云阵地。一是创设指尖“云党校”。开发线上“中心校”小程序,聚焦基层党员学习需求,分类上线电教片、电子书、微党课、师资、基地等教育资源。二是打造数字“直播间”。高标准打造“初心直播间”“锦城红馆”等“云讲堂”,采取“课时直播+课后展播”多维教学方式,推出“领导干部上讲台”“金英七点夜校”等系列“云直播”课程。三是搭建线上“练习室”。坚持以练促学、以学促干,依托线上“中心校”开设“在线答题”栏目,常态化上线党史党建、党章党规等测试题目,近期特别开展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暨党内法规线上答题测试活动,实现党员全员参与、内容全面覆盖、成绩全部过关。

多措并举创新七步法

体系化推进党员教育电视片工作

文|中共成都市温江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温江区围绕服务中心大局,运用系统思维,通过制度形式,聚合各方力量,推出了一批适应时代特点、紧贴基层一线、符合传媒规律的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

顺势而为理清思路,乘势而上创新作为。牢牢抓住党员教育电视片“姓党”这个根本,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时代主旋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为目的,力求作品顺应时代要求、服务中心大局、彰显价值所在。一是紧跟上级步伐出击。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为基本遵循,以全国全省全市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为契机,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党员教育资源建设的部署要求,聚焦主题主线,突出重点选题,创制主题鲜明、教育性强、生动鲜活的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60余部。二是紧扣时代脉搏发力。新形势下,人口流动性进一步加大,许多新业态、新产业、新群体加速涌现,特别是网络媒体、手机客户端等日益普及,促使学习教育从集中统一延伸到分散自主,转变思想积极适应,探索新媒体碎片化传播特点,创新穿透力、感染力更强的作品形式。三是紧盯现实需要破题。直面说教式、灌输式传统教育不易被接受等问题,贴近基层、贴近需求、贴近实际,创新实践征集、试跑、会研、撬动、攻坚、激励、推广七步法,打造展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成果、广大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围绕中心策划选题,融入区域特质塑造。坚持突出政治性、能量性、价值性,靶向策划选题,助力构筑具有城市特质的比较优势和独特势能。一是全区“征集”,抓牢储备。围绕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建好“示范区”、提质“幸福城”等中心任务,结合“两优一先”“感恩·温江”等评选活动,发动全区各级党组织,深度挖掘、广泛收集优秀案例、感人故事,储备了30余个更具天府样、温江味的选题内容。二是短片“试跑”,锚定重点。采取分类别策划、按选题制作的办法,组织相关单位围绕已储备选题内容制作代表性微视频,在“鱼凫先锋”“金温江”等视频号上进行展播,依据点击量、转发量、评价语等社会现实反响,锁定年度重点选题。三是专家“会研”,明晰路径。邀请行业专家、组织选题单位,先后召开选题策划交流会,从摄制主旨、角度、结构等方面为各单位提供专业指引,确保党员教育电视片充分展现基层党组织新气象、党员新形象。

整体联动拍摄推广,系统提升教育质效。运用营城逻辑,坚持制度引领,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聚力丰富城市文化供给,唤醒广大党员群众共鸣。一是多元“撬动”,实现“小制作大联合”。建立“组织部主导+专业支撑+多方联动+项目化推进”制片工作机制,根据选题切口关联性,整合多个区级部门单位,共同开展脚本撰写、摄制、剪辑等工作,联手争取上级相关部门业务、指标等支持,握指成拳、同心同向发力。二是重点“攻坚”,实现“小切口大整合”。针对重点选题,专门成立制作专班,由党员教育中心骨干专人全程跟踪,集中“头脑风暴”,系统深入梳理人物事迹,反复研究推敲结构逻辑、叙事技巧、剪辑手法等,切实用最优质的镜头语言最大限度触发最广泛的共鸣。三是奖补“激励”,实现“小成本大收益”。采取“基本费用+获奖奖励”的方式与第三方摄制机构建立合作,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来确定基本费用,对获得中央、省、市奖项的分别给予相应奖励金,以小投入激发大效益。四是系统“推广”,实现“小故事大宣教”。把电视片纳入区委党校“主课堂”、流动党员“云课堂”、微党校“先锋课堂”,以及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重要内容,充分利用“温江视界”小区推介平台、公交地铁车载电视,以及政务服务大厅等公共场所,滚动播出,讲好城市故事、宣传城市特质,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浸润城市砥砺进取、共担共享底色,推动实现人城共进。

明导向 建机制 出精品

聚力开发党员教育培训教材

文|中共都江堰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都江堰市坚持把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开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2019-2023年全國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的重要举措,构建完善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体系,让教材成为传达党的声音的重要载体、展示成都生动实践的重要窗口,推动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突出政治引领,把好教材建设“方向盘”。严格遵循“三大导向”,准确把握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全面落实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等各方面主体责任,做到“凡编必审”“凡选必审”,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二是坚持服务中心导向。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成都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重大战略部署,聚焦产业建圈强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编写教材。三是坚持基层需求导向。紧扣各领域、各类别党员实际需求,着眼解决基层一线工作热难点问题,精准选题,靶向开发具有指导性和实操性的教材,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用操作方法。

突出机制建设,绘好教材建设“路线图”。坚持多方联动、协同推进,厘清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实施路径。一是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制定党员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组织部牵头,纪委监委、宣传部、党校、教育局等作为成员单位,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做好各条线重点工作、经验案例收集,联动制定全市党员教材开发建设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选题方向、责任单位和任务分工。二是健全资源链接机制。借力成都村政学院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品牌,积极向上对接中央部委,立足本土优势,找准结合点,争取承接教材编写任务。通过链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农业农村部、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委高校资源,邀请专家学者进入教材编写专班,定期召开教材编写视频协调会,全方位参与指导教材开发。三是健全多元参与机制。优化教材建设供给侧,依托党校开展“万村调查”“百乡(镇)调研”,面向全市征集案例素材,激发相关学会、工作室参与热情。强化需求侧引领作用,联合党建读物出版社等推动教材出版,进一步用好“外援团”,扩大“朋友圈”,为教材开发建设聚智借力。

突出特色优势,培育教材建设“新标杆”。坚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务实管用”原则,高质量编写教材教案,丰富教材体系,提升党员教育质效。一是聚焦“村政”特色。深度挖掘成都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方面涌现的鲜活案例,编写《全国乡村治理案例选编》《公园城市建设中乡村规划实务读本》等本土教材4本,推介成都示范点位和创新案例78个。二是聚焦红色文化。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聚焦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拍摄《信念——缅怀革命烈士、中共灌县县委首任书记干希宇》作为党史教材,编辑出版《红心耀古堰》红色文化读本。三是聚焦实践典型。坚持“政策解读+方法解析+案例链接”思路,开发《农村基层干部一线工作法》作为全国基层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制作《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系列讲座》入选省委组织部“好课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驾马车”建设实务》案例课程入选中组部优质网络课程。

猜你喜欢
中心校党校选题
日历
Module6 Unit 1 Can I have some sweets?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快乐书画坊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中心校书画展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