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教育改革背景下财经类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3-01-07 14:02张孟孟郭忠元
关键词:财经类财经指标体系

高 星 张孟孟 郭忠元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61)

随着新一轮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崛起,我国社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高等财经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新技术与经济管理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财经”成为既“四新”改革外一个重要改革突破领域,也是新时代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转向[1]。如何构筑适宜新时代发展的财经专业结构优化机制,是财经类高校今后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普遍性难题。

诸多学者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机制、评价与绩效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动态调整机制。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立应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应依据社会需求、学校发展定位与学生成长培育的实时状况进行调整优化与调整的动态过程[2]。(2)调整评价体系。专业调整评价不可简单的以生源质量、就业质量、毕业生满意度作为评价手段,应该建立更符合社会需求与高校发展的评价体系[3]。(3)专业评价绩效。专业评价绩效可以有效的测度专业建设的质量,建立符合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多元多维专业评价绩效考核体系对于高校专业发展有较强的推动力[4]。这些成果从多个方面比较系统地分析了中国高等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立、发展与调整过程,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总结出了高校专业结构优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趋势,对财经类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策略和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与借鉴。

目前,“新财经”教育改革刚刚起步,还未形成系统性的改革逻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尚处于探索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处于实验阶段。本文从当下改革现状出发,基于高校专业结构评价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普遍共识,构建符合财经类高校特点、科学、高适用性的专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同时对供给侧改革优化路径做出总体思考和总体规划,这些举措对“新财经”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1 财经类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财经类高校的专业结构设置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1.1 部分本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来临,财经类院校已有的本科专业设置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部分财经类高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未能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可行性调研和整体建设规划,在师资力量和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盲目拓展热门专业与非财经类专业,专业设置中缺乏特色,培养质量较低,就业质量较弱。加上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意识不强,以及新技术、新科技的不断快速出现,人才培育方案逐渐落后市场需求。

1.2 部分本科专业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

财经类热门专业较多,这种大热专业不仅仅只分布在财经类高校中。一方面,财经类高校中非财经类专业所占比例不断扩大,专业特色与专业优势不明显;另一方面,学校在财力投入和学术环境等方面具有局限性,难以在短时间内引进高质量人才以及优化科研团队。因此,专业发展虽然有所推进但后续乏力、生存空间不断萎缩,财经专业“优势不优、特色不特”及教育资源的浪费。

1.3 部分本科专业学科基础薄弱,支撑乏力

近年来,部分地方财经院校增设的一些新兴专业,这些专业的发展建设需要另一学科的有力支撑,但学科间存在专业壁垒、相互竞争的关系,借力其他学科或专业的发展,往往难以平衡本专业发展,在借力中形成自身学科发展的失衡。

2 “新财经”教育改革下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2.1 新财经教育内涵

新财经教育是指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财经教育理念,构建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的财经学科结构,探索产教融合、教研结合的多样化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能够引领新经济发展的卓越财经人才[5]。如何调整在学科优化以及专业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让新的学科体系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新科技、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需求,是当下新的学科体系构建亟待思考的问题,也是实现新财经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重要部分。

2.2 专业优化评价目标

紧紧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新财经教育改革目标,立足于国家和区域的长远发展战略,牢牢把握财经类高校发展的目标定位,全力打造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交叉渗透,具有较强内生力和拓展力的专业体系,为全面推进新财经教育改革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在深入分析各专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依据。

2.3 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秉承动态性、整体性、目标导向性原则及指标构建普遍原则,从社会需求、供给能力、培养质量、创新创业、人才质量出发选择指标层。运用德尔菲法专家遴选过程中,分别邀请对高等教育、财经类高校、“新财经”、教育供给侧改革等较为熟悉的专家及一线教育人员共11位,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相关人员发送方案,从2020年七月至2021年三月,共进行三轮咨询,最终整理相关建议意见,综合考虑完成指标体系构建。

表1 财经类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3 基于“新财经”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考

构建财经类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专业现状是优化供给侧改革的必要前提。财经类高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对财经类高校进行专业结构评价时应注意这一点,要积极探索构建适用性强的专业结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专业结构评价发现专业结构的内外矛盾,专业结构优化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科学可信的一手资料。

3.1 关于评价指标的适用性

本文所构建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针对财经类高校专业设置现存在的真题,关注社会需求、培养质量、创新创业等方面构建了指标,还关注了财经类高校的供给能力和培养出来人才质量等指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3.2 关于指标体系的覆盖面与关注度

在新财经教育背景下,需要财经类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不断加强专业培养能力,加强专业建设特色,培养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本文所构建的新财经专业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各类财经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学的综合评价,具有较好的覆盖面和广泛的关注度。

3.3 关于评价的实践问题

针对不同的类型的财经专业,要让专业找到自身的特点,加强针对专业特点的建设,可以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得到更有说服力的结果。

4 结语

在人才市场快速变化的新时期,财经类高校和财经类毕业生的“前路”究竟在何处?打造“新财经”品牌,探索财经类高校专业供给侧优化路径,是财经类高校持续关注的问题,其改革实验是财经类高校应对现实发展的有益尝试。同时也要清晰的认识到,“新财经”探索和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仅靠几个新名词、几篇研究报告、几篇相关论文的理论通顺就可以的。理论不能付诸于实践是没有价值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新财经教育改革。财经类高校的专业供给侧改革需要久久为功;需要一线教育人员和相关社会实践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及时的发现矛盾与解决矛盾,需要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在一系列的制度体系中不断推进新财经教育改革,在探索实践中将成功经验系统体系化。

猜你喜欢
财经类财经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财经日历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财经阅读时代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