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情境下“0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探究

2023-01-06 11:10陈云峰何洁玉
关键词:抗疫育人思政

陈云峰,何洁玉,张 策

(浙江工业大学 学校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0014)

“00后”群体,指从2000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三个十年时期出生的年轻一代。现今大学生的主体已经进入“00后”时代,他们成长在经济迅猛发展、科技飞速进步的社会环境里,属于信息时代的“原住民”。生长于和平环境下的“00后”,也经历着公共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冲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在全球蔓延,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在这场无形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全球多轮疫情流行的冲击,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高校需充分抓住思政教育契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好疫情防控这堂思政大课,在潜移默化中涵养“00后”大学生爱党爱国的忠诚情怀,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担当,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感召力、时代感[2]。

一、抗疫情境下“0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目前,“00后”是高校的主力军。中国青年报与腾讯QQ联合发布的《“00后”画像报告》,系统描绘了“00后”群体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疫情暴发后,居家学习、就业困难等形势不断变化,对“00后”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冲击。

(一)集体意识明显增强

思想意识趋于个性化是“00后”大学生的主要特征之一。“00后”是在中国基本实现“富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成长起来的,这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与自觉,激发了他们较强的独立意识与主见[3]。《“00后”画像报告》显示,“00后”中72%表示“个人在某个领域的深刻见解和成果更能代表自己”,66%表示“有很多决定都是我自己做的”[4]。可见,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努力实现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选择人生道路是其关注的焦点所在[4]。然而,由于原生家庭的呵护,使得部分“00后”大学生自认为是家庭的中心,以至于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注入自身的发展中,反而容易将他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还有部分“0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在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中也偶有矛盾发生。同时,“00后”大多处于优渥的成长环境中,且多为独生子女,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还体现在他们看待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上。部分“00后”大学生认为,集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集体可以包容、拓展个体的个性,能够帮助个体实现价值,如果集体不能达到上述功能,则集体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5]。因此,部分“0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的重视程度不够。然而,疫情暴发后,“00后”逐渐开始认识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息息相关。与此同时,我国抗疫的鲜活事例促使他们开始对“人性”“善良”“勇敢”等话题展开思考,再加上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正确引导,感恩的意识逐渐增强,也逐渐自觉地将个人行为与集体贡献对接。

(二)理性思维显著提升

“00后”大学生思维敏捷、活跃,对新事物有着较高的接纳度,对新时代的到来有更加迅速的感知。他们的成长恰逢信息化技术的成熟时期,善于在网络中捕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调查显示,“00后”的行为选择及活动频率表现出重娱乐、对网络高度依赖等特征。但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00后”大学生的需求也呈现出碎片化、易变性等特点,思维认知受限、社会经验缺乏,爱追求符合个人品位的东西,易受不良言论影响。即便如此,在疫情期间,“00后”大学生仍表现出了对疫情的高度关注,能够做到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信息中明辨是非,并做出理性判断。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国内外疫情不断反复,激发起“00后”大学生们对于人生意义、生命健康、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网络上各类“舍小家顾大家”的战疫事迹,也让他们开始超越个体思维层面对各类社会问题展开独立思考。

(三)个人价值逐渐凸显

“00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是长辈的骄傲,他们多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认知,自信自强,有远大的理想。进入大学后,“00后”大学生脱离了被事无巨细照料的环境,开始了渴望已久的独立生活,拥有更高的自由度,同时也亟需被他人认可。然而在家长的常年“保护”下,他们普遍从内心中依赖原生家庭,适应新环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略显不足。当被问及获得成功需要拥有哪些条件时,89.4%认为成功主要靠个人的努力奋斗;当被问到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近一半认为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和认可[4]。调查还显示,78%的“00后”渴望父母的温暖亲情,且把“有温暖的家”排在幸福要素的第一位[4]。可见,他们内心深处希望父母给予更多的陪伴,有着明显的依赖父母、渴望父母关爱、期望得到父母认可的需求。疫情暴发初期,部分“00后”大学生暴露出对未知生活的畏惧和恐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各地大量的“00后”大学生加入到抗击疫情的斗争中。网络上、生活中各类“00后”的英勇抗疫事迹也让公众感受到了这一群体对社会的贡献和被社会的认可。他们凭借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优势,充分发挥了个人价值,在不断摄取正确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开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二、抗疫情境下“00后”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也是一堂生动感人的思政大课,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感人的事例与素材。高校思政教育应对“00”后大学生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规则教育、生命教育、爱与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在疫情危机中展现时代担当,面对疫情时保持理性乐观的心态,关注疫情时提高思考深度,在防控疫情中展现青春力量。

(一)用抗疫成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总方针,科学防治,夺取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充分体现了我国防控疫情的强大实力。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感人故事在不断上演,感人事例不断被宣传报道。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从抗疫故事中选取教育素材,通过集体班会、党支部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正确解读我国疫情防控总方针的背景和内涵。综合运用新媒体,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展现社会大课堂的实践价值,描绘基层抗疫的实情实景,报道身边人的抗疫故事,有策略地开展爱与感恩教育。引导“00后”大学生感恩时代、感恩党和国家、感恩学校和家长,从而在疫情防控中更好地理解管控举措,更好地履行个体责任,在理想抱负上更加愿意深入基层,为人民服务,在家庭和校园内更能理解学校的用意,更能理解家长的用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自觉履行疫情防控个体责任,成为具备家国情怀的时代接班人。

(二)用抗疫精神,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提升责任意识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00后”大学生是极为活跃、积极的社会力量,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培养“0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利用契机,引导“00后”大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抗疫精神的阐述,运用疫情防控“活素材”,通过鲜活的典型案例学习和分享,以故事会、情景剧等方式,用大学生自己的思维和视角,分享、演绎危急时刻广大党员、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的英勇行动和作为,展现中国人民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各类案例,从而引导“00后”大学生更好地履行个体责任,真正理解其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的时代责任与使命。

