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成效和经验

2023-01-07 15:50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4期
关键词:坡耕地梯田水土保持

张 文

(西和县水土保持站,甘肃 西和 742100)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北端,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南部为土石质山原峡谷区,北部为沟壑梁峁区,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总人口44.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20万人;土地总面积1 861.36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 323.2 km2。近年来西和县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管理强手段,产业谋发展,治理补短板,生态促和谐”的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做到了“四个结合”,即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形成了坡面水系绕梯田,谷坊工程固沟道,植物种植护埂,作业便道盘山转,立体化、多层次的防护体系,呈现出“项目支撑、精品示范、规模治理、产业配套、跨越式发展”的强劲态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 工程建设完成情况

自2012年西和县被列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县以来,共下达给西和县重点工程项目水土流失治理任务78.87 km2,其中梯田建设7 510 hm2,营造水保林376.93 hm2;栽植行道树4.69万株,修建生产主路 70.6 km、田间道路569 km、截排水沟50 km、水窖175 眼、谷坊69 座。截至2020年底,已全部完成所下达的治理任务,完成总投资11 566.6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8 879.2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劳折资2 687.36万元。

2 工程建设效益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坡改梯后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条件都能得到有效改善,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水平梯田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新技术和进行精耕细作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确保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经测算:西和县新修梯田和坡耕地在同等耕种条件下,平均增产1 125 kg/hm2。同时,坡改梯后,项目区群众大量种植半夏、黄芪等中药材和马铃薯、油菜等经济作物,栽植苹果、香椿等经果林,成为当地群众主要的收入来源。当地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 6 650元以上, 实现了稳定增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2)生态效益。通过兴修水平梯田,改变了地形条件,做到了蓄水保土、培肥土壤、抗旱防涝,提高了作物对降水的利用率,使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减灾能力,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每年可拦蓄地表径流20.27 万m3、拦截泥沙 3.52 万t。

(3)社会效益。兴修田宽、面平、路通的高标准水平梯田,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统计,项目区90%以上的群众不再饲养大家畜,耕种和收获季节项目区到处可以看到拖拉机、旋耕机、微耕机、三轮车等农用机械的作业场面。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减轻了群众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把部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为实现劳务输出和从事其他产业提供了劳力保证,便利的条件打通了农产品、劳力输出和信息、技术引进的瓶颈,同时吸引了不少种植能人大户参与产业开发,促进了当地的土地流转,加快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有效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3 主要做法和经验

(1)领导重视,强力推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的选点布局、组织实施等工作。每年都和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建设涉及的乡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计划任务、宣传发动、协调配合、建后管理五个方面的指标进行量化,进一步靠实了领导责任,明确了工作重点,细化了工作任务,强化了工作措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项目建设现场谋划项目建设工作,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分管领导经常深入一线,现场检查,促进度、查质量;县政府每年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当作为民办实事之一,定期组织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对梯田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考察指导,邀请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监督工程施工,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有力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科学规划,优化设计。项目前期选点,突出“三近”即近水、近路、近村。在规划上,山顶布局水保林、山腰布局经济林、山脚布局谷坊。项目实施前组织召开项目实施单位、项目涉及乡镇领导、村干部参加的工作会议,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组织群众开展“一事一议”,把工程建设的内容、规模、投资、治理效益等重点内容进行公示,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水保技术人员在项目施工前期分组深入村里,向干部群众宣传政策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益处,广泛取得乡村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度、长不限、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打破乡镇、村、户界限,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结合项目实施乡村不同的土质类型和坡度,整片、整山系、整流域集中规模治理,并做到山水田路林草渠窖综合治理。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为了加大工程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率,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宣传。一是县委、县政府将西和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纳入全县当时主抓的项目之一,并对工程建设作了具体安排。二是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进行广泛宣传。三是组织包建县直单位和乡镇村社,走村入户反复宣传动员,获得群众投工支持。四是在治理区内设立工程建设公示牌,增加工程建设的透明度,扩大宣传范围,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4)强化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投工承诺制、工程建设公示制和建后报账制。县水保局(现为水土保持站,下同)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业务骨干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办公室,建立健全了业务技术人员包规划、包设计、包质量、包验收、包管理的“五包”责任制,从项目的前期筛选论证、规划设计到施工指导、竣工验收都一包到底。工程建设中,坚持“三高”要求,即高水平规划、高质量施工、高标准验收,现场技术人员全程监督,跟班作业。重点实施好“三个五”,即:落实“五要”,施工要按图、打埂要挂线、开挖要划线、整地要测平、土壤要深翻;把好“五关”,即规划设计关、施工组织关、挂线划线关、质量监督关、竣工验收关;绘好“五图”,即防治措施布局图、典型设计图、施工流程图、施工组织图、形象进度图。在措施配置上,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双管齐下。在工程布局上,根据立地条件,采取坡面坡改梯、沟道修谷坊、梁峁防护林等布局形式。基本上形成了“每条流域有精品点,每个精品点上有特色”的标准高、质量硬的示范工程。县水保局制定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验收方案》,成立了验收领导小组,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验到底,实行“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验收制度和“业务部门质量监控,受益群众效益监控”的双向质量监控体系。为了全面确保质量和数量,尤其在2018年彭寺项目区项目验收中,按方案标准把梯田工程分为三个类别,采用了手持GPS测量、计算面积,确保修一块、成一块,见效一块。财政、审计等部门定期对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保证梯田建设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5)综合配套,工程效益高。通过配套主干道和田间道路、水窖、截排水沟、谷坊、行道树等,完善了“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模式,在新修梯田区基本形成了“梯田+马铃薯” “梯田+半夏” “梯田+中药材” “梯田+油菜”“梯田+经果林” “梯田+地埂经济”“梯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等多种产业模式,做到了道路网络化、陡坡地林草化、坡地梯田化、梯田产业化、产业规模化,实现了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助推了全县产业发展和致富步伐。