(三)用抗疫经验,加强规则教育,明辨是非曲直

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远超以往,为了快速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全社会共同防控体系,全面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教育引导大学生履行个体责任的契机,多渠道向青年学生阐述规则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日常学习生活、实习实践过程中贯穿规则教育内容,通过推文倡议、线上线下会议等方式发起号召,向“00后”大学生阐明规则的重要性。同时,疫情与各类突发灾难引发了全社会对“生命对于个体到底意味着什么”的思考。在这场与疫情的较量中,国家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不惜一切代价,这便是敬仰生命的最好印证。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丰富思政课内涵,将医学知识、卫生常识、健康习惯等内容补充到思政教育中,要经常性剖析无视规则的警示案例,敦促学生遵守规则,珍爱生命,将遵守规则转化为个人的内在需要。

三、抗疫情境下“0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结合新时代抗疫情境下“00后”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价值引领的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6],这是思想工作者的行动指南。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实践中可灵活运用教育方式,“隐”去教育的目的性,运用好抗疫素材,让受教育者自我感知、积极认知,激发受教育者的真实兴趣并使其以自愿、自主的态度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在无意间接受教育熏陶。“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渗透、暗示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使教育对象受到有效教育”[7]。

(一)课程育人,高度重视课堂育人功能

一是“主力军”课程教师要言传身教。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要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交互作用[8]。“00后”大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与专业课教师接触,专业课教师发挥着言传身教的育人作用。任何教师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在疫情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可通过各类培训、集体教研、讲座沙龙等活动,提升讲好抗疫故事的能力,生活中要做到以身作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二是“主渠道”课堂教学内容生动。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通过课程改革,在课堂上讲好“抗疫大课”,讲好抗疫保卫战的意义,讲清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8],将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职业精神、社会责任、生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弘扬主旋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与主流价值观趋同。三是“主战场”课程建设以生为本。疫情防控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新型课题,在疫情背景下,课程建设要以“00后”大学生发展为中心,融合疫情元素,充分运用互动讨论、情境再现、案例重现等多样的方式,丰富学生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打造一批与抗击疫情相关的课程思政精品课程、遴选建设一批与疫情相关的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项目,围绕“00后”的新特点,及时总结新经验,产出新成果。

(二)网络育人,充分发挥新媒体育人作用

一是拓宽网络空间。在此次疫情暴发后,“云端课程”成为第一课堂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使得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迈入新阶段,推动了“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完善。高校应当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抓住“云端课程”的契机,探索在线互动、身份认同、价值塑造等更为丰富的教育方式。二是占领网络阵地。疫情让更多的学生留在寝室、家中,更长的时间使用网络。高校应利用QQ、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网络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隐性教育,用符合“00后”大学生语言表达和阅读习惯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并加以适当的引导,让此类平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云端阵地”[2]。三是扩展网络功能。要加强智慧校园和校园数字化建设力度,通过网络持续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生活需求等方面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为疫情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供有效依据。

(三)实践育人,大力增强社会活动的思政实效

一是引导学生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鼓励“00后”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参加一些感染风险较小的志愿服务活动,凭借较高的综合素质,为国家抗疫工作贡献青年的力量。通过实战的抗疫活动,大学生既能学以致用,又能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通过亲身参与,能更好地明白国家的用意,更加理解和感恩抗疫工作人员的艰辛付出。二是引导学生成为疫情防控“宣传员”。对社会大众而言,大学生是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和价值判断。组织学生通过所见所思所悟,总结好抗疫故事、事迹和精神,到社区、到乡村、到工厂去,宣传好抗疫政策、经验和成绩,以及通过抗疫展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好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应有作用。三是引导学生成为疫情防控“先锋队”。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疫情初期,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中就有34名“90后”党员,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9]。因此,“00后”党员要发扬不畏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勇于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彰显先锋作用,坚定扛起责任。

(四)文化育人,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政功效

一是构建高质量党团建设。高校党团组织是凝聚和团结广大学生的坚实力量,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政工作者可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将抗疫精神融入党团建设中,以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团日活动等契机开展团辅性交流,例如开展“寻找身边的抗疫英雄”“我眼中的抗疫精神”等交流活动,基于个人视角,结合个人学习体会,深化对抗疫精神的认知。通过观看抗疫视频、参观抗疫展、讲述抗疫故事、开展抗疫主题演讲比赛等形式,真正让抗疫精神入脑入心。二是加强高水平精神文化宣传。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深入学习把握抗疫精神的内涵,通过讲堂、网络视频等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宣传教育,让“00后”大学生接受并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大学精神文化中所蕴含的寓意和真谛,特别要凝炼疫情背景下涌现的奉献、无畏的抗疫精神内涵,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抗疫精神的结合之处,引导“00”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丰富高层次校园活动组织。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10]。一方面,可以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活动中,开展抗疫表彰活动,邀请抗疫英雄进校园,通过座谈会、专题报告等形式讲述自己的抗疫故事,让“00后”大学生近距离感受榜样的力量,引导“00后”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另一方面,可以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人文景观中,如充分利用电子屏、文化展板、校园墙报、教室长廊、宣传橱窗等载体宣传抗疫精神,一步一景、一景一情,不断以视觉的触碰,实现对“00后”大学生的持续性、渗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抗疫精神的感染,在校园景观中得到文化熏陶和精神提升。

针对“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集合社会、高校、家庭各方力量,多方位多角度发挥育人作用。在育人方法上,要针对思政教育新着力对象——“00后”大学生的特性,结合着力方法、探寻着力方向,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创造性地加强引导,进而提升教育的成效,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抗疫育人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画”说抗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