(6)强化执法监督,注重治理成果管理。强化执法,加强监督管理是保护治理成果、提高治理效益的有力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迫切要求。为此,西和县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中,积极主动采取有力的预防保护措施,实行治理与保护同步进行,切实遏制了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现象的再现,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治理效率。一是建章立制,为治理成果后续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县、乡镇、村都制定了切合实际又具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和乡规、村规民约,为建设“精品”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完善管护网络,为治理成果后续管理提供人力保障,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监督管护网络,在巩固县一级,完善乡镇一级监督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村及村小组一级管护网络,形成了县、乡镇、村、组四级完整监督管护网络,达到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目的。三是落实管护经费,建立激励机制,增强管护人员积极性。至于经费来源,从重点治理专项资金的预防监督经费中提取一部分,再从每年的监督执法收费中提取一部分,把这两块经费合起来建立一个“管护基金”,把管护人员的工作业绩与报酬挂钩,以“以奖代补”形式发放报酬;管护人员若无失职违规行为,则每季度从基金中领取规定的报酬,若有失职违规行为,则处罚一定数额的资金归入基金。通过建立“基金”和激励机制消除了管护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做好工作的自信心、积极性和责任心。四是大力推广“一改四代”,缓解封禁管护与群众生活燃料来源之间的矛盾。一改就是改省柴灶、煤灶,四代是以煤代柴、以液化气代柴、以电代柴和以沼气代柴。五是强化执法监督,严惩破坏行为,把可能引起人为水土流失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既保护了治理成果,又使县域内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为深化水土保持工作探索了路子,总结了经验,树立了样板。

4 存在问题和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西和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西和县地理条件差,水土流失面积大,经过多年的治理,剩余坡耕地改造难度大,建设任务重;二是西和县属于甘肃省经济困难地区,财力紧张,地方配套资金全额落实难度大;三是监管执法设备缺乏,执法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监督体系有待完善;四是水土保持监测起步晚,监测点仅有1个,监测人员匮乏,监测水平低;五是社会参与水土保持意识弱。

4.2 几点建议

一是上级进一步加大对西和县的扶持力度,将西和县纳入国家坡耕地综合治理中长期规划,并在小流域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中给予倾斜;二是将地方配套资金纳入省市财政统一支付;三是加强对监督、监测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执法人员、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四是多层次、各种形式强化水土保持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逐步形成全民自觉参与水土保持的工作态势。

5 下一步工作打算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按照新阶段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强化水土流失控制、改善生态环境、助推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应用“天地一体”信息化区域监管平台,加大预防监督力度,有效遏制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人为水土流失;把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开发、小城镇建设、废弃矿区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统筹推进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打造水土保持精品示范工程,构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封育保护示范带;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努力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为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生态宜居新西和提供坚强的保障。

猜你喜欢
坡耕地梯田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喀斯特坡耕地块石出露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甘肃梯田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障碍因素的影响*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龙脊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